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滤网固定装置、换热器和空调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049372阅读:1214来源:国知局
过滤网固定装置、换热器和空调装置的制造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调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过滤网固定装置、换热器和空调装置。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大部分空调产品中的翅片式换热器处均需要安装过滤网,以防止杂质、飞尘进入空调系统,影响空调制冷制热效果。但是,现有技术中过滤网的限位固定结构,特别是中央空调的过滤网限位固定结构,由于换热器面积大,而且采用钣金结构,所以通常需要采用多个部件对两个以上过滤网进行限位和固定,具有结构复杂等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过滤网固定装置、换热器和空调装置,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过滤网固定装置结构复杂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问题,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过滤网固定装置,包括基板,所述基板包括第一侧边和第二侧边;所述第一侧边的第一部分沿第一方向向远离所述基板的方向延伸并形成第一翻折部,所述第一侧边的第二部分沿与所述第一方向相背离的第二方向向远离所述基板的方向延伸并形成第二翻折部;所述第二侧边的第一部分沿所述第一方向向远离所述基板的方向延伸并形成第三翻折部,所述第二侧边的第二部分沿所述第二方向向远离所述基板的方向延伸并形成第四翻折部;所述第一翻折部、第三翻折部及所述基板之间形成第一固定结构,所述第二翻折部、第四翻折部及所述基板之间形成第二固定结构。

优选地,所述第一侧边的第一部分包括多个侧边子段A,所述第一侧边的第二部分包括多个侧边子段B,所述多个侧边子段A与所述多个侧边子段B依次交替设置:所述第二侧边的第一部分包括多个侧边子段C,所述第二侧边的第二部分包括多个侧边子段D,所述多个侧边子段C与所述多个侧边子段D依次交替设置。

优选地,所述侧边子段A与所述侧边子段C相对地设置,所述侧边子段B与所述侧边子段D相对地设置。

优选地,所述侧边子段A与所述侧边子段D相对地设置,所述侧边子段B与所述侧边子段C相对地设置。

优选地,所述第二方向与所述第一方向相反。

优选地,所述第一翻折部、所述第二翻折部、所述第三翻折部及所述第四翻折部均垂直于所述基板;或者,所述第一翻折部、所述第二翻折部、所述第三翻折部及所述第四翻折部均倾斜于所述基板。

优选地,所述第一翻折部、所述第二翻折部、所述第三翻折部及所述第四翻折部中的位于所述基板最端部的那个翻折部的与所述基板的端面连接的一侧向外延伸形成安装板。

优选地,所述安装板上开设有一个安装孔。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换热器,包括上述的过滤网固定装置。

优选地,所述换热器还包括固定框架、第一过滤网、和第二过滤网,所述第一过滤网和所述第二过滤网安装在所述固定框架的开口内,且所述过滤网固定装置安装在所述第一过滤网与所述第二过滤网之间的位置,所述第一过滤网的一侧置于所述过滤网固定装置的第一固定结构中,所述第二过滤网的一侧置于所述过滤网固定装置的第二固定结构中。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空调装置,包括上述的换热器。

本实用新型中的过滤网固定装置采用单一零件,减少了零件数量,安装简单,有利于物料的管理,具有结构简单、成本低的特点,缩短了交货周期。

附图说明

图1示意性地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示意性地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主视图;

图3示意性地示出了图2的仰视图;

图4示意性地示出了图2的右视图;

图5示意性地示出了过滤网固定装置的使用状态示意图。

图中附图标记:1、基板;2、第一翻折部;3、第二翻折部;4、第三翻折部;5、第四翻折部;6、安装板;、7安装孔;8、固定框架;9、第一过滤网;10、第二过滤网;11、过滤网固定装置;12、侧边子段A;13、侧边子段B;14、侧边子段C;15、侧边子段D。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但是本实用新型可以由权利要求限定和覆盖的多种不同方式实施。

为解决现有技术中的过滤网固定装置结构复杂的问题,曾考虑如下过滤网限位固定结构,即将两个U形条状件的底部相互焊接,从而形成一个H字结构的过滤网固定装置,以分别利用两个凹槽对两侧的过滤网进行限位和固定。为了安装该过滤网固定装置,需要在每个条状件的两个端部采用四个螺钉固定,过滤网固定装置固定时需要八个螺钉。因此,这种过滤网固定装置仍然具有结构复杂、成本高、加工费时等问题。

请参考图1至图4,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过滤网固定装置,其不仅适用于中央空调过滤网的限位固定,同时对于需使用偏大过滤网的设备均可采用,同时也适用于上下均有薄型物料,需要限位固定的场合。

本实用新型中的过滤网固定装置包括一个平板状的基板1。其中,该基板1包括两个沿着其延伸方向平行设置的第一侧边和第二侧边。

为了实现对过滤网的固定,请参考图1和图4,本实用新型的第一侧边的第一部分沿第一方向向远离基板1的方向延伸并形成第一翻折部2,第一侧边的第二部分沿与第一方向相背离的第二方向向远离基板1的方向延伸并形成第二翻折部3。类似地,第二侧边的第一部分沿第一方向向远离基板1的方向延伸并形成第三翻折部4,第二侧边的第二部分沿第二方向向远离基板1的方向延伸并形成第四翻折部5。优选地,第一方向与第一方向相反。

这样,通过翻折的方式,可在第一翻折部2、第三翻折部4及基板1之间形成一个用于固定一个过滤网的第一固定结构,并在第二翻折部3、第四翻折部5及基板1之间形成一个用于固定另一过滤网的第二固定结构。

因此,通过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中的第一固定结构和第二固定结构形成为类似槽状的限位结构,通过同时朝向第一方向的第一和第三翻折部对置于第一固定结构内的过滤网的两侧进行限位,类似地,可通过同时朝向第二方向的第二和第四翻折部对置于第二固定结构内的过滤网的两侧进行限位。

可见,本实用新型中的过滤网固定装置将前述采用两个零件进行焊接而成的方式改进为一体成型方式,不但省去了两个零件之间的焊接工序、缩短了加工时间,而且也减少了零件数量,有利于物料的管理,具有结构简单、成本低的特点,缩短了交货周期。

优选地,第一侧边的第一部分包括多个(至少两个)侧边子段A12,第一侧边的第二部分包括多个侧边子段B13,多个侧边子段A12与多个侧边子段B13依次交替设置:第二侧边的第一部分包括多个侧边子段C14,第二侧边的第二部分包括多个侧边子段D15,多个侧边子段C14与多个侧边子段D15依次交替设置。这样,在基板1的一侧的第一方向间隔地形成多个限位突起,同时在其第二方向也间隔地形成多个限位突起。这些限位突起起到对过滤网限位的作用。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侧边和第二侧边上的限位突起的位置对应,具体地说,侧边子段A12与侧边子段C14相对地设置,侧边子段B13与侧边子段D15相对地设置,即图1中所示的实施例的情形。在另一个未图示的实施例中,第一侧边和第二侧边上的限位突起的位置交错,具体地说,侧边子段A12与侧边子段D15相对地设置,侧边子段B13与侧边子段C14相对地设置。无论是上述哪种方式,或其变形方式,只要能够将过滤网的两侧的运动进行限位,以防止过滤网从基板1上脱离即可。在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请参考图4,本实用新型中的第一翻折部2、第二翻折部3、第三翻折部4及第四翻折部5均垂直于基板1。当然,这些翻折部也可以相对基板1倾斜设置,属于本实用新型的等同替代方式。为了安装固定,本实用新型在第一翻折部2、第二翻折部3、第三翻折部4及第四翻折部5中的位于基板1最端部的那个翻折部的与基板1的端面连接的一侧沿基板1的周向即向外延伸形成安装板6。例如,在图1所示的实施例中,位于基板最左端的是第二翻折部3和第四翻折部5,那么这两个翻折部的端部就分别形成一个安装板6。在图1所示的实施例中,基板1的端部分别形成两个安装板6,但是在未图示的实施例中,有可能仅在一端形成一个安装板6,这也是可行的,相应地,在另一端的相反侧则形成一个安装板6(当然这一端也可以同时形成两个安装板6)。

通过这种方式,本实用新型可在每个安装板6上开设有一个安装孔7,因此,对于一个本实用新型中的过滤网固定装置来说,通常只需要四个螺钉就可以固定到换热器的固定框架上(而前述两个U形条状件焊接而成的固定装置中,每端需要通过四个螺钉,共需要通过八个螺钉才能实现固定),甚至在最为精简的情况下,可以仅采用两个螺钉就能实现固定,因而降低了安装所需的零件数量和成本,提高了安装效率。

综上,本实用新型的过滤网固定装置,通过采用分段间隔,变换折弯方向的方式,使得基板1上下均有限位固定折边,因此只需使用一个简易零件就能实现同步固定上下过滤网,一方面简化了结构,去除了焊接工序,减少了物料种类,另一方面,紧固件的使用数量减少了一半,提高了生产装配效率。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换热器,包括上述的过滤网固定装置11。在如图5所示的实施例中,本实用新型中的换热器还包括固定框架8、第一过滤网9、和第二过滤网10。

如图5所示,安装时,首先将过滤网固定装置11和四周的固定框架8预装为一个整体,且过滤网固定装置11安装在第一过滤网9与第二过滤网10之间的位置。然后,将第一过滤网9和第二过滤网10依次从固定框架8侧面的开框中,装配到固定框架8里,实现过滤网的限位固定,最后将整个过滤网框架一起装配到整机的翅片式换热器处。这样,第一过滤网9的下侧置于过滤网固定装置11的第一固定结构中,第二过滤网10的上侧置于过滤网固定装置11的第二固定结构中,即仅通过本实用新型的过滤网固定装置11就能实现两块过滤网的固定。机组装配过滤网后,可以防止杂质、飞尘进入换热系统,确保机组运行可靠。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空调装置,包括上述的换热器。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