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灭菌消毒净化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244316阅读:248来源:国知局
智能灭菌消毒净化系统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气净化领域,尤其是一种智能灭菌消毒净化系统。



背景技术:

我国大气污染已经从上世纪煤烟型污染演变为区域性、复合型大气污染,成为全球气溶胶污染最为严重的地区,其中以京津冀、长三角、成渝、中原地区等为全球污染之最,PM2.5年均浓度已超过70μg/m3,超过国家标准的2倍以上,高于WHO指导值的7倍以上。

空气净化器又称空气清洁器、空气清新机,能够吸附、分解或转化各种空气污染物,能有效提高空气清洁度。面对空气污染日益严重的问题,空气灭菌消毒与净化器显得尤为重要。尤其对于医院、餐厅灯环境中,对空气进行净化的同时还需要对空气进行灭菌消毒,以保证人员的身体健康。现在的空气净化器一般不具有灭菌消毒功能或是其灭菌消毒性能较差,所以在采用了空气净化器的同时还需要另外对室内空气进行人工消毒,增加了工作人员的负担,且消毒效果不佳,残留的消毒味道浓重,影响人员健康。所以现在需要一种在净化空气的同时还能对空气进行有效的灭菌消毒、且消毒物质残留小的智能灭菌消毒净化系统。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上述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智能灭菌消毒净化系统。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智能灭菌消毒净化系统,包括:箱体、臭氧发生装置、臭氧吸收装置、组合式高效过滤器、风机和检测组件;

所述箱体上部的设置有上盖板,所述上盖板上设置有集中控制器、显示屏、第一开关控制器和出风口,所述显示屏与所述控制器连接,所述出风口上方设置有加热装置;

所述臭氧发生装置设置于所述箱体内底部,包括臭氧发生器和第一输气导管;

所述臭氧吸收装置设置于所述箱体内底部,所述臭氧吸收装置包括第二输气导管、进气口、吸收分解池、第一出气口、第二出气口、第二臭氧检测器和第二开关控制器;

其中,所述第二输气导管与所述进气口连通,所述第一出气口上设置有第一 电磁阀门,所述第二出气口上设置有第二电磁阀门,所述第一电磁阀门和第二电磁阀门分别控制所述第一出气口和第二出气口的开闭,所述第二开关控制器分别与所述第一电磁阀门、第二电磁阀门和第二臭氧检测器连接,所述第二开关控制器用于根据所述第二臭氧检测器的检测结果控制所述第一电磁阀门和第二电磁阀门,所述第一出气口连通到所述箱体外部,第二出气口连通到所述箱体内部;

所述组合式高效过滤器设置于所述上盖板下方,所述组合式高效过滤器包括布风板和W型凸台;

其中,所述W型凸台包括外滤网层、内滤网层以及处于外滤网层和内滤网层中间的中空层,所述内滤网层下方具有空腔,所述布风板设置于所述W型凸台下方,所述布风板上设置有与所述空腔配合连通的进风开口,所述布风板右端设置有进风通道,所述进风通道连通所述W型凸台的中空层的右端和所述第一输气导管,所述布风板左端设置有出风通道,所述出风通道连通所述W型凸台的中空层的左端和所述第二输气导管;

所述风机设置于所述组合式高效过滤器的下方;

所述箱体后方设置有后盖板,所述后盖板上设置有进风口,所述进风口与所述风机位置正对。

优选的是,所述臭氧发生器包括密封盒、电极板、电源和电源开关,所述密封盒内装有水,所述电极板浸于水中,所述电源设置于所述密封盒外部,且分别与所述电极板和电源开关连接。

优选的是,所述加热装置上方设置有第一臭氧检测器,用于检测臭氧浓度。

优选的是,所述第一开关控制器分别与所述加热装置和第一臭氧检测器连接,用于根据所述第一臭氧检测器的检测结果控制所述加热装置的开关。

优选的是,当所述第一臭氧检测器检测的臭氧浓度高于所述第一开关控制器中预先设定的阈值时,所述第一开关控制器控制打开所述加热装置,所述加热装置通过加热空气促进臭氧分解;当所述第一臭氧检测器检测的臭氧浓度低于所述第一开关控制器中预先设定的阈值时,所述第一开关控制器控制关闭所述加热装置。

优选的是,所述第二输气导管深入到所述吸收分解池底部,所述第二输气导管底端外周上设置有出气微孔。

优选的是,所述第二臭氧检测器设置于所述臭氧吸收装置内,当所述第二臭氧检测器检测的臭氧含量低于所述第二开关控制器中预先设定的阈值时,所述第二开关控制器控制打开所述第一电磁阀门,关闭所述第二电磁阀门,所述第一出气口开通,所述第二出气口关闭,所述臭氧吸收装置内经所述吸收分解池处理后的气体由所述第一出气口排出到所述箱体外部;当所述第二臭氧检测器检测的臭氧含量高于所述第二开关控制器中预先设定的阈值时,所述电磁阀门控制器控制 打开所述第二电磁阀门,关闭所述第一电磁阀门,所述第二出气口开通,所述第一出气口关闭,所述臭氧吸收装置内经所述吸收分解池处理后的气体由第一出口排出进入到所述箱体内部,在风机作用下随气流进入组合高效过滤器。

优选的是,所述集中控制器分别与所述电源开关、第一开关控制器和第二开关控制器连接;所述集中控制器用于控制所述臭氧发生装置的开关,还用于分别设定所述第一开关控制器和第二开关控制器中的臭氧浓度的阈值。

优选的是,所述箱体内还设置有PM2.5传感器和空气品质传感器。

优选的是,所述第一臭氧检测器、第二臭氧检测器、PM2.5传感器和空气品质传感器均与所述显示屏连接,所述显示屏用于显示所述第一臭氧检测器、第二臭氧检测器、PM2.5传感器和空气品质传感器的检测结果。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本实用新型的智能灭菌消毒净化系统的通过设置臭氧灭菌装置,能对室内空气进行快速有效的灭菌消毒,且通过设置加热装置和臭氧吸收装置能自动且快速消除灭菌后残留的臭氧,防止其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通过将臭氧引入到组合式高效过滤器内部,对经过组合式高效过滤器过滤的空气同时进行灭菌,能对室内空气进行高效灭菌和净化,且能控制臭氧残余浓度,能防止过高的残余臭氧浓度对室内人员的健康造成影响,本实用新型通过低压电解水产生臭氧,不会产生有害的副产物,更加安全,且节约电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智能灭菌消毒净化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智能灭菌消毒净化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组合式高效过滤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智能灭菌消毒净化系统的前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臭氧吸收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智能灭菌消毒净化系统的后视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的臭氧发生器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箱体;11—上盖板;12—集中控制器;13—显示屏;14—第一开关控制器;15—出风口;16—加热装置;;17—后盖板;18—进风口;20—风机;30—臭氧发生装置;31—臭氧发生器;311—密封盒;312—电极板;313—电源;314—电源开关;32—第一输气导管;40—臭氧吸收装置;41—第二输气导管;42—进气口;43—吸收分解池;44—第一出气口;45—第二出气口;46—第二臭氧检测器;47—第二开关控制器;48—第一电磁阀门;49—第二电磁阀门;50—组合式高效过滤器;51—布风板;52—进风开口;53—进风通道;54—出风通道;55—W型凸台;56—外滤网层;57—内滤网层;58—中空层;59—空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详细说明,以令本领域技术人员参照说明书文字能够据以实施。

应当理解,本文所使用的诸如“具有”、“包含”以及“包括”术语并不配出一个或多个其它元件或其组合的存在或添加。

如图1-7所示,本实施例的一种智能灭菌消毒净化系统,包括:箱体10、臭氧发生装置30、臭氧吸收装置40、组合式高效过滤器50、风机20和检测组件;

箱体10上部的设置有上盖板11,上盖板11上设置有集中控制器12、显示屏13、第一开关控制器14和出风口15,显示屏13与控制器连接,出风口15上方设置有加热装置16;加热装置16上方设置有第一臭氧检测器,用于检测臭氧浓度;

臭氧发生装置30设置于箱体10内底部,包括臭氧发生器31和第一输气导管32;

臭氧吸收装置40设置于箱体10内底部,臭氧吸收装置40包括第二输气导管41、进气口42、吸收分解池43、第一出气口44、第二出气口45、第二臭氧检测器46和第二开关控制器47;

其中,第二输气导管41与进气口42连通,第一出气口44上设置有第一电磁阀门48,第二出气口45上设置有第二电磁阀门49,第一电磁阀门48和第二电磁阀门49分别控制第一出气口44和第二出气口45的开闭,第二开关控制器47分别与第一电磁阀门48、第二电磁阀门49和第二臭氧检测器46连接,第二开关控制器47用于根据第二臭氧检测器46的检测结果控制第一电磁阀门48和第二电磁阀门49,第一出气口44连通到箱体10外部,第二出气口45连通到箱体10内部;

组合式高效过滤器50设置于上盖板11下方,组合式高效过滤器50包括布风板51和W型凸台55;

其中,W型凸台55包括外滤网层56、内滤网层57以及处于外滤网层56和内滤网层57中间的中空层58,内滤网层57下方具有空腔59,布风板51设置于W型凸台55下方,布风板51上设置有与空腔59配合连通的进风开口52,布风板51右端设置有进风通道53,进风通道53连通W型凸台55的中空层58的右端和第一输气导管32,布风板51左端设置有出风通道54,出风通道54连通W型凸台55的中空层58的左端和第二输气导管41;

风机20设置于组合式高效过滤器50的下方;箱体10后方设置有后盖板17,后盖板17上设置有进风口18,进风口18与风机20位置正对。

臭氧发生器31包括密封盒311、电极板312、电源313和电源开关314,密 封盒311内装有水,电极板312浸于水中,电源313设置于密封盒311外部,且分别与电极板312和电源开关314连接。

其中,臭氧发生器31通过利用9V的低压电源电解水产生大量臭氧。

其中,集中控制器12与电源开关314连接;用户通过集中控制器12控制臭氧发生装置30的开关,用户打开臭氧发生装置30开关后,臭氧发生装置30产生的臭氧进入到第一输气导管32,再由布风板51上的进风通道53导入导W型凸台55的中空层58,由中空层58的右端流动到左端,再由出风通道54导入到第二输气导管41,再进入到臭氧吸收装置40中。

室内空气在风机20的作用下由进风口18进入到组合式高效过滤器50,依次经过组合式高效过滤器50的内滤网层57、中空层58和外滤网层56,中空层58中充有一定浓度的臭氧,空气经内滤网层57过滤后进入中空层58,经中空层58中的臭氧灭菌处理后再进入外滤网层56过滤,最后由出风口15排入到室内。由于中空层58中的臭氧浓度适宜且流速较小,不会影响空气在组合式高效过滤器50中的整体流动方向,即空气整体上由组合式高效过滤器50下方的入口流向上方的出口方向。

其中,第一开关控制器14分别与加热装置16和第一臭氧检测器连接,用于根据第一臭氧检测器的检测结果控制加热装置16的开关。当第一臭氧检测器检测的臭氧浓度高于第一开关控制器14中预先设定的阈值时,第一开关控制器14控制打开加热装置16,加热装置16通过加热空气促进臭氧分解;当第一臭氧检测器检测的臭氧浓度低于第一开关控制器14中预先设定的阈值时,第一开关控制器14控制关闭加热装置16。从而保证室内臭氧残留含量不高于设定值,因为当臭氧含量在适宜范围浓度时,对人体健康有利,但臭氧浓度过高时会损害人体健康。

智能灭菌消毒净化系统工作时,臭氧由深入到吸收分解池43底部的第二输气导管41进入到吸收分解池43中,大量臭氧被吸收分解池43吸收分解,被处理后的气体再排入到吸收分解池43上方的空腔59中,当设置于臭氧吸收装置40内的第二臭氧检测器46检测的臭氧含量低于第二开关控制器47中预先设定的阈值时,第二开关控制器47控制打开第一电磁阀门48,关闭第二电磁阀门49,第一出气口44开通,第二出气口45关闭,臭氧吸收装置40内经吸收分解池43处理后的气体由第一出气口44排出到箱体10外部;当第二臭氧检测器46检测的臭氧含量高于第二开关控制器47中预先设定的阈值时,电磁阀门控制器控制打开第二电磁阀门49,关闭第一电磁阀门48,第二出气口45开通,第一出气口44关闭,臭氧吸收装置40内经吸收分解池43处理后的气体由第一出口排出进入到箱体10内部,在风机20作用下随气流进入组合高效过滤器,再经组合高效过滤器上方的加热装置16加热后分解,进入到室内。从而能保证臭氧发生器31 产生的臭氧对空气进行灭菌净化后的残留物不会直接进入到室内,能控制残余臭氧含量,防止过高的残余臭氧含量对人体健康造成损坏。

其中,集中控制器12还分别与第一开关控制器14和第二开关控制器47连接;集中控制器12还用于分别设定第一开关控制器14和第二开关控制器47中的臭氧浓度的阈值,用户可根据不同的场合与时间设定不同的臭氧浓度阈值。

其中,箱体10内还设置有PM2.5传感器和空气品质传感器。第一臭氧检测器、第二臭氧检测器46、PM2.5传感器和空气品质传感器均与显示屏13连接,显示屏13用于显示第一臭氧检测器、第二臭氧检测器46、PM2.5传感器和空气品质传感器的检测结果。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尽管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案已公开如上,但其并不仅仅限于说明书和实施方式中所列运用。它完全可以被适用于各种适合本实用新型的领域。对于熟悉本领域的人员而言,可容易地实现另外的修改。因此在不背离权利要求及等同范围所限定的一般概念下,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特定的细节和这里示出与描述的图例。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