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空气净化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151781阅读:249来源:国知局
一种空气净化装置的制造方法

本发明涉及空气净化装置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能够有效过滤PM0.3颗粒物以及粒径更小的颗粒物的空气静电净化装置。



背景技术:

现有的空气净化装置,对空气的净化一般采用单级或两级净化系统,比如中国实用新型专利ZL201520698687.0记载的空气净化装置,采用两级净化系统:一是,在进风口设置过滤网,过滤直径较大的颗粒;二是,再进一步用静电净化模块过滤PM2.5颗粒物、PM1.0颗粒物以及一部分粒径更小的颗粒物,之后便将净化后的空气排出。采用单级或两级净化系统的空气净化装置可以在相当程度上实现对PM2.5颗粒物和PM1.0颗粒物的过滤,也可以过滤掉相当一部分比PM1.0更小的颗粒物,但是,采用单级净化系统或者两级净化系统中的静电净化装置对PM0.3颗粒物以及粒径更小的颗粒物的过滤效果是很有限的,通过这种方式排放出来的空气仍然带有相当数量的PM0.3以及粒径更小的颗粒物。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具备能够过滤PM0.3颗粒物以及粒径更小的颗粒物的空气净化装置,从而有效地解决净化后的空气仍然带有相当数量的PM0.3颗粒物以及比PM0.3粒径更小的颗粒物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空气净化装置,它包括入风口、静电过滤模块,风道,出风口,在静电过滤模块净化后的空气流通的风道内或出风口处设置有负离子发生装置。其中负离子发生装置用于阻隔经过静电过滤模块净化后的空气中所残留的带电微小颗粒物。

优选地,在所述静电过滤模块和出风口之间设置有导风装置。将导风装置设置于静电过滤模块和出风口之间有利于增强气流通道中的空气流通,增大风道中的气流通道路径和面积。

优选地,所述的负离子发生装置位于导风装置与出风口之间的风道内。该位置离静电过滤模块距离较远,因此受到静电过滤模块中电离极高压电场所产生的电势影响较小,而且该位置的风速降低,负离子发生装置的阻挡残留的带电微小颗粒物的效果更好。

优选地,所述负离子发生装置包括了放电针装置。放电针结构简单,成本低廉,电离效果好,且便于安装。

优选地,所述放电针装置包括了两根对风道中的空气放电的金属针,其中至少一根金属针的头部径长小于其所在的金属针其它部位。这样在对空气放电的两极中,形成针头与针尖相对,有利于形成负离子漩涡,从而产生更均匀的电场。

优选地,所述两根对风道中的空气放电的金属针的间距为5毫米至50毫米。

优选地,所述两根对风道中的空气放电的金属针放电状态时接通的电压为4千伏至11千伏。

优选地,所述的两根对风道中的空气放电的金属针在空间上是相互平行的。

优选地,所述空气净化装置包括了电源线路,所述静电过滤模块包括至少两块带有半导体材料的极板,其中的一块极板与电源线路的正极相连,另一块与电源线路的负极相连,且两块极板之间留有空隙。半导体材料制成的极板构成静电过滤模块使静电过滤模块在不需要较高电压的情况下便可对极板之间的空气进行电晕放电,从而大幅度地减少臭氧的产生量,同时也有利于吸附细小的颗粒物。

优选地,在所述极板相对的表面上设有尖端。在两块极板相对的表面设置尖端有能够使极板的电荷向尖端靠拢聚集,增强电晕放电效果,同时产生更均匀的电场,同时增大极板的吸附面积。

优选地,所述两块极板尖端之间的距离为不小于0.1厘米。根据电场强度的计算公式E=U/d,可知,电场的强度与两极之间的距离成反比,但该距离不宜过短,否则容易导致空气击穿从而发生短路,两块极板尖端之间的距离不小于0.1厘米的情况下,极板之间的吸附效果更佳。

优选地,所述空气净化装置还包括用于收集颗粒物的集尘网,所述集尘网设置于空气净化装置的底部或者风道内。经过静电过滤模块过滤之后,空气中残余的微小带电颗粒物碰撞到负离子发生装置形成的负离子阻隔区后,吸附于集尘板中,便于后续的清洗。

本发明的有益技术效果是:

本发明的空气净化装置改进了传统的采用单级或者是两级净化系统的静电净化装置的缺陷,现有的单级或者是两级静电净化装置对于PM2.5或者是PM1.0的过滤效果较好,但对于PM0.3以及粒径更小的颗粒物的过滤是很有限,通过现有的单级或者是两级静电净化装置净化后排放出来的空气仍然带有大量的PM0.3以及粒径更小的颗粒物,这些微小的颗粒物不易被吸附,大量流向净化后的空气通道,直至从净化装置中排出,再次影响净化后的空气质量。

本发明采用在静电过滤模块净化后的空气的风道内或出风口处设置有负离子发生装置,并由此在空气经过静电过滤模块净化后直至排出前的流通区域内形成阻隔微小带电颗粒物的电场。微小带电颗粒物经过静电过滤模块后往往带上负电荷,当这些微小带电颗粒物经过负离子发生装置及其周围区域后,遇到负离子发生装置产生的大量且密集的负离子,基于同极电荷相互排斥的原理,微小带电颗粒物被推回至静电净化装置底部或者附着于风道壁,或者随出风口一起吹出并尘降于地面。

本发明采用在静电过滤模块净化后的空气的风道内或出风口处设置有负离子发生装置,用于阻隔经过滤模块过滤后仍然残留的PM0.3以及粒径更小的颗粒物,该技术方案不是简单的多次静电过滤模块叠加,多次静电过滤模块的叠加对于PM0.3以及粒径更小的颗粒物的过滤仍然是很有限,本发明是在充分考虑风速、静电过滤模块电离区的电势强度、甚至是风道的曲率等因素下,选取合适的风道位置,并在该区域形成电势强度适当,均匀和密集的负离子电场,用于阻隔经过滤模块过滤后仍然残留PM0.3以及粒径更小的颗粒物。

本发明采用在静电过滤模块净化后的空气的风道内或出风口处设置有负离子发生装置,作为优选方案,本发明采用放电针装置作为具体的负离子发生装置,相对于将放电针装置放置在入风口或者静电净化模块内部的传统设置方式,本发明在对PM0.3以及更小颗粒净化方面,取得了令人意外的好效果;其中,在对PM0.3颗粒物的净化效率方面,实现相同的净化效果的情况下,本发明的净化效率相比现有技术提升了68%以上,在耗费相同的净化时间的情况下,本发明的净化效果相对于现有技术提升了3.2倍,而本发明的净化速度也同样具有显著地提升。

附图说明

图1为实施例一所述的空气净化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实施例一的盖板结构示意图;

图3为实施例一所述的空气净化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实施例一的负离子发生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实施例一的第一静电过滤模块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6为实施例一的第一静电过滤模块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7为实施例一的静电吸附板的纵向剖面示意图;

图8为放电针是放置在沿长度方向的内侧壁表面的示意图;

图9为放电针是放置在沿宽度方向的内侧壁表面的示意图;

图10-图13为本发明空气净化装置的工作原理图;

图14为无负离子发生装置的空气净化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15为实施例二所述的空气净化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16为实施例三所述的空气净化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17为实施例三所述的空气净化装置的结构分解图;

图18为实施例四所述的空气净化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19为放电针是放置在第一风道的上方区域的示意图;

图20为放电针是放置在第一风道的中间区域的示意图;

图21为放电针是放置在绝缘外壳底部的内壁表面的示意图;

图22为实施例五所采用的一种放电针的横向放置示意图;

图23为放电针在空间上的放置方式的示意图;

图24为实施例六所述的空气净化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5为实施例七所采用的静电过滤模块的横向剖面示意图;

图26为实施例七所采用的静电过滤模块的纵向剖面示意图;

图27为实施例七所采用的静电过滤模块的静电吸附单元结构示意图;

图28为实施例八所述的空气净化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9为实施例九所述的空气净化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述,但本发明不限于此:

实施例一:

如图1至图7所示的本发明空气净化装置的第一个较佳实施方式,该空气净化装置包括外壳10、绝缘支架11、第一入风口(图中未标注)、第二入风口122,、第一静电过滤模块131、第二静电过滤模块132、第一风道141、第二风道142、导风轮15、出风口16、底座17、电源模块18和负离子发生装置19。

所述外壳10包括由绝缘材料制成壳体100和盖板110,所述壳体100呈长方体状,四周突起,从而在内部形成容腔室,该壳体100内部设有绝缘支架11,该绝缘支架11用于支撑和辅助固定内部组件;该外壳10的底部与支撑整个空气净化装置的底座17相连(以下为便于阐述和理解,在本实施中,沿外壳长度方向所在的两个长边为外壳的两侧,以靠近底座的短边为底部或下部);该外壳10两侧靠近底部的表面呈镂空网格状,两侧分别形成第一入风口121(图中未标注)和第二入风口122,该外壳的上表面也呈镂空网格状,由此形成出风口16。可以理解,该绝缘支架与该外壳可以一体成型设计,或者是分体固定,在本实施例中,绝缘支架与该外壳一体成型。

所述第一静电过滤模块131和第二静电过滤模块132分别活动设置于壳体100的底部的两侧,该第一静电过滤模块131和该第二静电过滤模块分别与所述第一入风口121(图中未标注)和第二入风口122相连通。该第一静电过滤模块131和该第二静电过滤模块132之间保持一定的间距,本实施例采用8厘米的间距,间距之间形成所述第一风道141。

所述第一静电过滤模块131包括绝缘的长方体外壳130,该长方体外壳130的外表面设置有与绝缘支架11卡紧固定的卡槽1300,当静电过滤模块需要清洗时可通过该卡槽1300取出。该长方体外壳130的外表面还设置有两个凹面1303,方便取放。第一静电过滤模块该长方体外壳130沿长度方向的两侧分别为进风孔1301和出风孔1302,位于进风侧的外壳表面为镂空设计,形成网格状的所述进风孔1301以便空气进入第一静电过滤模块130,所述进风孔1301与所述第一入风口121连通,所述进风孔1301与所述第一入风口121之间还粘接有EHPA过滤网(图中未标示),所述出风孔1302与所述第一风道141相连通;所述长方体外壳130的内部放置带有半导体材料的极板1312。

所述带有半导体材料的极板1312具体若干个呈直线排列为静电吸附板1312,它包括由绝缘材料制成的绝缘层1313,内部填充有半导体石墨电极1314,相邻的两块静电吸附板通过半导体石墨电极分别接通电压为5千伏的正电极和负电极,其中接通正极的静电吸附板1312的表面设置有长度为1.5毫米的凸部1315,相邻的静电极吸附板1312之间通过该凸部1315相互保持固定,并且形成1.5毫米款的空隙,相邻的静电吸附板1312之间形成空气通道1316,该空气通道1316的两端分别与进风孔1301和出风孔1302相连通,所述静电吸附板1312的表面设置有多个尖端1317,相邻的尖端1317之间形成1毫米的间距,该尖端1317一方面能够增加静电吸附板的面积,另一方面带不同电极的两个相邻尖端1317之间能够形成更加均匀的电场,当污浊空气经过该区域时被电离,尘埃等颗粒物带上电荷(且通常被带上负电荷)。带电颗粒物一部分吸附于带相反电势的静电吸附板1312的表面,另一部分更细微的带电颗粒物则继续在静电吸附板1312之间的空气通道1316中漂浮,随气流飘浮至出风孔1302再进入第一风道141。

所述第二静电过滤模块132的内部结构与所述第一静电过滤模块131的内部结构相同,此处不再赘述。

所述壳体100的容腔中间部位位置设有圆环状的凸起101,该圆环状的凸起101围成的圆柱形容腔室1000,在该圆柱形容腔室1000内安装导风轮15,该导风轮包括电机151,导风片152,所述电机151带动导风片152运转,该导风轮15的直径小于或等于圆柱形容腔室1000的直径,本实施例中导风轮15的直径小于圆柱形容腔室1000的直径,两者的直径差形成圆环形气流通道,该气流通道构成了所述第二风道142的组成部分。该第二风道142的底部与所述第一风道141的上部相连通,该第二风道142的上部与所述出风口16相连通,在所述导风轮15与出风口16之间设置集尘板网111,该集尘网111由绝缘材料制成,该集尘网111安装在第二风道142靠近出风口16的风道壁,具体安装方式可采用活动式安装,比如本实施例采用与绝缘外壳卡接,这样便于集尘网111的拆洗,该集尘网111的横截面积与其所在第二风道142区域的横截面相等,这样在增加集尘面积的同时,还能够降低导风轮15运转所产生的噪音。可以理解,该导风轮还可以由其他导风装置代替。可以理解,集尘网还可以由其他材料制作,比如金属材料或者其他容易清洗的材料等。

所述负离子发生装置位于集尘网111和出风口16之间的第二风道142,本实施例中,该负离子发生装置具体为放电针19,该放电针19包括两根对着空气放电的金属针19,该放电针19尾部(为便于阐述,本说明书以放电针对着空气放电的一端为放电针的头部,连接电源的一端为尾部)连接有电源线路并且与电源18形成电连接,其中一根放电针接负极,另一根接地,两根放电针间形成4千伏的电势差,该放电针19的两根金属针平行设置于集尘网111和出风口16之间的第二风道142的内壁,两极间距为5毫米,该放电针底部191与第二风道142的风道内壁表面固定连接。两极的头部192对着风道空气放电,两根金属针的头部192的直径小于该金属针的其他部位,由此在头部形成针尖状。可以理解,所述负离子发生装置还可以为其他装置,比如电子枪、单极放电针等装置。可以理解,放电针还可以由其他材料制成,比如合金材料,比如富勒希纤维束等材料制成。

所述电源模块18设置于所述容腔式100的底部,在电源模块18两侧的绝缘支架上卡接有金属片触点181,所述金属片触点181与该电源模块18电连接,第一静电过滤模块131和第二静电过滤模块132通过该金属片触点181实现与电源模块18的电连接。并为放电针装置19、在电源模块18上方连接有电源线路182,所述导风装置15和放电针19通过电源线路182实现与电源模块18的电连接。

所述空气净化装置在工作运行时,导风轮15运转,污浊空气从所述外壳两侧下方的镂空网格,即从两个入风口吸入两组静电过滤模块(131,132),污浊空气经过遇到静电吸附板表面的尖端时被极化,此时污浊空气中的颗粒物而带上电荷,该颗粒物继续在静电吸附板之间的空气通道流通,其中一些带电颗粒物如PM2.5和PM1.0被吸附在与其电势相反的静电吸附板的表面,其余更微小的颗粒物如PM0.3或者比PM0.3更小的PM0.1则继续在空气通道中流通,并进入第一风道,这些更微小的颗粒物在导风轮15的导流下继续流向第二风道142,当这些更微小的颗粒物流向第二风道142中的放电针19及其周围区域时,碰撞到放电针19产生的大量且密集的负离子墙,基于同极电荷相互排斥的原理,大量的微小带电颗粒物被推回至第二风道142和第一风道141中,并附着于零电势或者带相反电势的风道壁和集尘网111,由此完成对PM0.3及以粒径更小的颗粒物的净化。

可以理解,所述负离子发生装置还可以放置在其他位置,比如第二风道的中间部位,第二风道的底部,甚至还可以放置于第一风道等部位,只要该区域有经过静电滤模块净化后的残余的带电颗粒物流入,并且位于空气流出净化装置的出风口之前必须要经过的区域即可。

可以理解,所述放电针还可以放置在第二风道内壁的各个内壁表面,比如参阅图8所示的空气净化装置,其放电针是放置在沿长度方向的内侧壁表面;比如参阅图9所示的空气净化装置,其放电针是放置在沿宽度方向的内侧壁表面。

工作原理:

如图10至图13所示,污浊空气经过静电过滤模块,静电过滤模块内部包括有电离区和集尘区,空气中的飘尘、污染物等微小颗粒物被迅速电离,极化后的飘尘、污染物、微小颗粒物随气流方向前进,在前进的过程中,飘尘、污染物等较大的颗粒物被吸附在静电过滤模块的集尘区,从而完成对污浊空气的初次净化。对于微小颗粒物特别是粒径在0.3微米以下的颗粒物即使被电离极化,仍然无法有效地吸附于集尘区域,经气流通道大量飘向静电过滤模块之外。本发明所述的空气净化装置采用在静电过滤模块的出风侧的气流通道内放置能够形成一定电势强度的电场的装置,比如负离子发生装置,让尚未被吸附的微小颗粒物随气流排出净化装置之前撞上该负离子发生装置形成的电场,由于微小颗粒物在经过静电过滤模块13被极化,往往带上负电荷,当其遇上带相同电势的电场时,带电微小颗粒物被排斥回风道,并吸附于风道壁和集尘网,仍然未吸附的残余微小颗粒物再次随气流飘向上述电场,再次被排斥回风道并吸附于风道壁,如此循环往复,从静电过滤模块出来的残留带电微小颗粒物大部分被吸附于风道壁中,从而完成对空气的彻底净化。

可以理解,所述负离子发生装置可以设置的区域包括从静电过滤模块出风侧到空气净化装置出风口的全部区域,因为这些区域是空气经过静电过滤模块净化后直至排出前必须经过的流通区域。

可以理解,本发明所述的静电过滤模块中的电离极和集尘极还可以是合并设置的,比如在上述实施例一中,若干个呈直线排列的静电吸附板同时作为电离极和集尘极。

净化效果和净化效率对比:

为进一步阐述本发明空气净化装置对PM0.3以及粒径更小的颗粒物的净化效果和净化效率,下面采用实验对比的方式进行详细叙述。

对比实验的两个空气净化装置分别为本实施例所述的空气净化装置和无负离子发生装置的对比空气净化装置。

其中,对比空气净化装置(以下简称对比装置)具体为:

如图14所示的的对比装置,该对比装置与前述本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在于:该对比装置没有放置放电针,其余结构均与本实施例所述的空气净化装置的结构相同。

测试环境和测试条件如下:

表1:测试环境和测试条件

测试项目:(一)测试单位体积内的PM2.5的总质量;

(二)测试单位体积内的PM1.0的总质量;

(三)测试单位体积内的PM0.3的总质量;

指标单位:(一)μg/m3

(二)净化效率P=[m(采样前)-m(采样前)]/m(采样前);

其中:m为单位体积内的颗粒物总质量

测试仪器:颗粒物测试仪(采用相同型号)

如下表格分别为对比装置和本实施例所述装置的测试数据:

过滤PM2.5颗粒物的实验数据如下:

表2:本实施例所述装置的PM2.5净化测试数据

表3:对比装置的PM2.5净化测试数据

根据表2和表3提供的测试数据分析可知,在PM2.5的净化效果和净化效率方面,本实施例和对比装置的测试数据基本相同,即PM2.5的净化效果和净化效率基本不受有无负离子发生装置的影响,可本实施例所述空气净化装置和对比装置在对直径较大颗粒物的净化效果和净化效率上无实质性差异。

PM1.0的实验数据如下:

表4:本实施例所述装置的PM1.0净化测试数据

表5:对比装置的PM1.0净化测试数据

根据表4和表5提供的测试数据分析可知,对于PM1.0的净化,本实施例所述空气净化装置的净化效果较对比装置更好,在相同的测试条件下,采用本实施例所述空气净化装置在第5次采样,即在总净化时间的第25分钟时,其净化效率便高达92%,而对比装置要达到相同的净化效果,则需耗时40分钟。但从最终的净化效果来看,对比例装置的净化值不低于本实施例所述装置的净化值,但本实施例所述装置对于PM1.0的净化效率高于对比装置。

PM0.3的实验数据如下:

表6:本实施例所述装置的PM0.3净化测试数据

表7:对比装置的PM0.3净化测试数据

根据表6和表7提供的测试数据分析可知,对于PM0.3的净化,本实施例所述的空气净化装置在第一次采样时,其净化效率便达到13.3%,对比例所述的空气净化装置在第一次采样时,其净化效率只有3.9%;35分钟后的第7次采样时,本实施例所述装置的净化效率已达到83.7%的峰值,PM0.3的颗粒物总质量由5.1*104μg/m3显著下降到8.3*103μg/m3,而对比装置的净化效率此时仍然只有26.18%,PM0.3的颗粒物总质量由4.9*104μg/m3略微下降到3.4*104μg/m3,对比装置直到第16次采样时才达净化峰值68.67%,此时PM0.3的颗粒物总质量由4.9*104μg/m3下降到1.5*104μg/m3,可见,要达到相同的70%的净化效率,对比装置要本实施例所述装置多耗时55分钟。

通过对上述三个实验项目,六组实验数据的对比分析可以看出,与现有的普通空气静电净化装置相比,本发明提供的空气净化装置能够有效地、快速地实现对PM0.3等带电微小颗粒物的净化。

实施例二:

如图15所示的本发明空气净化装置的第二较佳实施方式,本实施例所述的空气净化装置与实施例一所述的空气净化装置的不同之处在于:该放电针29的两极平行设置于集尘网211下方的第二风道242内壁,当带电微小颗粒物遇上带相同电势的电场时,带电微小颗粒物被排斥回第二风道242和第一风道241,并吸附于风道壁。

实施例三:

如图16和图17所示的本发明空气净化装置的第三较佳实施方式,本实施例所述的空气净化装置与实施例二所述的空气净化装置的不同之处在于:所述导风轮35设置于第一静电过滤模块331的出风侧与第二静电过滤模块332的出风侧之间的空隙形成的风道34。所述出风口(图中未标注)直接与风道34相连通,所述放电针39的数量为两对,包括第一放电针391和第二放电针392,并且该两对放电针的两极均平行设置于风道34两侧的风道壁,并靠近所述集尘网311。所述第一入风口321与所述第一静电过滤模块331之间设置EHPA过滤网3311,所述第二入风口322与所述第二静电过滤模块332之间设置EHPA过滤网3321。

可以理解,放电针的数量还可以是两对以上,只要放电针能够在空气经过静电过滤模块净化后直至排出前必须经过的流通区域形成严密的阻隔带电微小颗粒物逃逸的电场即可。

实施例四:

如图18所示的本发明空气净化装置的第四较佳实施方式,本实施例所述的空气净化装置与实施例一所述的空气净化装置1的不同之处在于:该放电针49的两极平行设置于第一静电过滤模块431和第二静电过滤模块432之间的第一风道441壁,当带电微小颗粒物遇上带相同电势的电场时,带电微小颗粒物被排斥回第一风道441,并吸附于第一风道441的内壁。

可以理解,所极放电针可以放置在第一风道的各个内壁表面,比如参阅图19所示的空气净化装置,其放电针是放置在第一风道远离绝缘外壳底部的上方区域;比如参阅图20所示的空气净化装置,其放电针是放置在第一风道的中间区域;比如参阅图21所示的空气净化装置,其放电针是放置在第一风道的底部区域,即绝缘外壳底部的内壁表面;

实施例五:

如图22所示的本发明空气净化装置的第五较佳实施方式,本实施例所述的与实施例一所述的空气净化装置不同之处在于:所述放电针59的两极平行设置,两极的针头592固定于第二风道542的内壁,针尖591对着第二风道542的空气放电,即此时放电针59的两极平行,并且两极的针尖591异向,两极的针头592也异向,即所述放电针59对着风道空气放电的。

两极间距为8毫米,该放电针两极底部591与第二风道的风道内壁表面固定连接,并与所述电源线路(图中未标注)电连接,该放电针59的一极接负极,另一极接地,两极间形成6千伏的电势差。两极的头部592对着风道空气放电,所述放电针59,其中一极的头部5921的一端的直径小于该放电针的其他部位,另一极的头部5922的一端的直径小于该放电针的其他部位。

可以理解,所述放电针的两极在空间上还可以非平行设置,比如一极沿长度方向与另一极沿长度方向在空间上呈30度。

可以理解,所述放电针在空间上的放置方式还可以是如图23所示,所述放电针的头部的直径均大于放电针的其他部位,这种结构同样可以产生较为均匀电场。

可以理解,本实施例所述的放电针的放置方式还可以用于实施例二和实施例三和实施例四所述的空气净化装置。

实施例六:

如图24所示的本发明空气净化装置的第六较佳实施方式,本实施例所述的空气净化装置与实施例一所述的空气净化装置的不同之处在于:所述静电过滤模块的数量为一组,该静电过滤模块63的进风侧与所述绝缘外壳60的进风口62相连通,该静电过滤模块63的出风侧直接与圆环形气流通道(即为前述实施例所述的第二风道)相连通,所述放电针69设置于圆环形气流通道内壁,该放电针的头部(图中未标注)与静电过滤模块63电离区边缘的距离为40CM。

实施例七:

如图25至图27所示的本发明空气净化装置的第七较佳实施方式,本实施例所述的空气净化装置与实施一所述的空气净化装置的不同之处在于:所述静电过滤模块73包括若干个静电过滤单元731,过滤单元支架732,静电过滤模块外壳733、电源触点734和空气通道735。所述过滤单元支架732和静电过滤模块外壳733一体成型,所述静电过滤单元731通过过滤单元支架732固定,所述电源触点734与静电过滤单元731电连接。该静电过滤单元731包括设有多个金属材料制成的尖齿状的电离极7311,和呈中空圆筒状的集尘极7312,所述中空圆筒状的集尘极7312的空隙部分形成空气通道735。所述尖齿状的电离极7311和所述呈圆筒状的集尘极7312分别接不同的电极,在两者之间形成1万伏的电势差,由此形成电场,当污浊空气经过该尖齿状的电离极时被电离,尘埃等颗粒物带上电荷(且通常被带上负电荷),带电颗粒物一部分吸附于呈圆筒状的集尘极的表面,另一部分更细微的带电颗粒物则未能被吸附于集尘极表面,随气流飘浮至第一风道。

可以理解,本发明所述的静电过滤模块的结构除前述的结构外,还可以是针孔结构、针板结构、线板结构和线线结构中的一种或几种的结合。

实施例八:

如图28所示的本发明空气净化装置的第八较佳实施方式,本实施例所述的空气净化装置与实施例一所述的空气净化装置的不同之处在于:所述放电针89的两极的电势差为1.1万伏,两极之间的间距为D,D=50毫米。

实施例九:

如图29所示的本发明空气净化装置的第八较佳实施方式,该空气净化装置9与实施例一所述的空气净化装置1的不同之处在于:所述集尘网911安装在所述绝缘外壳90底部内壁表面。可以理解,所述集尘网可以安装在所述风道内壁表面的多个区域。

上述实施例均为优选的技术方案,不同实施例之间的技术特征可以配合组成更为进步的实施方案。

最后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的宗旨和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发明的权利要求范围当中。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