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调器室内机、空调器及控制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2108005阅读:267来源:国知局
空调器室内机、空调器及控制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空调技术领域,更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空调器室内机、包括该空调器室内机的空调器及该空调器室内机的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现有的空调器导风板一般只能围绕固定的转轴旋转,空调器在制冷和制热模式下,根据最佳舒适性的送风特点,要求制冷时水平送风,制热时尽可能向下送风。所以空调器的导风板在制冷和制热时会呈不同的角度,但因较大的导风角度会带来较大的压损,影响空调器实际使用效果,所以一般导风角度都会受到一定的限制,影响了空调器使用舒适性。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

为此,本发明的第一个方面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空调器室内机。

本发明的第二个方面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包括上述空调器室内机的空调器。

本发明的第三个方面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控制上述空调器室内机的控制方法。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第一个方面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空调器室内机,包括:壳体,所述壳体上设置有出风口;导风板,包括相对设置的上端部和下端部,所述导风板能够转动地连接在所述壳体上,并能够打开或闭合所述出风口;第一驱动装置,包括第一驱动组件和第一连杆,所述第一连杆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驱动组件和所述上端部能够转动地连接;第二驱动装置,包括第二驱动组件和第二连杆,所述第二连杆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二驱动组件和所述下端部能够转动地连接;所述第一驱动组件带动所述第一连杆转动至第一限位位置后,所述第二驱动组件能够通过所述第二连杆带动所述下端部绕所述上端部摆动;所述第二驱动组件带动所述第二连杆转动至第二限位位置后,所述第一驱动组件能够通过所述第一连杆带动所述上端部绕所述下端部摆动。

本发明上述实施例提供的空调器室内机,第一驱动组件与第一连杆的一端可转动连接,第一连杆的另一端与导风板的上端部可转动连接,制冷模式下,第二驱动组件带动第二连杆转动至第二限位位置时,第一驱动组件带动第一连杆转动,第一连杆带动导风板的上端部转动,使得导风板向下打开,并绕下端部(下端部与第二连杆的连接处)往复摆动,实现摆动导风;第二驱动组件与第二连杆的一端可转动连接,第二连杆的另一端与导风板的下端部可转动连接,制热模式下,第一驱动组件带动第一连杆转动至第一限位位置后,第二驱动组件带动第二连杆转动,第二连杆带动导风板的下端部绕上端部(上端部与第一连杆的连接处)转动,使得导风板向上打开,从而实现了制冷和制热时不同的送风方向(制冷时水平送风,制热时向下送风),提高了空调器使用的舒适性。

另外,本发明上述实施例提供的空调器室内机还具有如下附加技术特征:

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第一驱动组件包括第一驱动件和与所述第一驱动件相连接的第一转轮,所述第一连杆能够转动地连接在所述第一转轮上;所述第二驱动组件包括第二驱动件和与所述第二驱动件相连接的第二转轮,所述第二连杆能够转动地连接在所述第二转轮上。

第一连杆的两端分别可转动的连接在第一转轮和导风板的上端部,第一驱动件与第一转轮相连接,并通过第一转轮带动第一连杆转动,实现制冷模式下导风板的上端部绕下端部往复摆动;第二连杆的两端分别可转动的连接在第二转轮和导风板的下端部,第二驱动件带动第二转轮运动,第二转轮带动第二连杆转动,第二连杆带动导风板的下端部往复运动,从而使得下端部绕上端部往复摆动,实现制热模式下导风板向上打开摆动导风。通过第一转轮和第二转轮分别带动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运动,提高了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运动的灵活性。

为实现第一转轮的转动能够带动第一连杆转动,第一连杆偏心的设置在第一转轮上;同样,第二连杆偏心的设置在第二转轮上。

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空调器室内机还包括:安装盒,所述安装盒固定在所述壳体上,所述安装盒上设有通孔,所述第一转轮和所述第二转轮位于所述安装盒内,且所述第一连杆和所述第二连杆与所述导风板相连接的一端能够伸出所述通孔。

安装盒固定在壳体上,第一转轮和第二转轮位于安装盒内,从而安装盒的设置为第一转轮和第二转轮提供了安装空间,且实现了第一转轮和第二转轮在壳体上的安装。在第一驱动件带动下,第一连杆与导风板相连接的一端能够伸出通孔或从通孔外缩回,从而在制冷模式下带动上端部绕下端部往复运动;在第二驱动件带动下,第二连杆与导风板相连接的一端能够伸出通孔或从通孔外缩回,从而在制热模式下带动下端部绕上端部往复运动。

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第一转轮上设有第一限位凸起,在所述第一限位位置,所述第一连杆被限位于所述第一限位凸起与所述通孔的上孔壁之间;所述第二转轮上设有第二限位凸起,在所述第二限位位置,所述第二连杆被限位于所述第二限位凸起与所述通孔的下孔壁之间。

在制热模式下,第一驱动件通过第一转轮带动第一连杆转动,第一连杆与导风板相连的一端向上转动,第一连杆被通孔的上孔壁限位,第一驱动件继续带动第一连杆转动,直至第一连杆被限位于第一限位凸起和通孔的上孔壁之间,此时,第一连杆处于第一限位位置,第二驱动件工作,带动第二连杆运动,第二连杆带动导风板的下端部转动导风。

在制冷模式下,第二驱动件通过第二转轮带动第二连杆转动,第二连杆抵靠在通孔的下孔壁上后,第二驱动件继续工作,第二转轮继续沿原方向转动,直至第二连杆被限位于通孔的下孔壁和第二限位凸起之间,此时,第二连杆处于第二限位位置,第一驱动件工作,通过第一连杆带动导风板的上端部绕下端部转动,实现导风板的转动导风。

当然,也可以通过第一限位凸起与出风口的上孔壁的配合、第二限位凸起与出风口的下孔壁的配合分别实现对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的限位。所述第一转轮上设有第一限位凸起,所述第一连杆能够被限位于所述第一限位凸起与所述出风口的上孔壁之间;所述第二转轮上设有第二限位凸起,所述第二连杆能够被限位于所述第二限位凸起与所述出风口的下孔壁之间。

优选地,第一限位凸起与第一转轮为一体式结构;第二限位凸起与第二转轮为一体式结构。

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安装盒包括隔板、第一盒盖和第二盒盖,所述第一盒盖和所述第二盒盖分别盖设在所述隔板相对的两侧,所述第一盒盖与所述隔板之间形成用于安装所述第一转轮的第一安装空间,所述第二盒盖与所述隔板之间形成用于安装所述第二转轮的第二安装空间。

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第一驱动件为第一电机,所述第一电机的电机轴与所述第一转轮固定连接;所述第二驱动件为第二电机,所述第二电机的电机轴与所述第二转轮固定连接。

隔板相对的两侧分别盖设有第一盒盖和第二盒盖,第一转轮位于第一盒盖和隔板之间,第一电机固定在第一盒盖上,第一盒盖上开设有供第一电机的电机轴穿过的第一安装孔,第一电机的电机轴穿过第一安装孔与第一转轮固定连接;第二电机固定在第二盒盖上,第二转轮位于第二盒盖和隔板之间,第二盒盖上开设有供第二电机的电机轴穿过的第二安装孔,第二电机的电机轴穿过第二安装孔与第二转轮固定连接。将第一转轮和第二转轮用隔板相分隔,增强了第一驱动装置和第二驱动装置设置的紧凑性,减小了第一驱动装置和第二驱动装置占用的空间。

优选地,安装盒固定在壳体的内壁面上。

第一转轮的相对的两侧设有向外凸起的第一电机转轴,相应的,第一盒盖和隔板上分别设有与第一电机转轴相适配的第一转轴孔和第二转轴孔,第一转轮的第一电机转轴的两端分别位于第一转轴孔和第二转轴孔内,且第一电机转轴上开设有用于与第一电机的电机轴相连接的第一扁孔;第二转轮的相对的两侧设有向外凸起的第二电机转轴,相应的,第二盒盖和隔板上分别设有与第二电机转轴相适配的第三转轴孔和第四转轴孔,第二转轮的第二电机转轴的两端分别位于第三转轴孔和第四转轴孔内,且第二电机转轴上开设有用于与第二电机的电机轴相连接的第二扁孔。

至于第一连杆与上端部及第一转轮的可转动连接,在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第一连杆上的两端设有第一连接孔和第二连接孔,第一转轮上设有第一连接凸起,如图所示,上端部设有第二连接凸起,第一连接孔与第一连接凸起配合,第二连接孔与第二连接凸起配合;同样的,第二连杆上设有连接孔,下端部设有第三连接凸起。

优选地,空调器室内机包括多个第一驱动装置和多个第二驱动装置,提高导风板摆动的平稳性,进一步地,多个第一驱动装置和多个第二驱动装置沿导风板的长度方向均匀设置。

在一个具体的实施中,空调器室内机包括两个第一驱动装置,两个第一驱动装置分别位于导风板长度方向的两端;两个第二驱动装置,两个第二驱动装置分别位于导风板长度方向的两端。

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上端部的摆动轴线(下端部绕上端部摆动时,上端部的摆动轴线)和所述下端部的摆动轴线(上端部绕下端部摆动时,下端部的摆动轴线)均位于所述壳体的外侧,有效解决了导风板的摆动轴线位于机身内部对气流产生的阻力,并降低了气流撞击导风板造成的噪音。

优选地,上端部的摆动轴线位于出风口的上方,下端部的摆动轴线位于出风口的下方。

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导风板绕所述上端部摆动时,所述上端部的摆动轴线与所述壳体的外壁面之间的距离为1mm~10mm。

导风板绕上端部摆动时,上端部的摆动轴线位于壳体的外壁面的外侧,且与壳体的外壁面之间的距离大于等于1mm小于等于10mm,既不妨碍下端部绕上端部的转动,又能避免上端部的摆动轴线与壳体的外壁面之间的距离过大导致的上端部与壳体的外壁面之间漏风。优选地,导风板绕上端部摆动时,上端部的摆动轴线与壳体的外壁面之间的距离等于5mm。

所述导风板绕所述下端部摆动时,所述下端部的摆动轴线与所述壳体的外壁面之间的距离为1mm~10mm,既能避免下端部的摆动轴线与壳体的外壁面之间的距离过小导致的壳体的外壁面对上端部绕下端部的摆动造成干涉,又能防止下端部的摆动轴线与壳体的外壁面之间的距离过大导致的下端部与壳体的外壁面之间漏风。优选地,导风板绕下端部摆动时,下端部的摆动轴线与壳体的外壁面之间的距离等于5mm。

优选地,壳体的上侧的外壁面向内凹陷形成第一安装部,上端部在第一安装部内摆动,且摆动轴线与第一安装部的上壁面之间的距离为1mm~10mm;壳体的下侧的外壁面向内凹陷形成第二安装部,下端部在第二安装部内摆动,且摆动轴线与第二安装部的上壁面之间的距离为1mm~10mm。

本发明第二个方面的实施例提供一种空调器,包括上述任一实施例所述的空调器室内机,并具有上述任一实施例所述的空调器室内机的有益效果。

本发明第三个方面的实施例提供一种控制方法,用于控制上述任一实施例所述的空调器室内机,包括制冷模式控制方法和制热模式控制方法,所述制冷模式控制方法包括:控制第二驱动组件工作,以使第二连杆转动至第二限位位置;控制第一驱动组件工作,以带动上端部绕下端部摆动;所述制热模式控制方法包括:控制第一驱动组件工作,以使第一连杆转动至第一限位位置;控制第二驱动组件工作,以带动下端部绕上端部摆动。

制冷模式下,第二驱动组件带动第二连杆转动,直至第二连杆被限位于第二限位凸起和通孔的下孔壁之间,此时,第二连杆转动至第二限位位置,第一驱动组件工作,带动第一连杆转动,第一连杆带动导风板的上端部向下打开并绕下端部摆动导风。制热模式下,第一驱动组件工作,带动第一连杆转动,直至第一连杆被限位于第一限位凸起和通孔的上孔壁之间,此时,第一连杆处于第一限位位置,第二驱动组件工作,带动第二连杆转动,第二连杆带动导风板的下端部向上打开,并绕上端部摆动导风。

在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制冷模式下,第二电机顺时针转动,带动第二连杆与导风板相连的一端向下转动,直至第二连杆被限位于第二限位凸起和通孔的下孔壁之间,导风板的下端部静止,此时,第一电机工作,通过第一连杆带动导风板的上端部摆动,实现转动导风;制热模式下,第一电机逆时针转动,带动第一连杆与导风板相连的一端向上转动,直至第一连杆被限位于第一限位凸起和通孔的上孔壁之间,导风板的上端部静止,第二电机工作,通过第二连杆带动导风板的下端部摆动,实现转动导风。

本发明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部分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发明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发明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例所述的空调器室内机局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的实施例所述的空调器室内机局部的一个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2所示的空调器室内机局部的另一个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的实施例所述的空调器室内机制冷模式下导风板打开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的实施例所述的空调器室内机制冷模式下导风板打开状态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6是图5中B部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7时本发明的实施例所述的空调器室内机制冷模式下导风板摆动状态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发明的实施例所述的空调器室内机制热模式下导风板打开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图8中A部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本发明的实施例所述的空调器室内机制热模式下导风板打开状态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11是图10中C部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12是本发明的实施例所述的空调器室内机制热模式下导风板摆动状态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13是本发明的实施例所述的导风板、第一驱动装置和第二驱动装置配合的一个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14是本发明的实施例所述的导风板、第一驱动装置和第二驱动装置配合的另一个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15是本发明的实施例所述的导风板、第一驱动装置和第二驱动装置配合的第一个视角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16是本发明的实施例所述的导风板、第一驱动装置和第二驱动装置配合的第二个视角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17是本发明的实施例所述的导风板、第一驱动装置和第二驱动装置配合的第三个视角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18是本发明的实施例所述的导风板、第一驱动装置和第二驱动装置配合的第四个视角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19是本发明的实施例所述的导风板、第一驱动装置和第二驱动装置配合的第五个视角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20是本发明的实施例所述的隔板的一个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21是本发明的实施例所述的隔板的另一个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22是本发明的实施例所述的第一连杆的结构示意图;

图23是本发明的实施例所述的第一转轮的一个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24是本发明的实施例所述的第一转轮的另一个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25是本发明的实施例所述的导风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26是图25中D部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其中,图1至图26中附图标记与部件名称之间的对应关系为:

100空调器室内机,1壳体,11出风口,12第一安装部,13第二安装部,2导风板,21上端部,211第二连接凸起,22下端部,221第三连接凸起,311第一驱动件,312第一转轮,3121第一限位凸起,3122第一电机转轴,3123第一连接凸起,32第一连杆,321第一连接孔,322第二连接孔,411第二驱动件,412第二转轮,4121第二限位凸起,4122第二电机转轴,5安装盘,51通孔,511上孔壁,512下孔壁,52隔板,521第二转轴孔,522第四转轴孔,53第一盒盖,531第一安装孔,532第一转轴孔,54第二盒盖,541第一安装孔,542第三转轴孔,55第一安装空间,56第二安装空间。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发明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的详细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发明,但是,本发明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方式来实施,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下面参照附图描述根据本发明一些实施例的空调器室内机、空调器和空调器室内机的控制方法。

如图1至图12所示,根据本发明一些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空调器室内机100,包括:壳体1、导风板2、第一驱动装置3和第二驱动装置4。壳体1上设置有出风口11;导风板2包括相对设置的上端部21和下端部22,导风板2能够转动地连接在壳体1上,并能够打开或闭合出风口11;第一驱动装置3包括第一驱动组件和第一连杆32,第一连杆32的两端分别与第一驱动组件和上端部21能够转动地连接;第二驱动装置4包括第二驱动组件和第二连杆42,第二连杆42的两端分别与第二驱动组件和下端部22能够转动地连接;第一驱动组件带动第一连杆32转动至第一限位位置(第一限位位置为如图12中F处的导风板所示位置对应的第一连杆的位置)后,第二驱动组件能够通过第二连杆42带动下端部22绕上端部21摆动;第二驱动组件带动第二连杆42转动至第二限位位置(第二限位位置为如图7中E处的导风板所示位置对应的第二连杆的位置)后,第一驱动组件能够通过第一连杆32带动上端部21绕下端部22摆动。

本发明上述实施例提供的空调器室内机100,第一驱动组件与第一连杆32的一端可转动连接,第一连杆32的另一端与导风板2的上端部21可转动连接,第二驱动组件与第二连杆42的一端可转动连接,第二连杆42的另一端与导风板2的下端部22可转动连接。制冷模式下,如图4至图7所示,第二驱动组件带动第二连杆42转动至第二限位位置时,第一驱动组件带动第一连杆32转动,第一连杆32带动导风板2的上端部21转动,使得导风板2向下打开,并绕下端部22(下端部22与第二连杆42的连接处)往复摆动,实现摆动导风;制热模式下,如图8至图12所示,第一驱动组件带动第一连杆32转动至第一限位位置后,第二驱动组件带动第二连杆42转动,第二连杆42带动导风板2的下端部22绕上端部21(上端部21与第一连杆32的连接处)转动,使得导风板2向上打开,从而实现了制冷和制热时不同的送风方向(制冷时水平送风,制热时向下送风),提高了空调器使用的舒适性。

优选地,如图5至图7、图10至图12、图15至图19所示,第一驱动组件包括第一驱动件311和与第一驱动件311相连接的第一转轮312,第一连杆32能够转动地连接在第一转轮312上;第二驱动组件包括第二驱动件411和与第二驱动件411相连接的第二转轮412,第二连杆42能够转动地连接在第二转轮412上。

第一连杆32的两端分别可转动的连接在第一转轮312和导风板2的上端部21,第一驱动件311与第一转轮312相连接,并通过第一转轮312带动第一连杆32转动,实现制冷模式下导风板2的上端部21绕下端部22往复摆动;第二连杆42的两端分别可转动的连接在第二转轮412和导风板2的下端部22,第二驱动件411带动第二转轮412运动,第二转轮412带动第二连杆42转动,第二连杆42带动导风板2的下端部22往复运动,从而使得下端部22绕上端部21往复摆动,实现制热模式下导风板2向上打开摆动导风。通过第一转轮312和第二转轮412分别带动第一连杆32和第二连杆42运动,提高了第一连杆32和第二连杆42运动的灵活性。

为实现第一转轮312的转动能够带动第一连杆32转动,第一连杆32偏心的设置在第一转轮312上;同样,第二连杆42偏心的设置在第二转轮412上。

优选地,如图13至图19所示,空调器室内机100还包括安装盒5,安装盒5固定在壳体1上,安装盒5上设有通孔51,第一转轮312和第二转轮412位于安装盒5内,且第一连杆32和第二连杆42与导风板2相连接的一端能够伸出通孔51。

安装盒5固定在壳体1的内壁面上,第一转轮312和第二转轮412位于安装盒5内,从而安装盒5的设置为第一转轮312和第二转轮412提供了安装空间,且实现了第一转轮312和第二转轮412在壳体1上的安装。在第一驱动件311带动下,第一连杆32与导风板2相连接的一端能够伸出通孔51或从通孔51外缩回,从而在制冷模式下带动上端部21绕下端部22往复运动;在第二驱动件411带动下,第二连杆42与导风板2相连接的一端能够伸出通孔51或从通孔51外缩回,从而在制热模式下带动下端部22绕上端部21往复运动。

优选地,如图12所示,第一转轮312上设有第一限位凸起3121,在第一限位位置,第一连杆32被限位于第一限位凸起3121与通孔51的上孔壁511之间;如图7所示,第二转轮412上设有第二限位凸起4121,在第二限位位置,第二连杆42被限位于第二限位凸起4121与通孔51的下孔壁512之间。

在制热模式下,第一驱动件311通过第一转轮312带动第一连杆32转动,第一连杆32与导风板2相连的一端向上转动,第一连杆32被通孔51的上孔壁511限位,第一驱动件311继续带动第一连杆32转动,直至第一连杆32被限位于第一限位凸起3121和通孔51的上孔壁511之间,此时,第一连杆32处于第一限位位置,第二驱动件411工作,带动第二连杆42运动,第二连杆42带动导风板2的下端部22转动导风。

在制冷模式下,第二驱动件411通过第二转轮412带动第二连杆42转动,第二连杆42抵靠在通孔51的下孔壁512上后,第二驱动件411继续工作,第二转轮412继续沿原方向转动,直至第二连杆42被限位于通孔51的下孔壁512和第二限位凸起4121之间,此时,第二连杆42处于第二限位位置,第一驱动件311工作,通过第一连杆32带动导风板2的上端部21绕下端部22转动,实现导风板2的转动导风。

当然,也可以通过第一限位凸起3121与出风口11的上孔壁的配合、第二限位凸起4121与出风口11的下孔壁的配合分别实现对第一连杆32和第二连杆42的限位。第一转轮312上设有第一限位凸起3121,第一连杆32能够被限位于第一限位凸起3121与出风口11的上孔壁之间;第二转轮412上设有第二限位凸起4121,第二连杆42能够被限位于第二限位凸起4121与出风口11的下孔壁之间。

优选地,第一限位凸起3121与第一转轮312为一体式结构;第二限位凸起4121与第二转轮412为一体式结构。

优选地,如图13至图21所示,安装盒5包括隔板52、第一盒盖53和第二盒盖54,第一盒盖53和第二盒盖54分别盖设在隔板52相对的两侧,第一盒盖53与隔板52之间形成用于安装第一转轮312的第一安装空间55,第二盒盖54与隔板52之间形成用于安装第二转轮412的第二安装空间56。

优选地,第一驱动件311为第一电机,第一电机的电机轴与第一转轮312固定连接;第二驱动件411为第二电机,第二电机的电机轴与第二转轮412固定连接。

隔板52相对的两侧分别盖设有第一盒盖53和第二盒盖54,第一转轮312位于第一盒盖53和隔板52之间,第一电机固定在第一盒盖53上,第一盒盖53上开设有供第一电机的电机轴穿过的第一安装孔531,第一电机的电机轴穿过第一安装孔531与第一转轮312固定连接;第二电机固定在第二盒盖54上,第二转轮412位于第二盒盖54和隔板52之间,第二盒盖54上开设有供第二电机的电机轴穿过的第二安装孔541,第二电机的电机轴穿过第二安装孔541与第二转轮412固定连接。将第一转轮312和第二转轮412用隔板52相分隔,增强了第一驱动装置3和第二驱动装置4设置的紧凑性,减小了第一驱动装置3和第二驱动装置4占用的空间。

优选地,安装盒5固定在壳体1的内壁面上。

如图23和图24所示,第一转轮312的相对的两侧设有向外凸起的第一电机转轴3122,相应的,第一盒盖53和隔板52上分别设有与第一电机转轴3122相适配的第一转轴孔532和第二转轴孔521,第一转轮312的第一电机转轴3122的两端分别位于第一转轴孔532和第二转轴孔521内,且第一电机转轴3122上开设有用于与第一电机的电机轴相连接的第一扁孔;第二转轮412的相对的两侧设有向外凸起的第二电机转轴4122,相应的,第二盒盖54和隔板52上分别设有与第二电机转轴4122相适配的第三转轴孔542和第四转轴孔522,第二转轮412的第二电机转轴4122的两端分别位于第三转轴孔542和第四转轴孔522内,且第二电机转轴4122上开设有用于与第二电机的电机轴相连接的第二扁孔。

如图22至图26所示,至于第一连杆32与上端部及第一转轮312的可转动连接,在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第一连杆32上的两端设有第一连接孔321和第二连接孔322,第一转轮312上设有第一连接凸起3123,如图11所示,上端部21设有第二连接凸起211,第一连接孔321与第一连接凸起3123配合,第二连接孔322与第二连接凸起211配合;同样的,第二连杆42上设有连接孔,下端部22设有第三连接凸起221。

优选地,空调器室内机100包括多个第一驱动装置3和多个第二驱动装置4,提高导风板2摆动的平稳性,进一步地,多个第一驱动装置3和多个第二驱动装置4沿导风板2的长度方向均匀设置。

在一个具体的实施中,如图13至图18所示,空调器室内机100包括两个第一驱动装置3和两个第二驱动装置4,两个第一驱动装置3和两个第二驱动装置4分别位于导风板2的两端。

优选地,如图4至图12所示,上端部21的摆动轴线(下端部22绕上端部21摆动时,上端部21的摆动轴线)和下端部22的摆动轴线(上端部21绕下端部22摆动时,下端部22的摆动轴线)均位于壳体1的外侧,有效解决了导风板2的摆动轴线位于机身内部对气流产生的阻力,并降低了气流撞击导风板2造成的噪音。

优选地,制热模式,导风板2绕上端部21摆动时,上端部21的摆动轴线位于出风口11的上方;制冷模式,导风板2绕下端部22摆动时,下端部22的摆动轴线位于出风口11的下方。

优选地,导风板2绕上端部21摆动时,上端部21的摆动轴线与壳体1的外壁面之间的距离(如图11中W1所示)为1mm~10mm。

导风板2绕上端部21摆动时,上端部21的摆动轴线位于壳体1的外壁面的外侧,且与壳体1的外壁面之间的距离大于等于1mm小于等于10mm,既不妨碍下端部22绕上端部21的转动,又能避免上端部21的摆动轴线与壳体1的外壁面之间的距离过大导致的上端部21与壳体1的外壁面之间漏风。优选地,导风板2绕上端部21摆动时,上端部21的摆动轴线与壳体1的外壁面之间的距离等于5mm。

导风板2绕下端部22摆动时,下端部22的摆动轴线与壳体1的外壁面之间的距离(如图6中W2所示)为1mm~10mm,既能避免下端部22的摆动轴线与壳体1的外壁面之间的距离过小导致的壳体1的外壁面对上端部21绕下端部22的摆动造成干涉,又能防止下端部22的摆动轴线与壳体1的外壁面之间的距离过大导致的下端部22与壳体1的外壁面之间漏风。优选地,导风板2绕下端部22摆动时,下端部22的摆动轴线与壳体1的外壁面之间的距离等于5mm。

优选地,如图11所示,壳体1的上侧的外壁面向内凹陷形成第一安装部12,上端部22在第一安装部12内摆动,且摆动轴线与第一安装部12的上壁面之间的距离为W1;如图6所示,壳体1的下侧的外壁面向内凹陷形成第二安装部13,下端部22在第二安装部13内摆动,且摆动轴线与第二安装部13的上壁面之间的距离为W2。

本发明第二个方面的实施例提供一种空调器,包括上述任一实施例的空调器室内机100,并具有上述任一实施例的空调器室内机100的有益效果。

本发明第三个方面的实施例提供一种控制方法,用于控制上述任一实施例的空调器室内机100,包括:制冷模式控制方法和制热模式控制方法,制冷模式控制方法包括:控制第二驱动组件工作,以使第二连杆42转动至第二限位位置;控制第一驱动组件工作,以带动上端部21绕下端部22摆动。

制热模式控制方法包括:控制第一驱动组件工作,以使第一连杆32转动至第一限位位置;控制第二驱动组件工作,以带动下端部22绕上端部21摆动。

制冷模式下,第二驱动组件带动第二连杆42转动,直至第二连杆42被限位于第二限位凸起4121和通孔51的下孔壁512之间,此时,第二连杆42转动至第二限位位置,第一驱动组件工作,带动第一连杆32转动,第一连杆32带动导风板2的上端部21向下打开并绕下端部22摆动导风。制热模式下,第一驱动组件工作,带动第一连杆32转动,直至第一连杆32被限位于第一限位凸起3121和通孔51的上孔壁511之间,此时,第一连杆32处于第一限位位置,第二驱动组件工作,带动第二连杆42转动,第二连杆42带动导风板2的下端部22向上打开,并绕上端部21摆动导风。

在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制冷模式下,第二电机顺时针转动,带动第二连杆42与导风板2相连的一端向下转动,直至第二连杆42被限位于第二限位凸起4121和通孔51的下孔壁512之间,导风板2的下端部22静止,此时,第一电机工作,通过第一连杆32带动导风板2的上端部21摆动,实现转动导风;制热模式下,第一电机逆时针转动,带动第一连杆32与导风板2相连的一端向上转动,直至第一连杆32被限位于第一限位凸起3121和通孔51的上孔壁511之间,导风板2的上端部21静止,第二电机工作,通过第二连杆42带动导风板2的下端部22摆动,实现转动导风。

综上所述,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空调器室内机100,在制冷模式下,第一驱动装置3带动上端部21绕下端部22转动,实现导风板2向下摆动导风;在制热模式下,第二驱动装置4带动下端部22绕上端部21转动,实现导风板2向上摆动导风。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多个”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规定或说明,术语“连接”、“固定”等均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或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本说明书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左”、“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单元必须具有特定的方向、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具体实施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包含于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实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发明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