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移动式空气检测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745733阅读:327来源:国知局
一种移动式空气检测设备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属于空气检测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移动式空气检测设备。



背景技术: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国民物质生活的提高,人们对居住环境要求越来要高,当人们装修房子的往往会忽略装修材料是否合格,有毒气体释放是否过多,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得有关呼吸道的疾病,罪魁祸首就是有毒气体。

现在市面上的空气检测装置体积往往较大,结构比较复杂,造价不便宜,同时,不易移动,也不易携带,而且检测装置不能应用于家庭装置,检测效果不是很好。如果有一种结构简单,价格大众能够接受,体积小,便于移动,人们就可以在家检测家居空气质量,减少得有关呼吸道的疾病。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移动式空气检测设备,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移动式空气检测设备,包括空气检测仪和传感器,所述进气口顶端安装有灰尘过滤网,且所述进气口中间设置有气流控制阀,所述壳体内部安装有检测探头,所述检测探头右侧设置有活性炭挡板,所述活性炭挡板右侧设置有传感器,所述传感器内部安装有传感电极,所述传感器右侧设置有空气检测仪,所述空气检测仪和出气口通过导气管焊接相连接,所述传感器和气体质量显示屏通过信号线相连接,所述气体质量显示屏下方设置有电源键,所述电源键右侧安装有电量显示屏,所述电量显示屏下方安装有吸气启动键。

优选的,所述气体质量显示屏内部安装有微元数据处理器。

优选的,所述传感电极设置有四个。

优选的,所述导气管长度设置为2-4厘米。

优选的,所述活性炭挡板内部安装有活性炭吸附网。

本发明的技术效果和优点:该用于移动式空气检测设备,结构简单,体积较小,达到了便于移动、携带的作用,在进气口顶端安装灰尘过滤网和设置有活性炭挡板,对进气口中的空气进行灰尘过滤,防止进入检测装置,达到了对装置保护的作用,壳体下方设计成手柄的样子,达到了便于移动的作用,在气体质量显示屏内部安装微元数据处理器,达到了对从传感器传来的数据进行收集、分析、计算、呈现在显示屏的作用,当不使用时,把设备装在箱子中,起到了易于移动的目的,该移动式空气检测设备结构简单,使用方便,易于移动,能够很好检测空气质量。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的检测探头和活性炭挡板结构示意图。

图中:1壳体、2气流控制阀、3进气口、4灰尘过滤网、5信号线、6传感电极、7气体质量显示屏、8电源键、9吸气启动键、10电量显示屏、11出气口、12导气管、13空气检测仪、14传感器、15活性炭挡板、16检测探头、17手柄。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本发明提供了如图1-2所示的一种移动式空气检测设备,包括空气检测仪13和传感器14,所述进气口3顶端安装有灰尘过滤网4,且所述进气口3中间设置有气流控制阀2,所述壳体1内部安装有检测探头16,所述壳体1下方设置有手柄17,所述检测探头16右侧设置有活性炭挡板15,所述活性炭挡板15右侧设置有传感器14,所述活性炭挡板15内部安装有活性炭吸附网,所述传感器14内部安装有传感电极6,所述传感电极6设置有四个,所述传感器14右侧设置有空气检测仪13,所述空气检测仪13和出气口11通过导气管12焊接相连接,所述导气管12长度设置为2-4厘米,所述传感器14和气体质量显示屏7通过信号线5相连接,所述气体质量显示屏7下方设置有电源键8,所述气体质量显示屏7内部安装有微元数据处理器,所述电源键8右侧安装有电量显示屏10,所述电量显示屏10下方安装有吸气启动键9。

工作原理:首先,启动电源键8,,然后打开吸气启动键9,使进气口3开始工作,吸进的空气经过灰尘过滤网4进行第一次除尘,进气的流速由气流空气阀2控制,然后气体经检测探头16进入活性炭挡板15,由活性炭挡板15中的活性炭吸附网进行第二次除尘,然后空气经过传感器14和空气检测仪13,有空气检测仪13检测空气中的成分和各类气体的含量,然后传给传感器14,传感器14由信号线5传给气体质量显示屏7,气体质量显示屏7内部安装有微元数据处理器,有微元数据处理器出来由信号线5传来的数据,进行数据的收集、分析、计算,呈现在气体质量显示屏7,空气由导气管12导出到出气口11,使用者可以手持手柄17在室内检测空气质量,达到了便于移动的目的。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