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调器的风道组件、空调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401486阅读:283来源:国知局
空调器的风道组件、空调器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调器技术领域,具体而言,尤其是涉及一种空调器的风道组件、空调器及空调器的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相关技术中,空调器的导风板的风向调节范围有限,调整之后的风仍是直击风,易对用户健康造成危害。尤其是壁挂式空调器,长期使用对人体健康的危害十分严重,因此,市面上出现一些空调器的导风装置。但是这些导风装置普遍存在结构复杂,调节角度小的缺陷,不利于安装,拆卸和更换,也不能满足不同人群的差异化需求。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相关技术中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空调器的风道组件,所述空调器的风道组件具有风量大、噪音小的优点。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空调器,所述空调器包括上述空调器的风道组件。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空调器的控制方法,所述空调器的控制方法用于上述空调器。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的风道组件,包括:蜗壳;蜗舌,所述蜗舌与所述蜗壳限定出出风道,所述出风道具有出风口,所述出风口外分为靠近所述蜗舌的第一出风区域和靠近所述蜗壳第二出风区域,所述第一出风区域内有第一预定位置,所述第二出风区域有第二预定位置;适于遮挡或打开所述出风口导风板;驱动组件,所述驱动组件包括盒体、驱动齿轮和连杆本体,所述盒体上设有第一驱动电机,所述驱动齿轮与所述第一驱动电机的动力输出端连接,所述导风板与所述连杆本体的一端连接,所述连杆本体的一侧设有驱动导轨,所述驱动导轨上设有轮齿,所述连杆本体的另一侧与所述盒体内壁之间设有限位组件,在所述限位组件限定下所述驱动齿轮与所述轮齿啮合,其中,所述驱动组件驱动所述导风板在所述第一出风区域和所述第二出风区域内移动,所述导风板与所述驱动组件可转动地连接,当所述导风板的旋转轴线位于所述第一出风区域内的第一预定位置时,所述导风板打开所述出风口,所述导风板具有第一状态,所述导风板适于延长所述出风道的靠近所述蜗舌处的扩压段;当所述导风板的旋转轴线位于所述第二出风区域内的第二预定位置时,所述导风板打开所述出风口,所述导风板具有第二状态,所述导风板适于延长 所述出风道的靠近所述蜗壳处的扩压段。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的风道组件,通过设置驱动组件,使驱动组件驱动导风板在第一出风区域内移动到第一预定位置或使驱动组件驱动导风板在第二出风区域内移动到第二预定位置,并使导风板处于第一状态或第二状态,可以延长出风道的扩压段,从而有效地增大风量和送风距离,进而降低噪音,提高舒适性。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当所述导风板处于所述第一状态或第二状态时,所述导风板靠近所述出风口的侧壁为第一侧壁,所述第一侧壁与所述出风口的最短距离为H1,所述H1满足:1mm≤H1≤20mm。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出风道在所述出风口外的延伸面为延伸面m,当所述导风板处于所述第一状态或第二状态时,所述导风板靠近所述出风口的侧壁为第一侧壁,所述第一侧壁与所述延伸面m之间的最短距离为H2,所述H2满足:0mm≤H2≤20mm。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出风道在所述出风口外的延伸面为延伸面m,当所述导风板处于所述第一状态或第二状态时,所述导风板靠近所述出风口的侧壁为第一侧壁,所述导风板上与所述第一侧壁相对的侧壁为第二侧壁,从所述第一侧壁到所述第二侧壁上相应位置处的平面为平面n,所述平面n与所述延伸面m之间的夹角为α,所述α满足:0°≤α≤45°。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导风板的内表面为弧形面。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还包括:导风子板,所述导风子板可转动地设在所述出风口内,当所述导风板遮挡所述出风口时,所述导风子板位于所述导风板的内侧且遮挡部分所述出风口。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驱动组件为两组且分别设在所述导风板的两端。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一出风区域和所述第二出风区域之间具有中心面,当所述导风板处于所述第一出风区域或第二出风区域时,所述导风板具有绕其旋转轴线可摆动的第三状态,当所述导风板位于所述第三状态时,所述导风板在所述中心面附近摆动,且所述导风板的内表面朝向所述第一出风区域或朝向所述第二出风区域。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驱动导轨为设在所述连杆本体上的槽体,所述轮齿形成在所述槽体的内侧壁上。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盒体上设有伸出口,所述连杆主体适于从所述伸出口伸出。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限位组件包括:限位导轨,所述限位导轨设在所述连杆本体和所述盒体内壁中的一个上;以及限位柱,所述限位柱与所述限位导轨相适配,所述限位柱设在所述连杆本体和所述盒体内壁中的另一个上。

可选地,所述限位导轨包括第一导轨和与所述第一导轨连通的第二导轨,当所述导风板的旋转轴线位于所述第一出风区域内时,所述限位柱与所述第一导轨配合,当所述导风板的旋转轴线位于所述第二出风区域内时,所述限位柱与所述第二导轨配合。

优选地,所述限位柱包括多个,所述第一导轨包括多个第一子导轨,当所述导风板的旋转轴线位于所述第一出风区域内时,每个所述第一子导轨与至少一个所述限位柱配合;所述第二导轨包括多个第二子导轨,当所述导风板的旋转轴线位于所述第二出风区域内时,每个所述第二子导轨与至少一个所述限位柱配合。

进一步地,所述驱动导轨为V型导轨且包括第一段和与所述第一段连通的第二段,当所述驱动齿轮与所述第一段配合时,所述限位柱与所述第一导轨配合,所述导风板的旋转轴线位于所述第一出风区域内,当所述驱动齿轮与所述第二段配合时,所述导风板的旋转轴线位于所述第二出风区域内,所述限位柱与所述第二导轨配合。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具有进风口;以及上述空调器的风道组件,所述风道组件设在所述壳体内,且所述风道组件的出风口与所述壳体外部连通。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通过设置上述空调器的风道组件,可以提高空调器的风量和送风距离,同时可以降低噪音,提高舒适性。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的控制方法,空调器为上述空调器,所述控制方法包括:当所述空调器处于制热状态时,所述导风板的旋转轴线位于所述第一出风区域内的第一预定位置,调整所述导风板处于第一状态,所述导风板适于延长所述出风道的靠近所述蜗舌处的扩压段;当所述空调器处于制冷状态时,所述导风板的旋转轴线位于所述第二出风区域内的第二预定位置,调整所述导风板处于第二状态,所述导风板适于延长所述出风道的靠近所述蜗壳处的扩压段。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的控制方法,可以提高风量和送风距离,进而降低噪音,提高舒适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空调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所示的空调器的主视图,其中导风板位于扩压段的上下方;

图3是沿图2中A-A线的截面图;

图4是图1中所示的空调器的左视图;

图5是图1中所示的空调器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6是图1中所示的空调器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7是图1中所示的空调器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8是图1中所示的空调器内的驱动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图8中所示的驱动组件的爆炸图;

图10是图9中所示的驱动组件的另一个角度的示意图;

图11是图8中所示的驱动组件的爆炸图;

图12是图1中所示的空调器的主视图,其中导风板位于扩压段的上方;

图13是沿图12中B-B线的截面图;

图14是图1中所示的空调器的主视图,其中导风板遮挡出风口;

图15是沿图14中C-C线的截面图;

图16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的空调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17是图16中所示的空调器的主视图;

图18是沿图17中D-D线的截面图;

图19是图17中所示的空调器的剖面图,其中导风板位于第二出风区域;

图20是图17中所示的空调器的剖面图,其中导风板处于第二状态;

图21是图17中所示的空调器的剖面图,其中导风板处于第三状态;

图22是图21中所示的空调器的驱动组件的位置图;

图23是图17中所示的空调器的剖面图,其中导风板位于第一出风区域;

图24是图17中所示的空调器的剖面图,其中导风板处于第一状态;

图25是图17中所示的空调器的剖面图,其中导风板处于第三状态;

图26是图25中所示的空调器的驱动组件的位置图;

图27是图16中所示的空调器内的驱动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28是图27中所示的空调器内的驱动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29是图27中所示的空调器内的驱动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30是图27中所示的驱动组件中的盒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31是图30所示的盒体的主视图;

图32是图27中所示的推杆的结构示意图;

图33是图32中所示的推杆的另一个角度结构示意图;

图34是图27中所示的推杆的结构示意图;

图35是图34中所示的推杆的另一个角度结构示意图;

图36是图27中所示的驱动组件中的盒盖的结构示意图;

图37是图36中所示的盒盖的另一个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图38是图27中所示的驱动组件中的驱动齿轮的结构示意图;

图39是图38中所示的驱动齿轮的右视图;

图40是图38中所示的驱动齿轮的主视图;

图41是图38中所示的驱动齿轮的左视图;

图42是图27中所示的驱动组件的爆炸图;

图43是图42中所示的驱动组件的另一个角度的示意图;

图44是图27中所示的驱动组件的装配示意图;

图45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的空调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46是图45中所示的空调器的主视图;

图47是沿图46中E-E线的截面图;

图48是图46中所示的空调器的剖面图,其中导风板位于第二出风区域;

图49是图46中所示的空调器的剖面图,其中导风板处于第二状态;

图50是图46中所示的空调器的剖面图,其中导风板处于第三状态;

图51是图49中所示的空调器的驱动组件的位置图;

图52是图46中所示的空调器的剖面图,其中导风板位于第一出风区域;

图53是图46中所示的空调器的剖面图,其中导风板处于第一状态;

图54是图46中所示的空调器的剖面图,其中导风板处于第三状态;

图55是图53中所示的空调器的驱动组件的位置图;

图56是图45中所示的空调器内的驱动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57是图56中所示的驱动组件的另一个角度结构示意图;

图58是图56中所示的驱动组件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59是图58中所示的驱动组件的内部结构的另一个角度示意图;

图60是图56中所示的驱动组件内的连杆本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61是图60中所示的连杆本体的左视图;

图62是图60中所示的连杆本体的另一个角度的示意图;

图63是图60中所示的连杆本体的再一个角度的示意图;

图64是图60中所示的连杆本体的又一个角度的示意图;

图65是图56中所示的驱动组件的盒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66是图56中所示的驱动组件的盒盖的结构示意图;

图67是图66中所示的盒盖的另一个角度结构示意图;

图68是图56中所示的驱动组件中的驱动齿轮的结构示意图;

图69是图56中所示的驱动组件的爆炸图;

图70是图69中所示的驱动组件的另一个角度爆炸图;

图71是图56中所示的驱动组件的装配示意图。

附图标记:

空调器100,

壳体1,进风口11,出风口12,换热器13,

蜗壳21,出风道211,

蜗舌22,

导风板23,第一侧壁231,第二侧壁232,转动臂234,

导风子板24,

驱动组件25,

盒体251,

伸出口2511,盒盖2512,第一驱动电机2513,驱动齿轮2514,

导向槽2515,

推杆252,限位件2521,导向柱2522,

连杆组件253,

连杆本体2531,第一槽体2532,伸出端2533,电机座2534,

安装槽2535,驱动导轨2536,第一段2537,第二段2538,

轮齿2539,

限位组件254,

限位槽2541,限位柱2542,轴套2543,限位导轨2544,第一导轨2545,

第一子导轨2546,第二导轨2547,第二子导轨2548,

第二驱动电机255,

出风区域256,第一出风区域2561,第二出风区域2562。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下面参考图1-图71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100的风道组件。

如图1-图71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100的风道组件,包括:蜗壳21、蜗舌22、导风板23和驱动组件25。

具体而言,蜗舌22与蜗壳21限定出出风道211,出风道211具有出风口12,出风口12外分为靠近蜗舌22的第一出风区域2561和靠近蜗壳21第二出风区域2562,第一出风区域2561内有第一预定位置(如图24和图53所示的导风板23的旋转轴线所处的位置), 第二出风区域2562有第二预定位置(如图20和图49所示的导风板23的旋转轴线所处的位置)。导风板23适于遮挡或打开出风口12。

如图60-图64、图69和图70所示驱动组件25包括盒体251、驱动齿轮2514和连杆本体2531,盒体251上设有第一驱动电机2513,驱动齿轮2514与第一驱动电机2513的动力输出端连接,导风板23与连杆本体2531的一端连接,连杆本体2531的一侧设有驱动导轨2536,驱动导轨2536上设有轮齿2539,连杆本体2531的另一侧与盒体251内壁之间设有限位组件254,在限位组件254限定下驱动齿轮2514与轮齿2539啮合。当连杆本体2531伸出盒体251内时,第一驱动电机2513可以驱动驱动齿轮2514转动,驱动齿轮2514与轮齿2539啮合,从而在限位组件254的作用下沿驱动导轨2536移动,从而使连杆本体2531伸出盒体251内,进而使导风板23伸出出风口12。

其中,驱动组件25驱动导风板23在第一出风区域2561和第二出风区域2562内移动,导风板23与驱动组件25可转动地连接,当导风板23的旋转轴线位于第一出风区域2561内的第一预定位置时,导风板23打开出风口12,导风板23具有第一状态(例如图24和图53所示的导风板23所处的状态),导风板23适于延长出风道211的靠近蜗舌22处的扩压段;当导风板23的旋转轴线位于第二出风区域2562内的第二预定位置时,导风板23打开出风口12,导风板23具有第二状态(例如图20和图49所示的导风板23所处的状态),导风板23适于延长出风道211的靠近蜗壳21处的扩压段。

由此,当空调器100处于制热模式时,热气流流出出风口12后具有向上的趋势,导风板23能有效地下压热气流,从而提高风量和送风距离,进而降低噪音,提高舒适性;当空调器100处于制冷模式时,冷气流流出出风口12后具有向下的趋势,导风板23能有效地抬高气流,从而提高风量和送风距离,进而降低噪音,提高舒适性。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100的风道组件,通过设置驱动组件25,使驱动组件25驱动导风板23在第一出风区域2561内移动到第一预定位置或使驱动组件25驱动导风板23在第二出风区域2562内移动到第二预定位置,并使导风板23处于第一状态或第二状态,可以延长出风道211的扩压段,从而有效地增大风量和送风距离,进而降低噪音,提高舒适性。

例如,在图69和图70所示的示例中,盒体251形成为四边形且其中一个拐角处采用圆角过度,盒体251的一侧具有盒盖2512,盒体251与盒盖2512通过螺纹紧固件连接,盒盖2512与盒体251限定出容纳空间。盒盖2512的外侧壁上设置有第一驱动电机2513,第一驱动电机2513与盒盖2512通过螺纹紧固件连接,第一驱动电机2513的动力输出端穿过盒盖2512与驱动齿轮2514连接。连杆本体2531的一端设有电机座2534,电机座2534上具有安装槽2535,安装槽2535内通过螺纹紧固件安装有第二驱动电机255,第二驱动电 机255的动力输出端与导风板23连接以驱动导风板23旋转。

具体地,如图8、图27-图29、图56和图57所示,驱动组件25为两组且分别设在导风板23的两端。由此,可以使导风板23的移动更稳定,提高导风板23移动的可靠性,从而提高空调器100的风道组件工作的可靠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1、图22、图25、图26、图50和图54所示,第一出风区域2561和第二出风区域2562之间具有中心面,当导风板23处于第一出风区域2561或第二出风区域2562时,导风板23具有绕其旋转轴线可摆动的第三状态,当导风板23位于第三状态时,导风板23可以在中心面附近摆动,导风板23的内表面可以朝向第一出风区域2561,也可以朝向第二出风区域2562。也就是说,第一出风区域2561和第二出风区域2562之间具有中心面,导风板23具有绕其旋转轴线可摆动的第三状态(如图25和图54所示的导风板23的状态),当导风板23处于第一出风区域2561且导风板23位于第三状态时,导风板23可以在中心面附近摆动,且导风板23绕其旋转轴线摆动且导风板23的内表面朝向第一出风区域2561;当导风板23处于第二出风区域2562且导风板23位于第三状态时,导风板23可以在中心面附近摆动,且导风板23绕其旋转轴线摆动且导风板23的内表面朝向第二出风区域2562。当导风板23处于第三状态时,具有较佳的导风效果。可选地,如图60、图63和图69所示,驱动导轨2536为设在连杆本体2531上的槽体,轮齿2539形成在槽体的内侧壁上。由此可以简化连杆本体2531的结构,从而节约生产周期,降低生产成本。优选地,如图65和图69所示,盒体251上设有伸出口2511,连杆主体适于从伸出口2511伸出。由此便于连杆本体2531伸出。例如,在图69所示的示例中,盒体251的朝向出风口12的圆角处的侧壁上设有伸出口2511,连杆本体2531可以从伸出口2511伸出盒体251内。

优选地,如图62、图64、图65和图69所示,限位组件254包括限位导轨2544和限位柱2542。限位导轨2544设在连杆本体2531和盒体251内壁中的一个上,限位柱2542与限位导轨2544相适配,限位柱2542设在连杆本体2531和盒体251内壁中的另一个上。由此不但可以简化限位组件254的结构,节约生产周期,降低生产成本,而且可以在限位柱2542和限位导轨2544的作用下确保连杆本体2531的移动轨迹,防止驱动齿轮2514与驱动导轨2536发生转动。例如,在图64和图65所示的示例中,盒体251的内侧壁上设置有限位柱2542,连杆本体2531的与盒体251相对的侧壁上形成有限位导轨2544,在连杆本体2531伸出和伸入盒体251的过程中,限位柱2542可以相对限位导轨2544移动,从而确保连杆本体2531移动的轨迹。

具体地,如图62和图64所示,限位导轨2544包括第一导轨2545和与第一导轨2545连通的第二导轨2547,当导风板23的旋转轴线位于第一出风区域2561内时,限位柱2542 与第一导轨2545配合,当导风板23的旋转轴线位于第二出风区域2562内时,限位柱2542与第二导轨2547配合。由此,当驱动齿轮2514驱动连杆本体2531伸出盒体251时,可以根据导风板23的旋转轴线所处的位置,选择第一导轨2545或第二导轨2547,从而使连杆本体2531移动至准确位置。

进一步地,如图62和图64所示,限位柱2542包括多个,第一导轨2545包括多个第一子导轨2546,当导风板23的旋转轴线位于第一出风区域2561内时,每个第一子导轨2546与至少一个限位柱2542配合,第二导轨2547包括多个第二子导轨2548,当导风板23的旋转轴线位于第二出风区域2562内时,每个第二子导轨2548与至少一个限位柱2542配合。由此可以进一步地保证连杆本体2531的移动轨迹,从而使连杆本体2531移动至准确的位置。

例如,在图62、图64和图65所示的示例中,限位柱2542为四个,四个限位柱2542依次连线可以组成梯形,梯形具有两条平行的边及位于两侧的两条边,位于两侧的两条边为梯形的腰。第一导轨2545包括三条平行的第一子导轨2546,其中一条第一子导轨2546靠近连杆本体2531的侧壁(如图60所示的第二段2538所在的侧壁)设置且沿其长度方向延伸,另外两条第一子导轨2546位于连杆本体2531的中间部位。当导风板23的旋转轴线位于第一出风区域2561内时,位于梯形的一侧腰上的两个限位柱2542沿靠近连杆本体2531侧壁的第一子导轨2546移动,另外两个限位柱2542分别沿位于连杆本体2531中间部位的两个第一子导轨2546移动。第二导轨2547包括三条平行的第二子导轨2548,其中一条第二子导轨2548靠近连杆本体2531的另一侧壁(如图60所示的第一段2537所在的侧壁)设置且沿其长度方向延伸,另外两条第二子导轨2548位于连杆本体2531的中间部位。当导风板23的旋转轴线位于第二出风区域2562内时,位于梯形的另一侧腰上的两个限位柱2542沿靠近连杆本体2531另一侧壁的第二子导轨2548移动,另外两个限位柱2542分别沿位于连杆本体2531中间部位的两个第二子导轨2548移动。

可选地,如图51、图55、图60、图63和图69所示,驱动导轨2536为V型导轨且包括第一段2537和与第一段2537连通的第二段2538,当驱动齿轮2514与第一段2537配合时,限位柱2542与第一导轨2545配合,导风板23的旋转轴线位于第一出风区域2561内,当驱动齿轮2514与第二段2538配合时,导风板23的旋转轴线位于第二出风区域2562内,限位柱2542与第二导轨2547配合。由此,可以实现导风板23的第一状态、第二状态和第三状态,进而提高空调器100的风量和送风距离,同时减低噪音,提高舒适性。

需要说明的是,当空调器100未工作时,即导风板23遮挡出风口12时,驱动齿轮2514位于V型驱动导轨2536的尖端处,当驱动齿轮2514逆时针(如图69中箭头r所示的反方向)转动时,驱动齿轮2514可以在第一段2537驱动导轨2536上沿如图63所示的箭头w 移动,此时限位柱2542与第一导轨2545配合且相对沿第一导轨2545移动,导风板23的枢转轴线可以在第一出风区域2561内移动,导风板23可以处于第一状态和第三状态,且当导风板23处于第三状态时,导风板23可以在中心面附近摆动,且导风板23的内侧壁朝向第一出风区域2561;当驱动齿轮2514顺时针(如图69中箭头r所示的方向)转动时,驱动齿轮2514可以在第二段2538驱动导轨2536上沿如图63所示的箭头v移动,此时限位柱2542与第二导轨2547配合且相对沿第二导轨2547移动,导风板23的枢转轴线可以在第二出风区域2562内移动,导风板23可以处于第二状态和第三状态,且当导风板23处于第三状态时,导风板23可以在中心面附近摆动,且导风板23的内侧壁朝向第二出风区域2562。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如图42和图43所示,驱动组件25包括盒体251、推杆252和第二驱动电机255。盒体251内设有驱动导轨2536和限位导轨2544,驱动导轨2536上设有轮齿2539,推杆252的一端设有第一驱动电机2513,第一驱动电机2513的动力输出端设有与轮齿2539啮合的驱动齿轮2514,推杆252上设有限位件2521,限位件2521与限位导轨2544配合以使推杆252从位于盒体251内的初始位置(当推杆252的设有第一驱动电机2513的一端位于如图31所示的a点时的位置)移动至第一位置(当推杆252的设有第一驱动电机2513的一端位于如图31所示的c点时的位置)或第二位置(当推杆252的设有第一驱动电机2513的一端位于如图31所示的b点时的位置),第二驱动电机255设在推杆252的另一端,第二驱动电机255与导风板23连接以驱动导风板23转动,其中,当推杆252位于初始位置时,导风板23适于遮挡出风口12;当推杆252位于第一位置时,导风板23的旋转轴线位于第一预定位置;当推杆252位于第二位置时,导风板23的旋转轴线位于第二预定位置。当空调器100工作时,第一驱动电机2513工作,第一驱动电机2513驱动驱动齿轮2514转动,驱动齿轮2514通过与驱动导轨2536上的轮齿2539啮合以实现沿驱动导轨2536移动,并在限位导轨2544的作用下,确保推杆252的移动轨迹,当推杆252移动至第一位置或第二位置时,即导风板23的旋转轴线位于第一预定位置或第二预定位置时,第二驱动电机255可以工作以驱动导风板23旋转。

进一步地,如图33、图37和图43所示,盒体251的一侧壁上设有驱动导轨2536和限位导轨2544,盒体251的另一侧壁上设有与驱动导轨2536和限位导轨2544轨迹相同的导向槽2515,推杆252的与盒体251另一侧壁相对的壁面上设有两个导向柱2522,两个导向柱2522分别在与驱动导轨2536对应的导向槽2515和与限位导轨2544对应的导向槽2515内移动,从而进一步确保推杆252的移动轨迹。

例如,在图32-图35、图42和图43所示的示例中,驱动组件25包括盒体251、推杆252、第一驱动电机2513和第二驱动电机255。盒体251形成为四边形且其中一个拐角处 采用圆角过度,盒体251包括具有一侧敞开的主体和用于封闭主体的盒盖2512。主体与盒盖2512通过螺纹紧固件连接,盒盖2512与主体限定出容纳空间。盒体251的内侧壁上设有驱动导轨2536和限位导轨2544,驱动导轨2536上设有轮齿2539,盒盖2512的与盒体251相对的侧壁上设有与驱动导轨2536和限位导轨2544对应且轨迹相同的两个导向槽2515。推杆252的两端分别设有一个电机座2534,电机座2534内设有安装槽2535,第一驱动电机2513设在推杆252的一端的电机座2534的安装槽2535内,且其动力输出端设有与轮齿2539啮合的驱动齿轮2514,第二驱动电机255设在推杆252的另一端的电机座2534的安装槽2535内以驱动导风板23旋转。推杆252上设有限位件2521,限位件2521与限位导轨2544配合以使推杆252从位于盒体251内的初始位置移动至第一位置或第二位置。推杆252的与盒盖2512相对的侧壁上设有两个导向柱2522,其中一个导向柱2522与限位件2521对应,且在与限位导轨2544对应的导向槽2515内移动,另一个导向柱2522与驱动齿轮2514对应且在与驱动导轨2536对应的导向槽2515内移动。由此,可以进一步地确保推杆252的移动轨迹。

进一步地,如图22、图26、图28、图30和图31所示,限位导轨2544沿直线延伸,驱动导轨2536包括第一段2537和与第一段2537连通的第二段2538,第一段2537的延伸方向与限位导轨2544的延伸方向相同,且第一段2537位于限位导轨2544的延长线上,第一段2537的延伸方向与第二段2538的延伸方向垂直。当推杆252伸出盒体251内时,当第一驱动电机2513驱动驱动齿轮2514由如图31所示的a点移动至b点时,即推杆252由初始位置移动至第二位置时,导风板23的旋转轴线在第二出风区域2562内移动,且移动至第二预定位置,同时可以通过第二驱动电机255驱动导风板23处于第二状态和第三状态,且当导风板23处于第三状态时,导风板23的内表面朝向第二出风区域2562;当第一驱动电机2513驱动驱动齿轮2514由如图31所示的b点移动至c点时,即推杆251由第二位置移动至第一位置时,导风板23的旋转轴线在第一出风区域2561内移动,且移动至第一预定位置,同时可以通过第二驱动电机255驱动导风板23处于第二状态和第三状态,且当导风板23处于第三状态时,导风板23的内表面朝向第一出风区域2561。且在第一驱动电机2513驱动驱动齿轮2514由a点移动至c点的过程中,及推杆251由初始位置移动至第二位置,再由第二位置移动至第一位置的过程中,限位件2521由d点移动至e点,从而确保推杆252的移动轨迹。

当推杆252伸入盒体251内时,当第一驱动电机2513驱动驱动齿轮2514由如图31所示的c点移动至b点时,即推杆251由第一位置移动至第二位置时,导风板23的旋转轴线在第一出风区域2561内移动;当第一驱动电机2513驱动驱动齿轮2514由如图31所示的b点移动至a点时,即推杆由第二位置移动至初始位置时,导风板23的旋转轴线在第二出 风区域2562内移动。且在第一驱动电机2513驱动驱动齿轮2514由c点移动至a点的过程中,即在推杆251由第一位置移动至第二位置,再由第二位置移动至初始位置的过程中,限位件2521由e点移动至d点,从而确保推杆252的移动轨迹以使推杆252伸入到盒体251内的准确位置。

可选地,如图42和图43所示,限位导轨2544和驱动导轨2536均为形成在盒体251内部的槽体,轮齿2539设在相应的槽体的内壁上。相应地,限位件2521可以形成为限位柱。需要说明的是,轮齿2539可以设在槽体的沿其长度方向延伸的两个侧壁的其中一个上,且沿侧壁的深度方向,轮齿2539可以设在至少部分侧壁上,相应地,如图38和图40所示,驱动齿轮2514在沿其轴线方向上,可以加工部分轮齿,只要能够保证驱动齿轮2514与轮齿2539啮合,且在驱动齿轮2514转动的过程中可以相对槽体由槽体的一端移动至另一端即可。由此,可以简化限位导轨2544和驱动齿轮2514的结构,从而简化盒体251的结构,可以提高生产效率,同时便于驱动齿轮2514在槽体内移动。具体地,限位导轨2544与盒体251可以一体成型,由此可以简化装配工序。

优选地,如图28、图29、图42、图43所示,盒体251上设有伸出口2511,推杆252适于从伸出口2511伸出。由此便于推杆252伸出。例如,在图43所示的示例中,盒体251的朝向出风口12的圆角处的侧壁上设有伸出口2511,推杆252可以从伸出口2511伸出盒体251内。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和图13所示,第一出风区域2561与第二出风区域2562重合,第一预定位置与第二预定位置重合且靠近出风区域256的中部。由此便于导风板23在出风区域256内的移动,从而提高导风板23工作的可靠性。可选地,预定状态包括第一状态(如图13所示)和第二状态(如图3所示),当导风板23处于第一状态时,导风板23位于扩压段的上方,导风板23适于延长出风道211的靠近蜗舌22处的扩压段,当导风板23位于第二状态时,导风板23位于扩压段的下方,导风板23适于延长出风道211的靠近蜗壳21处的扩压段。由此,当导风板23位于第一状态时,导风板23可以将气流下压,尤其是当空调器100处于制热模式时,热气流流出出风口12后具有向上的趋势,导风板23能有效地下压热气流,从而提高风量和送风距离,进而降低噪音,提高舒适性;当导风板23位于第二状态时,导风板23可以将气流抬高,尤其是当空调器100处于制冷模式时,冷气流流出出风口12后具有向下的趋势,导风板23能有效地抬高气流,从而提高风量和送风距离,进而降低噪音,提高舒适性。

如图9-图11所示,驱动组件25包括盒体251、连杆组件253、限位组件254、第二驱动电机255,盒体251上设有第一驱动电机2513,第一驱动电机2513的动力输出端设有驱动齿轮2514,连杆组件253设在盒体251内,连杆组件253上设有与驱动齿轮2514啮合 的连杆轮齿2539,第一驱动电机2513适于驱动连杆组件253从位于盒体251内的初始位置移动至预定位置,当连杆组件253位于初始位置时,导风板23可以遮挡出风口12,限位组件254设在盒体251内且可以限定连杆组件253移动的轨迹,由此可以提高连杆组件253的稳定性。第二驱动电机255设在连杆组件253的一端,第二驱动电机255与导风板23连接以驱动导风板23转动。当连杆组件253位于预定位置时,连杆组件253的一端带动第二驱动电机255移出至壳体1外部的出风区域256内。

例如,在图9-图11所示的示例中,驱动组件25包括盒体251、连杆组件253、限位组件254、第一驱动电机2513和第二驱动电机255。盒体251形成为不规则的多边形,盒体251包括具有一侧敞开的主体和用于封闭主体的盒盖2512。主体与盒盖2512通过螺纹紧固件连接,盒盖2512与主体限定出容纳空间,连杆组件253设在容纳空间内。盒盖2512上设置有第一驱动电机2513,第一驱动电机2513与盒盖2512通过螺纹紧固件连接,第一驱动电机2513的动力输出端穿过盒盖2512后与驱动齿轮2514连接,连杆组件253上设有与驱动齿轮2514啮合的连杆轮齿2539,第一驱动电机2513可以驱动驱动齿轮2514转动,驱动齿轮2514与连杆轮齿2539啮合以驱动连杆组件253运动,从而第一驱动电机2513可以通过驱动齿轮2514和连杆组件253上的连杆轮齿2539驱动连杆组件253从位于盒体251内的初始位置移动至预定位置。限位组件254设在盒体251内,且在连杆组件253由初始位置至预定位置移动的过程中,限位组件254可以确保连杆组件253的运动轨迹,从而保证连杆组件253工作的可靠性。第二驱动电机255设在连杆组件253的一端,第二驱动电机255与导风板23连接以驱动导风板23转动。当空调器100工作时,第一驱动电机2513工作以驱动连杆组件253由初始位置移动至预定位置,然后第二驱动电机255可以工作以驱动导风板23旋转到合适的位置(例如第一状态或第二状态)。

进一步地,如图9-图11所示,连杆组件253包括连杆本体2531、伸出端2533和电机座2534。连杆本体2531可移动的与盒体251连接,连杆本体2531上设有沿其移动方向延伸的第一槽体2532,第一槽体2532的内壁上设有连杆轮齿2539,驱动齿轮2514伸入至第一槽体2532内且与连杆轮齿2539配合,由此,通过驱动齿轮2514与连杆轮齿2539的啮合实现驱动齿轮2514沿第一槽体2532的延伸方向移动,从而实现连杆本体2531在盒体251内的移动。限位组件254与连杆本体2531配合以限定连杆本体2531的运动轨迹。伸出端2533适于从盒体251内伸出至盒体251外,伸出端2533与连杆本体2531连接,电机座2534设在伸出端2533的自由端,电机座2534用于固定第二驱动电机255。当伸出端2533伸出盒体251内且导风板23的旋转轴线位于预定位置时,第二驱动电机255驱动导风板23旋转,从而提高风量及送风距离,进而降低噪音,提高舒适性。另外,电机座2534内具有安装槽2535,第二驱动电机255设在安装槽2535内,由此可以对第二驱动电机255 起到固定的作用,从而提高第二驱动电机255工作的可靠性。

例如,在图11所示的示例中,连杆本体2531上设有沿其移动方向延伸的第一槽体2532,第一槽体2532形成长圆形孔结构,第一槽体2532的上壁面(如图11所示的上方)上设有连杆轮齿2539,驱动齿轮2514伸入第一槽体2532内且与连杆轮齿2539配合,由此,当第一驱动电机2513带动驱动齿轮2514沿顺时针方向转动时,驱动齿轮2514可相对连杆本体2531由第一槽体2532的靠近电机座2534的一端移动至第一槽体2532的远离电机座2534的一端,从而使伸出端2533伸出盒体251内;当第一驱动电机2513带动驱动齿轮2514沿逆时针方向转动时,驱动齿轮2514可相对连杆本体2531由第一槽体2532的远离电机座2534的一端移动至第一槽体2532的靠近电机座2534的一端,从而使伸出端2533伸入盒体251内。当然,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此,连杆轮齿2539可以设在第一槽体2532的下壁面(如图11所示的下方)上,当第一驱动电机2513驱动驱动齿轮2514沿逆时针方向转动时,驱动齿轮2514可相对连杆本体2531由第一槽体2532的靠近电机座2534的一端移动至第一槽体2532的远离电机座2534的一端,从而使伸出端2533伸出盒体251内;当第一驱动电机2513驱动驱动齿轮2514沿顺时针方向转动时,驱动齿轮2514可相对连杆本体2531由第一槽体2532的远离电机座2534的一端移动至第一槽体2532的靠近电机座2534的一端,从而使伸出端2533伸入盒体251内。

更进一步地,如图11所示,限位组件254包括多条限位槽2541和多个限位柱2542。限位槽2541设在盒体251的内壁和连杆本体2531中的一个上,限位柱2542设在盒体251的内壁和连杆本体2531中的另一个上,限位柱2542伸入至限位槽2541内。由此,通过限位柱2542在限位槽2541内的移动可以限定连杆本体2531在盒体251内的移动轨迹,防止驱动齿轮2514在第一槽体2532内发生转动,从而保证连杆本体2531工作的可靠性。具体地,如图11所示,限位槽2541和限位柱2542均为两个且一一对应,驱动齿轮2514的旋转轴线、以及两个限位柱2542的中心线相互平行且位于不同的平面内。由此可以确保连杆本体2531的移动轨迹,从而保证连杆本体2531工作的可靠性。

例如,在图11所示的示例中,盒体251的内壁上设有两个间隔开的限位柱2542,连杆本体2531上设有两个间隔开的且与第一槽体2532平行的限位槽2541,限位槽2541形成为长圆孔结构,两个限位柱2542分别伸入两个限位槽2541内。当驱动齿轮2514驱动连杆本体2531在盒体251内移动且伸出端2533伸出盒体251内时,驱动齿轮2514相对第一槽体2532由靠近电机座2534的一端移动至远离电机座2534的一端,限位柱2542相对限位槽2541由靠近电机座2534的一端移动至远离电机座2534的一端;当驱动齿轮2514驱动连杆本体2531在盒体251内移动且伸出端2533伸入盒体251内时,驱动齿轮2514相对第一槽体2532由远离电机座2534的一端移动至靠近电机座2534的一端,限位柱2542相对 限位槽2541由远离电机座2534的一端移动至靠近电机座2534的一端。由此,可以防止驱动齿轮2514与第一槽体2532发生相对转动,从而保证驱动齿轮2514沿第一槽体2532的延伸方向移动,进而保证连杆本体2531在盒体251内沿直线移动,提高连杆本体2531工作的可靠性。另外,在限位柱2542的自由端设有两个轴套2543,轴套2543套设在限位柱2542的外侧,且分别位于限位槽2541的两端,可以对连杆组件253起到固定的作用。

如图11所示,盒体251上设有伸出口2511,伸出端2533适于从伸出口2511伸出。由此便于伸出端2533伸出。例如,在图11所示的示例中,盒体251的朝向出风口12的一侧壁上设有伸出口2511,伸出端2533可以从伸出口2511伸出盒体251内。另外,盒体251的底壁上开设有U型槽,由此可以避免当伸出端2533深入盒体251内时,盒体251与导风板23或第二驱动电机255等发生干涉。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图13、图20、图24、图49和图53所示,当导风板23处于第一状态或第二状态时,导风板23靠近出风口12的侧壁为第一侧壁231,第一侧壁靠近蜗壳21或蜗舌22,且第一侧壁231与出风口12的最短距离为H1,H1满足:1mm≤H1≤20mm。由此既可以防止第一侧壁231与出风口12的侧壁发生碰撞,从而保证导风板23工作的可靠性,又可以防止从出风口12流出的气流在第一侧壁231与出风口12的侧壁之间的空隙向上或向下流动,从而提高风量和送风距离,进而降低噪音,提高舒适性。需要说明的是,当导风板23处于第一状态时,第一侧壁231靠近蜗舌22,当导风板23处于第二状态时,第一侧壁231靠近蜗壳21。

可选地,如图3、图13、图20、图24、图49和图53所示,出风道211在出风口12外的延伸面为延伸面m,当导风板23处于第一状态或第二状态时,导风板23靠近出风口12的侧壁为第一侧壁231,第一侧壁231与延伸面m之间的最短距离为H2,H2满足:0mm≤H2≤20mm。由此可以避免由于H2过大,而使出风道211与导风板23的朝向旋转轴线的一侧的侧面形成阶梯结构,从而提高风量和送风距离,进而降低噪音,提高舒适性。

优选地,如图3、图13、图20、图24、图49和图53所示,出风道211在出风口12外的延伸面为延伸面m,当导风板23处于第一状态或第二状态时,导风板23靠近出风口12的侧壁为第一侧壁231,导风板23上与第一侧壁231相对的侧壁为第二侧壁232,从第一侧壁231到第二侧壁232上相应位置处的平面为平面n,平面n与延伸面m之间的夹角为α,α满足:0°≤α≤45°。由此可以避免气流在流经导风板23时快速上升或下沉,从而提高风量和送风距离,进而降低噪音,提高舒适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图13、图20、图24、图49和图53所示,导风板23的内表面为弧形面。由此,可以进一步地抬升或下压气流,从而提高风量和送风距离,进而降低噪音,提高舒适性。同时,可以保证气流流动的顺畅性。

可选地,如图3、图13、图15、图20、图24、图49和图53所示,空调器100的风道组件还包括导风子板24,导风子板24可转动地设在出风口12内,当导风板23遮挡出风口12时,导风子板24位于导风板23的内侧且遮挡部分出风口12。由此,可以进一步地提高气流流动的顺畅性,从而提高风量和送风距离,进而降低噪音,提高舒适性。需要说明的是,导风子板24与导风板23之间可以无联动关系也可以有联动关系,即导风板23的运动可以与导风子板24的运动相关联,也可以不相关联。例如,当导风板23的运动与导风子板24的运动相关联时,导风板23在出风区域256内移动或导风板23绕其旋转轴线旋转的同时,导风子板24可以发生运动以实现对出风口12的遮挡或打开。当导风板23的运动与导风子板24的运动不相关联时,导风板23在出风区域256内移动或导风板23绕其旋转轴线旋转的同时,导风子板24均不发生任何运动。

下面参考图1-图71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100。

如图1-图71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100,包括壳体1和空调器100的风道组件。具体地,壳体1具有进风口11,风道组件设在壳体1内,且风道组件的出风口12与壳体1外部连通。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100,通过设置空调器100的风道组件,可以提高空调器100的风量及送风距离,同时降低噪音,提高舒适性。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100的控制方法,空调器100为上述空调器100,控制方法包括:当空调器100处于制热状态时,导风板23的旋转轴线位于第一出风区域2561内的第一预定位置,调整导风板23处于第一状态,导风板23适于延长出风道211的靠近蜗舌22处的扩压段;当空调器100处于制冷状态时,导风板23的旋转轴线位于第二出风区域2562内的第二预定位置,调整导风板23处于第二状态,导风板23适于延长出风道211的靠近蜗壳21处的扩压段。由此可以提高风量和送风距离,进而降低噪音,提高舒适性。

由此,当空调器100处于制热状态时,导风板23处于第一状态,导风板23可以将气流下压,热气流流出出风口12后具有向上的趋势,导风板23能有效地下压热气流,从而提高风量和送风距离,进而降低噪音,提高舒适性;当空调器100处于制冷状态时,导风板23位于第二状态,导风板23可以将气流抬高,冷气流流出出风口12后具有向下的趋势,导风板23能有效地抬高气流,从而提高风量和送风距离,进而降低噪音,提高舒适性。

可选地,如图3和图13所示,第一出风区域2561和第二出风区域2562重合,第一预定位置和第二预定位置重合。当导风板23的旋转轴线位于预定位置时,导风板23具有第一状态(如图13所示)和第二状态(如图3所示),当导风板23处于第一状态时,导风板23适于延长出风道211的靠近蜗舌22处的扩压段,当导风板23处于第一状态时,导风板 23适于延长出风道211的靠近蜗壳21处的扩压段。

进一步地,控制方法包括:当空调器100处于制热状态时,导风板23的旋转轴线位于预定位置,调整导风板23处于第一状态,导风板23适于延长出风道211的靠近蜗壳21处的扩压段;当空调器100处于制冷状态时,导风板23的旋转轴线位于预定位置,调整导风板23处于第二状态,导风板23适于延长出风道211的靠近蜗舌22处的扩压段。

下面参考图1-图71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三个具体实施例的空调器100。下述描述只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实施例一

如图1-图15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100包括壳体1和风道组件,壳体1具有进风口11和出风口12,风道组件设在壳体1内,风道组件的出风口12与壳体1外部连通,换热器13邻近风道组件的进风口设置。室内的空气可以通过壳体1上的进风口11进入壳体1内与换热器13进行换热处理,换热处理结束后的空气经过风道组件的进风口11进入风道组件内,并通过风道组件的出风口12排出。

如图3和图13所示,风道组件包括蜗壳21、蜗舌22、导风板23和驱动组件25。蜗舌22与蜗壳21限定出出风道211,出风道211具有出风口12,出风口12外具有出风区域256,出风区域256内有预定位置,导风板23适于遮挡或打开出风口12,导风板23的内表面为弧形面。导风板23具有转动臂234,驱动组件25与转动臂234可转动地连接,驱动组件25驱动导风板23在出风区域256内移动,当导风板23的旋转轴线位于出风区域256内的预定位置时(如图3和图13所示的导风板23的旋转轴线所处的位置),导风板23具有预定状态,当导风板23处于预定状态时,导风板23打开出风口12,且导风板23适于延长出风道211的扩压段。

具体地,如图3和图13所示,预定位置位于靠近出风区域256的中间部位,预定状态包括第一状态(如图13所示)和第二状态(如图3所示),当导风板23处于第一状态时,导风板23位于扩压段的上方,导风板23适于延长靠近蜗舌22的扩压段,当导风板23位于第二状态时,导风板23位于扩压段的下方,导风板23适于延长靠近蜗壳21的扩压段。由此,当空调器100处于制热模式时,热气流流出出风口12后具有向上的趋势,导风板23能有效地下压热气流,从而提高风量和送风距离,进而降低噪音,提高舒适性;当空调器100处于制冷模式时,冷气流流出出风口12后具有向下的趋势,导风板23能有效地抬高气流,从而提高风量和送风距离,进而降低噪音,提高舒适性。

如图8-图11所示,驱动组件25为两组且分别设在导风板23的两端。驱动组件25包括盒体251、连杆组件253、限位组件254、第一驱动电机2513和第二驱动电机255。盒体 251形成为不规则的多边形。盒体251包括具有一侧敞开的主体和用于封闭主体的盒盖2512。主体与盒盖2512通过螺纹紧固件连接,盒盖2512与主体限定出容纳空间,连杆组件253和限位组件254设在容纳空间内。盒盖2512上设有第一驱动电机2513,第一驱动电机2513与盒盖通过螺纹紧固件连接。第一驱动电机2513的动力输出端穿过盒盖2512后与驱动齿轮2514连接。

如图11所示,连杆组件253包括连杆本体2531、伸出端2533和电机座2534,连杆本体2531可移动的与盒体251连接,连杆本体2531上设有沿其移动方向延伸的第一槽体2532,第一槽体2532形成长圆形孔(由两条平行的直线及位于直线两端的两个半圆组成)结构,第一槽体2532的上壁面上设有连杆轮齿2539,驱动齿轮2514伸入第一槽体2532内且与连杆轮齿2539配合,由此,当第一驱动电机2513带动驱动齿轮2514沿顺时针方向转动时,驱动齿轮2514可相对连杆本体2531由第一槽体2532的靠近电机座2534的一端移动至第一槽体2532的远离电机座2534的一端,从而使伸出端2533伸出至盒体251外;当第一驱动电机2513带动驱动齿轮2514沿逆时针方向转动时,驱动齿轮2514可相对连杆本体2531由第一槽体2532的远离电机座2534的一端移动至第一槽体2532的靠近电机座2534的一端,从而使伸出端2533缩回至盒体251内。

伸出端2533与连杆本体2531连接,伸出端2533适于从盒体251内伸出至盒体251外,电机座2534设在伸出端2533的自由端,电机座2534具有安装槽2535,第二驱动电机255设在安装槽2535内。从而可以提高第二驱动电机255工作的可靠性。

限位组件254包括两条限位槽2541和两个限位柱2542连杆本体2531上设有两个间隔开的且与第一槽体2532平行的限位槽2541,限位槽2541形成为长圆孔结构,盒体251的内壁上设有两个间隔开的与限位槽2541一一对应的限位柱2542,两个限位柱2542分别伸入两个限位槽2541内。当驱动齿轮2514驱动连杆本体2531在盒体251内移动且伸出端2533伸出盒体251内时,驱动齿轮2514相对第一槽体2532由靠近电机座2534的一端移动至远离电机座2534的一端,限位柱2542相对限位槽2541由靠近电机座2534的一端移动至远离电机座2534的一端;当驱动齿轮2514驱动连杆本体2531在盒体251内移动且伸出端2533伸入盒体251内时,驱动齿轮2514相对第一槽体2532由远离电机座2534的一端移动至靠近电机座2534的一端,限位柱2542相对限位槽2541由远离电机座2534的一端移动至靠近电机座2534的一端。由此,可以防止驱动齿轮2514与第一槽体2532发生相对转动,从而保证驱动齿轮2514沿第一槽体2532的延伸方向移动,进而保证连杆本体2531在盒体251内沿直线移动,提高连杆本体2531工作的可靠性。

另外,在限位柱2542的自由端设有两个轴套2543,轴套2543套设在限位柱2542的外侧,且分别设在限位槽2541的两侧,可以对连杆组件253起到固定的作用。

如图9和图10所示,盒体251的朝向出风口12的一侧壁上设有伸出口2511,伸出端2533可以从伸出口2511伸出盒体251内。另外,盒体251的底壁上开设有U型槽,由此可以避免当伸出端2533深入盒体251内时,盒体251与导风板23或第二驱动电机255等发生干涉。

如图3和图13所示,当导风板23处于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时,导风板23靠近出风口12的侧壁为第一侧壁231,且第一侧壁231与出风口12的最短距离为H1,H1满足:1mm≤H1≤20mm;出风道211在出风口12外的延伸面为延伸面m,第一侧壁231与延伸面m之间的最短距离为H2,H2满足:0mm≤H2≤20mm;导风板23上与第一侧壁231相对的侧壁为第二侧壁232,从第一侧壁231到第二侧壁232上相应位置处的平面为平面n,平面n与延伸面m之间的夹角为α,α满足:0°≤α≤45°。由此可以提高风量和送风距离,进而降低噪音,提高舒适性。

此外,如图3和图13所示,空调器100的风道组件还包括导风子板24,导风子板24可转动地设在出风口12内,当导风板23遮挡出风口12时,导风子板24位于导风板23的内侧且遮挡部分出风口12。由此,可以进一步地提高气流流动的顺畅性,从而提高风量和送风距离,进而降低噪音,提高舒适性。需要说明的是,导风子板24与导风板23之间无联动关系,即导风板23的运动可以与导风子板24的运动不相关联。

当空调器100处于制热状态时,导风板23的旋转轴线位于预定位置,调整导风板23处于第一状态,导风板23适于延长出风道211的靠近蜗舌22处的扩压段;当空调器100处于制冷状态时,导风板23的旋转轴线位于预定位置,调整导风板23处于第二状态,导风板23适于延长出风道211的靠近蜗壳21处的扩压段。由此可以提高风量和送风距离,进而降低噪音,提高舒适性。

实施例二

如图16-图44所示,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的结构大致相同,其中相同的部件采用相同的附图标记。不同之处仅在于,出风区域256分为靠近蜗舌22的第一出风区域2561和靠近蜗壳21第二出风区域2562,第一出风区域2561内有第一预定位置,第二出风区域2562有第二预定位置。驱动组件25驱动导风板23在第一出风区域2561和第二出风区域2562内移动,导风板23与驱动组件25可转动地连接,当导风板23的旋转轴线位于第一出风区域2561内的第一预定位置时,导风板23打开出风口12,导风板23具有第一状态(例如图24和图53所示的导风板23所处的状态)导风板23适于延长出风道211的靠近蜗舌22处的扩压段,第一出风区域2561和第二出风区域2562之间具有中心面,当导风板23的旋转轴线位于第一出风区域2561内的第一预定位置时,导风板23还具有绕其旋转轴线摆动的第三状态,且当导风板23处于第三状态时,导风板23可以在中心面附近摆动,导风板 23的内表面朝向第一出风区域2561;当导风板23的旋转轴线位于第二出风区域2562内的第二预定位置时,导风板23打开出风口12,导风板23具有第二状态(例如图20和图49所示的导风板23所处的状态),导风板23适于延长出风道211的靠近蜗壳21处的扩压段,当导风板23的旋转轴线位于第二出风区域2562内的第二预定位置时,导风板23还具有绕其旋转轴线摆动的第三状态,且当导风板23处于第三状态时,导风板23可以在中心面附近摆动,导风板23的内表面朝向第二出风区域2562。

另外,如图30-图43所示,本实施例的驱动组件25与实施例一的驱动组件25不同,在本实施例中,驱动组件25包括盒体251、推杆252、第一驱动电机2513和第二驱动电机255。如图42和图43所示,盒体251形成为四边形且其中一个拐角处采用圆角过度,盒体251包括具有一侧敞开的主体和用于封闭主体的盒盖2512,主体与盒盖2512通过螺纹紧固件连接,盒盖2512与主体限定出容纳空间。

盒体251的内侧壁上设有驱动导轨2536和限位导轨2544,驱动导轨2536上设有轮齿2539,盒盖2512的与盒体251相对的侧壁上设有与驱动导轨2536和限位导轨2544对应且轨迹相同的两个导向槽2515。限位导轨2544沿直线延伸,驱动导轨2536包括第一段2537和与第一段2537连通的第二段2538,第一段2537的延伸方向与限位导轨2544的延伸方向相同,第一段2537的延伸方向与第二段2538的延伸方向垂直。当推杆252伸出盒体251内时,当第一驱动电机2513驱动驱动齿轮2514由如图31所示的a点移动至b点时,即推杆252由初始位置移动至第二位置时,导风板23的旋转轴线在第二出风区域2562内移动,且移动至第二预定位置,同时可以通过第二驱动电机255驱动导风板23处于第二状态和第三状态,且当导风板23处于第三状态时,导风板23的内侧壁朝向第二出风区域2562;当第一驱动电机2513驱动驱动齿轮2514由如图31所示的b点移动至c点时,即推杆251由第二位置移动至第一位置时,导风板23的旋转轴线在第一出风区域2561内移动,且移动至第一预定位置,同时可以通过第二驱动电机255驱动导风板23处于第二状态和第三状态,且当导风板23处于第三状态时,导风板23的内侧壁朝向第一出风区域2561。且在第一驱动电机2513驱动驱动齿轮2514由a点移动至c点的过程中,及推杆251由初始位置移动至第二位置,再由第二位置移动至第一位置的过程中,限位件2521由d点移动至e点,从而确保推杆252的移动轨迹。

当推杆252伸入盒体251内时,当第一驱动电机2513驱动驱动齿轮2514由如图31所示的c点移动至b点时,即推杆251由第一位置移动至第二位置时,导风板23的旋转轴线在第一出风区域2561内移动;当第一驱动电机2513驱动驱动齿轮2514由如图31所示的b点移动至a点时,即推杆由第二位置移动至初始位置时,导风板23的旋转轴线在第二出风区域2562内移动。且在第一驱动电机2513驱动驱动齿轮2514由c点移动至a点的过程 中,即在推杆251由第一位置移动至第二位置,再由第二位置移动至初始位置的过程中,限位件2521由e点移动至d点,从而确保推杆252的移动轨迹以使推杆252伸入到盒体251内的准确位置。

其中,限位导轨2544和驱动导轨2536均为形成在盒体251内部的槽体,轮齿2539设在相应的槽体的一侧的内壁上。

推杆252为两个且分别设在导风板23的两侧,其中一侧的推杆252的一端具有电机座2534,电机座2534具有安装槽2535,第一驱动电机2513安装在安装槽2535内且其动力输出端设有与轮齿2539啮合的驱动齿轮2514,以驱动推杆252移动;另一侧的推杆252的两端分别设有一个电机座2534,电机座2534内设有安装槽2535,第一驱动电机2513设在推杆252的一端的电机座2534的安装槽2535内,且其动力输出端设有与轮齿2539啮合的驱动齿轮2514,第二驱动电机255设在推杆252的另一端的电机座2534的安装槽2535内以驱动导风板23旋转。推杆252上设有限位柱2542,限位柱2542与限位导轨2544配合以使推杆252从位于盒体251内的初始位置移动至第一位置或第二位置,当推杆252位于初始位置时,导风板23适于遮挡出风口12,当推杆252位于第一位置时,导风板23的旋转轴线位于第一预定位置,当推杆252位于第二位置时,导风板23的旋转轴线位于第二预定位置。推杆252的与盒盖2512相对的侧壁上设有两个导向柱2522,其中一个导向柱2522与限位柱2542对应,且在与限位导轨2544对应的导向槽2515内移动,另一个导向柱2522与驱动齿轮2514对应且在与驱动导轨2536对应的导向槽2515内移动。由此,可以进一步地确保推杆252的移动轨迹。

当空调器100处于制热状态时,导风板23的旋转轴线位于第一出风区域2561内的第一预定位置,调整导风板23处于第一状态,导风板23适于延长出风道211的靠近蜗舌22处的扩压段;当空调器100处于制冷状态时,导风板23的旋转轴线位于第二出风区域2562内的第二预定位置,调整导风板23处于第二状态,导风板23适于延长出风道211的靠近蜗壳21处的扩压段。由此可以提高风量和送风距离,进而降低噪音,提高舒适性。

实施例三

如图45-71所示,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二的结构大致相同,其中相同的部件采用相同的附图标记,不同之处仅在于驱动组件25的结构。

如图60-70所示,本实施例中驱动组件25包括盒体251、驱动齿轮2514和连杆本体2531。

如图69和图70所示,盒体251形成为四边形且其中一个拐角处采用圆角过度,盒体251包括具有一侧敞开的主体和用于封闭主体的盒盖2512,主体与盒盖2512通过螺纹紧固件连接,盒盖2512与主体限定出容纳空间。盒盖2512的外侧壁上设置有第一驱动电机2513, 第一驱动电机2513与盒盖2512通过螺纹紧固件连接,第一驱动电机2513的动力输出端穿过盒盖2512与驱动齿轮2514连接。连杆本体2531的一端设有电机座2534,电机座2534上具有安装槽2535,安装槽2535内通过螺纹紧固件安装有第二驱动电机255,第二驱动电机255的动力输出端与导风板23连接以驱动导风板23旋转。

如图60-图64所示,连杆本体2531的一侧设有驱动导轨2536,驱动导轨2536为设在连杆本体2531上的槽体,槽体的内侧壁上设有轮齿2539,连杆本体2531的另一侧与盒体251内壁之间设有限位组件254,在限位组件254限定下驱动齿轮2514与轮齿2539啮合。

其中,如图62、图64和图69所示,限位组件254包括限位导轨2544和限位柱2542,盒体251的内侧壁上设置有限位柱2542,连杆本体2531的与盒体251相对的侧壁上形成有限位导轨2544,在连杆本体2531伸出和伸入盒体251的过程中,限位柱2542可以相对限位导轨2544移动,从而确保连杆本体2531移动的轨迹。具体地,如图62和图64所示,限位导轨2544包括第一导轨2545和与第一导轨2545连通的第二导轨2547,当导风板23的旋转轴线位于第一出风区域2561内时,限位柱2542与第一导轨2545配合,当导风板23的旋转轴线位于第二出风区域2562内时,限位柱2542与第二导轨2547配合。由此,当驱动齿轮2514驱动连杆本体2531伸出盒体251时,可以根据导风板23的旋转轴线所处的位置,选择第一导轨2545或第二导轨2547,从而使连杆本体2531移动至准确位置。

进一步地,如图62、图64和图65所示,限位柱2542为四个,四个限位柱2542依次连线可以组成梯形,梯形具有两条平行的边及位于两侧的两条边,位于两侧的两条边为梯形的腰。第一导轨2545包括三条平行的第一子导轨2546,其中一条第一子导轨2546靠近连杆本体2531的侧壁(如图60所示的第二段2538所在的侧壁)设置且沿其长度方向延伸,另外两条第一子导轨2546位于连杆本体2531的中间部位。当导风板23的旋转轴线位于第一出风区域2561内时,位于梯形的一侧腰上的两个限位柱2542沿靠近连杆本体2531侧壁的第一子导轨2546移动,另外两个限位柱2542分别沿位于连杆本体2531中间部位的两个第一子导轨2546移动。第二导轨2547包括三条平行的第二子导轨2548,其中一条第二子导轨2548靠近连杆本体2531的另一侧壁(如图60所示的第一段2537所在的侧壁)设置且沿其长度方向延伸,另外两条第二子导轨2548位于连杆本体2531的中间部位。当导风板23的旋转轴线位于第二出风区域2562内时,位于梯形的另一侧腰上的两个限位柱2542沿靠近连杆本体2531另一侧壁的第二子导轨2548移动,另外两个限位柱2542分别沿位于连杆本体2531中间部位的两个第二子导轨2548移动。

如图60、图63和图69所示,驱动导轨2536为V型导轨且包括第一段2537和与第一段2537连通的第二段2538,当驱动齿轮2514与第一段2537配合时,限位柱2542与第一导轨2545配合,导风板23的旋转轴线位于第一出风区域2561内,当驱动齿轮2514与第 二段2538配合时,导风板23的旋转轴线位于第二出风区域2562内,限位柱2542与第二导轨2547配合。由此,可以实现导风板23的第一状态、第二状态和第三状态,进而提高空调器100的风量和送风距离,同时减低噪音,提高舒适性。

当空调器100未工作时,即导风板23遮挡出风口12时,驱动齿轮2514位于V型驱动导轨2536的尖端处,当驱动齿轮2514逆时针转动时,驱动齿轮2514可以在第一段2537驱动导轨2536上移动,此时限位柱2542与第一导轨2545配合且相对沿第一导轨2545移动,导风板23的枢转轴线可以在第一出风区域2561内移动,导风板23可以处于第一状态和第三状态,且当导风板23处于第三状态时,导风板23的内侧壁朝向第一出风区域2561;当驱动齿轮2514顺时针转动时,驱动齿轮2514可以在第二段2538驱动导轨2536上移动,此时限位柱2542与第二导轨2547配合且相对沿第二导轨2547移动,导风板23的枢转轴线可以在第二出风区域2562内移动,导风板23可以处于第二状态和第三状态,且当导风板23处于第三状态时,导风板23的内侧壁朝向第二出风区域2562。

当空调器100处于制热状态时,导风板23的旋转轴线位于第一出风区域2561内的第一预定位置,调整导风板23处于第一状态,导风板23适于延长出风道211的靠近蜗舌22处的扩压段;当空调器100处于制冷状态时,导风板23的旋转轴线位于第二出风区域2562内的第二预定位置,调整导风板23处于第二状态,导风板23适于延长出风道211的靠近蜗壳21处的扩压段。由此可以提高风量和送风距离,进而降低噪音,提高舒适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或彼此可通讯;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 含义。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尽管上面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可以对上述实施例进行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