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烘箱出口尾瓶的排空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2441885阅读:189来源:国知局
一种用于烘箱出口尾瓶的排空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主要涉及食品、医药包装技术领域,特指一种用于烘箱出口尾瓶的排空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在烘箱前端的洗瓶机停止生产时,此时则认为生产结束,然后再将烘箱上的尾瓶会输送烘箱的出瓶端,然后再通过人工将尾瓶排出箱体,此种方法操作不便、效率不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就在于: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操作简便、自动化程度高且控制精准的用于烘箱出口尾瓶的排空方法。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出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用于烘箱出口尾瓶的排空方法,当烘箱前端设备生产结束时,启动推瓶作业:实时检测烘箱网带的运行距离,当运行距离到达预定距离时,即判断烘箱网带上的尾瓶运行至推瓶位置,此时则将所述烘箱网带上的尾瓶推送至预定位置。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

所述预定距离小于或等于烘箱网带进瓶端与出瓶端之间的距离。

通过检测烘箱网带电机的转数来得到实时得到烘箱网带的运行距离。

采用推瓶装置对尾瓶进行推瓶作业,通过检测所述推瓶装置中推瓶杆的推送距离以判断尾瓶是否到达预定位置。

通过检测推瓶杆的驱动电机输出轴的转数来得到推瓶杆的推送距离。

所述推瓶装置到达预定位置后,再返回至初始位置,并通过检测驱动电机输出轴的转数来确定是否到达初始位置。

通过检测烘箱前端设备的出瓶端是否有瓶来判断生产是否结束。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优点在于:

本发明的用于烘箱出口尾瓶的排空方法,在烘箱前端设备生产结束时,实时检测烘箱网带的运行距离,根据运行距离判断是否到达推瓶位置,再将推瓶位置上的尾瓶推出烘箱,操作简便、自动化程度高且控制精准。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方法流程图。

图2为本发明的推瓶装置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中标号表示:1、驱动单元;2、滑块;3、摆杆部件;4、推瓶杆;5、滚轮。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说明书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描述。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的用于烘箱出口尾瓶的排空方法,当烘箱前端设备生产结束时,启动推瓶作业:实时检测烘箱网带的运行距离,当运行距离到达预定距离时,即判断烘箱网带上的尾瓶运行至推瓶位置,此时则将烘箱网带上的尾瓶推送至预定位置。

本实施例中,预定距离小于或等于烘箱网带进瓶端与出瓶端之间的距离。

本实施例中,通过检测烘箱网带电机的转数来得到实时得到烘箱网带的运行距离,控制精准。

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中,采用推瓶装置对尾瓶进行推瓶作业,通过检测推瓶装置中推瓶杆4的推送距离以判断尾瓶是否到达预定位置。其中本实施例中的推瓶装置如图2所示,包括滑块2、摆杆部件3、推瓶杆4、滚轮5和驱动单元1,驱动单元1位于滚轮5上方,滑块2滑设于驱动单元1内,摆杆部件3与滑块2活动铰接,推瓶杆4装设于摆杆部件3端部,驱动单元1驱动滑块2带动摆杆部件3和推瓶杆4往复运动、且摆杆部件3经过滚轮5时带动推瓶杆4上摆或下落。当然,也可以采用其它类似推瓶装置来实现推瓶作业。

本实施例中,通过检测推瓶杆4的驱动电机输出轴的转数来得到推瓶杆4的推送距离,保证控制的精准。

本实施例中,通过检测烘箱前端设备的出瓶端是否有瓶来判断生产是否结束,自动化程度高。

下面结合推瓶装置对本发明的排空方法做进一步说明:

正常生产时,(烘箱预热段前端)的传感器检测洗瓶机出瓶端或烘箱进瓶端是否有瓶,有,生产未结束;若为无瓶,则判断生产结束;生产结束时,手动启动余瓶排空,网带驱动轴转数计数器自动清零,同时驱动网带运行S距离。该S距离应大于网带进瓶端至推瓶装置在网带上的垂直投影的最小距离,且应小于或等于网带进瓶端至网带出瓶端的距离;(S约等于整个烘箱箱体长度);网带转数计数器检测到网带运行S后发出推瓶信号,控制推瓶电机正转,推瓶装置与固定挡块脱离后下降并运行S1距离将余瓶推动至出瓶口,该S1为预设值,通过计算电机正转的圈数来设定;预先通过人工将推瓶装置调至初始位置。初始位置为推瓶装置位于固定挡块上,防止其掉落而阻碍生产;推瓶电机上安装的转数计数器检测到电机旋转的圈数与预设值相同时,即等于推瓶预设距离S1后,清除其计数信号,并驱动电机反转,直至转数计数器检测到电机旋转的圈数与预设值相同时,发出停止电机运转信号,推瓶杆4回到初始位置,确保推瓶装置进行尾瓶排空作业后回复原位,以免对下一轮灭菌瓶子在烘箱的输送造成阻挡,其中推瓶杆在返回初始位置的过程中网带是停止的,防止网带边缘的结构刮坏推瓶装置;到达初始位置后,程序自动复位自动排空,结束整个过程。

以上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仅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凡属于本发明思路下的技术方案均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前提下的若干改进和润饰,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