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燃气灶的聚能组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505753阅读:337来源:国知局
一种燃气灶的聚能组件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燃气灶领域,特别是一种燃气灶的聚能组件。



背景技术:

市面上的部分燃气灶为了提高使用过程中的热量利用率,通过采用在燃气灶上设置聚能罩的方法,如申请号为201410178959.4的中国专利申请公开的一种燃气灶的聚能隔热组件和具有其的燃气灶,所述燃气灶的聚能隔热组件,包括:支撑台,所述支撑台设在所述燃气灶的面板上,所述支撑台上设有贯通其上表面和下表面的安装口;聚能圈,所述聚能圈设在所述安装口内;第一间隔件,所述第一间隔件设在所述聚能圈与所述安装口的周壁之间以将所述聚能圈与所述支撑台间隔开形成间隙;以及锅支架,所述锅支架设在所述支撑台上。在燃气灶使用过程中,该聚能圈散失的热量会直接向周边空气及台面传递,容易导致面板温升较大。并且,锅支架的散失的热量也无法重复利用。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上述的技术现状而提供一种隔热效果好且能减少热量散失、提高热效率的燃气灶的聚能组件。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燃气灶的聚能组件,包括呈圆环形的第一聚能圈,第一聚能圈的内侧边沿低于外侧边沿,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的第一聚能圈之上还设置有第二聚能圈,第二聚能圈也呈圆环形、且内侧边沿低于外侧边沿,在第一聚能圈和第二聚能圈之间设置有至少三个沿周向间隔布置的间隔件,使第一聚能圈和第二聚能圈之间具有间隙。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所述的间隔件为固定在第一聚能圈上表面的支撑脚。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方面,所述的间隔件为固定在第二聚能圈下表面的支撑脚,并且在第一聚能圈和第二聚能圈之间还设置有锅支架,所述锅支架包括环形底座及设于所述底座上的至少三个沿周向间隔布置的锅支脚,所述第二聚能圈则在对应的位置开设有供所述锅支脚穿出的开口,所述支撑脚的底部支撑在所述的底座上。

为了增大第二聚能圈对锅底的辐射换热角系数,起到增大辐射换热的作用,以及增加第二聚能圈外周壁换热表面积,对二次空气产生扰流增加换热效果,所述第二聚能圈的内周壁上具有多条同心环形凹槽,和/或所述第二聚能圈的外周壁上具有多条同心环形凸起。

为了使得温度较低处的换热面积较大,提高换热效率,所述凸起在第二聚能圈上由外至内宽度逐渐增大。

为了增加空气与第二聚能圈的接触面积来增加换热效率以提高二次空气温度,所述第二聚能圈的外周壁上至少具有一片与所述同心环形凸起垂直相交的径向肋片。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方面,所述的间隔件为形成在第二聚能圈的外周壁上的径向肋片。

为了防止烟气卷吸二次空气而损失热量,所述第二聚能圈的外侧边沿形成有径向向外延伸的烟气导流片。

优选的,所述的间隙在竖向上为2mm~5mm。

优选的,为了既能确保二次空气一定的行程(换热面积),又能最大限度减小二次空气的阻力,所述第二聚能圈的外侧边沿与内侧边沿之间的连线与水平方向所成的角度为40~60°。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利用第二聚能圈与第一聚能圈之间的间隙所形成的二次空气加热通道,减少热量散失、提高热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聚能组件的整体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聚能组件的局部剖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聚能组件的分解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聚能组件的第二聚能圈的仰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聚能组件的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如图1、图2、图3所示,一种燃气灶的聚能组件,包括第一聚能圈1、第二聚能圈2及锅支架3,锅支架3设置在第一聚能圈1和第二聚能圈2之间。

如图3所示,第一聚能圈1为圆环形,外环的水平高度高于内环的水平高度,即内侧边沿低于外侧边沿,径向尺寸由上至下逐渐减小,内侧边沿下方形成有向下延伸的周壁,构成了第一聚能圈1的底部12,第一聚能圈1上、底部12外形成有第一聚能圈内周壁11。

如图3所示,锅支架3包括环形底座31及设在底座31的周向上的至少三个沿周向间隔布置的锅支脚32。锅支脚32顶部具有斜面33,斜面33能够与锅底更为贴合。底座31置于第一聚能圈1下端口部的底部12内,锅支脚32位于第一聚能圈内周壁11上,支脚32底部成型为与第一聚能圈内周壁11相匹配的弧形。

如图1、图3、图4所示,第二聚能圈2也为圆环形,第二聚能圈2设置在第一聚能圈1之上,第二聚能圈1的外环的水平高度高于内环的水平高度,即内侧边沿低于外侧边沿,径向尺寸由上至下逐渐减小。第二聚能圈2的外侧边沿与灶台表面的距离(即第二聚能圈2的高度)、第二聚能圈2的内侧边沿与燃烧器之间的距离为一定值(标准值),因此第二聚能圈2的内测边沿和外侧边沿之间的连线与水平方向的角度β为40~60°,由此既能确保二次空气一定的行程(换热面积),又能最大限度减小二次空气的阻力。

第二聚能圈2上形成有内周壁26及外周壁27,内周壁26上具有多条同心环形凹槽22,凹槽22可以增大第二聚能圈对锅底的辐射换热角系数,起到增大辐射换热的作用。外周壁27上具有多条同心环形凸起23,凸起23可以增加换热表面的表面积。由于第二聚能圈2的底部温度较低,因此将多条凸起23设置成由外至内、宽度逐渐增大,即由高向低宽度逐渐增大,使得温度较低处的换热面积较大,提高换热效率。

第二聚能圈2的周向上、与锅支脚32对应的位置开设有尺寸与锅支脚32相匹配的开口21,当第二聚能圈2盖置于锅支架3上,支脚32通过开口21,锅支脚32顶部的水平高度高于第二聚能圈2上端部的的水平高度。

在第一聚能圈1和第二聚能圈2之间设置有至少三个沿周向间隔布置的间隔件,由此使得第一聚能圈1和第二聚能圈2之间具有间隙d,利用第二聚能圈2与第一聚能圈1之间的间隙d所形成的二次空气加热通道,减少热量散失、提高热效率。

在本实施例中,间隔件为固定在第二聚能圈2下表面的支撑脚28,支撑脚28的底部支撑在底座31内侧。可替代的,间隔件为固定在第一聚能圈1的上表面的支撑脚28。

相邻两个开口21之间的外周壁27上间隔设有两片肋片24,肋片24与同心环形凸起23垂直相交,可增加空气与第二聚能圈2罩体的接触面积,增加换热效率以提高二次空气温度。此外,肋片24也能作为上述的间隔件。

由于烟气从锅底下方、出口附近流出时,会卷席二次空气而损失热量,因此,在第二聚能圈2的外侧边沿形成有径向向外延伸的烟气导流片25,烟气导流片25可对烟气进行导流,使得烟气在经过烟气导流片25后才与二次空气接触,烟气的温度、流通速度均降低,可有效防止烟气在出口附近因卷吸二次空气而损失热量。

如图5所示,第二聚能圈2与第一聚能圈1之间的间隙为d,优选的,间隙d在竖向上为2mm~5mm。在第二聚能圈2下方设置第一聚能圈1能大幅减少第二聚能圈2向周边空气及台面的散失温度,第二聚能圈2与第一聚能圈1之间的间隙d形成了二次空气加热通道,该通道利用第二聚能圈2和锅支架3散失的热量以及第一聚能圈1的余热来提高二次空气温度,起到了提高燃烧温度及提升热效率的作用。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