乏汽全回收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529713阅读:347来源:国知局
乏汽全回收系统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余热回收节能减排技术领域,具体的说是一种乏汽全回收系统。



背景技术:

释放出热势能的蒸汽,称为乏汽。工业生产领域中经常产生大量的乏汽,由于乏汽压力低、密度小、流速慢而难以回收,工业上常采用冷水与乏汽混合回收热量,传统的回收设备往往因为结构复杂而造成微压蒸汽难以通过,达不到回收效果,而简单喷淋式的汽水混合设备又因为水汽接触不充分使蒸汽大量流失,同样达不到回收效果。

此外,目前的乏汽回收器大都一套设备针对一个乏汽排放点进行回收,安装成本较高,日常维护的工作量也很大。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乏汽全回收系统,以解决上述问题。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取的技术方案为:乏汽全回收系统,包括乏汽换热器,所述乏汽换热器包括壳体,壳体上设有再加热介质进口、再加热介质出口和乏汽回收口;所述壳体的内部从上到下依次设置有水室、乏汽吸收室和热传递室,所述水室与再加热介质进口相连通,所述热传递室与再加热介质出口相连通;所述乏汽吸收室的顶部安装有若干文丘里喷嘴,所述热传递室包括填料,填料的上方设有多孔板,填料的下方设有托板;所述多孔板上均匀分布通孔,所述托板上设有供再加热介质流出的缺口。

壳体的内部设有与再加热介质进口相连通的水室,水室对再加热介质起到暂存、缓冲和过渡的作用,经过水室的暂存,再加热介质会从乏汽吸收室的文丘里喷嘴内均匀喷出,避免再加热介质进口和文丘里喷嘴直接连通时,导致的靠近再加热介质进口处的文丘里喷嘴流量大,远离再加热介质进口处的文丘里喷嘴流量小的问题,使系统的工作更加稳定,乏汽回收效果更好。再加热介质从文丘里喷嘴喷出之后,在文丘里喷嘴上文丘里管的作用下,喷嘴将再加热介质喷出的瞬间,喷嘴处形成真空区,再加热介质在真空状态下会最大限度的吸收乏汽,大大提高乏汽回收效果。

多孔板也起到了将再加热介质均匀分布的作用,多孔板上的通孔直径为10mm,孔间距为25mm,再加热介质经多孔板上的通孔均匀的进入填料,利于再加热介质与乏汽的充分混合,提高乏汽回收率。

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为:所述再加热介质进口位于所述壳体的顶端,所述再加热介质出口位于所述壳体的底端,所述乏汽回收口位于所述壳体侧壁的上部,所述乏汽回收口设置有多个。所述再加热介质进口位于所述壳体的顶端,所述再加热介质出口位于所述壳体的底端,再加热介质会在重力作用下自动的从进口流向出口,节省能耗;乏汽回收口设置在乏汽换热器壳体的侧壁上,比起传统乏汽从底部进入乏汽换热器的结构,乏汽与再加热介质混合时,两者的温差更大,乏汽回收率更高;在壳体的侧壁上设置多个乏汽回收口,能够连接多个乏汽排放点,可实现多个乏汽排放点共用一套回收装置,减少乏汽回收装置的占地面积,降低企业的生产投入,减少乏汽回收装置日常维护的工作量,节省人力物力。

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为:所述乏汽吸收室内,在所述文丘里喷嘴的下方设有扩散管,所述扩散管与文丘里喷嘴一一对应设置。所述扩散管靠近文丘里喷嘴的一端直径较小,另一端直径较大,纵向截面形成梯形,扩散管经虹吸再次吸收乏汽。

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为:所述填料由不锈钢填料组合构成。不锈钢填料耐高温、耐腐蚀,再加热介质和乏汽在不锈钢填料的内部充分接触,完成最终的回收。

为了在支撑填料的同时使再加热介质顺利的流出,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为:所述托板由条形构件并列排列构成,相邻的条形构件之间有缝隙。条形构件相互平行,利于减小对介质的阻力。

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为:所述壳体与所述再加热介质出口之间设有凝结水罐,所述凝结水罐位于壳体的底端且与所述壳体相连通。凝结水罐可暂存吸收乏汽后的再加热介质和凝结水,利于再加热介质和凝结水的稳定输出。

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为:所述凝结水罐上设有不凝气体排放口。

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为:所述凝结水罐的底部设有排污口,排污口处设有阀门。设置排污口能够及时的排出凝结水罐中的杂质和脏物,利于设备的维护。

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为:所述再加热介质出口通过管路连接用热设备,再加热介质出口和用热设备之间的管路上设有热水泵,所述凝结水罐的内部设有远传磁翻板液位计,远传磁翻板液位计与所述热水泵的开关电连接。远传磁翻板液位计用于检测凝结水罐的液位,也可以用于控制热水泵的启停。所述的热水泵为单级离心式水泵,单级离心式水泵具有安装、维修方便,高效节能,运行平稳,安全可靠等特点。

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为:所述再加热介质进口和再加热介质出口处均设有过滤器。设置过滤器,能够除去进入用热设备的热水和进入乏汽换热器的再加热介质中的脏物,避免水中的脏物对设备造成损坏。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回收效率高,设置有乏汽吸收室和热传递室,实现乏汽的多重回收,再加热介质进入乏汽吸收室后经文丘里喷嘴喷出,再经扩散管流出,可将乏汽充分回收,热传递室中设置有多孔板、填料和托板,可将再加热介质与乏汽充分混合,能够实现再加热介质对乏汽中热能最大限度的回收;

2、一设备多用途,乏汽换热器的侧壁上部还设有多个乏汽回收口能够连接多个乏汽排放点,可实现多个乏汽排放点共用一套回收装置,减少乏汽回收装置的占地面积,降低企业的生产投入,减少乏汽回收装置日常维护的工作量,节省人力物力;

3、壳体的内部设有与再加热介质进口相连通的水室,水室对再加热介质起到暂存、缓冲和过渡的作用,经过水室的暂存,再加热介质会从乏汽吸收室的文丘里喷嘴内均匀喷出,避免再加热介质进口和文丘里喷嘴直接连通时,导致的靠近再加热介质进口处的文丘里喷嘴流量大,远离再加热介质进口处的文丘里喷嘴流量小的问题,使系统的工作更加稳定,乏汽回收效果更好;

4、凝结水罐与乏汽换热器是相连通的,乏汽换热器的顶端设有再加热介质进口,凝结水罐顶部有不凝气体排放口与大气连通,实现了凝结水罐罐内无压力,在工作时,水流经过乏汽换热器会产生负压的状态,这样就加速了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乏汽进入乏汽换热器中,乏汽进入乏汽换热器时无压力可保证各种乏汽的排入不影响产生乏汽的生产工艺,确保原生产装置稳定、正常运行;

5、凝结水罐对经乏汽加热后的介质暂存,并设置远传磁翻板液位计根据液位的高度进行介质的输出,介质输出更加稳定,利于用热设备的稳定工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乏汽换热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多孔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托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

1再加热介质,

2乏汽换热器,21再加热介质进口,22乏汽回收口,23水室,24乏汽吸收室,25文丘里喷嘴,26扩散管,27多孔板,28填料,29托板,291条形构件,292缝隙,

3凝结水罐,31远传磁翻板液位计,32不凝气体排放口,33排污口,34再加热介质出口,

4热水泵,

5用热设备。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说明书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描述:

如图1所示,乏汽全回收系统,包括乏汽换热器2和凝结水罐3,所述乏汽换热器2包括壳体,壳体上设有再加热介质进口21和乏汽回收口22,所述凝结水罐3位于壳体的底端且与所述壳体相连通,凝结水罐3的顶部设有不凝气体排放口32,凝结水罐的底部设有再加热介质出口34和排污口33,排污口33处设有阀门。所述再加热介质进口21通过管路连接工业、生活用水等再加热介质1,所述再加热介质出口34通过管路连接用热设备5,再加热介质出口34和用热设备5之间的管路上设有热水泵4,所述凝结水罐3的内部设有远传磁翻板液位计31,远传磁翻板液位计31与所述热水泵4的开关电连接。远传磁翻板液位计31用于检测凝结水罐3的液位,也可以用于控制热水泵4的启停。所述的热水泵4为单级离心式水泵,单级离心式水泵具有安装、维修方便,高效节能,运行平稳,安全可靠等特点。

如图2所示,所述壳体的内部从上到下依次设置有水室23、乏汽吸收室24和热传递室,所述水室23与再加热介质进口21相连通,所述热传递室通过凝结水罐3与再加热介质出口34相连通;所述乏汽吸收室24的顶部安装有若干文丘里喷嘴25,在所述文丘里喷嘴25的下方设有扩散管26,所述扩散管26与文丘里喷嘴25一一对应设置。所述扩散管26靠近文丘里喷嘴25的一端直径较小,另一端直径较大,纵向截面形成梯形。所述热传递室包括填料28,填料28的上方设有多孔板27,填料28的下方设有托板29,所述填料28由不锈钢填料组合构成。不锈钢填料耐高温、耐腐蚀,再加热介质和乏汽在不锈钢填料的内部充分接触,完成最终的回收。

如图3所示,所述多孔板27上均匀分布通孔,多孔板27也起到了将再加热介质1均匀分布的作用,多孔板27上的通孔直径为10mm,孔间距为25mm,再加热介质1经多孔板27上的通孔均匀的进入填料28,利于再加热介质1与乏汽的充分混合,提高乏汽回收率。

如图4所示,所述托板29由条形构件291并列排列构成,相邻的条形构件291之间有缝隙292。条形构件291相互平行,利于减小对介质的阻力,所述缝隙292构成供再加热介质1流出的缺口。

所述再加热介质进口21位于所述壳体的顶端,所述再加热介质出口34位于凝结水罐3的底端,所述乏汽回收口22位于所述壳体侧壁的上部,所述乏汽回收口22设置有多个。所述再加热介质进口21位于所述壳体的顶端,所述再加热介质出口34位于凝结水罐3的底端,再加热介质会在重力作用下自动的从进口流向出口,节省能耗;乏汽回收口22设置在乏汽换热器2壳体的侧壁上,比起传统乏汽从底部进入乏汽换热器的结构,乏汽与再加热介质混合时,两者的温差更大,乏汽回收率更高;在壳体的侧壁上设置多个乏汽回收口22,能够连接多个乏汽排放点,可实现多个乏汽排放点共用一套回收装置,减少乏汽回收装置的占地面积,降低企业的生产投入,减少乏汽回收装置日常维护的工作量,节省人力物力。

所述再加热介质进口21和再加热介质出口34处均设有过滤器。设置过滤器,能够除去进入用热设备的热水和进入乏汽换热器的再加热介质中的脏物,避免水中的脏物对设备造成损坏。

为便于对本实用新型的理解,下面结合一个工作过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描述:

生产工艺中产生的乏汽经过乏汽回收口22进入乏汽换热器2,再加热介质1经过再加热介质进口21进入乏汽换热器2,乏汽换热器2的壳体内部设有与再加热介质进口21相连通的水室23,水室23对再加热介质1起到暂存、缓冲和过渡的作用,经过水室23的暂存,再加热介质1会从乏汽吸收室24的文丘里喷嘴25内均匀喷出,在文丘里喷嘴25上文丘里管的作用下,喷嘴将再加热介质1喷出的瞬间,喷嘴处形成真空区,再加热介质1在真空状态下会最大限度的吸收乏汽,再经扩散管26流出,可将乏汽充分回收。然后,再加热介质1经多孔板27进入填料28,再加热介质1和乏汽在填料28内部充分混合后,经托板29上的缝隙292流出,进入凝结水罐3,凝结水罐3内高热量的介质经再加热介质出口34和热水泵4送入用热设备5,完成乏汽的回收和利用。

再加热介质1可以来自用热设备5,使整个系统形成闭路循环;提供再加热介质1的设备和用热设备5也可以为相互独立的装置。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是本实用新型的全部实施例,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除说明书所述技术特征外,其余技术特征均为本领域技术人员已知技术,为了突出本实用新型的创新特点,上述技术特征在此不再赘述。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