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冷却塔用进风格栅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045897阅读:1358来源:国知局
一种冷却塔用进风格栅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具体涉及一种冷却塔用进风格栅,属于工业用具配件领域。



背景技术:

随着科技的进步与时代的发展,工业的发展也越来越发达,一些大型的厂区规模化,占地面积也越来越小,污染率越来越小,其带来的经济效益越来越大,冷却塔是用水作为循环冷却剂,从一系统中吸收热量排放至大气中,以降低水温的装置。

冷却塔在运行过程中,常常需要定期更换配液,配液浑浊也需及时更换,在运行过程中,稍不注意就会有污垢进入冷却塔,污染配液。在设备运行前,需要检查进风格栅,但是由于各个人身材迥异,格栅的清理往往不能彻底又及时,这给设备的运行带来一定麻烦,而格栅日常的维护与检修定期进行,在修理与维护过程中,常会将格栅卸下,次数多了以后,格栅与冷却塔往往无法完美契合,有所疏漏,使得冷却塔内部容易发生污染。

下雨天与早晚露水常会侵蚀格栅与其内部部件,格栅阻拦水汽时常常会影响空气的流入,影响冷却效果,减小效率,日常空气中的灰尘也会通过透气孔进入冷却塔,污染配液。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克服现有的缺陷,提供一种冷却塔用进风格栅,通过设置一定密度的透气孔,可以阻拦污垢进入冷却塔,通过设有把手与固定轴,可方便进风格栅的清理与日常养护,通过设有导流槽,可以使阴雨天水汽与水蒸气顺导流槽留下,不侵蚀冷却塔内部部件,通过设置透气孔倾斜角度,可以控制空气中灰尘被格栅拦下,减少冷却塔内部污染,可以有效解决背景技术中的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的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冷却塔用进风格栅,包括栅框、栅体、把手与固定轴,所述栅框底部可拆卸连接有固定轴,所述栅框通过固定轴铰接有栅体,所述栅体均匀分布有透气孔,所述栅体两侧中部通过辅助板固定连接有把手,所述栅体一侧规则设有导流槽,所述栅体外侧固定连接有橡胶垫。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栅体一端可绕固定轴相对于栅框旋转。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导流槽倾斜角度为12°到24°。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透气孔位于栅体外侧角度要低于栅体内侧。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栅体内侧位于透气孔一端下方设有凹槽,所述凹槽与导流槽相连。

本实用新型所达到的有益效果是:一种冷却塔用进风格栅,通过设置一定密度的透气孔,可以阻拦污垢进入冷却塔,通过设有把手与固定轴,可方便进风格栅的清理与日常养护,通过设有导流槽,可以使阴雨天水汽与水蒸气顺导流槽留下,不侵蚀冷却塔内部部件,通过设置透气孔倾斜角度,可以控制空气中灰尘被格栅拦下,减少冷却塔内部污染。

附图说明

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附图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一种冷却塔用进风格栅主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一种冷却塔用进风格栅背部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一种冷却塔用进风格栅右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一种冷却塔用进风格栅细部结构示意图一;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一种冷却塔用进风格栅细部结构示意图二:

图中标号:1、栅框;2、栅体;3、把手;4、透气孔;5、固定轴;6、导流槽;7、凹槽;8、橡胶垫;9、辅助板。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优选实施例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实施例:请参阅图1-4,本实用新型一种冷却塔用进风格栅,包括栅框1、栅体2、把手3与固定轴5,所述栅框1底部可拆卸连接有固定轴5,所述栅框1通过固定轴5铰接有栅体2,所述栅体2均匀分布有透气孔4,所述栅体2两侧中部通过辅助板9固定连接有把手3,所述栅体2一侧规则设有导流槽6,所述栅体2外侧固定连接有橡胶垫8。

所述栅体2一端可绕固定轴5相对于栅框1旋转,所述导流槽6倾斜角度为12°到24°,所述透气孔4位于栅体外侧角度要低于栅体内侧,所述栅体2内侧位于透气孔4一端下方设有凹槽7,所述凹槽7与导流槽6相连。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为一种冷却塔用进风格栅,工作时,通过设置一定密度的透气孔,可以阻拦污垢进入冷却塔,通过设有把手与固定轴,可方便进风格栅的清理与日常养护,通过设有导流槽,可以使阴雨天水汽与水蒸气顺导流槽留下,不侵蚀冷却塔内部部件,通过设置透气孔倾斜角度,可以控制空气中灰尘被格栅拦下,减少冷却塔内部污染。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