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调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745704阅读:216来源:国知局
空调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下面的描述涉及一种空调,更具体地讲,涉及一种利用各种方法排放空气的空调。



背景技术:

通常,空调指的是一种通过利用制冷循环来将温度、湿度、气流以及空气分布调节为适于人类活动且除去空气中包含的灰尘等的设备。制冷循环包括作为主要组成元件的压缩机、冷凝器、蒸发器和鼓风风扇。

空调可分为分体式空调和整体式空调,在分体式空调中,独立地安装有室内单元和室外单元,在整体式空调中,将室内单元和室外单元一起安装在一个机壳中。分体式空调的室内单元包括:热交换器,执行被吸入到面板的空气的热交换;鼓风风扇,将室内空气吸入到面板并将所吸入的空气吹到室内。

传统空调的室内单元通过增大鼓风风扇的每分钟转数(RPM)已经被制造为使热交换器最小化并且使风速和风量最大化。相应地,空气排放温度降低,并且通过狭长的流出路径将空气排放到室内空间。

与所排放的空气直接接触可引起用户的寒冷和不适,而距所排放的空气距离远可引起炎热和不舒适的感觉。

此外,当增大鼓风风扇的RPM以增大风速时,可能增大噪音。不使用鼓风风扇调节空气的辐射式空调需要大面板,以获得与使用鼓风风扇的空调相同的空气调节能力。此外,辐射式空调具有非常低的制冷速度,并且其制造成本非常高。



技术实现要素:

另外的方面和/优点将在以下描述中被部分阐述,并且部分地将通过描述变得显而易见,或可通过本公开的实践而被了解。

因此,本公开的一方面提供一种利用各种方法排放空气的空调。

本公开的一方面提供一种空调,所述空调以给用户提供合意且舒适的环境的最小的风速来加热和冷却室内空气。

本公开的一方面提供一种空调,所述空调以最小风速通过对流来冷却空气,并且通过形成在邻近区域中的冷空气区域经由辐射来冷却空气。

根据本公开的一方面,一种空调包括:壳体,包括限定外观的外部面板,并且具有形成在所述外部面板上的开口;热交换器,被构造为与流入所述壳体中的空气进行热交换;空气排放单元,被构造为将通过所述热交换器进行热交换后的空气排放到所述壳体之外。所述空气排放单元包括:第一排放单元,连接到所述开口,并且排放空气;第二排放单元,设置在所述外部面板上,并且排放空气。

热交换后的空气选择性地通过所述第一排放单元或所述第二排放单元排放。

所述空调还可包括门单元,所述门单元被构造为打开和关闭所述第一排放单元。通过利用所述门单元打开和关闭所述第一排放单元来控制热交换后的空气流向所述第一排放单元与所述第二排放单元中的至少一个。

第二排放单元设置在所述外部面板上,并且具有形成为穿透所述外部面板的内表面及外表面的多个排放孔。

所述空调还可包括引导开口单元,所述引导开口单元设置在所述开口处,并且沿所述引导开口单元的内圆周表面形成所述第一排放单元。

所述空气排放单元还包括:第一排放流路,热交换后的空气通过所述第一排放流路到达所述第一排放单元;第二排放流路,热交换后的空气通过所述第二排放流路到达所述第二排放单元;排放引导单元,被构造为使热交换后的空气流经所述第一排放流路与所述第二排放流路中的至少一者。

所述排放引导单元包括:引导体,其中形成有第一排放流路;引导槽,设置在所述引导体上,并且形成所述第二排放流路。

所述空调还可包括:门单元,被构造为打开和关闭所述第一排放单元。当通过所述门单元关闭所述第一排放单元时,所述引导体中流动的空气经由所述引导槽通过所述第二排放单元排放。

所述空气排放单元包括:第一排放流路,热交换后的空气通过所述第一排放流路到达所述第一排放单元;第二排放流路,热交换后的空气通过所述第二排放流路到达所述第二排放单元。外部面板包括:排放面板,形成在所述壳体的至少一个表面上。所述排放面板包括:流路形成框架;排放板,相对于所述流路形成框架设置在外部,并且在所述流路形成框架与所述排放板之间形成所述第二排放流路。

第二排放单元包括排放区域,所述排放区域具有分布在所述排放区域中的穿透所述排放板的内表面和外表面的多个通孔,并且形成在所述排放板的至少一个区域中。

多个排放孔均匀地分布在所述排放区域中。

所述开口设置在所述排放板上。

所述排放引导单元包括网状材料与多孔材料中的至少一种。

所述排放引导单元包括:第一引导单元,包括形成所述第一排放流路的引导体以及形成在所述引导体中并且形成所述第二排放流路的引导通孔;第二引导单元,相对于所述第一引导单元可滑动地运动以选择性地打开和关闭所述引导通孔。

所述排放引导单元包括:第一引导单元,包括形成所述第一排放流路的引导体以及形成在所述引导体中并且形成所述第二排放流路的引导通孔;第二引导单元,沿所述第一引导单元的圆周方向可滑动地运动以选择性地打开和关闭所述引导通孔。

根据本公开的一方面,一种空调包括:壳体,具有开口;热交换器,被构造为与流入所述壳体中的空气交换热;排放单元,被构造为通过所述开口排放通过所述热交换器进行热交换的空气;板排放单元,包括形成所述壳体的外观的至少一部分的排放板以及形成在所述排放板中的多个排放孔,其中,通过所述多个排放孔来排放通过所述热交换器进行热交换的空气。

通过所述排放单元与所述板排放单元中的至少一者来排放通过所述热交换器进行热交换的空气。

空调还可包括门单元,所述门单元被构造为打开和关闭所述排放单元。通过利用所述门单元打开和关闭所述排放单元来控制热交换后的空气流向所述排放单元与所述板排放单元中的至少一个。

空调还可包括排放引导单元,所述排放引导单元被构造为使通过所述热交换器进行热交换的空气流经所述排放单元与所述板排放单元中的至少一个。所述排放引导单元包括:引导体,被构造为将热交换后的空气引导到所述排放单元;引导槽,以孔状形成在所述引导体中,并且被构造为使热交换后的空气流向所述板排放单元。

根据本公开的一方面,一种空调包括:壳体,包括排放面板以及至少一个开口,所述排放面板具有形成在所述排放面板的表面中的多个排放孔,所述至少一个开口形成在所述排放面板上;热交换器,被构造为与流入所述壳体中的空气交换热;至少一个排放流路,从所述热交换器开始形成,并连接到所述至少一个开口;放射状排放流路,从所述热交换器开始形成,并连接到所述多个排放孔。所述热交换后的空气选择性地流经所述排放流路与所述放射状排放流路中的至少一者。

附图说明

通过下面结合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本公开的这些和/或其他方面将变得清楚且更容易领会,附图中:

图1是示出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空调1的透视图。

图2和图3是根据实施例的空调的分解透视图。

图4是沿图1的A-A’线截取的剖视图。

图5是示出根据实施例的排放板与壳体之间的结合的示图。

图6和图7是示出根据实施例的排放板与引导开口单元之间的结合的示图。

图8、图9、图10和图11是示出根据实施例的空调的运转的示图。

图12是示出根据实施例的排放引导单元的透视图。

图13、图14、图15和图16是示出根据实施例的排放引导单元的示图。

图17和图18是示出根据实施例的排放引导单元的示图。

图19和图20是示出根据实施例的空调的示图。

图21和图22是示出根据实施例的空调的示图。

图23和图24是示出根据实施例的空调的示图。

图25和图26是示出根据实施例的空调的示图。

图27和图28是示出根据实施例的空调的示图。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将详细地描述本公开的实施例,在附图中示出实施例的示例,其中,相同的附图标记始终指示相同的元件。

在本说明书中使用的术语仅用于描述特定的实施例,并不意图限制本公开。除非在上下文中具有明确的不同含义,否则以单数使用的表达包括复数的表达。在本说明书中,将理解的是,诸如“包括”或“具有”等的术语意于表示在说明书中公开的存在的特征、数量、操作、组件、部分或它们的组合,但不意于排除可存在或可添加一个或更多个其他特征、数量、操作、组件、部分或它们的组合的可能。

将理解的是,尽管可在此使用术语“第一”、“第二”等来描述各种元件,但是这些元件不应受这些术语所限制。上面的术语仅用于将一个组件与另一组件相区分。例如,在不脱离本公开的教导的情况下,下面讨论的第一组件可被称作第二组件,类似地,第二组件可被称作第一组件。如在此所使用的,术语“和/或”包括所列出的相关项的一项或更多项的任何以及全部组合。

在下文中,将参照附图对本公开的实施例进行详细描述。

空调的制冷循环通过使用压缩机、冷凝器、膨胀阀以及蒸发器来执行。制冷循环包括一系列过程,所述过程包括压缩、冷凝、膨胀以及蒸发,并且制冷循环在高温空气与低温制冷剂之间进行热交换之后供应低温空气。

压缩机压缩并排放高温高压状态下的制冷剂气体,并且所排放的制冷剂气体被引到冷凝器中。冷凝器通过冷凝过程将所压缩的制冷剂冷凝为液相,并且将热排放到周围。膨胀阀将通过冷凝器冷凝的高温高压状态下的液相制冷剂扩张为低压状态下的液相。蒸发器将通过膨胀阀扩张的制冷剂蒸发。蒸发器经由利用制冷剂的潜热与将被冷却的材料进行热交换来实现制冷效应,并且将低温低压状态下的制冷剂气体送回到压缩机。通过这种循环,可控制室内空气的温度。

空调的室外单元指的是制冷循环的包括压缩机以及室外热交换器的部分。膨胀阀可设置在室内单元或室外单元中,并且室内热交换器被设置在空调的室内单元中。

本公开提供一种冷却室内空间的空调。室外热交换器用作冷凝器,室内热交换器用作蒸发器。在下文中,为了方便描述,包括室内热交换器的室内单元被称为空调,室内热交换器被称为热交换器。

图1是示出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空调1的透视图。

空调1的室内单元包括:壳体10,具有至少一个开口17,并且限定空调1的外观;热交换器20,被构造为与流入壳体10的空气交换热;鼓风机单元30,被构造为使空气循环进入壳体10或从壳体10出来;空气排放单元40,被构造为将从鼓风机单元30吹送的空气排放到壳体10之外。

壳体10包括:前面板10a,具有至少一个开口17;后面板10b,设置在前面板10a的后面;侧面板10c,设置在前面板10a与后面板10b之间;上面板和下面板10d,设置在侧面板10c的上部和下部。呈圆状的至少两个开口17可布置为在前面板10a的纵向上彼此分开。后面板10b可设置有吸入单元19,从而使外部空气被吸入壳体10。

吸入单元19被布置在设置在热交换器20的后侧的后面板10b处,以将壳体10外部的空气引导到壳体10中。通过吸入单元19而流入壳体10中的空气在穿过热交换器20的同时吸收或损失热。在穿过热交换器20的同时热交换后的空气通过鼓风机单元30经由排放单元被排放到壳体10之外。

鼓风机单元30可包括鼓风风扇32和格栅34。

格栅34可布置在鼓风风扇32的空气排放方向上。尽管根据本实施例,使用混流风扇作为鼓风风扇32,但是鼓风风扇32的类型不局限于此,鼓风风扇32可具有任何结构,只要将流入到壳体10的外部空气排放到壳体10外即可。例如,鼓风风扇32可为横流风扇、涡流风扇或多叶片风扇。尽管不限制鼓风风扇32的数量,但是根据本实施例,可设置至少一个鼓风风扇32以与至少一个开口相对应。鼓风风扇32被设置在吸入单元19的前面,热交换器20可设置在鼓风风扇32与吸入单元19之间。第一排放单元41可设置在鼓风风扇32的前面。

鼓风机单元30可包括风扇驱动单元33,风扇驱动单元33被设置在鼓风风扇32的中央并且用于驱动鼓风风扇32。风扇驱动单元33可包括电机。

格栅34布置在鼓风风扇32的前面,以引导气流。此外,格栅34可设置在鼓风风扇32与空气排放单元40之间,以使施加到鼓风风扇32的外部影响最小化。

格栅34可包括多个翼35。多个翼35可通过调节其数量、形状以及取向角(alignment angle)来调节从鼓风风扇32朝向空气排放单元40吹送的空气的吹送方向或风量。

稍后将描述的门操作单元66可设置在格栅34的中央。门操作单元66和风扇驱动单元33可沿前/后方向按照直线对准。根据这种结构,格栅34的多个翼35可布置在鼓风风扇32的翼的前面。

鼓风机单元30可包括管道36。管道36可呈环绕鼓风风扇32的圆筒状,以将气流引导到鼓风风扇32中。也就是说,通过吸入单元19吸入并且已穿过热交换器20的空气被引导到鼓风风扇32中。

热交换器20可布置在鼓风风扇32与吸入单元19之间,以从通过吸入单元19吸入的空气吸收热或将热传递到通过吸入单元19吸入的空气。热交换器20可包括管21以及结合到管21的上侧和下侧的集管器22。然而,不限制热交换器20的类型。

可在壳体10中设置至少一个热交换器20,使得热交换器20的数量与开口的数量相对应。

空气排放单元40被设置在壳体10中,使得在壳体10中热交换后的空气被排放到壳体10之外。空气排放单元40包括稍后将描述的第一排放单元41以及第二排放单元50。

图2和图3是根据实施例的空调的分解透视图。图4是沿图1的A-A’线截取的剖视图。

空调1可按照多个运转模式运转。多个运转模式可包括:第一模式,其中,热交换后的空气通过被设置在壳体10中的开口17排放;第二模式,其中,热交换后的空气通过设置在壳体10中的排放板14排放。所述运转模式还可包括第三模式,其中,热交换后的空气通过开口17与排放板14二者来排放。稍后将描述排放板14。

第一模式、第二模式以及第三模式被配置为使得热交换后的空气分别通过第一排放单元41、第二排放单元50以及第一排放单元41和第二排放单元50二者来排放(稍后将进行描述)。也就是说,通过热交换器20进行热交换的空气可利用鼓风风扇32通过第一排放单元41以及第二排放单元50被排放到空调1之外。

尽管在第一模式中热交换后的空气通过第一排放单元41排放,但并非热交换后的所有空气可通过第一排放单元41排放。代替地,热交换后的空气也可通过第二排放单元50部分地排放。换句话说,第一模式可被配置为使得热交换后的大部分空气通过第一排放单元41排放。按照与第一模式相同的方式,第二模式可被配置为使得热交换后的大部分空气通过第二排放单元50排放。

已经穿过鼓风机单元30的空气可通过空气排放单元40排放到壳体10之外。

空气排放单元40可包括第一排放单元41和第二排放单元50。热交换后的空气可通过第一排放单元41和第二排放单元50中的至少一个排放。此外,热交换后的空气可选择性地通过第一排放单元41或第二排放单元50排放。

第一排放单元41被构造为通过被设置在壳体10处的开口排放空气。当空调1处于第一模式时,热交换后的空气通过第一排放单元41排放到壳体10之外。第一排放单元41被构造为使得热交换后的空气直接排放到外部。第一排放单元41可暴露于壳体10的外部。

第一排放单元41可布置在鼓风风扇32的空气吹送方向上,使得热交换后的空气直接排放到外部。也就是说,第一排放单元41可设置在鼓风机单元30的鼓风风扇32的前面,使得从鼓风机单元30吹送的空气通过第一排放单元41被直接排放。

从鼓风风扇32吹送的空气可流经被布置在鼓风风扇32与第一排放单元41之间的第一排放流路41a(参照图9)。第一排放流路41a可通过排放引导单元45来限定。

第一排放单元41可通过引导开口单元43来形成。引导开口单元43可连接到开口17,并且可设置为沿其内部圆周表面形成第一排放单元41。引导开口单元43经由壳体10的开口17而暴露到外部,稍后将描述的门单元60可运动以安装到引导开口单元43。引导开口单元43可布置在壳体10的开口17中,并且沿其内部圆周表面形成第一排放单元41。

可通过门单元60打开和关闭第一排放单元41。

门单元60打开和关闭第一排放单元41,并且热交换后的空气选择性地通过第一排放单元41排放到壳体10的外部。热交换后的空气可通过打开和关闭第一排放单元41而流入第一排放单元41和第二排放单元50中的至少一个。

门单元60在第一排放单元41被打开的门打开位置60a(参照图8和图9)和第一排放单元41被关闭的门关闭位置60b(参照图10和图11)之间运动。门单元60可被构造为在门打开位置60a和门关闭位置60b之间沿向前/向后的方向运动。

更具体地讲,门单元60可包括门叶62以及被构造为操作门叶62的门操作单元66。

门叶62可形成为圆状以与第一排放单元41的形状相对应。当门单元60位于门打开位置60a时,门叶62与引导开口单元43分离。当门单元60处于门关闭位置60b时,门叶62接触引导开口单元43以关闭第一排放单元41。

门叶62可包括:叶片主体63,呈圆状以与第一排放单元41的形状相对应;叶片结合单元64,从叶片主体63延伸并结合到门操作单元66。

叶片主体63可设置为呈近乎圆状的板状形式。此外,叶片主体63可被构造为使得其一个表面面对壳体10的外部而另一表面面对鼓风机单元30。

显示器可设置在叶片主体63的所述一个表面,使得空调1的运转状态被显示在显示器上或可通过显示器操作空调1。

门操作单元66可被构造为使门叶62运动。门操作单元66可包括电机(未示出)。门操作单元66可结合到门叶62的叶片结合单元64以使门叶62运动。

上面提到的格栅34可布置在门操作单元66的周围。从设置在格栅34的后侧的鼓风风扇32吹送的空气可在穿过格栅34之后向前排放。

第二排放单元50被构造为通过外部面板来排放空气。当空调1处于第二模式时,热交换后的空气通过第二排放单元50被排放到壳体10之外。通过这种构造,热交换后的空气可以以减小的风速被排放到外部。第二排放单元50形成在稍后将描述的排放板14中,并且可具有穿透排放板14的内表面及外表面的多个排放孔。如图2至图4中所示,壳体10的开口17可布置在排放板14上,而不局限于此。也就是说,例如,开口17和排放板14可设置在壳体10的不同表面。

当热交换后的空气通过第二排放单元50排放到壳体10之外时,通过鼓风风扇32吹送的空气可流经形成在鼓风风扇32与第二排放单元50之间的第二排放流路50a。第二排放流路50a可通过排放引导单元45与排放面板12来形成(稍后将进行描述)。

外部面板可包括限定所述外部面板的外观的外观面板11以及被构造为排放热交换后的空气的排放面板12。尽管排放面板12为外部面板的组成元件,但是其也可为排放单元的组成元件。

排放面板12被构造为形成第二排放流路50a。热交换后的空气可通过由排放面板12形成的第二排放流路50a以低速排放到空调1之外(稍后将进行描述)。

尽管根据本实施例,如图1、图2和图3中所示已经描述了其中排放面板12被设置在空调1的前表面上的结构,但是本公开不局限于此。也就是说,排放面板12也可设置在从由空调1的前表面、右侧表面、左侧表面、后表面以及上表面组成的组中选择的至少一个表面上。

排放面板12可包括流路形成框架13以及排放板14。

流路形成框架13可使壳体10的内部与第二排放流路50a分开。热交换后的空气由于流路形成框架13而不会再流入壳体10中。根据本实施例,流路形成框架13从格栅34延伸以连接到外观面板11。

第二排放单元50可形成在排放板14中。排放板14与第二排放单元50可被称为板排放单元。

尽管不限制第二排放单元50的形状,但是根据本实施例,其可具有多个排放孔。第二排放单元50可被构造为穿透排放板14的前表面和后表面。与流路形成框架13相比,排放板14设置在外部,以在流路形成框架13与排放板14之间形成第二排放流路50a。

第二排放单元50可具有形成在排放板14的至少一部分中的排放区域。多个排放孔可均匀地分布在排放区域中或可集中在排放区域的一部分。根据本实施例,多个排放孔被均匀地分布在排放区域中。

排放区域可形成在排放板14的至少一部分中。然而,本公开不局限于此,并且排放区域可形成为遍及排放板14的整个表面。

第三模式是其中热交换后的空气通过第一排放单元41与第二排放单元50二者来分布并排放的模式。进入各个排放单元的热交换后的空气的分布量可通过设置来确定并且可通过控制器来控制。

空气排放单元40可包括:第一排放流路41a,热交换后的空气通过第一排放流路41a流入第一排放单元41中;第二排放流路50a,热交换后的空气通过第二排放流路50a流入第二排放单元50中。第一排放流路41a和第二排放流路50a可分别被称为排放流路和放射状排放流路。

通过鼓风风扇32吹送的空气可流经第一排放流路41a与第二排放流路50a中的至少一者。

在第一模式中,通过鼓风风扇32吹送的空气可流经形成在鼓风风扇32与第一排放单元41之间的第一排放流路41a。此外,在第二模式中,通过鼓风风扇32吹送的空气可流经形成在鼓风风扇32与第二排放单元50之间的第二排放流路50a。

空气排放单元40可包括排放引导单元45。通过鼓风风扇32吹送的空气可通过排放引导单元45来控制。排放引导单元45可设置在鼓风机单元30的前面,使得从鼓风机单元30流出的空气流经第一排放流路41a与第二排放流路50a中的至少一者。

排放引导单元45可包括引导体46以及引导槽47。

引导体46被构造为其中形成第一排放流路41a。引导体46可呈具有中空区域的圆筒状。更具体地讲,引导体46可呈具有面对鼓风机单元30的一侧和面对第一排放单元41的另一侧的管状。

形成引导槽47使得第二排放流路50a经过引导槽47。引导槽47可形成在引导体46上。不限制引导槽47的形状,引导槽47可具有设置在引导体46上并且能够使空气沿引导体46的向外方向流动的任何形状。根据本实施例,引导槽47可形成为具有沿引导体46的圆周布置的多个孔。

在第一模式中,门单元60打开第一排放单元41。在这种情况下,从鼓风机单元30吹送的空气经过形成在引导体46内部的第一排放流路41a而通过第一排放单元41来排放。

在第二模式中,门单元60关闭第一排放单元41。在这种情况下,引导体46的一侧通过门单元60封堵,从鼓风机单元30吹送的空气经过形成在引导体46上的引导槽47而通过第二排放单元50来排放。

图5是示出根据实施例的排放板与壳体之间的结合的示图。图6和图7是示出根据实施例的排放板与引导开口单元之间的结合的示图。

排放板14可包括板结合单元15a和15b。板结合单元15a和15b被构造为使得排放板14被结合到壳体10或引导开口单元43。

板结合单元15a可沿排放板14的外部边缘形成以与壳体10结合。此外,板结合单元15b可沿排放板14的开口17的外部边缘形成以与引导开口单元43结合。

板结合单元15a和15b可从排放板14突出。板结合单元15a和15b可具有呈孔状的板支撑槽16a和16b,板支撑槽16a和16b可通过支撑突起18和43b来勾住(稍后将进行描述)。

板结合单元15a和15b可包括:第一板结合单元15a,通过第一板结合单元15a将排放板14结合到壳体10;第二板结合单元15b,通过第二板结合单元15b将排放板14结合到引导开口单元43。

至少一个第一板结合单元15a可沿排放板14的外部边缘布置。第一板结合单元15a被结合到壳体10,从而使壳体10结合到排放板14。

第一支撑突起18可设置在壳体10的与第一板结合单元15a相对应的位置。根据本实施例,第一支撑突起18被设置在流路形成框架13的外部边缘上以对应于第一板结合单元15a。然而,第一支撑突起18的布置不局限于此,并且第一支撑突起18可设置于壳体10上以对应于第一板结合单元15a而将壳体10与排放板14结合。

如图5中所示,当使排放板14与壳体10紧密接触时,第一板结合单元15a的第一板支撑槽16a通过第一支撑突起18来勾住。相应地,排放板14可被安装到壳体10。

不限制第一板结合单元15a以及第一支撑突起18的数量。

至少一个第二板结合单元15b可沿开口17的外部边缘布置。第二板结合单元15b被结合到引导开口单元43,从而使引导开口单元43结合到排放板14。

引导开口单元43可具有引导插入槽43a,第二板结合单元15b被插入到引导插入槽43a中。当使排放板14与引导开口单元43紧密接触时,第二板结合单元15b可经由引导插入槽43a而插入到引导开口单元43中。引导插入槽43a可沿引导开口单元43的圆周布置以与设置在开口17的外部边缘上的第二板结合单元15b相对应。

第二板结合单元15b被插入到引导插入槽43a中,如图7中所示,随着第二支撑突起43b通过第二板支撑槽16b来勾住,被插入的第二板结合单元15b可将排放板14与引导开口单元43结合。这样,开口17可通过将排放板14与引导开口单元43结合而连接到第一排放单元41。

尽管不限制第二板结合单元15b、第二支撑突起43b以及引导插入槽43a的数量,但是根据本实施例示出了每种四个以预定的距离布置。

在下文中,将描述根据本公开的空调的运转。

图8、图9、图10和图11是示出根据实施例的空调的运转的示图。

通过热交换器20来交换流入壳体10中的外部空气的热。通过热交换器20调节的空气通过鼓风机单元30而排放到壳体10之外。

空调1通过第一排放单元41与第二排放单元50中的至少一个将通过热交换器20调节的空气排放到外部。也就是说,如在第一模式中,可通过第一排放单元41来执行集中的空气调节。可选地,如在第二模式中,可在整个房间中通过利用第二排放单元50排放空气而缓慢地执行空气调节。

第一排放单元41可通过操作门单元60而打开或关闭。当打开第一排放单元41时,热交换后的空气通过第一排放单元41来排放。当关闭第一排放单元41时,热交换后的空气通过第二排放单元50来排放。

将详细描述第一模式。

图8和图9示出了空调按照第一模式运转。

在第一模式中,热交换后的空气通过第一排放单元41来排放。在第一模式中,门单元60位于门打开位置60a,并且门叶62与引导开口单元43分开,从而打开第一排放单元41。

在这种情况下,从鼓风机单元30流出的空气通过由引导体46形成的第一排放流路41a流向第一排放单元41。

当空气通过第一排放单元41被排放到壳体10外时,空气以通过鼓风机单元30获得的风速被排放到外部。

然后,将描述第二模式。

图10和图11示出了空调按照第二模式运转。

在第二模式中,热交换后的空气通过第二排放单元50来排放。在第二模式中,门单元60位于门关闭位置60b,并且使门叶62与引导开口单元43接触以关闭第一排放单元41。

在这种情况下,因为第一排放单元41通过门叶62来封堵,所以从鼓风机单元30流出的空气经过形成在引导体46上的引导槽47。相应地,从鼓风机单元30流出的空气在经过第二排放流路50a之后流向第二排放单元50。

如果空气通过第二排放单元50而排放到壳体10之外,则在经过多个排放孔的同时空气的风速被减小。因此,空气以低风速排放到外部。

根据这种构造,可按照对于用户来说合意和舒适的风速来冷却或加热室内空气。

在上面所提到的描述中,第一排放单元41和第二排放单元50也可分别被称为高速排放单元和低速排放单元。

然后,将描述第三模式。

第三模式是其中热交换后的空气被分布到第一排放单元41以及第二排放单元50中以被排放到壳体10之外的模式。进入每个排放单元的空气的分布量可通过设置或控制器来控制。此外,分布的量可通过利用温度传感器由周围环境来控制。

在下文中,将描述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空调。

就此而言,这里将不重述上面出现过的描述。

图12是示出根据实施例的排放引导单元的透视图。

排放引导单元145可设置在鼓风机单元30的前面,使得从鼓风机单元30流出的空气流经第一排放流路41a与第二排放流路50a中的至少一者。

排放引导单元145可由网状材料与多孔材料中的至少一种形成。

排放引导单元145可包括引导体146以及引导槽147。

引导体146被构造为其中形成第一排放流路41a。引导体146可呈具有中空区域的圆筒状。更具体地讲,引导体146可呈具有面对鼓风机单元30的一侧以及面对第一排放单元41的另一侧的管状。

形成引导槽147使得第二排放流路50a经过引导槽147。引导槽147可形成在引导体146上。不限制引导槽147的形状,引导槽147可具有设置在引导体146上并且能够使空气沿引导体146的向外方向流动的任何形状。因为根据本实施例,排放引导单元145由网状或多孔材料形成,所以引导槽147可为形成在引导体146上的多孔部分。

在下文中,将描述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空调。

就此而言,这里将不重述上面出现过的描述。

图13、图14、图15和图16是示出根据实施例的排放引导单元的示图。

导排单元245包括第一引导单元246以及第二引导单元247。

第一引导单元246可包括引导体246a以及引导槽246b。

引导体246a可呈具有中空区域的圆筒状。更具体地讲,引导体246a可呈具有面对鼓风机单元30的一侧以及面对第一排放单元41的另一侧的管状。

引导槽246b可形成在引导体246a上。不限制引导槽246b的形状。引导槽246b可具有设置在引导体246a上并且能够使空气流入其中的任何形状。根据本实施例,引导槽246b可形成为具有沿引导体246a的圆周布置的多个孔。

第二引导单元247可相对于第一引导单元246可滑动地运动。具体地讲,第二引导单元247可相对于第一引导单元246沿向前/向后的方向可滑动地运动。第二引导单元247可呈具有中空区域的圆筒状。

第二引导单元247选择性地打开和关闭第一引导单元246的引导槽246b。也就是说,第二引导单元247可相对于第一引导单元246在打开位置247a与关闭位置247b之间运动。具体地讲,当第二引导单元247位于打开位置247a时,第二引导单元247被设置为与第一引导单元246分开以打开第一引导单元246的引导槽246b。当第二引导单元247位于关闭位置247b时,第二引导单元247与第一引导单元246紧密接触以关闭第一引导单元246的引导槽246b。如图13和图14中所示,第二引导单元247可具有与第一引导单元246的形状相对应的形状,从而使第二引导单元247在打开位置247a与关闭位置247b之间可滑动地运动,以与第一引导单元246的内圆周表面紧密接触。然而,本实施例不局限于此,如图15和图16中所示,第二引导单元248可在打开位置248a与关闭位置248b之间可滑动地运动,以与第一引导单元246的外圆周表面紧密接触。

在下文中,将相对于空调的运转模式来描述排放引导单元。

当空调1处于第一模式时,门单元60位于门打开位置60a。在这种情况下,第二引导单元247位于关闭位置247b。

当第二引导单元247或248分别位于关闭位置247b或248b时,第一引导单元246的引导槽246b关闭。因此,在空调1内部的热交换后的空气仅可经由形成在排放引导单元45内部的第一排放流路41a通过第一排放单元41排放。在这种情况下,因为第二排放流路50a通过第二引导单元247或248而关闭,所以热交换后的空气不通过第二排放单元50排放。

当空调1处于第二模式时,门单元60位于门关闭位置60b。在这种情况下,第二引导单元247或248分别位于打开位置247a或248a。

当第二引导单元247或248分别位于打开位置247a或248a时,第一引导单元246的引导槽246b打开。因此,在空调1内部的热交换后的空气仅可经由形成为穿过排放引导单元245的引导槽246b的第二排放流路50a通过第二排放单元50排放。在这种情况下,因为第一排放流路41a通过门单元60关闭,所以热交换后的空气不通过第一排放单元41排放。

在下文中,将描述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空调。

就此而言,这里将不重述上面出现过的描述。

图17和图18是示出根据实施例的排放引导单元的示图。

排放引导单元345包括第一引导单元346以及第二引导单元347。

第一引导单元346可包括引导体346a以及引导槽346b。

第一引导体346a可呈具有中空区域的圆筒状。更具体地讲,第一引导体346可呈具有面对鼓风机单元30的一侧以及面对第一排放单元41的另一侧的管状。

第一引导槽346b可形成在第一引导体346a上。不限制第一引导槽346b的形状。第一引导槽346b可具有设置在第一引导体346a上并且能够使空气流入其中的任何形状。根据本实施例,第一引导槽346b可形成为具有沿第一引导体346a的圆周布置的多个孔。

第二引导单元347选择性地打开和关闭第一引导单元346的第一引导槽346b。也就是说,第二引导单元347可沿第一引导单元346的圆周方向可滑动地运动。第二引导单元347可呈具有中空区域的圆筒状。第二引导单元347可设置为与第一引导单元346的外圆周表面紧密接触。然而,本实施例不局限于此,并且第二引导单元347可与第一引导单元346的内圆周表面紧密接触。

第二引导单元347可包括第二引导体347a以及第二引导槽347b。第二引导体347a与第一引导体346a相对应,第二引导槽347b与第一引导槽346b相对应。

排放引导单元345在打开位置345a与关闭位置345b之间运动。具体地讲,当排放引导单元345位于打开位置345a时,第一引导单元346的第一引导槽346b位于与第二引导单元347的第二引导槽347b的位置相同的位置。因此,空气可穿过第一引导槽346b以及第二引导槽347b。

当排放引导单元345位于关闭位置345b时,第一引导单元346的第一引导槽346b可位于与第二引导单元347的第二引导体347a的位置相同的位置。相应地,第二引导单元347的第二引导槽347b可布置在与第一引导单元346的第一引导体346a的位置相同的位置。通过这种对齐,第一引导槽346b与第二引导槽347b分别通过第二引导体347a与第一引导体346a关闭。因此,空气不能穿过第一引导槽346b与第二引导槽347b。

第一引导单元346可沿第二引导单元347的圆周方向可滑动地运动,从而使排放引导单元345在关闭位置345b与打开位置345a之间运动。相对地,第二引导单元347也可沿第一引导单元346的圆周方向可滑动地运动。

在下文中,将相对于空调的运转模式来描述排放引导单元。

当空调1处于第一模式时,门单元60位于门打开位置60a。在这种情况下,排放引导单元345位于关闭位置345b。

当排放引导单元345位于关闭位置345b时,第一引导槽346b与第二引导槽347b关闭。因此,在空调1内部的热交换后的空气仅可经由形成在排放引导单元345内部的第一排放流路41a通过第一排放单元41排放。在这种情况下,因为第一引导槽346b与第二引导槽347b关闭,所以第二排放流路50a关闭,并且热交换后的空气不通过第二排放单元50排放。

当空调1处于第二模式时,门单元60位于门关闭位置60b。在这种情况下,排放引导单元345位于打开位置345a。

当排放引导单元345位于打开位置345a时,第一引导槽346b与第二引导槽347b打开。因此,在空调1内部的热交换后的空气仅经由形成为穿过排放引导单元345的第一引导槽346b与第二引导槽347b的第二排放流路50a通过第二排放单元50排放。在这种情况下,因为第一排放流路41a通过门单元60关闭,所以热交换后的空气不通过第一排放单元41排放。

在下文中,将描述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空调。

就此而言,这里将不重述上面出现过的描述。

图19和图20是示出根据实施例的空调的示图。

空调401的室内单元包括:壳体410,具有至少一个开口417并且限定空调401的室内单元的外观;热交换器(未示出),被构造为与流入壳体410中的空气交换热;鼓风机单元430,被构造为使空气循环进入壳体410或从壳体410出来;空气排放单元440,被构造为将从鼓风机单元430吹送的空气排放到壳体410之外。

鼓风机单元430可包括鼓风风扇(未示出)以及格栅434。

格栅434可沿鼓风风扇的空气排放方向布置。尽管根据本实施例,使用混流风扇作为鼓风风扇,但是鼓风风扇的类型不局限于此,鼓风风扇可具有任何结构,只要将流入壳体410中的外部空气排放到壳体410之外即可。例如,鼓风风扇可为横流风扇、涡流风扇或多叶片风扇。不限制鼓风风扇的数量,并且根据本实施例,可设置至少一个鼓风风扇(未示出)以与至少一个开口417相对应。

鼓风机单元430可包括设置在鼓风风扇的中央并且用于驱动鼓风风扇的风扇驱动单元(未示出)。风扇驱动单元可包括电机(未示出)。

格栅434被布置在鼓风风扇的前面以引导壳体410中的气流。此外,格栅434可设置在鼓风风扇与排放单元之间,以使施加到鼓风风扇的外部影响最小化。

格栅434可包括多个翼436以及圆状盘板435。格栅434可形成为使得多个翼436围绕圆状盘板435沿径向方向延伸。多个翼436可通过调节其数量、形状以及取向角来调节从鼓风风扇朝向空气排放单元440吹送的空气的吹送方向或风量。

空气排放单元440可包括第一排放单元441以及第二排放单元450。

第一排放单元441形成在格栅434的多个翼436之间,以将壳体410内部的空气排放到外部,第二排放单元450被构造为通过壳体410的排放板414来排放壳体410内部的空气。

壳体410可包括其中形成第二排放单元450的排放板414,并且第二排放单元450具有形成在排放板414中的多个排放孔。尽管根据本实施例,排放板414设置在壳体410的前表面,但是排放板414的位置不局限于此。排放板414也可设置在壳体410的侧表面或上表面。

第二排放单元450可形成为布置在排放板414中的多个排放孔,通过鼓风机单元430吹送的空气可通过第二排放单元450以低风速被均匀地排放。

空调401可具有多个运转模式。

多个运转模式可包括:第一模式,其中,热交换后的空气通过第一排放单元441排放;第二模式,其中,热交换后的空气通过第二排放单元450排放;第三模式,其中,调节后的空气通过第一排放单元441与第二排放单元450二者排放。

在下文中,将描述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空调。

就此而言,这里将不重述上面出现过的描述。

图21和图22是示出根据实施例的空调的示图。

空调501包括:壳体510,具有至少一个开口517并且限定空调501的外观;热交换器(未示出),被构造为与流入壳体510中的空气交换热;鼓风风扇(未示出),被构造为使空气循环进入壳体510中或从壳体510出来;空气排放单元540,被构造为将从鼓风风扇(未示出)吹送的空气排放到壳体510之外。

空气排放单元540可包括第一排放单元541以及第二排放单元550。

第一排放单元541可形成在开口517中。叶片517a可布置在开口517中,以控制通过第一排放单元541排放的空气的吹送方向。具体地讲,开口517可设置在前面板510a上。叶片517a被设置在开口517中,可通过操作叶片517a来控制通过第一排放单元541排放的空气的吹送方向。第二排放单元550被构造为通过壳体510的排放板514来排放壳体510内部的空气。

壳体510可包括其中形成第二排放单元550的排放板514。第二排放单元550包括形成在排放板514中的多个排放孔。尽管根据本实施例,排放板514形成在壳体510的前表面,但是排放板514的位置不局限于此。例如,排放板514也可形成在壳体510的侧表面或上表面。

第二排放单元550可形成为布置在排放板514中的多个排放孔,通过鼓风风扇吹送的空气可通过第二排放单元550以低风速被均匀地排放。

空调501可具有多个运转模式。

多个运转模式可包括:第一模式,其中,热交换后的空气通过第一排放单元541排放;第二模式,其中,热交换后的空气通过第二排放单元550排放;第三模式,其中,调节后的空气通过第一排放单元541与第二排放单元550二者排放。

在下文中,将描述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空调。

就此而言,这里将不重述上面出现过的描述。

图23和图24是示出根据实施例的空调的示图。

空调601被安装在顶棚中。

空调601包括:壳体610,具有至少一个开口617并且限定空调601的外观;热交换器(未示出),被构造为与流入壳体610中的空气交换热;鼓风机单元(未示出),被构造为使空气循环进入壳体610或从壳体610出来;空气排放单元640,被构造为将从鼓风机单元(未示出)吹送的空气排放到壳体610之外。壳体610可结合到顶棚。鼓风机单元可包括鼓风风扇(未示出)。

空气排放单元640可包括第一排放单元641以及第二排放单元650。

第一排放单元641可设置在开口617中。叶片617a可布置在开口617中,以控制通过第一排放单元641排放的空气的吹送方向。第二排放单元650被构造为通过壳体610的排放板614来排放壳体610内部的空气。

壳体610可包括其中形成第二排放单元650的排放板614。第二排放单元650包括形成在排放板614中的多个排放孔。因为壳体610布置在顶棚中并且其下表面被暴露到室内,所以排放板614可设置在壳体610的下表面上。

第二排放单元650可形成为布置在排放板614中的多个排放孔,并且通过鼓风机单元吹送的空气可通过第二排放单元650以低风速被均匀地排放。

空调601可具有多个运转模式。

多个运转模式可包括:第一模式,其中,热交换后的空气通过第一排放单元641排放;第二模式,其中,热交换后的空气通过第二排放单元650排放;第三模式,其中,调节后的空气通过第一排放单元641与第二排放单元650二者排放。

在下文中,将描述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空调。

就此而言,这里将不重述上面出现过的描述。

图25和图26是示出根据实施例的空调的示图。

空调701被牢固地安装在墙上。

空调701包括:壳体710,具有至少一个开口717并且限定空调701的外观;热交换器(未示出),被构造为与流入壳体710中的空气交换热;鼓风机单元(未示出),被构造为使空气循环进入壳体710中或从壳体710出来;空气排放单元740,被构造为将从鼓风机单元(未示出)吹送的空气排放到壳体710之外。壳体710可固定到室内的墙。鼓风机单元可包括鼓风风扇。

空气排放单元740可包括第一排放单元741以及第二排放单元750。

第一排放单元741可形成在开口717中。叶片717a可布置在开口717中,以调节通过第一排放单元741排放的空气的吹送方向。第二排放单元750被构造为通过壳体710的排放板714(712)来排放壳体710内部的空气。

壳体710可包括其中形成第二排放单元750的排放板714。第二排放单元750包括形成在排放板714中的多个排放孔。尽管根据本实施例,排放板714布置在壳体710的前表面上,但是排放板714的位置不局限于此。例如,排放板714可设置在壳体710的侧表面或上表面上。

第二排放单元750可形成为布置在排放面板714中的多个排放孔,并且通过鼓风机单元吹送的空气可通过第二排放单元750以低风速被均匀地排放。

空调701可具有多个运转模式。

多个运转模式可包括:第一模式,其中,热交换后的空气通过第一排放单元741排放;第二模式,其中,热交换后的空气通过第二排放单元750排放;第三模式,其中,调节后的空气通过第一排放单元741与第二排放单元750二者来排放。

在下文中,将描述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空调。

就此而言,这里将不重述上面出现过的描述。

图27和图28是示出根据实施例的空调的示图。

空气净化器801将被描述为空调。

空气净化器801包括:壳体810,限定空气净化器801的外观;吸入单元816,被设置在壳体810的侧部并且从壳体810的外部吸入空气;空气排放单元840,被构造为将通过吸入单元816吸入的空气排放到壳体810之外。

空气净化器801可包括:集尘过滤器,设置在壳体810中,并且滤除包含在空气中的杂质(诸如灰尘以及气味颗粒);鼓风机单元(未示出),被构造为通过利用吸入单元816来吸入室内空气并且利用空气排放单元840排放由集尘过滤器净化的洁净空气而执行吹送操作。

空气排放单元840可包括第一排放单元841以及第二排放单元850。

第一排放单元841被构造为以高风速排放由集尘过滤器净化的空气,第二排放单元850被构造为通过壳体810的排放板814(812)以低风速排放由集尘过滤器净化的空气。

第一排放单元841可形成为设置在壳体810上的开口815,通过鼓风机单元(未示出)吹送的空气可通过所述开口被直接排放。

壳体810可包括形成第二排放单元850的排放板814。第二排放单元850包括形成在排放板814中的多个排放孔。

第二排放单元850可形成为布置在排放板814中的多个孔,通过鼓风机单元吹送的空气可通过所述多个排放孔以低风速被均匀地排放。

空气净化器801可具有多个运转模式。

多个运转模式可包括:第一模式,其中,洁净的空气通过第一排放单元841排放;第二模式,其中,洁净的空气通过第二排放单元850排放;第三模式,其中,洁净的空气通过第一排放单元841与第二排放单元850二者排放。

如从上面的描述显而易见的,根据本公开的空调可以以不同的风速排放热交换后的空气。

此外,可根据用户的环境改变吹送热交换后的空气的方法。

此外,因为可调节室内空气而没有直接向用户吹送热交换后的空气,所以可提高用户的满意度。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但是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将理解的是,在不脱离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范围的本公开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对这些实施例做出改变。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