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气净化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293245阅读:116来源:国知局
空气净化器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对室内的空气进行净化的空气净化器。



背景技术:

以往以来,存在如下的空气净化器,该空气净化器设有传感器和旋转部件,该传感器具有扫描室内而检测人的指向性,该旋转部件使吸引口朝向该传感器所检测到的人的方向。该空气净化器在形成有吸引口的前壳体的上部设有控制基板,并且在该控制基板的上部设有具有红外线受光部的上壳体(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2-245212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然而在以往的结构中,在上壳体一体地设有红外线受光部,若外力施加于上壳体,则力会直接施加于红外线受光部,成为破损的原因。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课题而作出的。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在确保人检测装置的视野范围的同时不会对人检测装置施加不必要的载荷地耐长期使用的空气净化器。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本发明的空气净化器具备:主体壳体;人检测装置,检测人的位置;左侧面罩,被配置在主体壳体的左侧面;右侧面罩,被配置在主体壳体的右侧面;以及前罩,被配置成从前方覆盖被设置在主体壳体的人检测装置和主体壳体。在前罩形成人检测装置面对的开口。在包括人检测装置的水平截面中,人检测装置被配置在比将左侧面罩的前方端部和右侧面罩的前方端部连结的直线靠前方、且比前罩的前表面靠后方的位置。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即使按压前罩,力也不会施加于人检测装置,因此,耐长期使用。

附图说明

图1是空气净化器m的立体图。

图2是图1的空气净化器m的a-a剖视图。

图3是空气净化器m的第一分解立体图。

图4是空气净化器m的第二分解立体图(a)及卡合接受部的放大图(b)。

图5是自动回转单元40的立体图。

图6是自动回转单元40的俯视图(a)及俯视图(a)的b-b剖视图(b)。

图7是自动回转单元40的分解立体图。

图8是上部单元50的分解立体图。

图9是人检测装置55的分解立体图。

图10是人检测装置55的剖视图。

图11是表示红外线传感器的上下方向的视野角的示意图。

图12是人检测装置的旋转驱动角度的构想图。

图13是与人检测装置的旋转驱动时的位置对应的概念图。

图14是从前面观察前罩70的立体图(a)及从后面观察前罩70的立体图(b)。

图15是空气净化器m的主要部分立体图(a)、主要部分立体图(a)的c-c剖视图(b)及主要部分立体图(a)的d-d水平剖视图(c)。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需要说明的是,在各图中,对相同或相当的部分标注同一附图标记,并适当简化或省略重复的说明。

实施方式1

参照图1~图4,本实施方式的空气净化器m具有主体壳体10、风扇单元20、基板单元30、改变主体壳体10的朝向的旋转机构即自动回转单元40、上部单元50、空气净化过滤器60、覆盖前表面的前罩70、分别覆盖左右侧面的侧面罩80、覆盖后表面的后罩90、以及附随于上述结构的部件。

主体壳体10通过将构成前侧的前主体壳体11与构成后侧的后主体壳体12前后对合并结合而构成。

前主体壳体11从前方观察其形状呈纵向上长的矩形形状。在前主体壳体11设有将内部分隔成前侧和后侧的作为壁面的上分隔件11a和下分隔件11b。

上分隔件11a是对前主体壳体11的内部的上侧进行分隔的结构。在上分隔件11a形成有圆形形状的上开口111a。下分隔件11b是对前主体壳体11的内部的下侧进行分隔的结构。在下分隔件11b形成有圆形形状的下开口111b。该上开口111a和下开口111b是沿前后方向贯穿的开口。此外,上分隔件11a位于比下分隔件11b靠前方的位置。

而且,在前主体壳体11的前表面开设有传感器开口11c,该传感器开口11c处于后述的人检测装置55面对的位置。该传感器开口11c位于前主体壳体11的前表面上侧且左右宽度的中心。

接下来,后主体壳体12从前方观察其形状呈纵向上长的矩形形状。在后主体壳体12的上侧形成有上涡形外壳12a,在下侧形成有下涡形外壳12b。

上述涡形外壳12a、12b由分隔壁构成,该分隔壁从对后主体壳体12的前后进行分隔的壁面12x朝向前方立起。涡形外壳12a、12b朝向前方呈涡旋形状地开口。在涡形外壳12a、12b分别形成有朝向上方开口的上方开口121a、121b。

上涡形外壳12a位于比下涡形外壳12b靠前方的位置。与上方开口121a的后方相邻的空间经由上涡形外壳12a的后方的空间而与上方开口121b连通。

此外,在对后主体壳体12的前后进行分隔的壁面12x、上涡形外壳12a和下涡形外壳12b之间,形成有开口朝向侧方的空间部12c。

而且,在上涡形外壳12a的内部形成有朝向前方开口的圆形的凹部即上凹部122a。同样,在下涡形外壳12b的内部形成有朝向前方开口的圆形的凹部即下凹部122b。

在此,空间部12c位于上下的涡形外壳12a、12b之间,成为空间部12c和上凹部122a之间的距离与空间部12c和下凹部122b之间的距离相等或者没有较大差别的状态。

接下来,风扇单元20具有马达21、覆盖马达21的马达罩22、以及固定于马达21的旋转轴21a的叶片23。该风扇单元20的马达21驱动而使叶片23旋转,由此从旋转轴方向(前方)取入空气并沿径向吹出。该风扇单元20是西洛克风扇等离心多叶片风扇。

接下来,基板单元30具有安装有电子部件的印刷配线基板31(以下称为基板31)、第一基板壳体32和第二基板壳体33。第一基板壳体32将基板31收纳于内部。第一基板壳体32由树脂形成。第二基板壳体33对将基板31保持于内部的状态的第一基板壳体32进行收纳。第二基板壳体33由金属形成。

该基板单元30构成控制机构,该控制机构基于来自操作部或各种传感器的输入而对构成空气净化器m的传感器或马达等各种电气部件的动作进行控制。

需要说明的是,构成基板单元30的印刷配线基板31可以是电源基板,也可以将成为控制机构的微机设置于后述的构成操作显示部54的操作基板54a。

接下来,参照图5~图7来说明自动回转单元40。

自动回转单元40具有基台41、底主体壳体42、自动回转轴43、旋转驱动单元44、旋转位置检测机构45、滑动板46、滑动板按压件47、基台侧车轮48和主体侧车轮49。底主体壳体42与主体壳体10连接而成为底部。自动回转轴43将底主体壳体42轴支承为旋转自如。旋转驱动单元44使底主体壳体42相对于基台41旋转。旋转位置检测机构45检测底主体壳体42的旋转位置。

基台41是对空气净化器m的整体进行支承的成为底部的部位。基台41的外形形状呈矩形形状。在基台41形成有呈圆形地开口的凹部即基台凹部41a。在基台凹部41a的中央形成有中心部分开口的突出部即中心凸部41b。在该中心凸部41b设有自动回转轴43。

在自动回转轴43的中心形成有上下贯穿的贯通孔43a。在自动回转轴43安装于中心凸部41b的状态下,中心凸部41b位于贯通孔43a的内部。将在自动回转轴43的中心开设的贯通孔43a嵌入该中心凸部41b,从而将自动回转轴43安装于基台41。需要说明的是,贯通孔43a与中心凸部41b的开口连通。

用于从外部得到电力的电源线41c穿过该中心凸部41b。中心凸部41b的开口成为用于将电源线41c向主体壳体内引导的开口。并且,电源线41c向印刷配线基板31连接。

这样,将电源线41c穿过中心凸部41b而向主体壳体10的内部引导。由此,即便主体壳体10借助自动回转单元40而旋转,电源线41c也不易受到该旋转的影响。

此外,在基台凹部41a以从底面突出的方式设置分隔件413a。分隔件413a是以基台凹部41a的中心为原点而描绘的圆弧的形状。在分隔件413a等间隔地形成有3个狭缝414a。该基台凹部41a的中心成为底主体壳体42的旋转中心。

而且,在隔着自动回转轴43而与分隔件413a相反的一侧的基台凹部41a的开口缘形成有沿着开口缘呈扇状扩展的齿条齿轮415a。而且,在基台凹部41a的开口缘,设有多个基台侧车轮48。基台侧车轮48被设置成沿着以基台凹部41a的中心为原点而描绘的圆的切线方向旋转。

接下来,底主体壳体42在中心形成有成为轴承42a的开口。底主体壳体42的外形形状呈大小能够插入于基台凹部41a的内部的杯形形状。在底主体壳体42形成有从上端朝向外方延伸的凸缘42b。在该底主体壳体42设有旋转位置检测机构45、旋转驱动单元44、滑动板46、以及主体侧车轮49。

旋转位置检测机构45使用3个光断续器。光断续器具有对置的发光部和受光部。光断续器是能够通过受光部检测来自发光部的光的传感器。控制机构基于这3个光断续器分别检测到光时的信号的组合,来判定旋转位置。

以使从底主体壳体42的旋转中心至发光部与受光部对置的间隙的位置为止的距离分别相等的方式,将构成旋转位置检测机构45的3个光断续器分别设于光断续器安装凹部42d。光断续器安装凹部42d被形成在底主体壳体42。该光断续器安装凹部42d是向下方开口的凹部。需要说明的是,底主体壳体42的旋转中心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成为底主体壳体42的旋转轴线通过的位置。此外,底主体壳体42的旋转中心也是轴承42a的开口中心。

需要说明的是,从底主体壳体42的旋转中心至光断续器的发光部与受光部对置的间隙为止的距离与从设于基台41的自动回转轴43的中心至分隔件413a为止的距离相等。相邻的光断续器的中心的间隔与形成于分隔件413a的相邻的狭缝的间隔相等。

此外,光断续器的发光部与受光部对置的间隙构成为向下方开口。

接下来,旋转驱动单元44具有作为驱动源的步进马达44a、小齿轮44b、轴承保持板44c和马达壳体44d。小齿轮44b被安装在步进马达44a的旋转轴441a。轴承保持板44c接受步进马达44a的旋转轴441a。马达壳体44d从下侧覆盖并保持步进马达44a。

这样构成的旋转驱动单元44以旋转轴441a朝向下方的状态,经由形成于马达壳体44d和轴承保持板44c的螺纹孔,从底主体壳体42的下侧被螺纹紧固。通过这样安装旋转驱动单元44而成为小齿轮44b位于底主体壳体42的下方的结构。

接下来,滑动板46呈圆形形状的板的内部形成为滑动板开口46a的环形形状。在滑动板46的上表面形成有供凸缘42b进入的凸缘凹部46b。

这样形成的滑动板46在将底主体壳体42穿过滑动板开口46a并且凸缘42b进入凸缘凹部46b的状态下,通过螺钉等固定于底主体壳体42。

接下来,主体侧车轮49以主体侧车轮49的一部分从底主体壳体42向下方突出的状态,旋转自如地安装于车轮外壳内42c。车轮外壳内42c是被形成在底主体壳体42的下表面的向下方开口的凹部。

需要说明的是,在底主体壳体42安装多个主体侧车轮49。各个主体侧车轮49被配置成距底主体壳体42的旋转中心(轴承42a的开口中心)的距离相同。

以上的自动回转单元40的各部如下组装。

通过将轴承42a以由安装于基台41的自动回转轴43轴支承为旋转自如的方式安装,从而将如上所述设有各部的底主体壳体42安装于基台41。

此时,设于底主体壳体42的旋转驱动单元44的小齿轮44b成为与设于基台41的齿条齿轮415a啮合的状态。此外,分隔件413a位于旋转位置检测机构45的对置的发光部与受光部的间隙。

需要说明的是,为了避免轴承42a从自动回转轴43脱落而安装有限动件42e。该限动件42e从轴承42a的侧面开口421a进入并卡合于在自动回转轴43的侧面形成的槽部431a,由此防止底主体壳体42向上方脱落。

此外,通过在基台41安装从上方按压滑动板46的周缘的滑动板按压件47,从而能够抑制底主体壳体42侧旋转时的晃动。

这样,在底主体壳体42安装于基台41的状态下,主体侧车轮49与基台41相接而支承底主体壳体42。而且,基台侧车轮48与滑动板46相接而支承底主体壳体42。

在底主体壳体42相对于基台41进行旋转时上述的车轮滚动,从而减少两构件间的阻力。由此,底主体壳体42侧顺畅地旋转。

此外,从底主体壳体42的旋转中心(轴承42a的开口中心)至光断续器的发光部和受光部对置的间隙为止的距离与从设于基台41的自动回转轴43的中心至分隔件413a的距离相等。因此,在分隔件413a位于发光部与受光部之间的状态下,底主体壳体42能够旋转。

因此,在基台41被放置于地面的状态下,通过使步进马达44a动作而使与齿条齿轮415a啮合的小齿轮44b旋转,从而底主体壳体42侧相对于基台41进行旋转。

当底主体壳体42这样旋转而改变朝向时,作为旋转位置检测机构45的光断续器在通过发光部和受光部夹入分隔件413a的状态下与底主体壳体42一起旋转。

并且,通过旋转而使旋转位置检测机构45和分隔件413a的位置变化。随着旋转位置的变化,狭缝414a位于发光部与受光部之间,受光部检测来自发光部的光。

控制机构基于上述各个光断续器的受光部检测到的状态的组合,来判定底主体壳体42(主体壳体10)的旋转位置(朝向)。

接下来,参照图1~图2、图8,对上部单元50进行说明。

上部单元50具有框体51、百叶窗52、百叶窗驱动马达53、操作显示部54和人检测装置55。框体51成为上部单元的骨架。百叶窗52改变吹出的净化风的朝向。百叶窗驱动马达53改变百叶窗52的朝向。操作显示部54输入空气净化器m的各种设定条件及显示空气净化器m的状态。人检测装置55具有用于检测人的存在的传感器。

框体51从上方观察的形状呈矩形形状。在框体51的后侧形成朝向上方的矩形形状的开口即净化空气的吹出口51a。框体51的比吹出口51a靠跟前侧为比吹出口51a的周缘低的阶梯部51b。在框体51的前表面形成有朝向后方凹陷的前表面凹部51c。在该前表面凹部51c设置后述的人检测装置55。

接下来,百叶窗52是改变从吹出口51a吹出的净化后的空气的朝向的结构。以架设于吹出口51a的左右的方式将2个百叶窗52前后排列设置。将百叶窗52的左右以旋转自如的方式轴支承于吹出口51a的内壁。

此外,在框体51的侧面且百叶窗52的附近设有用于使百叶窗52动作而改变朝向的百叶窗驱动马达53。

接下来,操作显示部54包括操作基板54a、下操作框54b、上操作框54c、以及片材541c。在操作基板54a安装开关541s、及作为发光部541h的led等电子部件。在下操作框54b设有光路开口541b、及连杆542b。光路开口541b引导led的光。连杆542b对操作基板54a上的开关进行按压。在上操作框54c设有供led的光通过的显示开口542c和按钮543c。在片材541c印刷led灯的功能和说明。在片材541c形成有与按钮543c成为上下的位置的按钮开口541d。

在阶梯部51b设置操作基板54a。在操作基板54a上设置下操作框54b。在下操作框54b的上方设置上操作框54c。在上操作框54c的上表面设置片材541c。

在这样设有各部的状态下,形成于片材541c的按钮开口541d与按钮543c成为上下的位置关系。该按钮543c与设于下操作框54b的连杆542b成为上下的位置关系。连杆542b与开关541s成为上下的位置关系。

此外,印刷有led灯的功能和说明的部分与显示开口542c成为上下的位置关系。显示开口542c与光路开口541b成为上下的位置关系。作为发光部541h的led位于该光路开口541b的内部。

通过这样构成,通过按压按钮543c而将设于下操作框54b的连杆542b向下按压。连杆542b被向下按压,从而安装在操作基板54a上的开关541s被按压。

此外,安装在操作基板54a上的led、下操作框54b的光路和片材541c的灯的功能、说明上下一致。通过与印刷于片材541c的功能、说明显示对应的led的点亮/熄灭来表示空气净化器m的状态。

在此,操作基板54a成为从左右宽度的中心部分的前侧局部性地将规定的区域呈半圆形形状地切掉而成的形状。换言之,通过操作基板54a的外形形状形成为凹陷的形状,由此在操作基板54a上形成有基板凹部541a。在操作基板54a设于阶梯部51b的状态下,该基板凹部541a处于与前表面凹部51c的上方重叠的位置。

在此,形成基板凹部541a的切口被构成为避免与设置在操作基板54a上的开关、led前后重叠。

接下来,下操作框54b成为从左右宽度的中心部分的前侧将规定的区域呈半圆形形状地切掉而成的形状。换言之,通过下操作框54b的外形形状形成为凹陷的形状,由此在下操作框54b上形成操作框凹部543b。在下操作框54b设于阶梯部51b的状态下,该操作框凹部543b处于与前表面凹部51c的上方重叠的位置。

在此,形成操作框凹部543b的切口被构成为避免与形成于下操作框54b的成为led的光路的开口、开关的连杆所在位置的开口前后重叠。

接下来,参照图8~图10,说明人检测装置55。

人检测装置55具有壳体55a、收纳在该壳体55a的内部的红外线传感器55b、以及与壳体55a连结的传感器驱动马达55c。

壳体55a包括框体551a和盖体552a。框体551a呈筒形状。在框体551a形成有朝向下方开口的下开口553a、朝向前方开口的红外线取入开口554a、与传感器驱动马达55c的旋转轴连接的轴连接部555a、以及限制壳体55a的旋转角度的旋转限制肋556a。

旋转限制肋556a从轴连接部555a向左右方向分别突出而形成。在壳体55a通过传感器驱动马达55c而旋转时,旋转限制肋556a与安装人检测装置55的部位即框体51抵碰,由此来限制壳体55a的旋转角度。

需要说明的是,左侧的旋转限制肋556a与框体51抵碰的位置对应于后述的左抵碰位置0。右侧的旋转限制肋556a与框体51抵碰的位置对应于右抵碰位置4。

在这样构成的壳体55a的内部,以保持于传感器保持框551b的状态插入红外线传感器55b。下开口553a由盖体552a封闭。

传感器保持框551b的与红外线取入开口554a对置的部分由使红外线透过的构件构成。在此状态下,红外线传感器55b配置成能够检测向壳体55a的红外线取入开口554a入射的红外线。

传感器驱动马达55c是使壳体55a动作而改变红外线传感器55b的朝向的部件。传感器驱动马达55c使用步进马达。传感器驱动马达55c以旋转轴551c垂直向下的方式与形成在壳体55a的上部的轴连接部555a连接。

这样固定的人检测装置55成为传感器驱动马达55c与在内部保持有红外线传感器55b的壳体55a上下相连的纵向上长的形状。

这样构成的人检测装置55通过传感器驱动马达55c进行驱动来改变壳体55a的朝向,改变红外线传感器55b的朝向。红外线传感器55b被构成为能够沿水平方向被驱动而以约150°的角度幅度旋转。

参照图12,从红外线传感器55b的左停止位置1至右停止位置3的角度设定为约150°。从红外线传感器55b的左抵碰位置0至左停止位置1的角度和从右抵碰位置4至右停止位置3的角度设定为约3°。红外线传感器55b被构成为无法旋转从左抵碰位置0至右抵碰位置4约156°以上的角度。

此外,红外线传感器55b检测来自对象物的红外线。红外线传感器55b在纵向上具备8个受光元件(未图示)。如图11所示,红外线传感器55b能够将对象物(对象区域)划分为高度不同的a1至a8的8个区带进行检测。

如以上所述构成的人检测装置55沿水平方向在约150°的范围内反复驱动,扫描室内的温度。利用控制机构,根据其温度检测结果来判定人的有无和从空气净化器观察的人的存在方向。

传感器驱动马达55c使用能够准确调整驱动角度的步进马达。因此,能够准确判断人的存在方向。步进马达旋转与输入的脉冲数对应的角度。

该传感器驱动马达55c设定为驱动与输入脉冲数对应的角度。传感器驱动马达55c例如每1脉冲驱动α°。即,当每1秒钟输入100脉冲时,传感器驱动马达55c旋转(100×α)°。

具有以上各部的上部单元50如下组装。

在框体51的前侧的阶梯部51b的上表面设置操作基板54a。接下来,以覆盖该操作基板54a的方式设置下操作框54b。然后,在下操作框54b的上表面设置上操作框54c。

这样设于框体51的操作显示部54的上表面成为与吹出口51a大致相同的高度。操作显示部54的上表面在百叶窗52关闭而将吹出口51a覆盖的状态下,与百叶窗52的上表面的高度对齐。

在这样针对框体51设置有操作基板54a和下操作框54b的状态下,框体51的前表面凹部51c、基板凹部541a、操作框凹部543b成为沿垂直方向相连的位置关系。在这些凹部的内部设置人检测装置55。

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壳体55a位于前表面凹部51c的凹部内部。传感器驱动马达55c位于基板凹部541a和操作框凹部543b的凹部内部。需要说明的是,人检测装置55通过螺纹紧固而固定于框体51并与控制机构电连接。

此外,人检测装置55的红外线传感器55b相对于垂直方向倾倒规定的角度而安装在壳体55a的内部,相比正面而朝向斜上方向。

例如在空气净化器m中,当在距地面的高度为约80cm的位置设置红外线传感器55b时,红外线传感器55b的安装角度被设定为相比水平朝向θ=14°上方。

通过这样配置,红外线传感器55b能够检测就座于距离空气净化器m约1.0[m]的场所的儿童(坐高65cm)的头至站立于距离空气净化器m约1.0[m]的场所的大人(身高170cm)的头。

这样,将各凹部(51c、541a、543b)以沿垂直方向相连的方式配置于上部单元50,并在由这些凹部形成的空间设置人检测装置55。由此,能够进一步减少人检测装置55向上部单元50的下方突出的量。

即,后述的空气净化过滤器60与人检测装置55能够上下不重叠,或者能够进一步减少重叠量,而且,被构成为能够进一步增大在人检测装置55的下方安装的空气净化过滤器60的设置区域。

而且,除此之外,能够进一步减少人检测装置55向上部单元50的前方突出的量。

接下来,参照图2~图4,说明空气净化过滤器60。

空气净化过滤器60包括前过滤器61、hepa过滤器62、以及脱臭过滤器63。

前过滤器61用于从空气中去除比较大的灰尘等。hepa过滤器62从空气中除去无法通过前过滤器61去除的尘埃(微粒)、细菌、病毒等。脱臭过滤器63从通过了前过滤器61及hepa过滤器62的空气流中吸附、分解发臭的成分或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而将其去除。

接下来,参照图4、图14、图15,说明构成空气净化器m的外围轮廓的罩类。

空气净化器m的外围轮廓包括前罩70、左侧面罩80a、右侧面罩80b、以及后罩90。

前罩70从前表面70a侧观察其形状呈纵向上长的矩形形状。从前罩70的侧边(左边和右片)70b至前表面70a的面由向外侧鼓出的曲面形成。即,从侧边70b到前表面70a为止的水平截面形状成为一连串弯曲的形状。从侧边70b至前表面70a的部分形成侧面70d。

前表面70a呈平面形状。在前表面70a形成有朝向后方凹陷的左右长的凹部71。在凹部71的左右中心开设有与人检测装置55面对的传感器开口72。此外,凹部71是如下的构造,就距前表面70a凹陷的深度而言,传感器开口72的位置最深,随着在左右方向上偏离而逐渐变浅。并且,前罩70在背面具有沿水平方向延伸的多条肋70c。

这样,通过将前罩70的水平截面形状从侧边70b到前表面70a为止形成为一连串弯曲的形状,前罩70的刚性得以提高。

换言之,前罩70的水平截面形状由前表面70a和侧面70d形成コ字形状。因此,前罩70被构成为水平截面形状与是平面形状的情况相比刚性高。

此外,即使为了配置人检测装置55而将传感器开口72开设于前罩70,通过传感器开口72的左右的位置的形状构成为在左右方向上具有一定宽度的凹形状,传感器开口72的周围的刚性也得以确保。

此外,即使在未形成有凹部71的部分,通过形成左右方向长的肋70c,前罩70的刚性也得以提高。

因而,通过使前罩70形成为这样的形状,进一步提高前罩70的刚性。因此,前罩70被从前表面按压时的变形被抑制。

前罩70以与主体壳体10一起从前方覆盖被设置于主体壳体10的人检测装置55的方式拆装自如地安装。在该状态下,人检测装置55位于传感器开口72的位置且凹部71的内部。

人检测装置55被配置在圆角部分,该圆角部分位于比将分别配置于主体壳体10的左右侧面的左侧面罩80a的前方端部801a和右侧面罩80b的前方端部801b连结的直线l靠前方、且比前罩70的前表面70a靠后方的位置。

需要说明的是,前方端部801a、801b从侧面侧观察,是未被左侧面罩80a和右侧面罩80b的前罩70覆盖的部分的前方的端部。

在人检测装置55位于传感器开口72的状态下,在人检测装置55与前罩70之间存在间隙。即使在人检测装置55动作而壳体55a旋转时,人检测装置55与前罩70也不会接触。

因为传感器开口72开设于凹部71的中心,所以传感器开口72的周围的刚性也得以确保,防止因施加于前罩70的力产生的传感器开口72的变形。降低施加于前罩70的力对人检测装置55的影响。

通过这样构成,即使前罩70被从前表面按压,力也难以施加于人检测装置55。因此,因为外力不施加于人检测装置55、传感器驱动马达55c的旋转轴551c,所以能够防止破损。

这样,构成为进一步提高前罩70的刚性,抑制被从前表面按压时的变形,即使前罩70被从前表面按压,力也难以施加于人检测装置55的结构。因此,耐长期使用。

凹部71是在人检测装置55位于传感器开口72的状态下,通过传感器驱动马达55c使红外线传感器55b的朝向变化时,为了确保红外线传感器55b的检测视野而设置的凹部。

并且,凹部71对应于红外线传感器55b的旋转角度,以传感器开口72为中心而成为比约150°大的扇形形状。由此,在人检测装置55动作而壳体55a旋转时,前罩70不会妨碍红外线传感器55b的检测视野。此外,凹部71也有助于提高前罩70的刚性。凹部71也抑制前罩70在人检测装置55的周边被按压时的变形。

需要说明的是,在前罩70安装于主体壳体10的状态下,传感器开口72设置在距地面约80[cm]的位置。

接下来,左右的侧面罩80呈纵向上长的矩形形状。在侧面罩80的侧面形成有扶手凹部81。在侧面罩80的前边形成有沿上下方向具有一定宽度的侧面凹部82。在侧面罩80的后边形成有朝向内侧立起的卡合爪83。卡合爪83呈板状。在卡合爪83的内部开设有卡合爪开口83a。而且,在前边开设有在前后方向上贯通的螺纹开口84。

接下来,后罩90呈纵向上长的矩形形状。在后罩90的左侧及右侧的边侧形成有供卡合爪83卡合的多个卡合接受部91。该卡合接受部91包括朝向侧方的狭缝状的开口(狭缝开口91a)和在后罩90的朝向前方的面且在该狭缝开口91a的附近形成的凸部91b。

以上的前罩70、侧面罩80、后罩90均构成为相同高度。

以上的各单元及部件如下组装而形成空气净化器m。

参照图2~图4,在后主体壳体12的上凹部122a和下凹部122b分别安装马达21,由此设置风扇单元20。

马达21以旋转轴的轴向朝向前方的方式分别安装于上凹部122a和下凹部122b。

即,风扇单元20被设置成,叶片23的吸入口朝向前方,从前方吸引空气,朝向在叶片23的径向上位于周围的涡形外壳12a、12b吹出气流。

接下来,在该后主体壳体12以覆盖前表面的方式连接前主体壳体11。即,前主体壳体11与后主体壳体12前后对合,通过螺纹紧固等而固定,从而构成主体壳体10。

在此,当前主体壳体11与后主体壳体12前后对合而固定时,在前主体壳体11和后主体壳体12的下端夹入底主体壳体42,由此将自动回转单元40安装于主体壳体10。

即,在前主体壳体11与后主体壳体12前后对合而形成的主体壳体10的下部空间,设置底主体壳体42而成为主体壳体10的底。

该底主体壳体42以由前主体壳体11和后主体壳体12夹入的状态固定于前主体壳体11和后主体壳体12。底主体壳体42构成为相对于基台41旋转自如。因此,与底主体壳体42一体的主体壳体10构成为能够相对于基台41旋转。

这样,在前主体壳体11与后主体壳体12前后对合而固定时,在前主体壳体11和后主体壳体12的下端夹入底主体壳体42,由此将自动回转单元40安装于主体壳体10。由此,能够将主体壳体10与自动回转单元40牢固地结合。

底主体壳体42嵌入于通过前主体壳体11与后主体壳体12前后对合而形成的空间。

即,通过该空间的形状来抑制底主体壳体42相对于主体壳体10的移动(防旋转)。因此,即使安装各部而重量增加的主体壳体10旋转,也能够牢固地保持主体壳体10与自动回转单元40的结合。

此外,在前主体壳体11与后主体壳体12这样连接的状态下,风扇单元20被设置成风扇马达的轴朝向前方,所以叶片23的吸入开口朝向前方。上侧的风扇单元20的吸入开口与上开口111a对置,下侧的风扇单元20与下开口111b对置。

这样,在与后主体壳体12结合的前主体壳体11的内部,如下所述设置风扇保护件13和空气净化过滤器60。

风扇保护件13是防止异物向风扇单元20的内部侵入的格子状的框。风扇保护件13以覆盖上开口111a和下开口111b的方式分别设置。

空气净化过滤器60设于前主体壳体11的内侧。空气净化过滤器60按照在前表面侧设置前过滤器61,在前过滤器61的后方设置hepa过滤器62,在hepa过滤器62的后方设置脱臭过滤器63的顺序设置。

接下来,在前主体壳体11与后主体壳体12前后对合并固定而构成的主体壳体10的上部设置上部单元50。该上部单元50跨前主体壳体11和后主体壳体12地配置。并且,上部单元50的框体51通过螺纹紧固等而固定于前主体壳体11和后主体壳体12。

这样,通过跨前主体壳体11和后主体壳体12地配置上部单元50,将上部单元50的骨架即框体51固定于前主体壳体11和后主体壳体12。因此,使前主体壳体11与后主体壳体12的结合更牢固。

接下来,如上所述安装于主体壳体10的上部单元50的吹出口51a位于涡形外壳的上方开口121a、121b的上方。此外,使向内部引导红外线的开口朝向前方而成为人检测装置55面对前主体壳体11的传感器开口11c的状态。

在此,人检测装置55设置在由沿着垂直方向上下相连的框体51的前表面凹部51c、基板凹部541a、操作框凹部543b形成的凹部的内部。由此,在人检测装置55设置于框体51的状态下,能够减少人检测装置55的向框体51的前方及下方突出的突出量。

这样,由于能够减少人检测装置55的向前方突出的突出量,因此能够更紧凑地构成空气净化器的前后方向的尺寸。

此外,由于减少人检测装置55的向下方突出的量,因此进一步减少人检测装置55遮挡位于下方的空气净化过滤器60的量。因此,使室内空气高效率地向空气净化过滤器60流动。

接下来,说明设置基板单元30的位置。

在上涡形外壳12a与下涡形外壳12b的上下方向之间,且在从下涡形外壳12b的上方至上涡形外壳12a的里侧的空间即开口朝向侧方的空间部12c,设置基板单元30。

空间部12c是通过由曲面形成的涡形外壳12a、12b与矩形形状的后主体壳体12的形状的不同而形成的空间。在空间部12c这样地设置板单元30。通过高效率地配置基板单元30,更紧凑地形成空气净化器。

空间部12c位于上涡形外壳12a与下涡形外壳12b之间。因此,能够使基板单元30相对于在各个涡形外壳设置的风扇单元20的距离相等。

由此,能够使连接基板单元30与各风扇单元20的配线的长度分别相同。因此,不需要准备改变了配线的长度的马达。此外,在组装作业时,不用区别上下的马达地进行安装。

接下来,参照图3及图4,说明构成外围轮廓的前罩70、侧面罩80、后罩90的安装。

首先,在后主体壳体12的背面,通过螺纹紧固来设置后罩90。由此,在上方开口121b的上方形成由后主体壳体12和后罩90围成的空间k。

该空间k将下涡形外壳12b的上方开口121b与吹出口51a连通。该空间k成为从设于下涡形外壳12b的风扇单元20吹出的气流的流路。

接下来,说明侧面罩80的安装。

侧面罩80的卡合爪83从侧方进入安装于后主体壳体12的状态下的后罩90的狭缝开口91a。凸部91b嵌入卡合爪开口83a。在此状态下,侧面罩80垂直于后罩90,并覆盖主体壳体10的侧面。并且,通过从前方穿过螺纹开口84进行螺纹紧固,从而将侧面罩80螺纹紧固于前主体壳体11。

这样,将卡合爪83插入于后罩90的狭缝开口91a而使侧面罩80的后侧进入后罩90的内侧。使凸部91b嵌入卡合爪开口83a,由此侧面罩80的后侧不使用螺钉等地被卡合。侧面罩80的前侧使用螺钉进行固定。

由此,能够减少将侧面罩80向后罩90安装时的螺钉的使用量。

接下来,说明前罩70的安装。

在空气净化过滤器60安装于前主体壳体11的状态下,前罩70拆装自如地安装于前主体壳体11,以便覆盖空气净化过滤器60。

在前罩70安装于前主体壳体11的状态下,红外线传感器55b位于传感器开口72。在前罩70安装于前主体壳体11的状态下,安装于侧面罩80的螺纹开口84的螺钉因前罩70而从外部看不到。

需要说明的是,前罩70相对于前主体壳体11拆装自如。通过拆下前罩70,能够拆卸空气净化过滤器60进行清扫等保养。

此外,在侧面罩80形成有侧面凹部82。因此,在前罩70与侧面罩80的对合位置形成间隙r。该间隙r成为向空气净化器内部取入室内空气的空气取入口82a。

这样,空气取入口82a朝向空气净化器的左右方向。因此,也从空气净化器的侧方取入空气。即,空气取入口82a根据空气净化器的旋转角度而调节朝向,以从更大的范围取入室内空气。

而且,在这样构成的空气净化器设有检测室内空气含有的灰尘量的灰尘传感器(未图示)和检测室内空气的臭味的臭气传感器(未图示)。

并且,这些传感器与控制机构电连接。传感器通过检测而发送的信号向控制机构输入。构成为能够基于被输入到控制手的信号进行空气净化运转。

如以上所述组装各部而成的空气净化器如下使各部动作而取入室内空气进行空气净化。

首先,将电源线41c与电源连接,则旋转位置检测机构45检测组装有各部的状态下的主体壳体10(以下,简称为主体壳体10)与自动回转单元40的位置关系。

在主体壳体10未朝向与自动回转单元40相同的方向的情况下,即,在主体壳体10未朝向正面的情况下,旋转驱动单元44进行驱动而使主体壳体10旋转至旋转位置检测机构45检测到主体壳体10朝向正面为止。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主体壳体10朝向正面的状态为下述状态,即作为旋转位置检测机构45的3个光断续器分别位于在分隔件413a形成的3个狭缝,且全部的光断续器的受光部检测到来自发光部的光的状态。

这样,在主体壳体10朝向初始状态的方向、即朝向正面的动作结束后,人检测装置55的传感器驱动马达55c实施后述的对位动作,然后,以红外线传感器55b朝向正面的状态停止。

接下来,通过操作设于操作显示部54的运转开始开关,控制机构开始空气净化动作。

首先,百叶窗驱动马达53进行驱动,由此百叶窗52向上方动作,吹出口51a开放。此时,百叶窗52停止在向从水平方向朝上约45°的方向吹出净化空气的角度。该吹出角度成为对室内空气进行净化的最佳角度。

接下来,风扇单元20进行驱动。由此,室内的空气从形成在前罩70与侧面罩80之间的空气取入口82a被吸入到空气净化器的内部。

并且,被取入到空气净化器的内部的室内的空气通过前过滤器61、hepa过滤器62和脱臭过滤器63,被风扇单元20的叶片23从前方吸入,沿着叶片23的旋转方向排出,从吹出口51a被吹出到空气净化器的外部。

在此,通过操作设于操作显示部54的模式切换开关,能够选择预先设定的运转模式。

例如,当选择标准自动运转时,基于人检测装置55、灰尘传感器(未图示)、臭气传感器(未图示)的检测结果,控制机构使风扇单元20、自动回转单元40、百叶窗52动作。

接下来,参照图12、图13,说明人检测装置55的人检测动作。

当标准运转开始时,人检测装置55开始人的检测动作。通过传感器驱动马达55c的驱动,在内部设有红外线传感器55b的壳体55a旋转,改变红外线传感器55b的朝向。

传感器驱动马达55c成为驱动与输入脉冲数对应的角度的设定。据此来确定壳体55a的旋转角度的量。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传感器驱动马达55c的旋转角度、即壳体55a的旋转角度被设定为从一方的旋转限制肋556a与框体51抵碰的状态至另一方的旋转限制肋556a与框体51抵碰为止,约156°。

参照图13,在步骤1中,控制机构向传感器驱动马达55c输入左抵碰脉冲p1,使得传感器驱动马达55c朝向壳体55a的左侧的旋转限制肋556a与框体51抵碰的位置即左抵碰位置0进行逆时针旋转。

该左抵碰脉冲p1的输入脉冲数是传感器驱动马达55c逆时针旋转而使人检测装置55能够旋转从右侧的旋转限制肋556a与框体51抵碰的位置即右抵碰位置4至左抵碰位置0为止的旋转角度约156°以上的脉冲数。在该步骤1结束的阶段,传感器驱动马达55c朝向最左侧的方向。

该步骤1是控制机构用于将传感器驱动马达55c的旋转位置重置而能够使红外线传感器55b所朝的方向准确地进行对位动作的最初的工序。由此,在步骤1开始以前,即便在使用者触碰人检测装置55或者某些物体接触而发生了旋转的情况下,也能够准确地进行对位动作。

接下来,在步骤2中,控制机构输入第一补正脉冲p2,以使传感器驱动马达55c相对于步骤1时的旋转进行反转。

该第一补正脉冲p2的输入脉冲数是对构成传感器驱动马达55c的齿轮的齿隙、或旋转轴551c与壳体55a的连接的松动(游隙)进行修正的程度的数。壳体55a不旋转而停留在左抵碰位置0的位置。

在此,说明传感器驱动马达55c从步骤1结束的状态进行驱动而顺时针旋转(步骤1的反向旋转)的状态。

首先,步骤1结束的状态是壳体55a的左侧的旋转限制肋556a与框体51抵碰的状态。当输入第一补正脉冲p2时,传感器驱动马达55c旋转驱动与构成传感器驱动马达55c的齿轮的齿隙、或旋转轴551c与壳体55a的连接的松动对应的量。

并且,当该松动消失时,传感器驱动马达55c的旋转向壳体55a传递,壳体55a开始顺时针旋转。

即,即使传感器驱动马达55c动作,由于在构成传感器驱动马达55c的齿轮的齿隙、或旋转轴551c与壳体55a的连接的松动消失之前也不会传递传感器驱动马达55c的旋转,因此壳体55a不旋转。

因此,在从步骤1的状态开始要使壳体55a顺时针旋转(反转)的情况下,由于实际上存在齿轮的齿隙或各部的松动,因此即便向传感器驱动马达55c输入要使壳体55a旋转的量的脉冲,壳体55a的开始动作也会比传感器驱动马达55c延迟。

即,借助输入的脉冲而使传感器驱动马达55c旋转的角度与壳体55a旋转的角度产生误差。仅是旋转规定的角度的脉冲的话,无法使壳体55a旋转准确的角度。

为了减少这样的误差,在步骤2中,输入第一补正脉冲p2而使传感器驱动马达55c驱动。由此,减小齿隙或各部的松动引起的旋转角度的误差。

接下来,在步骤3中,控制机构向传感器驱动马达55c输入使其顺时针旋转3°的初始位置设定脉冲p3。传感器驱动马达55c从左抵碰位置0至左停止位置1进行驱动。由此,从左抵碰位置0至左停止位置1形成3°的间隔。

该间隔是为了在人检测装置55沿左右方向进行旋转动作而进行人检测动作的过程中,在改变旋转方向的左停止位置1,防止壳体55a与框体51抵碰的间隔。

以上,步骤1~步骤3成为人检测装置55进行人检测动作之前的初始位置设定动作。通过这样设定人检测装置55的旋转初始位置,能够基于人检测装置55的检测结果而使空气净化器的朝向正确。

接下来,当开始人检测时,在步骤4中,控制机构向传感器驱动马达55c输入使其顺时针旋转150°的顺时针旋转脉冲p4。传感器驱动马达55c从左停止位置1至右停止位置3进行驱动。

在此,红外线传感器55b检测来自处于检测视野的范围的对象物的红外线,并将其信号向控制机构输入。并且,控制机构根据来自红外线传感器55b的输入信号和被输入该信号的位置的传感器驱动马达55c的脉冲,来判定人存在的位置。

接下来,当人检测装置55旋转至右停止位置3时,在步骤5中,控制机构为了使传感器驱动马达55c逆时针反转而向传感器驱动马达55c输入第二补正脉冲p5。

该第二补正脉冲p5的输入脉冲数是对构成传感器驱动马达55c的齿轮的齿隙、或旋转轴551c与壳体55a的连接的松动(游隙)进行修正的程度的数。

该第二补正脉冲p5与第一补正脉冲p2同样,用于减小借助输入的脉冲而使传感器驱动马达55c旋转的角度与壳体55a旋转的角度的误差。第二补正脉冲p5的绝对值和第一补正脉冲p2的绝对值被设定为p2>p5。

在左抵碰位置0成为壳体55a与主体壳体10抵碰的状态。由于在左抵碰位置0,是在旋转方向上按压之后,因此传感器驱动马达55c反转时的松动大。

相对于此,在右停止位置3与右抵碰位置4之间存在3°的间隙。在右停止位置3,壳体55a不会与框体51抵碰,因此传感器驱动马达55c反转时的松动小。

因此,通过将第二补正脉冲p5的大小设定为小于第一补正脉冲p2的大小,能够适当地修正上述误差。

接下来,在步骤6中,控制机构向传感器驱动马达55c输入使其逆时针旋转150°的左旋转脉冲p6。传感器驱动马达55c从右停止位置3至左停止位置1进行驱动。

在此,红外线传感器55b检测来自处于检测视野的范围的对象物的红外线,并将其信号向控制机构输入。并且,控制机构根据来自红外线传感器55b的输入信号和被输入该信号的位置的传感器驱动马达55c的脉冲,来判定人存在的位置。

接下来,当人检测装置55旋转至左停止位置1时,在步骤7中,控制机构为了使传感器驱动马达55c顺时针反转而向传感器驱动马达55c输入第三补正脉冲p7。

该第三补正脉冲p7的输入脉冲数是对构成传感器驱动马达55c的齿轮的齿隙、或旋转轴551c与壳体55a的连接的松动(游隙)进行修正的程度的数。

该第三补正脉冲p7与第一补正脉冲p2同样,用于减小借助输入的脉冲而使传感器驱动马达55c旋转的角度与壳体55a旋转的角度的误差。第三补正脉冲p7的绝对值的大小与第一补正脉冲p2的绝对值的大小相比,设定为p2>p7。

在左抵碰位置0成为壳体55a与主体壳体10抵碰的状态。由于在左抵碰位置0,是在旋转方向上按压之后,因此传感器驱动马达55c反转时的松动大。

相对于此,在左停止位置1与左抵碰位置0之间存在3°的间隙。在左停止位置1,壳体55a不会与框体51抵碰,因此传感器驱动马达55c反转时的松动小。

因此,通过将第三补正脉冲p7的大小设定为小于第一补正脉冲p2的大小,能够适当地修正上述误差。

如以上所述,控制机构在步骤1~步骤3中进行人检测装置55进行人检测动作之前的初始位置设定动作。控制机构通过反复执行步骤4~步骤7来检测与人检测装置55朝向的方向对应的人的有无,掌握人存在的位置。

尤其是除了人检测装置55的传感器驱动马达55c的扫描动作之外,通过使自动回转单元40旋转来改变主体壳体10的朝向,由此进行更大范围的人检测。

并且,控制机构基于人检测装置55的检测结果,使自动回转单元40的旋转驱动单元44和旋转位置检测机构45驱动,来使空气净化器的正面朝向人存在的方向。

而且,驱动百叶窗驱动马达53而使百叶窗52朝向垂直方向。空气取入口82a朝向空气净化器m的左右方向。空气取入口82a从空气净化器朝向相对于人所在的方向的90°的方向。因为吹出风向人所在的方向被送风,所以高效率地将人周围的灰尘运送至空气净化器的旁边,且吹出风不会吹到人身上。

此外,在这样的状态下,基于来自灰尘传感器(未图示)、臭气传感器(未图示)的检测结果,在室内空气的灰尘多时或臭气强时,提高风扇单元20的马达21的转速,强力地对室内空气进行净化至灰尘的量或臭气的强度下降为止。

而且,在上述状态下,如果在一定时间内通过灰尘传感器、臭气传感器未检测到室内的灰尘、臭气或污染,或者检测值为规定的值以下,则重新通过人检测装置55开始人的检测。

工业实用性

本发明可以用于例如对室内的空气进行净化的空气净化器。

附图标记说明

m空气净化器,10主体壳体,11前主体壳体,11a上分隔件,111a上开口,11b下分隔件,111b下开口,11c传感器开口,12后主体壳体,12a上涡形外壳,121a上方开口,122a上凹部,12b下涡形外壳,121b上方开口,122b下凹部,12c空间部,12x对前后进行分隔的壁面,13风扇保护件,20风扇单元,21马达,21a旋转轴,22马达罩,23叶片,30基板单元,31印刷配线基板,32第一基板壳体,33第二基板壳体,40自动回转单元,41基台,41a基台凹部,413a分隔件,414a狭缝,415a齿条齿轮,41b中心凸部,41c电源线,42底主体壳体,42a轴承,421a侧面开口,42b凸缘,42c车轮外壳,42d光断续器安装凹部,43自动回转轴,43a贯通孔,431a槽部,44旋转驱动单元,44a步进马达,441a旋转轴,44b小齿轮,44c轴承保持板,44d马达壳体,45旋转位置检测机构,46滑动板,46a滑动板开口,46b凸缘凹部,47滑动板按压件,48基台侧车轮,49主体侧车轮,50上部单元,51框体,51a吹出口,51b阶梯部,51c前表面凹部,52百叶窗,53百叶窗驱动马达,54操作显示部,54a操作基板,541a基板凹部,54b下操作框,541b光路开口,542b连杆,543b操作框凹部,54c上操作框,541c片材,55人检测装置,55a壳体,551a框体,552a盖体,553a下开口,554a红外线取入开口,555a轴连接部,556a旋转限制肋,55b红外线传感器,551b传感器保持框,55c传感器驱动马达,551c旋转轴,60空气净化过滤器,61前过滤器,62hepa过滤器,63脱臭过滤器,70前罩,70a前表面,70b侧边,70c肋,71凹部,72传感器开口,80a左侧面罩,801a前方端部,80b右侧面罩,801b前方端部,81扶手凹部,82侧面凹部,82a空气取入口,83卡合爪,83a卡合爪开口,84螺纹开口,90后罩,91卡合接受部,91a狭缝开口,91b凸部。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