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风出风口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603105阅读:873来源:国知局
一种新风出风口装置的制造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新风技术领域,涉及新风系统中的室内出风口,具体是针对新风系统室内出风口的噪音问题提出的一种解决方案。



背景技术:

在新风工程中,新风主机一般设置在室外,新风主机与室内的出风口通过管路系统连接。新风主机是一种有效的空气净化设备,能够使室内空气产生循环,把室外新鲜的空气经过杀菌、消毒、过滤等措施后,再通过室内的出风口输入到室内替换室内污浊的空气,使房间内每时每刻都是新鲜干净的空气,新风系统运用新风对流,通过自主送风和引风,使室内空气实现对流,从而最大程度的进行室内空气置换。

新风系统在工作时,一方面风机运转以及通风气流通过进风管时撞击管壁均会产生噪声,最后通过出风口传入用户室内,形成噪声污染。另一方面风从室内的出风口进入室内时,出风口装置本身也会产生噪声,尤其在出风口的开口大小调节到较小时,出风噪声更大,甚至会产生哨音。

市面上常见的新风出风口装置分可调节和不可调节两种,可调节室内出风口主要有百叶式和挡盖式,挡盖式出风口装置属于一种暗口,面向出风口直观上不见孔洞,相对更为美观,倍受消费者喜欢。挡盖式可调节出风口装置包括本体和挡盖两部分,本体内设有通风腔,通风腔前端设圆形开口,通风腔内设有与本体固联的内螺纹装配孔,挡盖通过其上固联的一根与内螺纹装配孔装配在一起的外螺纹装配杆安装在通风腔出风侧。旋转挡盖,则可以调节挡盖边缘与圆形开口之间的间隙,进而实现出风口大小的调节。

现有挡盖式出风口装置的挡盖的直径小于圆形开口的直径,出风口的噪音主要由挡盖发生。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新风系统的室内出风口出风时产生噪音的问题,提供一种静音解决方案,该方案通过改进出风口装置的结构减少出风口噪音的产生,进而达到降低噪音的效果。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新风出风口装置,包括本体和挡盖,所述本体内设有通风腔,所述挡盖装配在通风腔的出风侧,所述挡盖的边缘到本体之间的间隙构成出风口,其特征在于,所述挡盖的边缘在通风腔出风侧开口所在平面上的投影位于通风腔出风侧开口的外部。

优选地,出风方向与通风腔出风侧开口所在平面的夹角为15-30度,静音效最佳。

进一步地,所述挡盖在通风腔出风侧开口所在平面的法线方向上的位置可调节,通过调节所述挡盖在通风腔出风侧开口所在平面的法线方向上的位置即可以调节出风口的大小。当挡盖表面与通风腔出风侧开口外圆的本体贴合时,出风口被关闭。

所述挡盖相对于通风腔出风侧开口居中设置,具体地,所述挡盖中心在通风腔出风侧开口所在平面上的投影与开口的中心重合。

挡盖朝向通风腔的一侧居中固联一根装配杆,所述通风腔内设有固联于本体上的安装座,所述装配杆通过螺纹结构装配在安装座内。具体地,所述装配杆上设有外螺纹,安装座上设有内螺纹装配孔,装配孔的内螺纹与所述装配杆上外螺纹配合。优点在于:螺纹式装配结构可实现出风口大小的无级调节。

作为一种替代方式,所述装配杆通过多级卡扣结构装配在安装座内。具体地,所述装配杆上设有外凸的弹性卡扣,所述安装座上设有多级卡槽。或者,所述装配杆上设有多级卡槽,所述安装座上设有内凸的弹性卡扣。优点在于:与螺纹装配结构相比,卡扣式装配结构更方便调节出风口大小。

所述挡盖朝向通风腔的一面为导风面,导风面与本体之间的间隙构成引导气流流向的导风通道。

作为改进,所述导风面由边缘到中心逐渐凸起。导风面与本体之间形成逐渐径向发散的导风通道。进一步地,所述通风腔的出风端顺着出风方向逐渐展开。

作为一种变形,所述导风面按与通风腔出风侧开口的对应关系,分为两部分,分别为:在通风腔出风侧开口所在平面上的投影与开口重合的第一部分、和在通风腔出风侧开口所在平面上的投影位于开口外部的第二部分。所述第一部分为从边缘到中心逐渐凸起的曲面结构,所述第二部分为平面结构。

优选地,所述第二部分为锥面结构。更进一步地,所述通风腔的出风端的展开角与锥面结构的锥角相等,

进一步地,所述挡风面的第二部分与第一部分圆滑过度。

为了让四面出风均匀,所述通风腔出风侧开口及挡盖优选圆形、正方形、等边多边形。

若挡盖和通风腔出风侧开口为圆形,所述挡盖的直径应大于出风口直径。优选所述通风腔内设置与本体固联的内螺纹装配孔,内螺纹装配孔轴心与出风口中心同轴,挡盖上朝向通风腔的一侧中心处固联一外螺纹装配杆,外螺纹装配杆装配在内螺纹装配孔内。

若挡盖和通风腔出风侧开口为圆形正方形、或等边多边形,所述挡盖的边长应大于开口的边长,且所述挡盖与开口的对应边相互平行。优选通风腔内设置与本体固联的带孔安装座,安装座上的孔内设有内凸的弹性卡扣,挡盖上朝向通风腔的一侧中心处固联一装配杆,装配杆上设有多级卡槽。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通过改变设计挡盖与本体之间的结构关系,减少出风时气流对挡盖边缘的冲击,进而减少出风时噪声的产生,达到静音的效果。此外进一步改进导风风道使出风夹角设置在15-30度,达到最佳静音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一种圆形新风出风口装置。

图2是图1所示出风口装置的右视图。

图3是图1所示出风口装置关闭出风口状态示意图。

图4是一种方形新风出风口装置。

图5是图4所示出风口装置的右视图。

图6是图4所示出风口装置关闭出风口状态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新风出风口装置的结构特点做进一步说明。

参照图1-3,该图所示为一种圆形新风出风口装置,包括本体1和圆形的挡盖2,所述本体内设有圆筒形通风腔3,通风腔3前端为圆形的开口,所述挡盖装配在圆形的开口处,所述挡盖的直径D大于圆形开口的直径D1。所述通风腔内设有安装座5,所述安装座通过三辐支架6与通风腔3的内壁固联。安装座中心设有内螺纹装配孔,内螺纹装配孔轴心与圆筒形通风腔的轴心同轴。挡盖上朝向通风腔的一侧的中心处固联一带外螺纹的装配杆4,带外螺纹的装配杆的螺纹段装配在内螺纹装配孔内。

挡盖上朝向通风腔的一侧对应圆形开口的部分8为圆锥结构,圆锥结构的锥角140度,所述通风腔的前端为顺着出风方向逐渐展开的喇叭口7形状。所述喇叭口7张开角度与挡盖上的圆锥结构的锥角相同,喇叭口7与圆锥结构的部分8之间形成出风夹角R=20度的导风风道,所述出风夹角R是指导风风道出风方向与圆形开口所在平面之间的夹角。

挡盖朝向通风腔的一面大于圆形开口的边缘部分9为平面结构。圆形开口的外圆包括一圈与挡盖大于圆形开口的边缘相对应的平面结构10。挡盖向进风侧移动至挡盖边缘平面与圆形开口的外圆平面贴合时,出风口被关闭,如图3所示。

参照图4-6,该图所示为一种方形新风出风口装置,包括1本体和方形的挡盖2,所述本体内设有方形筒状的通风腔3,所述本体前端面12为平面结构,通风腔前端方形开口位于本体前端面上。所述挡盖装配在所述方形开口处,所述挡盖的四个边分别与开口的四个边平行,挡盖的边长L大于对应的开口的边长L1。所述通风腔内设置一安装座5,所述安装座通过四辐支架15与通风腔内壁固联,所述安装座中心设装配孔,装配孔内侧设有向内的凸起18。所述挡盖朝向通风腔的一侧中心处固联一根装配杆4,装配杆装配在安装座的上的装配孔内,所述装配杆沿轴向设有孔缝16,装配杆表面间隔设置多个卡槽17。装配孔内侧的凸起与装配杆表面的卡槽配合以限制装配杆的轴向位置。

挡盖上朝向通风腔的一面对应方形开口的部分13为四棱锥结构,四棱锥结构的锥角130度,所述通风腔的前端为顺着出风方向逐渐展开的方形喇叭口14形状。所述方形喇叭口14张开角度与挡盖上的棱锥结构的锥角相同,方形喇叭口与四棱锥结构之间形成出风夹角R1为25度的导风风道。所述出风夹角R1是指导风风道的出风方向与方形开口所在平面之间的夹角。

挡盖朝向通风腔的一面大于方形开口的边缘部分11为平面结构。挡盖向进风侧移动至挡盖边缘平面与本体前端面贴合时,出风口被关闭,如图6所示。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