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调器及其空调器室内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797847阅读:264来源:国知局
空调器及其空调器室内机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调技术领域,提供了一种空调器及其空调器室内机。



背景技术:

目前的空调器室内机中,由于其大部分器件是钣金件,所以很容易形成凝露,对于蒸发器部分所形成的凝露,通常可通过接水盘等装置对其进行收集、排放,但对于其他部分所产生凝露,往往会导致室内机漏水,致使客户投诉,特别是当凝露发生在电机附近时,凝露水可能会顺着蜗壳流入电机,造成电机烧毁,导致质量事故。

现有的解决办法一般是在钣金件的内侧贴设保温棉,通过保温棉来吸附凝露水。但是随着制冷的运行,保温棉会被润湿,久而久之,会出现脱落导致其防凝露失效的情况。还有一些办法是在进液管组件中包设保温棉,但这些方法都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凝露的产生。

经过研究发现,对于空调器室内机于蒸发器以外的部位发生凝露的问题,主要是由于进气气流受冷不均造成的,因为如果进风受冷不均,那么在后续的风道中,相对较冷的气流与相对较热的气流会发生热交换,从而使相对较热的气流在变冷的过程中出现凝露;而如果进风受冷均匀,那么凝露通常只发生在蒸发器处,这样就可以通过蒸发器下方的接水盘对其进行收集、排放。



技术实现要素:

(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是现有空调器室内机容易因凝露的产生而造成漏水和电机损坏的技术问题。

(二)技术方案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空调器室内机,该空调器室内机包括室内机本体,所述室内机本体形成有进风口、排风口和连通所述进风口与排风口的风道;所述排风口处设有用于排风的排风装置,在所述风道内、并靠近所述进风口处设有导流装置和位于所述导流装置侧方的蒸发器,所述蒸发器相对于进气气流倾斜,所述导流装置包括多个沿所述蒸发器的倾斜方向间隔分布的导流片,所述导流片用于将进气气流导流向所述蒸发器。

优选的,所述蒸发器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蒸发器沿所述导流装置的周向分布。

优选的,所述蒸发器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所述蒸发器分别设置在所述导流装置相对的两侧,在进气方向上,两个所述蒸发器的尾端相抵。

优选的,所述导流装置还包括支撑件,多个导流片均设置在所述支撑件上。

优选的,在所述室内机本体上、并位于所述进风口所在的一侧设有第一接水盘,所述第一接水盘的侧部设有第一排水孔。

优选的,在所述室内机本体上、并位于与所述第一接水盘相邻的一侧设有第二接水盘,所述第二接水盘的侧部设有第二排水孔。

优选的,所述第一接水盘与所述第二接水盘的连接处的侧部设有第三排水孔。

优选的,多个所述导流片均为环形,在进气的方向上,多个环形的所述导流片的直径逐渐减小。

优选的,在进气方向上,多个所述导流片构成为内径逐渐缩小的锥形螺旋状结构。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空调器,该空调器包括如上所述的空调器室内机。

(三)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空调器及其空调器室内机,通过在风道的进风口处设置相对于进气气流倾斜的蒸发器,并在蒸发器的进风侧设置包括多个沿蒸发器的倾斜方向间隔分布的导流片,由此利用导流片将进气气流导流向蒸发器,使进气气流更偏向于垂直流向蒸发器,由此使每股进气气流与蒸发器的换热面积都大体相同,因此能够使每处穿过蒸发器的气流都均匀受冷,在后续风道中也不会出现冷热气流混合而导致凝露的产生,由此可以避免空调器室内机漏水以及电机损坏等情况的出现。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空调器室内机的轴侧视图一;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空调器室内机的轴侧视图二;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空调器室内机的主视图。

附图标记:

1、排风口;2、排风装置;3、室内机本体;4、第二排水孔;5、第三排水孔;6、第一排水孔;7、蒸发器;8、导流装置;81、导流片;82、支撑件;9、进风口。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但不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结合图1至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空调器室内机,包括室内机本体3,该室内机本体3可以是大体呈长方体状的结构,其上形成有进风口9、排风口1和连通进风口9与排风口1的风道;排风口1处设有用于排风的排风装置2,该排风装置2可以是涡流风机;在风道内、并靠近进风口9处设有蒸发器7,蒸发器7是通过其内部流通的冷媒来与流经其表面气流形成换热制冷的设备,一般由换热管盘曲呈空间板型结构,且该蒸发器7还相对于进气气流倾斜,以与进气气流互成一定的角度,使一定范围的气流穿其本体,从而对进气气流形成制冷。

在室内机本体3上、并位于进风口9所在的一侧设有第一接水盘,第一接水盘的侧部设置第一排水孔6,即当室内机本体3的进风口9朝下、竖直放置在地面上时,该第一接水盘位于蒸发器7的下方,蒸发器7上的冷凝水可流入到该第一接水盘中,并最终通过第一排水孔6排出。

进一步的,在室内机本体3上、并位于与第一接水盘相邻的一侧设置第二接水盘,第二接水盘的侧部设有第二排水孔4,即当室内机本体3横向设置在地面上时,该第二接水盘位于蒸发器7的下方,蒸发器7上的冷凝水可流入到该第二接水盘中,并最终通过第二排水孔4排出。

更为优选的是,在第一接水盘与第二接水盘的连接处的侧部还可设置第三排水孔5,即该第三排水孔5设置在第一接水盘与第二接水盘相衔接的拐角处,这样无论室内机本体3是竖直放置还是横向放置,该第三排水孔5都可以参与排水,由此可加大排水效率。

另外,在风道内、并靠近进风口9处还设有导流装置8,上述蒸发器7位于该导流装置8侧方,该导流装置8包括多个沿蒸发器7的倾斜方向间隔分布的导流片81,导流片81用于将进气气流导流向蒸发器7,即该导流片81在进气气流的方向上向蒸发器7所在的一侧倾斜,由此使进气气流更偏向于直吹蒸发器7,相比于进气气流自下而上穿过蒸发器7,每股进气气流与蒸发器7的换热面积都大体相同,因此能够使每处穿过蒸发器7的气流都均匀受冷,在后续风道中也不会出现冷热气流混合而导致凝露的产生,由此可以避免空调器室内机漏水以及电机损坏等情况的出现。

从另一方面来说,若进气气流自下而上穿过蒸发器7,因为蒸发器7是倾斜设置的,所以部分由进风口9边缘进入的气流在穿过蒸发器7后,仍是沿着风道的边缘继续向后流动,此部分边缘气流流经蒸发器7的面积较小;而还有一部分由进风口9边缘进入的气流由于受到倾斜的蒸发器7的导流作用,其进风方向会朝着蒸发器7的倾斜方向偏转,由此便流经了更多面积的蒸发器7;另外,更靠近于进风口9中心区域的进气气流也是如此,由此,进气气流在流经蒸发器7后,越靠近风道中心的气流温度越低,而处在风道边缘的气流则温度较高,而温度较高的气流与温度较低的气流在后续风道中混合后,就会很容易产生凝露,由此导致空调器室内机漏水和电机损坏等现象。

其中,蒸发器7的数量可以是一个,为使每处进气气流都得到蒸发器7的冷却,该蒸发器7应当是倾斜跨越整个风道;而相应的导流片81则可以设置为一组,该组导流片81设置在蒸发器7迎风的一侧,该组中的多个导流片81沿着蒸发器7的倾斜方向间隔分布,将进气气流更偏向于垂直的导向蒸发器7。

蒸发器7的数量也可以是两个,两个蒸发器7分别设置在导流装置8相对的两侧,在进气方向上,两个蒸发器7的尾端相抵,即两个蒸发器7的顶端彼此搭在一起,而底端可处在进风口9的边缘处,这样两个蒸发器7可以将整个风道的过流面积覆盖,且有利于凝露沿蒸发器向下流动。相应的,导流片81也可以设置为两组,即其中一组导流片81设置在其中一个蒸发器7的内侧,而另一组导流片81则设置在另一个蒸发器7的内侧,每组导流片81中的多个导流片81均沿着与其对应的蒸发器7的倾斜方向间隔分布,从而将进气气流分布更偏向于垂直的导向两蒸发器7。

当然蒸发器7的数量也可以是两个以上,多个蒸发器7沿导流装置8的周向分布,且优选为沿导流装置8的周向均匀分布,这样也可以将整个风道的过流面积都覆盖。而另一方面,导流片81可以是与蒸发器7的数量相对应的多组,每组导流片81均用于将部分进气气流更偏向于垂直的导向与其对应的蒸发器7。

其中,多个导流片81均优选为环形,且在进气的方向上,多个环形的导流片81的直径逐渐减小,多个导流片81可通过多个条形的支撑件82串联在一起,这样无论蒸发器7的数量是一个、两个还是两个以上,都可以做的使进气气流更偏向于垂直的吹向每个蒸发器7。

应当说明书的是,在进气方向上,多个导流片81也可以是构成为内径逐渐缩小的锥形螺旋状结构,这样也可以将进气气流均匀的导向各个蒸发器7,其导流效果与设置多个环形的导流片81的效果大体相同,而由于可以由单条导流片81盘曲形成,因此从制造角度来说简化了结构。

由上可知,本实用新型的导流片81可以为多种形式,且并不止局限于上述列举出的几种,只要满足沿蒸发器7的倾斜方向间隔分布、并用于将进气气流导流向所述蒸发器7即可,都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而关于如何实现该功能条件,则属于本领域的常规技术手段,本领域技术人员还可以通过其他结构来实现。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空调器,该空调器包括如上所述的空调器室内机,具有上述空调器室内机的空调器,由于空调器不容易发生漏水和电机因凝露而造成的故障,因此可以提高整机的使用体验和产品的质量。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替换,这些改进和替换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