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调器的风道组件和空调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068400阅读:525来源:国知局
空调器的风道组件和空调器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调领域,尤其涉及空调器的风道组件和空调器。



背景技术:

目前圆筒立式空调大多采用贯流风机,具有一个或多个出风口。但现有技术中的出风口集中设置在立式空调的正面,其出风范围有限,送风区域小,无法使室内温度场保持均匀,影响用户舒适体验。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缺陷,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空调出风区域小、室内温度场不均匀的的问题,以优化提升空调器的舒适性。

本实用新型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空调器的风道组件,包括相互连通的进风侧通道组件和出风侧通道组件,出风侧通道组件包括分别安装有风机的第一出风通道组件和第二出风通道组件,第一出风通道组件的出风口和第二出风通道组件的出风口在横向方向上相间隔地设置。

可选地,第一出风通道组件的出风口的侧壁和第二出风通道组件的出风口的侧壁之间所形成的最大夹角为180度,最小夹角在85度至95度之间。

可选地,第一出风通道组件的出风口外部设置有第一导风格栅,第二出风通道组件的出风口外部设置有第二导风格栅;第一导风格栅和第二导风格栅均为竖向设置,并且分别从空调器的两侧向空调器的正面中心部位延伸。

可选地,第一导风格栅延伸至第一出风通道组件的出风口的边沿后继续朝向空调器的正面中心部位延伸形成第一延长导流部,第二导风格栅延伸至第二出风通道组件的出风口的边沿后继续朝向空调器的正面中心部位延伸形成第二延长导流部。

可选地,第一导风格栅和第二导风格栅上设置有用于在水平方向上导流的导流筋条,导流筋条的导流面设置成出风方向朝向空调器的正面中心部位的方向倾斜。

可选地,第一导风格栅的导流筋条的导流面与第一出风通道组件的出风口的靠近进风侧通道组件的侧壁之间的夹角为95度到120度之间的任一角度;和/或,第二导风格栅的导流筋条的导流面与第二出风通道组件的出风口的靠近进风侧通道组件的侧壁之间的夹角为95度到120度之间的任一角度。

可选地,第一导风格栅由第一驱动装置驱动,第二导风格栅由第二驱动装置驱动。

可选地,第一驱动装置包括设置在第一导风格栅顶部的第一驱动部和/或设置在第一导风格栅的底部的第二驱动部,第二驱动装置包括设置在第二导风格栅顶部的第三驱动部和/或设置在第二导风格栅的底部的第四驱动部。

可选地,第一驱动部、第二驱动部、第三驱动部和/或第四驱动部分别包括:主齿轮;驱动电机,用以驱动主齿轮;以及齿盘,该齿盘的一端与主齿轮啮合,另一端连接至第一导风格栅和第二导风格栅以驱动其转动。

可选地,第一出风通道和第二出风通道的出风口处分别设置有用于在竖向方向上扫风的扫风叶片。

可选地,出风侧通道组件中设置有将第一出风通道组件和第二出风通道组件分隔开的出风挡板,出风挡板包括靠近进风侧通道组件设置的基板,以及在出风口处彼此成角度地设置的第一支板和第二支板。

可选地,基板包括第一导流体,该第一导流体沿着朝向进风侧通道组件的方向逐渐收缩。

可选地,基板还包括第二导流体,该第二导流体与第一导流体的远离进风侧通道的一端相连接,第二导流体上设置有涡喉,并且从涡喉部位到与第一导流体相连接部位形成圆弧形过渡。

可选地,进风侧通道组件和出风侧通道组件由空调器的蒸发器分界,第一导流体的靠近进风侧通道组件的一端连接至蒸发器。

可选地,蒸发器设置成U形,该U形的蒸发器的开口朝向出风侧通道组件,并且该U形的蒸发器覆盖第一出风通道组件和第二出风通道组件的进风区域。

可选地,出风挡板包括表面层和填充在表面层中的填充层,其中,表面层采用塑料材质,填充层采用泡沫材质或者海绵材质。

可选地,出风侧通道组件包括分别设置在第一出风通道组件和第二出风通道组件的出风口处用以防止换热后的气流向所述空调器的内部回流的出风密封件;和/或,进风侧通道组件包括设置在所述蒸发器端部用以防止换热后的气流向空调器的进风侧通道组件中流动的进风密封件。

本实用新型又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立式空调器,包括上述的空调器的风道组件。

本实用新型的提供的空调器的风道组件,将相互独立的第一出风通道组件的出风口和第二出风通道组件的出风口在横向方向上相间隔地设置,大大增加的空调器的扫风面积。本实用新型通过优化空调器内的风道排布和结构空间布置,配合运动出风格栅,做到空调器正面180°范围广域送风,实现室内温度均匀调节的技术效果。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空调器的主视图;

图2至图5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空调器的横截面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空调器的除去面板后的主视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空调器的仰视图,示出导风格栅的驱动装置;

附图标记说明:

101 蒸发器 102 中心面板 1021 显示器

103 风机 104 接水盘 105 出风密封件

106 进风密封件

1 第一出风通道组件 2 第二出风通道组件

3 出风挡板

31 基板 311 第一导流体

312 第二导流体 3121 涡喉

32 第一支板 33 第二支板

301 表面层 302 填充层

5 扫风叶片

60 导流筋条 61 第一导风格栅 611 第一延长导流部

62 第二导风格栅 621 第二延长导流部

71 第一驱动装置 711 第一驱动部 712 第二驱动部

72 第二驱动装置 721 第三驱动部 722 第四驱动部

700 主齿轮 701 驱动电机 702 齿盘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及相应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能够以除了在这里图示或描述的那些以外的顺序实施。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他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系统、产品或设备不必限于清楚地列出的那些步骤或单元,而是可包括没有清楚地列出的或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它步骤或单元。

图1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空调器的主视图,图2至图5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空调器的横截面示意图。在以下的描述中,将空调器的在使用状态下面对用户的面限定为空调器的正面,与正面相反的面限定为背面。

参考图1至图5,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空调器的风道组件,包括相互连通的进风侧通道组件和出风侧通道组件。为了能够清楚地阐释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书和说明书中的进风侧通道组件和出风侧通道组件由空调器的蒸发器101分界。当然,这样的限定仅仅是为了使权利要求书和说明书的描述清楚简洁,因此不应对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产生影响。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出风侧通道组件包括第一出风通道组件1和第二出风通道组件2。在第一出风通道组件1和第二出风通道组件2中分别安装有各自的风机103。也就是说,第一出风通道组件1和第二出风通道组件2分别能够通过其各自的风机103实现各自的进风和送风,第一出风通道组件1和第二出风通道组件2中的气流流动路径相互独立。

第一出风通道组件1和第二出风通道组件2分别设置有其各自的出风口。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第一出风通道组件1的出风口和第二出风通道组件2的出风口在横向方向上相间隔地设置。这样,第一出风通道组件1和第二出风通道组件2的进风口比较靠近而出风口相对远离,从而第一出风通道组件1的出风口和第二出风通道组件2的出风口之间可以设置有较大的出风角度,可以大大增加的空调器的扫风面积。籍此,可以做到空调器正面180°范围广域送风,实现室内温度均匀调节的技术效果。

优选地,蒸发器101设置成U形。通过U形形状设计,在增加蒸发器101的换热面积的同时可以减小蒸发器101所占据的空间,从而提高空调器的换热效率。如图2至图5中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U形的蒸发器101的开口朝向出风侧通道组件,并且将第一出风通道组件1和第二出风通道组件2的进风区域全部覆盖。具体而言,U形蒸发器101包括底部和从底部朝向出风侧弯折的两个端部,籍此,U形蒸发器101形成由其底部和两个端部包围形成的区域。第一出风通道组件1中的风机103和第二出风通道组件2中的风机103都位于U形蒸发器101所包围的区域中。这样,蒸发器101就覆盖了第一出风通道组件1和第二出风通道组件2的全部进风区域。

优选地,进风侧通道组件包括设置在蒸发器101的两个端部的进风密封件106,该进风密封件106用以防止换热后的气流向空调器的进风侧通道组件中流动;和/或,出风侧通道组件包括分别设置在第一出风通道组件1和第二出风通道组件2的出风口处的出风密封件105,该出风密封件105用以防止换热后的气流向空调器的内部回流。进风密封件106可以设置成具有导流面的板式结构,该板式结构朝向进风侧敞开,并且一侧抵顶至空调器的壳体,另一侧包围蒸发器101的端部并抵顶至蒸发器101的内侧壁。这样,空调器的进风侧和出风侧就被蒸发器101和进风密封件105彻底分隔开,从而确保进风和出风不会发生窜通,并且确保蒸发器101能够具有较大的换热面积。出风密封件105可以用可压缩变形、保温性好的诸如橡胶、海绵等的材料形成,从而通过挤压设置的方式将第一出风通道组件1的出风口和第二出风通道组件2的出风口的边沿密封起来,防止气流从出风口处回流至空调器的内腔。

另外,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在蒸发器101的下方设置接水盘104,以使蒸发器101表面所形成的凝露水能够汇流至接水盘104,再通过接水盘104排出至空调器外部。

继续参考图1至图5,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出风侧通道组件中设置有将第一出风通道组件1和第二出风通道组件2分隔开的出风挡板3。

优选地,出风挡板3包括靠近进风侧通道组件设置的基板31,以及靠近出风口处设置的第一支板32和第二支板33。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第一支板32和第二支板33成角度地设置,从而基板31、第一支板32和第二支板33大致形成人字形结构。也就是说,基板31和第一支板32形成第一出风通道1的一部分侧壁,基板31和第二支板33形成第二出风通道2的一部分侧壁。

优选地,基板31包括第一导流体311,该第一导流体311靠近进风侧通道设置,并且沿着朝向进风侧通道组件的方向逐渐收缩。这样,第一导流体311在靠近进风侧通道的一端形成尖顶部位。籍此,一方面,能够使第一导流体311具有导风作用,可以容易地将经过换热的气流分别引入到第一出风通道组件1和第二出风通道组件2中;另一方面,第一导流体311的与蒸发器101相连接的部位设置成尖顶形状,可以减小出风挡板311连接部位占据蒸发器101换热部位的面积,从而降低出风挡板3对蒸发器101的换热效率的影响;再一方面,可以增大出风通道的空间,同时减少出风挡板3的用料。另外,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第一导流体311的尖顶部位直接连接至蒸发器101,从而可以将第一出风通道和第二出风通道彻底分隔开,避免气流在两个出风通道窜通而导致压力不均形成涡流加剧气流噪声。

优选地,基板31还包括第二导流体312,该第二导流体312与第一导流体311的远离进风侧通道的一端相连接。第二导流体312上设置有涡喉3121,该涡喉3121是出风挡板3上的与风机103间距最小的部位。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在第二导流体312上,从涡喉3121部位到与第一导流体311相连接部位形成圆弧形过渡。该圆弧形过渡部位形成第二导流体312上的导流部位。

优选地,出风挡板3包括表面层301和填充在表面层中的填充层302。其中,表面层301可以采用塑料材质。另外,由于风道内外存在温差,容易在出风通道中形成凝露水,因此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填充层302采用泡沫材质或者海绵材质来保持恒温,杜绝凝露水的产生。

继续参考图1至图5,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第一出风通道组件1的出风口的侧壁和第二出风通道组件2的出风口的侧壁之间所形成的角度优选设置成最大夹角为180度,最小夹角在85度至95度之间。需要说明的是,最大夹角是指第一出风通道组件1的出风口的最靠近空调器背面的侧壁与第二出风通道组件2的出风口的最靠近空调器背面的侧壁之间所形成的夹角;最小夹角是指第一出风通道组件1的出风口的最靠近空调器正面中心的侧壁与第二出风通道组件2的出风口的最靠近空调器正面中心的侧壁之间所形成的夹角。如图2至图5中所示,就本实用新型在图中所示出的实施例而言,第一出风通道组件1的出风口的最靠近空调器背面的侧壁是由一个出风密封件105所形成,第二出风通道组件2的出风口的最靠近空调器背面的侧壁是由另一个出风密封件105所形成;第一出风通道组件1的出风口的最靠近空调器正面中心的侧壁是由第一支板32形成,第二出风通道组件2的出风口的最靠近空调器正面中心的侧壁是由第二支板33形成。

根据上述实施例,设置在U形蒸发器101的两个端部处的两个进风密封件105之间形成大致180度的夹角,第一支板32和第二支板33之间形成85度至95度的夹角。进一步优选地,第一支板32和第二支板33之间形成90度的夹角。这样,第一出风通道组件1的出风口和第二出风通道组件2的出风口之间在水平方向上成角度地相间隔地设置。基于此,本实用新型实现了与现有技术中将出风口设置在空调器的正面中心的方式的不同,本实用新型将两个出风口在横向方向上相间隔地设置,更优选地设置在空调器的两侧,从而明显增大了空调器的送风区域。另外,第一支板32和第二支板33之间形成一定的角度,减小了第一出风通道组件1的出风口和第二出风通道组件2的出风口的横截面积,籍此可以使送出的气流具有较大的气压,从而使空调器具有较大的送风距离。

图6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空调器的除去面板后的主视图;图7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空调器的仰视图。

参考图1至图7,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在第一出风通道组件1的出风口的外部设置有第一导风格栅61,在第二出风通道组件2的出风口外部设置有第二导风格栅62。第一导风格栅61和第二导风格栅62均为竖向设置。另外,在第一出风通道组件1的出风口处和第二出风通道组件2的出风口处分别设置有扫风叶片5,扫风叶片5用于在竖向方向上扫风。

优选地,第一导风格栅61和第二导风格栅62沿着空调器的壳体的轮廓形状,从空调器的两侧向空调器的正面中心部位延伸。由于第一支板32和第二支板33之间具有大约90的夹角,因此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导风格栅61和第二导风格栅62在延伸到空调器的正面后未采用直接连接的结构形式,而是使第一导风格栅61和第二导风格栅62之间保持一定的间距,并在该间距处设置空调器的中心面板102。如图1所示,中心面板102上设置有空调器的显示器1021。当然,在其他实施方式中,第一导风格栅61和第二导风格栅62在延伸到空调器的正面后也可以采用直接连接的结构形式。

参考图5,优选地,第一导风格栅61沿着空调器的壳体的轮廓形状,从靠近蒸发器101的一个端部的部位朝向第一支板32延伸。延伸至第一支板32的边沿后,第一导风格栅61继续朝向空调器的正面中心部位(图1中所示的空调器的中心面板102的中心部位)延伸,从而形成第一延长导流部611。同样地,第二导风格栅62沿着空调器的壳体的轮廓形状,从靠近蒸发器101的另一个端部的部位朝向第二支板33延伸。延伸至第二支板33的边沿后,第二导风格栅62继续朝向空调器的正面中心部位(图1中所示的空调器的中心面板102的中心部位)延伸,从而形成第二延长导流部621。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将第一出风通道组件1和第二出风通道组件2的出风口分别设置在空调器的两侧,并且为了获得较大的送风距离将第一支板32和第二支板33设置成具有一定的角度,在这样的实施方式中,设置第一延长导流部611和第二延长导流部621,可以有效避免中心面板102所面对的区域出现扫风盲区。也就是说,通过第一延长导流部611的导流和第二延长导流部621的导流,使得气流能够流向中心面板102所面对的区域,从而进一步扩大了空调器的扫风范围。

继续参考图5,优选地,第一导风格栅61和第二导风格栅62上设置有用于在水平方向上导流的导流筋条60。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导流筋条60的导流面设置成使得出风方向朝向空调器的正面中心部位倾斜。更具体地,如图2至图5中所示,导流筋条60设置成月牙形状,其导流面的更靠近空调器的外侧的部位设置成使得气流朝向空调器的中心面板102的部位吹送。籍此,可以在第一延长导流部611和第二延长导流部621的基础上,进一步促使气流能够流向中心面板102所面对的区域,从而有效避免空调器正面中心区域出现扫风盲区。

更具体地,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第一导风格栅61的导流筋条60的导流面与所述第一出风通道组件1的出风口的靠近进风侧通道组件的侧壁之间的夹角为95度到120度之间的任一角度。在图2至图5所示的实施例中,该夹角是指:第一导风格栅61的导流筋条60的导流面与第一出风通道组件1的出风口的最靠近空调器背面的侧壁(出风密封件105)之间所形成的夹角。可选择地,第二导风格栅62的导流筋条60的导流面与第二出风通道组件2的出风口的靠近进风侧通道组件的侧壁之间的夹角为95度到120度之间的任一角度。在图2至图5所示的实施例中,该夹角是指:第二导风格栅62的导流筋条60的导流面与第二出风通道组件2的出风口的最靠近空调器背面的侧壁(另一个出风密封件105)之间所形成的夹角。当第一导风格栅61的导流筋条60的导流面和第二导风格栅62的导流筋条60的导流面均按照上述角度设置时,第一出风通道组件1的出风口和第二出风通道组件2的出风口的出风范围在空调器正面中心区域会出现交叉,更加能够有效避免空调器正面中心区域出现扫风盲区。

参考图6和图7,优选地,第一导风格栅61由第一驱动装置71驱动,第二导风格栅62由第二驱动装置72驱动。优选地,第一驱动装置71包括设置在第一导风格栅61顶部的第一驱动部711和/或设置在第一导风格栅61的底部的第二驱动部712,第二驱动装置72包括设置在第二导风格栅62顶部的第三驱动部721和/或设置在第二导风格栅62的底部的第四驱动部722。优选地,第一驱动部711和第二驱动部712同轴设置,第三驱动部721和第四驱动部722同轴设置。由于第一导风格栅61和第二导风格栅62在空调器的竖直方向上具有较长的延伸长度,因此同轴设置的第一驱动部711和第二驱动部712可以使得第一导风格栅61的转动比较平稳;同样地,同轴设置的第三驱动部721和第四驱动部722可以使得第二导风格栅62的转动比较平稳。

优选地,第一驱动部711、第二驱动部712、第三驱动部721和/或第四驱动部722分别包括:主齿轮700;用以驱动主齿轮700的驱动电机701;以及齿盘702,齿盘702的一端与主齿轮700啮合,另一端连接至第一导风格栅61和第二导风格栅62以驱动其转动。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方面提供一种立式空调器,该立式空调器包括上述的空调器的风道组件。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