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供热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850821阅读:464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属于供热领域,具体来说涉及一种环保供热系统。



背景技术:

目前,中国北方城市的集中供热以燃煤为主导燃料,采用热电联产供热、区域锅炉房供热的方式,技术效能稳定,各类节能减排措施也日趋完善,但无法改变结构单一、初投资高、污染严重的现实问题,特别是采暖期以燃煤锅炉为主要热源的城市,其燃煤排放的烟气,在城市近地面区域生成大量的细颗粒物,导致季节性雾霾现象时有发生。相关研究表明,控制冬季供暖煤炭消耗总量和调整供暖能源结构,是治理北方地区城市秋冬季雾霾的关键所在。因此,改善能源使用方式,优化能源消费结构,大力推广应用清洁能源成为大势所趋。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克服上述缺点,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环保供热系统。

为此,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环保供热系统,包括:开采井、回灌井、换热器、热泵和散热装置,所述开采井和回灌井的数量均至少为一眼,任意一眼所述开采井内通入有开采管道,所述开采管道上安装有抽水泵;任意一眼所述回灌井内伸入有回灌管道;第一管道与所述开采管道和回灌管道相连,用于将所述开采井内抽出的水回灌至所述回灌井;所述换热器安装在所述第一管道和第二回路上,用于将第一管道中液体的热量传递至所述第二回路,所述换热器与所述回灌井之间的第一管道上安装有回灌过滤装置;所述第二回路上安装有第一循环泵;所述热泵安装在所述第二回路和第三回路上,用于对所述第三回路内的水进行加热,其中,所述第三回路上安装有第二循环泵和所述散热装置;

水源输入管道与所述补水箱连接,用于向所述补水箱内输入水;所述补水箱通过第四管道与所述第三回路连接,所述第四管道上安装有补水泵。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热泵为电热泵或燃气热泵。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回灌井的数量大于等于所述开采井的数量。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在所述换热器与所述开采井之间的第一管道上安装有除砂器。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在所述换热器与所述回灌井之间的第一管道上并联有第五管道,所述第五管道上安装有回灌加压泵,用于促进所述第一管道内的水回灌至所述回灌井。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水源输入管道上安装有水处理装置,用于去掉水中的杂质和氯根。

本实用新型的环保供热系统采用地热梯级利用,利用环保的热泵工质和地热回灌等技术,具有节能环保的特点,可对小区进行供热并提供生活用水。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环保供热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1:开采井 2:第一管道 3:除砂器 4:换热器

5:第二回路 6:热泵 7:第三回路 8:散热装置

9:第二循环泵 10:补水泵 11:第四管道 12:补水箱

13:水处理装置 14:水源输入管道 15:回灌井

16:回灌加压泵 17:第五管道 18:回灌过滤装置

19:第一循环泵。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环保供热系统进行详细说明。

如图1所示,包括:2眼开采井、2眼回灌井15、换热器4、热泵和散热装置,任意一眼开采井1内通入有一根开采管道,开采管道上安装有抽水泵(图中未示出);任意一眼回灌井内伸入有一根回灌管道;第一管道与2根开采管道和2根回灌管道相连,用于将开采井内抽出的水(50度左右)回灌至回灌井;换热器安装在第一管道2和第二回路上(其中,第一管道中间断开,断开的两端分别与换热器连接;第二回路断开一处,该断开处的两端分别与换热器连接),用于将第一管道中液体的热量传递至第二回路,换热器与回灌井之间的第一管道上安装有回灌过滤装置18,用于对水进行过滤;在换热器与回灌井之间的第一管道上并联有第五管道17,第五管道上安装有回灌加压泵16,用于促进第一管道内的水回灌至回灌井。

在换热器与开采井之间的第一管道上安装有除砂器3。

第二回路5上安装有第一循环泵19,强制第二回路循环;热泵6安装在第二回路和第三回路7上,用于对第三回路内的水进行加热,其中,热泵可以为电热泵或燃气热泵,第三回路上安装有第二循环泵9和散热装置8。

水源输入管道14与所述补水箱12连接,用于向补水箱内输入水;水源输入管道上安装有水处理装置13,用于去掉水中的杂质和氯根(氯离子)。补水箱通过第四管道与第三回路连接,第四管道11上安装有补水泵10。

本实用新型的环保供热系统的工作方法为:从开采井1中抽出的热水流入第一管道2内(热水的温度约为50℃),水在第一管道2中经过换热器4后,换热器4将水中的热量传递至第二回路5。第一循环泵19使第二回路5内的水强制循环,当第二回路5内的水循环至热泵6时,通过热泵6将热量传递至第三回路7,从而第三回路7内的水升温,通过散热装置8可对小区进行供热,或者提供生活用水。

当第三回路7内的水量减少时,补水泵10工作,补水箱12通过第四管道11向第三回路7供水,使第三回路7内的水充足。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做了示例性的描述,应该说明的是,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核心的情况下,任何简单的变形、修改或者其他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不花费创造性劳动的等同替换均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