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多种进风和排风模式的新风机及其组成的新风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332401阅读:441来源:国知局
具有多种进风和排风模式的新风机及其组成的新风系统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属于空气净化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具有多种进风和排风模式的新风机及其组成的新风系统。



背景技术:

现有新风系统的进风口和排风口的位置设置单一,使用场合受限,在某些使用场合,可能因为新风系统的进风口和排风口的设置方向不对,无法正常安装,不能满足各种使用场合的要求。另一方面,有些场合空间大,使用一台新风机无法满足需求,而多台同时使用的时候有面临管路排布架设工程量大,占用空间大等问题。因此,现有技术有待进一步改善和提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具有多种进风和排风模式的新风机及其组成的新风系统,新风机设置有多个风道入口和出口,分别设置在主机机箱的顶面、底面和背面,扩大了新风机的使用范围。同时,多台新风机并列组装在一起,协同工作,共用一套进风管道和排风管道,减少管路的架设工作量,减少新风系统的占用空间。

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提供一种具有多种进风和排风模式的新风机及其组成的新风系统,包括主机机箱,在所述主机机箱内设置有内衬板,在所述内衬板内分别设置有新风风道、送风风道、回风风道和排风风道,所述新风风道与送风风道相连通,所述回风风道与排风风道相连通,所述新风风道设有新风入口,所述送风风道设有送风出口,所述回风风道设有回风入口,所述排风风道设有排风出口,外界新鲜空气从所述新风风道的新风入口进入后依次流经设置在其上的离子发生器、初效过滤器、静电场、热交换器、送风风机以及高效过滤器后从送风风道的送风出口排出,在所述回风风道和排风风道上设置有回风风机;室内的空气从所述回风风道的回风入口进入后流经热交换器和回风风机再从排风风道的排风出口排出;所述新风入口包括相连通的顶新风入口和背新风入口,所述送风出口包括相连通的顶送风出口和地送风出口,所述回风入口包括相连通的顶回风入口和地回风入口,所述排风出口包括相连通的顶排风出口和背排风出口,所述顶新风入口、顶回风入口、顶排风出口和顶送风出口分别设置在主机机箱的顶面,所述背新风入口和背排风出口分别设置在主机机箱的背面,所述地回风入口和地送风出口分别设置在主机机箱的底面,所述新风风道、送风风道、回风风道和排风风道的未使用的入口和出口分别设置了风口端盖进行封堵。

进一步地,在所述新风风道上还设置有进风预过滤器,所述进风预过滤器设置在离子发生器与背新风入口、顶新风入口之间。

进一步地,在所述主机机箱内还设置有热交换预过滤器,所述热交换预过滤器设置在顶回风入口、地回风入口与热交换器之间。

进一步地,所述离子发生器、初效过滤器、静电场、热交换器、送风风机、回风风机、进风预过滤器、高效过滤器以及热交换预过滤器直接插接在内衬板的板壁上。

进一步地,所述送风风道在靠近地送风出口处分成两个分风道,在每个所述分风道上分别设置一高效过滤器,从所述送风风机流出的空气分别流经分风道上的高效过滤器后同时从地送风出口或者顶送风出口送出。

进一步地,两个所述高效过滤器并排设置,分别与分风道倾斜,两个所述高效过滤器的一端相互靠近,其另一端相互远离,呈八字形排列,其中,两个所述高效过滤器的相互远离端靠近送风风机。

进一步地,内衬板的材质为EPP工程泡沫塑料。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新风系统,所述新风系统利用上述的具有多种进风和排风模式的新风机并列组合而成,所述新风机分别设置在底座上,在相邻两个底座之间设置底座连接件将底座固定联接在一起,若干所述新风机的新风入口、送风出口、回风入口以及排风出口分别通过转换箱并联在一起,所述转换箱再分别与主新风管路、主送风管路、主回风管路和排风管路相连通。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具有多种进风和排风模式的新风机及其组成的新风系统,在主机机箱内设置内衬板,在内衬板内分别设置有新风风道、送风风道、回风风道和排风风道,外界新鲜空气从所述新风风道进入主机机箱后从送风风道排出,室内的空气从所述回风风道进入主机机箱后再从排风风道排出,新风和回风在流经热交换器的时候进行热量交换。新风机不仅可以从主机机箱的背面进风和出风,还可以从主机机箱的顶面进风和出风,扩大了新风系统的使用范围,满足用户各种安装需要。同时,多台新风机并列组装在一起,协同工作,共用一套进风管道和排风管道,减少管路的架设工作量,减少新风系统的占用空间。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新风机的立体示意图;

图2为图1中主机机箱内部件以及新风机的第一种进排风方式的立体示意图;

图3为新风机的第二种进排风方式的立体示意图;

图4为新风机第三种进排风方式的立体示意图;

图5为新风机第四种进排风方式的立体示意图;

图6为本新风系统的立体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实施例一

请同时参照图1、图2以及图6所示,本实用新型具有多种进风和排风模式的新风机的较佳实施例以及第一种进排风模式的实施方式,包括主机机箱1,主机机箱1设置有箱门17,主机机箱1与箱门17通过铰链18联接,并通过门锁19实现箱门17的开闭。

在主机机箱1内设置有内衬板2,在内衬板2内分别设置有新风风道15、送风风道3、回风风道4和排风风道5。新风风道15、送风风道3与回风风道4、排风风道5不相通,新风风道15与送风风道3相连通,回风风道4与排风风道5相连通。外界新鲜空气由新风风道15进入主机机箱1后从送风风道3排出,室内的空气从回风风道4进入主机机箱1后从排风风道5排出。

新风风道15设有新风入口,送风风道3设有送风出口,回风风道4设有回风入口,排风风道5设有排风出口。在新风风道15和送风风道3上分别设置有高效过滤器6、送风风机7、热交换器8、静电场9、离子发生器10、初效过滤器11以及进风预过滤器13,在排风风道5上设置有回风风机12。

外界新鲜空气从新风风道15的新风入口进入后依次流经设置在其上的离子发生器10、初效过滤器11、静电场9、热交换器8、送风风机7以及高效过滤器6后从送风风道3的送风出口排出。在回风风道4和排风风道5上设置有回风风机12。室内的空气从回风风道4的回风入口进入后流经热交换器8和回风风机12再从排风风道5的排风出口排出。

新风入口包括相连通的顶新风入口106和背新风入口102,送风出口包括相连通的顶送风出口108和地送风出口105,回风入口包括相连通的顶回风入口101和地回风入口104,排风出口包括相连通的顶排风出口107和背排风出口103。顶新风入口106、顶回风入口101、顶排风出口107和顶送风出口108分别设置在主机机箱的顶面。背新风入口102和背排风出口103分别设置在主机机箱的背面。地回风入口104和地送风出口105分别设置在主机机箱的底面。

新风风道15、送风风道3、回风风道4和排风风道5的未使用的入口和出口分别设置了风口端盖16进行封堵。具体地,本实施例正常使用时,顶新风入口106和背新风入口102二选一,只使用一个,另一个就用风口端盖16堵住不使用。顶送风出口108和地送风出口105二选一,只使用一个,另一个就用风口端盖16堵住不使用。顶回风入口101和地回风入口104二选一,只使用一个,另一个就用风口端盖16堵住不使用。顶排风出口107和背排风出口103二选一,只使用一个,另一个就用风口端盖16堵住不使用。

在新风风道15上还设置有进风预过滤器13。进风预过滤器13设置在离子发生器10与背新风入口102、顶新风入口106之间。进风预过滤器13有效过滤掉空气中大颗粒的灰尘等杂质。外界新鲜空气从背新风入口102或者顶新风入口106进入新风风道15后先经过进风预过滤器13过滤后再经过离子发生器10到达初效过滤器11,有效降低空气中灰尘等杂质,使空气中的尘埃颗粒携带负电荷。

在主机机箱1内还设置有热交换预过滤器14。热交换预过滤器14设置在顶回风入口101、地回风入口104与热交换器8之间。室内的空气从顶回风入口101或者地回风入口104后进入回风风道4,先经过热交换预过滤器14过滤后再到热交换器8,防止热交换器8堵塞,延长其使用寿命。

顶回风入口101和地回风入口104分别依次通过热交换预过滤器14、热交换器8和回风风机12后与顶排风出口107和背排风出口103相连通,顶回风入口101和地回风入口104通过回风风道4相互连通。

顶新风入口106、背新风入口102分别依次经过进风预过滤器13、离子发生器10、初效过滤器11、静电场9、热交换器8、送风风机7以及高效过滤器6后与地送风出口105和顶送风出口108相连通。

离子发生器10、初效过滤器11、静电场9、热交换器8、送风风机7、回风风机12以及高效过滤器6直接插接在内衬板2的板壁上。进风预过滤器13以及热交换预过滤器14也直接插接在内衬板2的板壁上。

送风风道3在靠近地送风出口处分成两个分风道31和32。在每个分风道31和32上分别设置一高效过滤器6。从送风风机7流出的空气分别流经分风道31和32上的高效过滤器6后同时从地送风出口105或者顶送风出口108排出。两个高效过滤器6并排设置,分别与分风道31和32倾斜。两个高效过滤器6的一端相互靠近,其另一端相互远离,呈八字形排列,其中,两个高效过滤器6的相互远离端靠近送风风机7。

内衬板1的材质为EPP(Expanded polypropylene,发泡聚丙烯)工程泡沫塑料。EPP材料具有比重轻、弹性好、抗震抗压、变形恢复率高、吸收性能好、耐油、耐酸、耐碱、耐各种化学溶剂、不吸水、绝缘、耐热(-40~130℃)等特点,无毒无味,可100%循环使用且性能几乎毫不降低,是真正的环境友好型泡沫塑料。

本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第一种实施模式,在本实施例中,顶回风入口101、背新风入口102、背排风出口103和地送风出口105开启,地回风入口104、顶新风入口106、顶排风口107和顶送风出口108被分别被风口端盖16堵住关闭。室内空气回风从顶回风入口101进入回风风道4,经过热交换器8,再通过回风风机12后从背排风出口103排出,如图2中的实线全箭头所示,而室外新鲜空气从背新风入口102进入送风风道3,依次流经进风预过滤器13、离子发生器10、初效过滤器11、静电场9、热交换器8、送风风机7以及高效过滤器6后分成两个分风道31和32,再从地送风出口105排出,如图2中虚线半箭头所示。室内空气与室外新鲜空气同时流经热交换器8,通过热交换器8进行热量交换后再排出主机机箱1。

实施例二

请参照图3所示,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二种实施模式。此时,顶回风入口101、背新风入口102、背排风出口103、以及顶送风出口108同时堵住关闭,而地回风入口104、地送风出口105、顶新风入口106和顶排风口107被打开。室内空气回风从地回风入口104进入回风风道4,经过热交换器8后再从顶排风口107排出,如图3中的实线全箭头所示。而室外新鲜空气从顶新风入口106进入送风风道3后,再从地送风出口105送出。如图3中虚线半箭头所示。其他结构与第一种实施模式相同,不再赘述。

实施例三

请参照图4所示,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三种实施模式。此时,地回风入口104、地送风出口105、背新风入口102以及背排风出口103同时堵住关闭,而顶回风入口101、顶新风入口106、顶排风口107和顶送风出口108被打开。室内空气回风从顶回风入口101进入回风风道4,经过热交换器8后再从顶排风口107排出,如图5中的实线全箭头所示。而室外新鲜空气从顶新风入口106进入送风风道3后,再从顶送风出口108送出。如图4中虚线半箭头所示。其他结构与第一种实施模式相同,不再赘述。

实施例四

请参照图5所示,是本实用新型的第四种实施模式。此时,地回风入口104、地送风出口105、顶新风入口106以及顶排风口107同时堵住关闭,而顶回风入口101、背新风入口102、背排风出口103和顶送风出口108被打开。室内空气回风从顶回风入口101进入回风风道4,经过热交换器8后再从背排风出口103排出,如图5中的实线全箭头所示。而室外新鲜空气从背新风入口102进入送风风道3后,再从顶送风出口108送出,如图5中虚线半箭头所示。其他结构与第一种实施模式相同,不再赘述。

总之,根据上述四种实施模式的变化规律,将顶回风入口101、背新风入口102、背排风出口103、地回风入口104、地送风出口105、顶新风入口106、顶排风口107以及顶送风出口108等八个入出口进行组合,四个同时堵住关闭,另外四个同时被打开,再考虑背新风入口102、背排风出口103与顶新风入口106、顶排风口107的切换应同步不能单独切换的切换原则,就可以得到其他四种实施模式。本实用新型总共有八种实施例模式可供用户选择,以满足用户各种使用需要。

实施例五

请参照图6所示,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新风系统,新风系统利用上述的具有多种进风和排风模式的新风机并列组合而成,新风机A分别设置在底座B上,在相邻两个底座B之间设置底座连接件C将底座B固定联接在一起。若干新风机A的新风入口、送风出口、回风入口以及排风出口分别通过转换箱(图中未示出)并联在一起。转换箱再分别与主新风管路、主送风管路、主回风管路和排风管路(图中未示出)相连通。多台新风机A并列组装在一起,协同工作,共用一套进风管路和排风管道路,实现大风量,满足用户对大风量的需求。同时,减少管路的架设工作量,减少新风系统的占用空间。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