置于自然温能体的立式流体热交换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857572阅读:216来源:国知局
置于自然温能体的立式流体热交换器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为一种置于自然温能体的立式流体热交换器,其是呈立式中继流体蓄储桶状的流体热交换器,为供以垂直或向下斜置的设置方式包括贴设或全部置入或部分置入于自然温能体,中继流体蓄储桶设有至少一个流体入口及至少一个流体出口,中继流体蓄储桶内暂存可对外流动导温流体(例如自来水或河、湖、海的水),以作为设置于浅层温能体的辅助蓄水桶功能,中继流体蓄储桶状结构内部设有温能交换装置,温能交换装置设有至少一路流体管路供流通导温流体,以和中继流体蓄储桶内流体作热交换,而中继流体蓄储桶内流体则与自然温能体例如浅层地表的土壤中或湖、河、海或池塘或人工建构水库或设置的流体池等流体蓄储的人工设施的温能作热交换。



背景技术:

传统设置于自然温能体如浅层地表的土壤中或湖、河、海或池塘或人工建构水库或设置的流体池等流体蓄储的人工设施中的埋入式立式换流装置,通常为由固体的呈棒形结构所构成,而仅由棒形结构体将自然温能体的温能传输至设置于棒形体内部流体管路作热交换,其热交换值小速度慢为其缺失。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主要是提供一种置于自然温能体的立式流体热交换器,为一种呈立式中继流体蓄储桶状的流体热交换器,为供以垂直或向下斜置的设置方式包括贴设或全部置入或部分置入于自然温能体,如设置于浅层地表的土壤中或湖、河、海或池塘或人工建构水库或设置的流体池等流体蓄储的人工设施,中继流体蓄储桶设有至少一个流体入口及至少一个流体出口,中继流体蓄储桶内暂存可对外流动导温流体(例如自来水或河、湖、海的水),以作为设置于浅层温能体的辅助蓄水桶功能,中继流体蓄储桶状结构内部设有温能交换装置,温能交换装置设有至少一路流体管路供流通导温流体,以和中继流体蓄储桶内流体作热交换,而中继流体蓄储桶内流体则与自然温能体例如浅层地表的土壤中或湖、河、海或池塘或人工建构水库或设置的流体池等流体蓄储的人工设施的温能作热交换,中继流体蓄储桶内的导温流体(例如自来水或河、湖、海的水),可供随机泵取而使流路呈开放式流路系统,或保持随机泵取设施并加设泵浦(含共享泵浦而以开关阀作泵动流体去处的选择),使中继流体储蓄桶内的导温流体可被泵动至导温流体的源头,而呈半开放式流路系统,或为不设置随机泵取,而仅设置泵浦使中继流体蓄储桶的导温流体可被泵动至上游导温流体的源头,而呈封闭式流路系统。

附图说明

以下配合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特征及优点:

图1所示为本发明的基本结构立体示意图;

图2所示为图1的剖视图;

图3所示为本发明中温能交换装置705由管路呈U型结构所构成的实施例结构示意图;

图4所示为本发明中温能交换装置705由管路呈螺旋状所构成的实施例结构示意图;

图5所示为本发明中温能交换装置705由管路呈波浪状所构成的实施例结构示意图;

图6所示为本发明中温能交换装置705由U型管路加设导热翼片的实施例结构示意图;

图7所示为本发明中温能交换装置705由导热结构体内部设置流路所构成的实施例结构示意图;

图8所示为本发明在中继流体蓄储桶700内部的高处设置流体入口701及流体出口702,而中继流体蓄储桶700内部设有供连接流体入口701及/或流体出口702以引导内部流体作上下流向流动的导流路结构730的实施例结构示意图;

图9所示为图8的剖视图;

图10所示为本发明由两路呈90度交叉的U型管路构成共构温能交换装置7050的实施例结构示意图;

图11所示为本发明中继流体蓄储桶700内部的同一共构温能交换装置7050设有两路流体通路的实施例结构示意图;

图12所示为图11的剖视图;

图13为本发明同一中继流体蓄储桶700内设置两个或两个以上温能交换装置705的实施例结构示意图;

图14所示为图13的剖视图;

图15为本发明的温能交换装置705,其流体通路的流体入口708/或流体出口709设置开关阀710的实施例结构示意图;

图16所示为图15的剖视图;

图17所示为本发明中继流体蓄储桶700,其流体入口701及/或流体出口702可设置开关阀703的实施例结构示意图;

图18所示为图17的剖视图;

图19为本发明的中继流体蓄储桶700,其流体入口701可设置可操控阀801及/或于流体出口702设置可操控阀802,并在两者之间设置傍流管路800的实施例结构示意图;

图20所示为图19的剖视图;

图21所示为本发明中继流体蓄储桶700可进一步设置通气管路720的结构实施例示意图;

图22所示为本发明的中继流体蓄储桶700除设置温能交换装置705、流体出口702以及泵浦704外,进一步设置回流流体出口702’,以及在回流流体出口702’与上游的流体管路之间或流体源头900之间,设置回流管路750,以及串设泵浦714,供将中继流体蓄储桶700中的部分流体经回流管路750泵回上游,进而构成半闭路式调节温能功能的系统实施例示意图;

图23所示为本发明的中继流体蓄储桶700仅保留温能交换装置705,而在回流流体出口702’与上游的流体管路或流体源头900之间设置回流管路750,以及串设泵浦714,供将中继流体蓄储桶700中的流体泵回上游,进而构成闭路式调节温能功能的系统实施例示意图;

图24所示为本发明于高于中继流体蓄储桶700的高处设置次段流体蓄储设施850,以蓄储由泵浦704所泵动经流体管路810所泵入的流体的实施例结构示意图;

图25所示为本发明在高于中继流体蓄储桶700的高处设置次段流体蓄储设施850,以蓄储由泵浦704所泵动经流体管路810所泵入的流体,次段流体蓄储设施850为流体终端蓄储设施或具有流体口723供流体再流出,中继流体蓄储桶700与次段流体蓄储设施850之间设置辅助流体管道820的实施例结构示意图;

图26所示为本发明应用空调冷却水塔的串联运作实力的一系统示意图;

图27为本发明应用于空调冷却水塔的串联运作实施例之二;

图28所示为本发明中继流体蓄储桶700的周围设置外导管3000的实施例结构示意图;

图29所示为本发明中中继流体蓄储桶700制成较长的两段阶级状结构,其上段尺寸较大底段尺寸较小,并以上段设置于自然温能体表面,下段置入于自然温能体中的实施例结构示意图;

图30所示为本发明中中继流体蓄储桶700制成较长的两段阶级状结构,其上段尺寸较大底段尺寸较小,而将一部分尺寸较大的上段及尺寸较小的全部底段置入于自然温能体中的实施例结构示意图;

图31所示为本发明中中继流体蓄储桶700制成较长的两段阶级状结构,其上段尺寸较大底段尺寸较小,并借高架结构1100支撑中继流体蓄储桶700尺寸较大的上段,而尺寸较小的下段向下延至自然温能体中的实施例结构示意图;

图32所示为本发明中中继流体蓄储桶700制成圆锥形的实施例结构示意图;

图33所示为本发明中中继流体蓄储桶700制成倒置的角锥形多面立体形状的实施例结构示意图;

图34所示为本发明中中继流体蓄储桶700制成倒置的梯形圆锥体状结构的实施例结构示意图;

图35所示为本发明中中继流体蓄储桶700制成倒置的梯形角锥多面立体形状的实施例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700:中继流体蓄储桶

701、708、708’:流体入口

702、709、709’:流体出口

702’:回流流体出口

703;开关阀

704、714、724:泵浦

705:温能交转装置

710、801、802:可操控阀

720:通气管路

723:流体口

725:通气开关阀

730、730’:引导内部流体作上下流向流动的导流路结构

750:回流管路

760:隔热体

800:傍流管路

810:流体管路

820、830:辅助流体管道

850:次段流体蓄储设施

900:流体源头

1000:自然温能体

1100:高架结构

1200:冷却水塔

1201:高温水流入口

1202:降温水流出口

1500:空调装置

2000:控制装置

3000:外导管

7001:中继流体蓄储桶底段

7050:共构温能交换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现就此项设置于自然温能体的立式流体热交换器的基本结构及运作如以下说明;

图1所示为本发明的基本结构立体示意图,图2为图1的剖视图,如图1及图2所示中,其主要构成如下:

──中继流体蓄储桶700:为由导热材料所构成而呈一体式或组合式的中继流体蓄储桶700,为一种呈立式中继流体蓄储桶状的流体热交换器,为供以垂直或向下斜置的设置方式包括贴设或全部置入或部分置入于自然温能体1000,中继流体蓄储桶700具有至少一个流体入口701及至少一个流体出口702以供流体进出作为换流功能;其中流体入口701为设置于中继流体蓄储桶700的低处,而流体出口702为设置于中继流体蓄储桶700的高处,或两者的设置位置为相反,以避免中继流体蓄储桶700内部低处流体停滞;

──通过中继流体蓄储桶700的流体,可为借外力加压、或位差重力或于流体入口701及/或流体出口702设置泵浦704,而借由人力或控制装置2000的操控作泵送或泵吸,以驱动液态、或气态、或液态转气态、或气态转液态的流体,包括泵动或停止或泵动流量的调节;

──中继流体蓄储桶700的内部,可供设置一个或一个以上的流体对流体的温能交换装置705;

──温能交换装置705具有独立的流路供通过流体,以供与中继流体蓄储桶700内部的流体作热交换,温能交换装置705包括直接由流体管路呈U型(如图3所示为本发明中温能交换装置705由管路呈U型结构所构成的实施例结构示意图)、螺旋状(如图4所示为本发明中温能交换装置705由管路呈螺旋状所构成的实施例结构示意图)、波浪状(如图5所示为本发明中温能交换装置705由管路呈波浪状所构成的实施例结构示意图)等各种几何形状的管状流路结构所构成,及/或于温能交换装置的U管状流路结构加设导热翼片(如图6所示为本发明中温能交换装置705由U型管路加设导热翼片的实施例结构示意图),前述各种形状的温能交换装置705的流体管路为具有流体入口708及流体出口709;

──温能交换装置705可为直接在导热结构体的内部设置流路,并具有流体入口708及流体出口709,及/或于导热结构体延伸导热翼片(如图7所示为本发明中温能交换装置705由导热结构体内部设置流路所构成的实施例结构示意图);

──温能交换装置705的个别流体通路,具有流体入口及流体出口;

──通过温能交换装置705的流体通路的流体为可借外力加压、或位差重力或设置泵浦作泵送或泵吸,以个别驱动相同或不同的液态或气态或液态转气态、或气态转液态的流体;

──控制装置2000:为由电力或机力或流力或磁力为致动力的控制装置,以供操控泵浦704,此项控制装置2000为于设置泵浦704时同时设置;

此项置于自然温能体的立式流体热交换器,其中供内设温能转装置705的筒形中继流体蓄储桶700,包括为一个或一个以上,于两个或两个以上时,其个别中继流体蓄储桶700内部个别流体通路可为串联、或并联或串并联;

──不同的中继流体蓄储桶700,可为个别运作,供个别通过相同或不同种类的流体:

──中继流体蓄储桶700的内部,可为具有一路或分隔为一路以上的流体通路,于分隔为两路或两路以上时,各别流路为个别设有流体入口及流体出口;

──中继流体蓄储桶700的内部为具有两路或两路以上的流体通路时,其个别流体通路可为个别运作,而供通过相同或不同的流体;

──中继流体蓄储桶700的内部为具有两路或两路以上的流体通路时,其个别流体通路可为串联或并联或串并联;

此项置于自然温能体的立式流体热交换器,其中温能交换装置705可为直接由至少两路呈交叉的U形流体管路所构成,其中一路流体通路具有流体入口708及流体出口709,另一流体通路具有流体入口708’及流体出口709’;

此项置于自然温能体的立式流体热交换器,进一步可在中继流体蓄储桶700内部的高处设置流体入口701及流体出口702,以利于维修保养,而中继流体蓄储桶700内部设有供连接流体入口701及/或流体出口702以引导内部流体作上下流向流动的导流路结构730,以确保由流体入口701至流体出口702间的流路为经过中继流体蓄储桶700的底部,以避免中继流体蓄储桶700的底层的流体呈停滞;(如图8为本发明在中继流体蓄储桶700内部的高处设置流体入口701及流体出口702,而中继流体蓄储桶700内部设有供连接流体入口701及/或流体出口702以引导内部流体作上下流向流动的导流路结构730的实施例结构示意图,及图9所示为图8的剖视图)

──在同一中继流体蓄储桶700内部的同一共构温能交换装置7050的流体通路,包括为两路或两路以上U型管路,呈平行并列或呈平行迭设、或呈角度差交叉设置,(如图10所示为本发明由两路呈90度交叉的U型管路构成共构温能交换装置7050的实施例结构示意图),于流体通路为两路或两路以上时,个别流体通路具有流体入口及流体出口,个别流体通路可为个别独立运作供个别通过相同或不同流体;(如图11所示为本发明中继流体蓄储桶700内部的同一共构温能交换装置7050设有两路流体通路的实施例结构示意图,及图12所示为图11的剖视图)

──在同一中继流体蓄储桶700内部的同一共构温能交换装置7050的流体通路为两路或两路以上时,其个别流体通路可为串联或并联或串并联的联结;

──于在同一中继流体蓄储桶700内设置两个或两个以上温能交换装置705时,其个别温能交换装置705的流体通路,包括为一路或一路以上,其个别温能交换装置705的流体通路可为个别具有流体入口及流体出口,个别流体通路可为个别独立运作供通过相同或不同流体;(如图13为本发明同一中继流体蓄储桶700内设置两个或两个以上温能交换装置705的实施例结构示意图,及图14所示为图13的剖视图)

──在同一中继流体蓄储桶700内设置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温能交换装置705时,其个别温能交换装置705的流体通路可为呈串联或并联或串并联;

──在不同中继流体蓄储桶700内部所设置的温能交换装置705的流体通路可为独立运作;

──在不同中继流体蓄储桶700内部的温能交换装置705的流体通路,可为个别通过相同或不同的流体;

──在不同中继流体蓄储桶700内部的温能交换装置705的流体通路,可为作串联或并联或串并联:

──在不同中继流体蓄储桶700中,通过温能交换装置705的管路的流体,可为借外力加压、或位差重力、或设置泵浦714,而借由人力或控制装置2000的操控作泵送或泵吸,以驱动液态或气态或液态转气态、或气态转液态的流体;

前述的温能交换装置705,其流体通路的流体入口708/或流体出口709设置开关阀710;(如图15为本发明的温能交换装置705,其流体通路的流体入口708/或流体出口709设置开关阀710的实施例结构示意图,及图16所示为图15的剖视图)

图15、图16所示中,温能交换装置705的流体通路的流体入口708及/或于流体出口709可设置可操控阀710,以操控调节供进入温能交换装置705的流体通路的流体;

此项置于自然温能体的立式流体热交换器,其中继流体蓄储桶700,其桶形断面形状包括圆形或椭圆形或星形或其它形状所构成;

前述的中继流体蓄储桶700,其形状包括平行棒体或非平行棒体;

前述的中继流体蓄储桶700,其流体入口701及/或流体出口702可设置开关阀703,而借由人力或控制装置2000操控开关阀703作开或关或流量的调节,以及操控泵浦704作泵动或停止或泵动流量的调节;上述控制装置2000为由电力或机力或流力或磁力为致动力的控制装置;(如图17所示为本发明中继流体蓄储桶700,其流体入口701及/或流体出口702可设置开关阀703的实施例结构示意图,及图18所示为图17的剖视图)

前述的中继流体蓄储桶700,其流体入口701可设置可操控阀801及/或于流体出口702设置可操控阀802,并在两者之间设置傍流管路800,以借调控流经傍流管路的流体流量,以调节进入中继流体蓄储桶700内部流体的流量,借由人力或控制装置2000操控可操控阀801及/或可操控阀802作开或关及流量的调节及操控泵浦704作泵动或停止或泵动流量的调节,上述控制装置2000为由电力或机力或流力或磁力为致动力的控制装置;(如图19为本发明的中继流体蓄储桶700,其流体入口701可设置可操控阀801及/或于流体出口702设置可操控阀802,并在两者之间设置傍流管路800的实施例结构示意图,及图20所示为图19的剖视图)

图19及图20所示中可操控阀801及802及傍流管路800供作以下一种或一种以上模式的流动,包括:

(1)阻断傍流管路800的流体而使流体完全流经中继流体蓄储桶700作进出;

(2)切断进入中继流体蓄储桶700内部的流体,使流体完全经傍流管路800作流通;

(3)部份流体流经中继流体蓄储桶700内部,部份流经傍流管路800;

(4)操控通过中继流体蓄储桶700内部的流体流量大小及作开关功能;

此项置于自然温能体的立式流体热交换器,其中继流体蓄储桶700及/或温能交换装置705,可为一体式结构所构成,或以可组合式结构所构成以利于拆解保养;

前述温能交换装置705,其结构断面形状包括圆形或椭圆形或星形方形或其它形状所构成;

前述的温能交换装置705其形状包括平行棒体或非平行棒体;

此项置于自然温能体的立式流体热交换器,其中继流体蓄储桶700可进一步设置通气管路720,通气管路720的高度为高于流体源头的高度,以防止流体溢流,及/或进一步设置通气开关阀725,而于进口流体停止进入,而欲将中继流体蓄储桶700内部流体借泵浦704泵出时,可借人工或控制装置2000操作通气开关阀725,以在泵浦704泵出中继流体蓄储桶700内部的流体时消除负压;如图21所示为本发明中继流体蓄储桶700可进一步设置通气管路720的结构实施例示意图;

此项置于自然温能体的立式流体热交换器,其中继流体蓄储桶700除设置温能交换装置705、流体出口702、泵浦704以及控制装置2000以外,进一步设置回流流体出口702’,以及在回流流体出口702’与上游的流体管路之间或流体源头900之间,设置回流管路750,以及串设泵浦714,供借人力或控制装置2000操控泵浦714,以将中继流体蓄储桶700中的部分流体经回流管路750泵回上游,进而构成半闭路式调节温能功能的系统,当另设回流流体出口702’,为在中继流体蓄储桶700的高端时,则中继流体蓄储桶700中需加设引导内部流体作上下流向流动的导流路结构730’,若回流流体出口702’设在中继流体蓄储桶700的低端,则不必加设引导内部流体作上下流向流动的导流路结构730’;如图22所示为本发明的中继流体蓄储桶700除设置温能交换装置705、流体出口702以及泵浦704外,进一步设置回流流体出口702’,以及在回流流体出口702’与上游的流体管路之间或流体源头900之间,设置回流管路750,以及串设泵浦714,供将中继流体蓄储桶700中的部分流体经回流管路750泵回上游,进而构成半闭路式调节温能功能的系统实施例示意图;

前述的中继流体蓄储桶700可不设置泵浦704及流体出口702而仅保留温能交换装置705,而在回流流体出口702’与上游的流体管路或流体源头900之间设置回流管路750,以及串设泵浦714,供借人力或控制装置2000操控泵浦714,以将中继流体蓄储桶700中的流体泵回上游,进而构成闭路式调节温能功能的系统,当另设回流流体出口702’,为在中继流体蓄储桶700的高端时,则中继流体蓄储桶700中需加设引导内部流体作上下流向流动的导流路结构730’,若回流流体出口702’设在中继流体蓄储桶700的低端,则不必加设引导内部流体作上下流向流动的导流路结构730’;如图23所示为本发明的中继流体蓄储桶700仅保留温能交换装置705,而在回流流体出口702’与上游的流体管路或流体源头900之间设置回流管路750,以及串设泵浦714,供将中继流体蓄储桶700中的流体泵回上游,进而构成闭路式调节温能功能的系统实施例示意图;

此项置于自然温能体的立式流体热交换器,进一步可在高于中继流体蓄储桶700的高处设置次段流体蓄储设施850,以蓄储由泵浦704所泵动经流体管路810所泵入的流体,次段流体蓄储设施850为半闭式或全闭式的流体终端蓄储设施850及/或具有流体口723供流体再流出,及/或于上述流体终端蓄储设施850的顶部设置通气管路720及/或设置通气开关阀725;如图24所示为本发明于高于中继流体蓄储桶700的高处设置次段流体蓄储设施850,以蓄储由泵浦704所泵动经流体管路810所泵入的流体的实施例结构示意图;

此项置于自然温能体的立式流体热交换器,进一步可在高于中继流体蓄储桶700的高处设置次段流体蓄储设施850,以在借人力或控制装置2000操控泵浦704作泵动时,蓄储由泵浦704所泵动经流体管路810所泵入至次段流体蓄储装置850的流体,次段流体蓄储设施850为半闭式或全闭式的流体终端蓄储设施及/或具有流体口723供流体再流出,次段流体蓄储设施850可为封闭结构或非封闭结构,及/或设有通气管路720或通气开关阀725,并在中继流体蓄储桶700与次段流体蓄储设施850之间设置辅助流体管道820,以取代中继流体蓄储桶700的通气管路720,及/或于上述流体终端蓄储设施850的顶部设置通气管路720及/或设置通气开关阀725;(如图25所示为本发明在高于中继流体蓄储桶700的高处设置次段流体蓄储设施850,以蓄储由泵浦704所泵动经流体管路810所泵入的流体,次段流体蓄储设施850为流体终端蓄储设施或具有流体口723供流体再流出,中继流体蓄储桶700与次段流体蓄储设施850之间设置辅助流体管道820的实施例结构示意图)

当次段流体蓄储设施850为封闭结构时,在中继流体蓄储桶700内部的流体借人力或控制装置2000操作泵浦704作泵动,而使中继流体蓄储桶700内部的流体经流体管路810进入次段流体蓄储设施850时,供次段流体蓄储设施850内部的空气经辅助流体管道820进入中继流体蓄储桶700因泵送流体产生的空间。

此项置于自然温能体的立式流体热交换器,进一步可应用于空调冷却水塔的串联运作,为将水塔降温后的水流串联经设置中继流体蓄储桶700内部的温能交换装置705的流路,再回泵至空调设备,如图26所示为本发明应用空调冷却水塔的串联运作实力的一系统示意图,如图26所示中,其主要构成含:

──中继流体蓄储桶700:为由导热材料所构成而呈一体式或组合式的中继流体蓄储桶700,为一种呈立式中继流体蓄储桶状的流体热交换器,为供以垂直或向下斜置的设置方式包括贴设或全部置入或部分置入于自然温能体1000,中继流体蓄储桶700具有至少一个流体入口701及至少一个流体出口702以供流体进出作为换流功能;其中流体入口701可为设置于中继流体蓄储桶700的低处,而流体出口702为设置于中继流体蓄储桶700的高处,或两者的设置位置为相反,以避免中继流体蓄储桶700内部低处流体停滞;或如图26所示在中继流体蓄储桶700内部的高处设置流体入口701及流体出口702,以利于维修保养,而中继流体蓄储桶700内部设有供连接流体入口701及/或流体出口702以引导内部流体作上下流向流动的导流路结构730,以确保由流体入口701至流体出口702间的流路为经过中继流体蓄储桶700的底部,以避免中继流体蓄储桶700的底层的流体呈停滞;

──通过中继流体蓄储桶700的流体,可为借外力加压、或位差重力或于流体入口701及/或流体出口702设置泵浦704,而借由人力或控制装置2000的操控,作泵送或泵吸以驱动液态、或气态、或液态转气态、或气态转液态的流体,包括泵动或停止或泵动流量的调节;

──供内设温能转装置705的筒形中继流体蓄储桶700,包括为一个或一个以上,于两个或两个以上时,其个别中继流体蓄储桶700内部个别流体通路可为串联、或并联或串并联;

──温能交换装置705具有独立的流路供通过流体,以供与中继流体蓄储桶700内部的流体作热交换,温能交换装置705的流体管路为具有流体入口708及流体出口709;

──温能交换装置705的个别流体通路,具有流体入口及流体出口;

──通过温能交换装置705的流体通路的流体为可借外力加压、或位差重力或设置泵浦714的泵送或泵吸,以个别驱动相同或不同的液态或气态或液态转气态、或气态转液态的流体;

──冷却水塔1200:为习用的空调冷却水塔,冷却水塔具有一高温水流入口1201及降温水流出口1202,供经辅助流体管路820通往温能交换装置705的流体入口708,再由流体出口709通往空调装置1500的热交换装置,再经串设的泵浦724泵送高温水流经辅助流体管路830至高温水流入口1201进入冷却水塔1200;

图27为本发明应用于空调冷却水塔的串联运作实施例之二,为图26实施例中的中继流体蓄储桶700为直接呈蓄储流体的状态,流体入口701、流体出口702,而借由控制装置2000操控泵浦724及/或通气开关阀725,以泵动空调装置1500热交换器内部的流体经辅助流体管路830从高温水流入口1201进入冷却水塔1200,流体再由降温水流出口1202经辅助流体管道820通过流体入口701进入中继流体蓄储桶700,再经流体出口702传输至空调装置1500的流体入口,中继流体蓄储口700不设温能交换装置705,而借中继流体蓄储口700的壳体对自然蓄温体作热交换。

此项置于自然温能体的立式流体热交换器,若为全部置入或部分置入于水中或地层的自然温能体中,可进一步在其中继流体蓄储桶700周围环设外导管3000,外导管3000的内径大于或等于中继流体蓄储桶700的外径;如图28所示为本发明中继流体蓄储桶700的周围设置外导管3000的实施例结构示意图;其中:

──外导管3000为由导热材料所构成,其内径大于或等于中继流体蓄储桶700的外径,其长度等于或较长于中继流体蓄储桶700;

──外导管3000与中继流体蓄储桶700可为直接接触,具有间隙可供置入或取出中继流体蓄储桶700,或可供填入胶状及/或液态及/或固态的导热材料。

此项置于自然温能体的立式流体热交换器,进一步可将中继流体蓄储桶700制成较长的两段或两段以上的阶级状结构,其上段较大底段较小,呈圆筒形或至少三面的阶级柱状体,以增加与自然温能体的热传面积;

图29所示为本发明中中继流体蓄储桶700制成较长的两段阶级状结构,其上段较大底段较小,其上段供设置于自然温能体表面,下段置入于自然温能体中的实施例结构示意图;

如图29所示,其中中继流体蓄储桶700主要构成及设置方式如下:

──中继流体蓄储桶700为由导热材料所构成,呈上大下小的两段或两段以上的阶级状结构,包括截面积较大的上段结构及截面积较小的下段结构,中继流体蓄储桶底段7001沿垂直轴向的断面形状包括圆形、椭圆形、三面或三面以上的多面形所构成;

──隔热体760:为包括将中继流体蓄储桶700外露于自然温能体的壳体部分以隔热材料制成而构成的隔热体,或以隔热材料构成隔热体供加覆在中继流体蓄储桶700外露于自然温能体的壳体;

──其设置方式为以上段设置于自然温能体表面之上,下段置入于自然温能体中。

图30所示为本发明中中继流体蓄储桶700制成较长的两段阶级状结构,其上段较大底段较小,而将一部分较大的上段及所连接较小的全部底段置入于自然温能体中的实施例结构示意图;

如图30所示,其中中继流体蓄储桶700主要构成及设置方式如下:

──中继流体蓄储桶700为由导热材料所构成,呈上大下小的两段或两段以上的阶级状结构,包括截面积较大的上段结构及截面积较小的下段结构,中继流体蓄储桶底段7001沿垂直轴向的断面形状包括圆形、椭圆形、三面或三面以上的多面形所构成;

──隔热体760:为包括将中继流体蓄储桶700外露于自然温能体的壳体部分以隔热材料制成而构成的隔热体,或以隔热材料构成隔热体供加覆在中继流体蓄储桶700外露于自然温能体的壳体;

──其设置方式为将最上处较大的上段设置于自然温能体之上,一部分较大的上段及所连接较小的全部下段置入于自然温能体中。

图31所示为本发明中中继流体蓄储桶700制成较长的两段阶级状结构,其上段较大底段较小,并借高架结构1100支撑中继流体蓄储桶700较大的上段,而较小的下段向下延至自然温能体中的实施例结构示意图;

如图31所示,其中中继流体蓄储桶700主要构成及设置方式如下:

──中继流体蓄储桶700为由导热材料所构成,呈上大下小的两段或两段以上的阶级状结构,包括截面积较大的上段结构及截面积较小的下段结构,中继流体蓄储桶底段7001沿垂直轴向的断面形状包括圆形椭圆形三面或三面以上的多面形所构成;

──隔热体760:为包括将中继流体蓄储桶700外露于自然温能体的壳体部分以隔热材料制成而构成的隔热体,或以隔热材料构成隔热体供加覆在中继流体蓄储桶700外露于自然温能体的壳体;

──其设置方式为借高架结构1100支撑中继流体蓄储桶700较大的上段,而较小的下段向下设置于自然温能体中。

此项置于自然温能体的立式流体热交换器,其中继流体蓄储桶700上段较大底段较小的圆锥形或至少三面的锥形或梯形结构所构成;

图32所示为本发明中中继流体蓄储桶700制成圆锥形的实施例结构示意图;

如图32所示,其中中继流体蓄储桶700主要构成及设置方式如下:

──中继流体蓄储桶700为由导热材料所构成,呈上大下小的圆锥形结构,包括截面积较大的上段及截面积较小的下段结构,中继流体蓄储桶700沿垂直轴向的断面形状包括圆形、椭圆形所构成;

──隔热体760:为包括将中继流体蓄储桶700外露于自然温能体的壳体部分以隔热材料制成而构成的隔热体,或以隔热材料构成隔热体供加覆在中继流体蓄储桶700外露于自然温能体的壳体;

──其设置方式为以圆锥形结构截面积较大的部分上段结构,设置于自然温能体表面之上,截面积较小的下段置入于自然温能体中。

图33所示为本发明中中继流体蓄储桶700制成倒置的角锥形多面立体形状的实施例结构示意图;

如图33所示,其中中继流体蓄储桶700主要构成及设置方式如下:

──中继流体蓄储桶700为由导热材料所构成,呈上大下小的角锥形多面立体形状的结构,包括截面积较大的上段结构及截面积较小的下段结构,中继流体蓄储桶700沿垂直轴向的断面形状包括三面或三面以上的多面形所构成;

──隔热体760:为包括将中继流体蓄储桶700外露于自然温能体的壳体部分以隔热材料制成而构成的隔热体,或以隔热材料构成隔热体供加覆在中继流体蓄储桶700外露于自然温能体的壳体;

──其设置方式为以角锥形多面立体形状结构截面积较大的部分上段结构,设置于自然温能体表面之上,截面积较小的下段置入于自然温能体中。

图34所示为本发明中中继流体蓄储桶700制成倒置的梯形圆锥体状结构的实施例结构示意图;

如图34所示,其中中继流体蓄储桶700主要构成及设置方式如下:

──中继流体蓄储桶700为由导热材料所构成,呈上大下小的梯形圆锥体状结构,包括截面积较大的上段结构及截面积较小的下段结构,中继流体蓄储桶700沿垂直轴向的断面形状包括由圆形、椭圆形所构成;

──隔热体760:为包括将中继流体蓄储桶700外露于自然温能体的壳体部分以隔热材料制成而构成的隔热体,或以隔热材料构成隔热体供加覆在中继流体蓄储桶700外露于自然温能体的壳体;

──其设置方式为以梯形圆锥体状结构截面积较大的部分上段结构,设置于自然温能体表面之上,截面积较小的下段设置于自然温能体中。

图35所示为本发明中中继流体蓄储桶700制成倒置的梯形角锥多面立体形状的实施例结构示意图;

如图35所示,其中中继流体蓄储桶700主要构成及设置方式如下:

──中继流体蓄储桶700为由导热材料所构成,呈上大下小的梯形角锥多面立体形状结构,包括截面积较大的上段结构及截面积较小的下段结构,中继流体蓄储桶700沿垂直轴向的断面形状包括三面或三面以上的多面形所构成;

──隔热体760:为包括将中继流体蓄储桶700外露于自然温能体的壳体部分以隔热材料制成而构成的隔热体,或以隔热材料构成隔热体供加覆在中继流体蓄储桶700外露于自然温能体的壳体;

──其设置方式为以梯形角锥多面立体形状结构截面积较大的部分上段结构,设置于自然温能体表面之上,截面积较小的下段设置于自然温能体中。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用于限定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