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体即热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831241阅读:323来源:国知局
液体即热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加热技术领域,特别是一种液体即热装置。



背景技术:

厚膜加热元件是采用厚膜丝网印刷工艺,在金属或者陶瓷等基板上印刷绝缘介质、加热电阻、导体、玻璃保护等浆料,之后通过高温烧结而成的新型加热元件,其广泛应用于家用电器、工业、汽车、能源等加热领域。与传统电热元件(电热丝)相比,厚膜电热元件具有功率密度大、热启动快、加热效率高,元件呈薄平面状,还可被制成曲面,体积小,便于安装、节能等优点。此外,其温升速度快的特点被着重应用于电水壶中,目前市面上也出现了一些采用厚膜加热技术工作的电水壶,但加热结构设计不合理,导致热效率不高,水加热速度慢,出水量小,且温度不够精确,工作可靠性差。



技术实现要素:

基于此,本实用新型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结构设计合理,热效率高,温度可控性好且工作可靠性高的液体即热装置。

其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液体即热装置,包括:

液体导流器,所述液体导流器包括设有引导液体流向的导流槽,所述导流槽具有第一开口端和第二开口端,所述导流槽的第一开口端和第二开口端相互连通;

第一厚膜加热件,所述第一厚膜加热件与所述第一开口端配合;及

第二厚膜加热件,所述第二厚膜加热件与所述第二开口端配合,且所述第一厚膜加热件、所述第二厚膜加热件与所述液体导流器配合形成液流通道。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导流槽呈S型或者是螺旋形,且所述导流槽与所述第一厚膜加热件、所述第二厚膜加热件配合形成迂回型的所述液流通道。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液体导流器的两端设有进水口和出水口。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厚膜加热件和所述第二厚膜加热件均包括基板和厚膜发热组件,所述基板设有凸起部,所述厚膜发热组件设置于所述凸起部上。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厚膜加热件与所述第一开口端扣接和/或所述第二厚膜加热件与所述第二开口端扣接时,所述导流槽与所述凸起部抵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厚膜发热组件包括厚膜发热电路,所述厚膜发热电路与所述导流槽的轨迹匹配。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密封件,所述密封件卡设于所述导流槽与所述第一厚膜加热件和/或所述第二厚膜加热件之间。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厚膜发热组件还包括绝缘层、厚膜发热电路、导电层以及覆盖层;所述绝缘层、所述厚膜发热电路、所述导电层及所述覆盖层依次层叠设置于所述金属基板的凸起部上。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上述液体即热装置通过在所述液体导流器的安装腔室内设置所述导流槽,之后将所述第一厚膜加热件与所述第一开口端配合,将所述第二厚膜加热件与所述第二开口端配合从而与所述导流槽之间形成所述液流通道,而第一开口端和第二开口端相互连通,如此可以实现所述液流通道内的液体同时被两侧的加热板同时或者间隔交替加热,结构设计合理,因而使得加热速度更快,热效率高且液体受热均匀性好,通过控制所述第一厚膜加热件及所述第二厚膜加热件的同时工作或间隔交替工作,可以使液流通道内液体得到不同的加热温度和速度的精确控制,温度可靠性好且工作可靠性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液体即热装置的结构爆炸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液体即热装置的装配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液流通道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液流通道的A-A处的剖面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0、液体导流器,120、导流槽,122、第一开口端,124、第二开口端,126、进水口,128、出水口,200、第一厚膜加热件,300、第二厚膜加热件,400、液流通道,500、基板,520、凸起部,600、厚膜发热组件,620、厚膜发热电路,640、绝缘层,660、导电层,680、覆盖层,700、密封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限定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如图1,图3所示,一种液体即热装置,包括液体导流器100,所述液体导流器100包括设有引导液体流向的导流槽120,所述导流槽120具有第一开口端122和第二开口端124,所述导流槽120的第一开口端122和第二开口端124相互连通;第一厚膜加热件200,所述第一厚膜加热件200与所述第一开口端122配合;及第二厚膜加热件300,所述第二厚膜加热件300与所述第二开口端124配合,且所述第一厚膜加热件200、所述第二厚膜加热件300与所述液体导流器100配合形成液流通道400。

上述液体即热装置通过在所述液体导流器100的安装腔室内设置所述导流槽120,之后将所述第一厚膜加热件200与所述第一开口端122配合,将所述第二厚膜加热件300与所述第二开口端124配合从而与所述导流槽120之间形成所述液流通道400,而第一开口端122和第二开口端124相互连通,如此可以实现所述液流通道400内的液体同时被两侧的加热板同时或者间隔交替加热,结构设计合理,因而使得加热速度更快,热效率高且液体受热均匀性好,通过控制所述第一厚膜加热件200及所述第二厚膜加热件300的同时工作或间隔交替工作,可以使液流通道400内液体得到不同的加热温度和速度的精确控制,温度可靠性好且工作可靠性高。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液体导流器100可以是金属材料制成,也可以是采用高强塑料或复合材料制作成的硅胶水道。矩形框架的其中一侧开口为所述第一开口端122,另一侧开口为所述第二开口端124,两个开口端相对布置。此外,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厚膜加热件200和所述第二厚膜加热件300均为与矩形框架开口形状和尺寸相匹配的基板500,两侧的基板500可以分别与第一开口端122、第二开口端124密封卡接,如果是金属水道则可以舍弃密封圈焊接,从而形成密闭的液流通道400。所述导流槽120呈S型或者是螺旋形,且所述导流槽120与所述第一厚膜加热件200、所述第二厚膜加热件300配合形成迂回型的所述液流通道400。由此可以进一步提高液体的受热面积和受热时间,提升液体即热装置加热液体的有效性。

一实施例中,所述液体导流器100的两端设有进水口126和出水口128。所述液体导流器100位于所述液流通道400的首端设有进水口126,所述液体导流器100位于所述液流通道400的尾端设有出水口128。所述进水口126与供水装置连接,出水口128与用水装置连接,因而可以实现连续不断的供给热水,提高液体即热装置的持续使用可靠性。此外,为了避免杂质进入液流通道400内,影响加热效率和防止造成堵塞,优选在进水口126处设置过滤网,以阻挡杂质侵入,同时定期更换过滤网,从而进一步提高液体即热装置的使用寿命。

请参照图3,一实施例中,所述液体导流器100还包括多个相互平行且交错布置于矩形框架内侧壁上的导流槽,导流槽与矩形框架、所述第一厚膜加热件200、所述第二厚膜加热件300配合形成迂回型的所述液流通道400,由此通过上述布置结构形成迂回型(S型)的液流通道400,即待加热液体例如水从进水口126流入迂回型的液流通道400,经过两侧的基板500上厚膜加热电路620快速、均匀加热,从而实现从出水口128流出热水的即热效果。通过上述结构可以大大提高液体的温升速率及受热均匀性。

请参照图1,进一步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厚膜加热件200和所述第二厚膜加热件300均包括基板500和厚膜发热组件600,所述基板500设有凸起部520,所述厚膜发热组件600设置于所述凸起部520上。其中,基板500的中部区域向外凸设形成矩形凸起部520,凸起部520面向导流组件140的一侧即形成矩形的凹槽,凹槽的槽口尺寸与矩形框体的开口尺寸相匹配,因而可以实现两者装配紧密,以使液流通道400的密封性可靠。同时,将基板500做成非平面结构,可以使得板背面经烧结形成的氧化层不易被破坏,保障其使用性能。此外,一实施例中,所述导流槽的宽度大于矩形框架的宽度,当所述第一厚膜加热件200与所述第一开口端122扣接和/或所述第二厚膜加热件300与所述第二开口端124扣接时,导流槽与所述凸起部520抵接。当两个基板500与矩形框架拼接时可以形成密闭的腔体,腔体的高度与导流槽的宽度相匹配,因而可以是导流槽同时与所述第一厚膜加热件200、所述第二厚膜加热件300的凹槽的槽底壁抵接,如此不仅可以使得液流通道400内的容积最大化,装置的供水量大,同时还可以避免液体在装置内部随意窜流,影响液体温升效率。

如图3所示,一实施例中,所述厚膜发热组件600包括厚膜发热电路620,所述厚膜发热电路620与所述导流槽120的延伸轨迹相同。基板500由金属基板和发热电阻层(所述厚膜发热电路620构成,发热电阻层通过印刷烧结工艺制作于金属基板的凸起部520上、并位于液流通道400的背离侧。另一实施例中,所述厚膜发热组件600还包括绝缘件640,导电层660以及覆盖层680,所述绝缘件640、所述厚膜发热电路620、所述导电层660及所述绝缘件640依次层叠设置于所述凸起部520上。本实施例中,所述导电层660为厚膜导电层,其覆设于发热的厚膜电阻层上并同时与供电装置电性接通,从而为厚膜电阻层供电而产生热量,结构紧凑、简单,发热可靠性好;此外,在所述厚膜电阻层的底层与金属基板之间贴设厚膜介质层,因而可以防止供电传导至金属基板上,消除存在的触电安全隐患,提高使用的安全可靠性。同时,保证厚膜电阻层与液流通道400的延伸轨迹相同,因而可以进一步提高液体加热的完全性和充分性,确保温升效率高。

此外,一实施例中,上述液体即热装置还包括密封件700,所述密封件700卡设于所述导流槽120与所述第一厚膜加热件200和/或所述第二厚膜加热件300之间。所述密封件700为密封圈,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是其他的密封部件;密封圈的形状尺寸与所述第一厚膜加热件200上凸起部520形成的开口相匹配,当矩形框体与第一厚膜加热件200安装时,密封圈可以被可靠夹紧,因而可以达到良好的密封效果,避免液流通道400内的液体渗出,影响液体即热装置正常使用,避免资源浪费,同时防止漏水引发的触电事故发生。同理,所述密封件700卡设于所述第二厚膜加热件300与所述第二开口端124间。当矩形框体与第二厚膜加热件300安装时,密封圈可以被可靠夹紧,因而达到良好的密封效果,避免液流通道400内的液体渗出,影响液体即热装置正常使用,避免资源浪费,同时防止漏水引发的触电事故发生。此外,所述第一厚膜加热件200和所述第二厚膜加热件300的凸起部520形成的开口边缘内凹设置有环形定位槽,用于卡装密封圈,从而提高密封圈的安装稳定性,确保密封性能。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