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湿机的进风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401553阅读:1168来源:国知局
除湿机的进风结构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除湿机部件,特别是一种除湿机的进风结构。



背景技术:

随着社会的进步,除湿机在社会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除湿机又称为抽湿机、干燥机、除湿器,一般可分为民用具有除湿机和工业除湿机两大类,属于空调家庭中的一个成员。通常,常规具有除湿机由压缩机、热交换器、风扇、盛水器、机壳及控制器组成;其工作原理是:由风扇将潮湿空气抽入机内,通过热交换器,此时空气中的水分子冷凝成水珠,处理过后的干燥空气排出机外,如此循环使室内湿度保持在适宜的相对湿度。目前的除湿机一般是通过前面进风,而过滤网直接属于进风口的正面上,而进风口口径一般相对偏大,而在风扇高速的运转时,很容易将一些大颗粒的物件直接带入进风口后直接往过过滤网飘移从而很容易影响过滤网的过滤效果,同时导致过滤网更换频率较为频繁,而且进风口设于正面很容易影响产品的整体美观度。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而提供一种进风口更加隐蔽,从而减少过滤网的更换频率,提高过滤效果,使整体布局更加美观的除湿机的进风结构。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所设计的一种除湿机的进风结构,包括壳体和设于壳体内的主体支架,在壳体的底部均匀分布有向外凸起的滑轮,在壳体的底部前端设有第一进风部,在壳体的两侧设有进风装置,在主体支架两侧的上下对称设有定位块,所述每一个进风装置卡于对应主体支架上下对称的定位块之间并通过壳体上的前盖板与后盖板固定构成一个整体,所述的进风装置包括固定座和第二进风部,所述的固定座的一侧为倾斜面,在倾斜面上均匀分布有凹槽,所述的第二进风部设于固定座的平面上并位于壳体的正侧边上,所述的第二进风部为环形结构,且在环形结构上分布有圆形进风口。

通过上述结构,利用底部进风和侧边进风,当除湿机内部的风扇工作时,此时风向从底部和两个侧边进风,使得被风带入的灰尘不会直接直线式的朝除湿机内的过滤网进行快速移动并在风扇高速的运转过程中灰尘大量的卡入过滤网的问题,由于侧边和底部进风,此时灰尘到过滤网上会有一定角度的缓冲,使得过滤网的更换频率变长,而且侧边进风和底部进风的结构使得整体结构更加美观。

为了提高稳定性,所述的固定座通过螺丝固定在主体支架上,且上述的第一进风部由一个以上均匀分布的条形进风口构成。

本实用新型得到的一种除湿机的进风结构,进风口更加隐蔽,从而减少过滤网的更换频率,提高过滤效果,使整体布局更加美观。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施例所提供一种除湿机的进风结构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施例所提供一种除湿机的进风结构中前盖板和后盖板分离时的结构爆炸图;

图3是本实施例所提供一种除湿机的进风结构中前盖板、后盖板和进风装置分离时的结构爆炸图;

图4是本实施例中进风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施例中底部进风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壳体1、前盖板1-1、后盖板1-2、主体支架2、滑轮3、第一进风部4、定位块5、固定座6、第二进风部7、倾斜面8、凹槽9、圆形进风口10、条形进风口11、进风装置12、过滤网13。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实施例:

如图1—图4所示,本实施例中所提供的一种除湿机的进风结构,包括壳体1和设于壳体1内的主体支架2,在主体支架2内设有位于过滤网13后面的风扇,在壳体1的底部均匀分布有向外凸起的滑轮3,在壳体1的底部前端设有第一进风部4,在壳体1的两侧设有进风装置12,在主体支架2两侧的上下对称设有定位块5,所述每一个进风装置12卡于对应主体支架2上下对称的定位块5之间并通过壳体1上的前盖板1-1与后盖板1-2固定构成一个整体,所述的进风装置12包括固定座6和第二进风部7,所述的固定座6的一侧为倾斜面8,在倾斜面8上均匀分布有凹槽9,所述的第二进风部7设于固定座6的平面上并位于壳体1的正侧边上,所述的第二进风部7为环形结构,且在环形结构上分布有圆形进风口10。

通过上述结构,利用底部进风和侧边进风,当除湿机内部的风扇(风扇设于过滤网13的背面图中由于过滤网13挡住无法显示)工作时,此时风向从底部和两个侧边进风,使得被风带入的灰尘不会直接直线式的朝除湿机内的过滤网进行快速移动并在风扇高速的运转过程中灰尘大量的卡入过滤网的问题,由于侧边和底部进风,此时灰尘到过滤网上会有一定角度的缓冲,使得过滤网的更换频率变长,而且侧边进风和底部进风的结构使得整体结构更加美观。

如图5所示,为了提高稳定性,所述的固定座6通过螺丝固定在主体支架2上,且上述的第一进风部4由一个以上均匀分布的条形进风口11构成。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