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地式空调器室内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586361阅读:179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空调器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落地式空调器室内机。



背景技术:

传统的落地式空调器中,通常都采用矩形的出风口,在出风口上普遍设置有横格栅和纵格栅,通过横格栅实现上下方向的导风,通过纵格栅来实现左右方向的导风。但是,传统的导风结构在通过摆动横格栅和纵格栅导风时,容易出现格栅抖动的现象,噪音较大,且由于格栅摆动角度受限,使送风角度较小,格栅的设计也阻挡了一部分风,减小了风力,影响了送风距离和送风效果。

为解决以上问题,现有的一些落地式空调器采用圆形出风口结构,出风口处不设置导风板。在室内机开启后,利用中空引流的方式将室内机内部气流直接导出。但是,这些圆形出风口的室内机,由于出风口处不具有遮蔽结构,外部灰尘容易进入室内机内部,影响空调出风气流的空气质量。另外,这些室内机无法对出风口处的气流方向进行引导,容易造成冷气/热气直吹,影响用户体验。



技术实现要素:

鉴于上述问题,提出了本发明以便提供一种克服上述问题或者至少部分地解决上述问题的落地式空调器室内机。

本发明一个进一步的目的是为了封闭出风口。

本发明另一个进一步的目的是为了调节出风口处的出风方向。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落地式空调器室内机,包括:壳体,壳体的前侧开设有圆形出风口;导风组件,设置于出风口处,由口径大小连续增大的多个环形导风板依次嵌套形成,在导风组件处于关闭状态时,多个环形导风板共同封闭出风口;其中导风组件还配置成,驱动多个环形导风板朝向室内机前侧平动伸出,并且每相邻两环环形导风板中,内环的环形导风板的伸出距离大于外环的环形导风板的伸出距离,使得相邻环形导风板之间产生开口,以达到导风组件的开启状态。

可选地,导风组件还配置成,在达到开启状态后,驱动多个环形导风板朝向同一方向翻转,并且每相邻两环环形导风板中,内环的环形导风板的翻转角度大于外环的环形导风板的翻转角度,以使得相邻两环环形导风板所在平面之间形成夹角,并形成朝向预设方向的开口。

可选地,导风组件还包括:多个导风筒,设置于出风口内侧,多个导风筒口径大小连续增大且依次嵌套形成多层结构,每个环形导风板固定于与其口径对应的导风筒的朝向出风口一端的端口上。

可选地,导风组件还包括:多个伸缩机构,分别设置于最外层导风筒外侧的多个不同周向角度的位置,且分别与多个导风筒连接,配置成驱动多个导风筒沿其中轴线方向伸缩,以带动多个环形导风板伸出或缩入,或驱动多个导风筒向同一预设方向偏转,以带动多个环形导风板翻转。

可选地,伸缩机构的个数为3个,分别设置于最外层导风筒的外侧上方、下方和左右两侧中的其中一侧。

可选地,每个伸缩机构包括:至少一个平行四边形伸缩装置,每个平行四边形伸缩装置由多个平行四边形框架首尾连接形成,其包括多个可移动节点,每个节点对应连接一个导风筒,以带动多个导风筒伸缩或偏转;步进电机,与对应的平行四边形伸缩装置相连接,配置成驱动平行四边形伸缩装置伸缩。

可选地,伸缩机构的个数为2个,分别设置于最外层导风筒的外侧上方和下方,每个伸缩机构包括2个并排设置的平行四边形伸缩装置;伸缩机构还包括旋转电机,旋转电机与对应的平行四边形伸缩装置相连接,配置成通过调整两个并排设置的平行四边形伸缩装置的伸缩长度,驱动多个导风筒左右偏转。

可选地,步进电机包括:齿轮,配置成可正向或方向转动;和齿条,与齿轮啮合,并与平行四边形伸缩装置的多个节点相连接,配置成由齿轮驱动沿其长度方向运动,同时带动平行四边形伸缩装置伸缩。

可选地,环形导风板与相连的导风筒一体成型。

可选地,环形导风板与相连的导风筒的连接部分采用弧形过渡连接。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空调器室内机,包括:壳体和导风组件。壳体的前侧开设有圆形出风口。导风组件设置于出风口处,由口径大小连续增大的多个环形导风板依次嵌套形成,在导风组件处于关闭状态时,多个环形导风板共同封闭出风口。导风组件还可以驱动多个环形导风板朝向室内机前侧平动伸出,并且每相邻两环环形导风板中,内环的环形导风板的伸出距离大于外环的环形导风板的伸出距离,使得相邻环形导风板之间产生开口,以达到导风组件的开启状态。本发明的落地式空调器室内机具有多个嵌套的环形导风板,能够巧妙的、无缝隙的封闭空调器室内机的圆形出风口。在空调器室内机开启后,多层环形导风板由外层到内层向前逐渐伸出,导风组件产生多个开口,以允许室内机内部气流流出。

进一步地,本发明的导风组件还可以在达到开启状态后,驱动多个环形导风板朝向同一方向翻转,且并且每相邻两环环形导风板中,内环的环形导风板的翻转角度大于外环的环形导风板的翻转角度,以使得相邻环形导风板之间产生朝向预设方向的开口。本发明的导风组件可以通过翻转环形导风板,使得导风组件在需要出风的方向上产生开口,而其它方向封闭,以使得气流从用户设定的方向出风。本发明的落地式空调器室内机,用户可以自由设定出风方向,避免了冷气/热气直吹,提升了用户体验。

根据下文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具体实施例的详细描述,本领域技术人员将会更加明了本发明的上述以及其他目的、优点和特征。

附图说明

后文将参照附图以示例性而非限制性的方式详细描述本发明的一些具体实施例。附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标示了相同或类似的部件或部分。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理解,这些附图未必是按比例绘制的。附图中:

图1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空调器室内机的示意图;

图2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落地式空调器室内机的结构分解图;

图3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离子风发生装置的一个放电模组的示意性结构分解图;

图4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放电模组的示意性剖视图;

图5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相邻两个放电模组的其中一种错位布置方式示意图;

图6是根据本发明另一个实施例的相邻两个放电模组的另一种错位布置方式示意图;

图7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空调器室内机的导风组件的示意图;

图8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空调器室内机的导风组件的正视图;

图9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空调器室内机的导风组件处于关闭状态的俯视图;

图10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空调器室内机的导风组件处于关闭状态的侧面剖视图;

图11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空调器室内机的导风组件处于开启状态的的俯视图;

图12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空调器室内机的导风组件处于开启状态的侧面剖视图;

图13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空调器室内机的导风组件处于上出风状态的正视图;

图14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空调器室内机的导风组件处于上出风状态的侧视图;

图15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空调器室内机的导风组件处于上出风状态的侧面剖视图;以及

图16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空调器室内机的导风组件处于左出风状态的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施例首先提供了一种落地式空调器室内机,该空调器室内机包括:壳体10和导风组件20。图1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空调器室内机的示意图,图7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空调器室内机的导风组件20的示意图。如图1中坐标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定义x轴正向指向室内机右侧,y轴正向指向室内机前侧,z轴正向指向室内机上方。上述壳体10的前侧开设有圆形出风口11,导风组件20设置于出风口11处。在本实施例中,圆形出风口11的数量为两个。

图2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落地式空调器室内机的结构分解图。在本实施例中,壳体10还具有用于供环境空气进入其内部的至少一个进风口13,该至少一个进风口13位于壳体10的后侧。如此设计能够有效地利用落地式空调器室内机的空间,同时还可有效地提高室内温度的变化速度,进而有效地提高空调器室内机的工作效率和换热效率。在一些实施方式中,进风口13的数量可以为一个,该进风口13位于壳体10的后侧,并沿壳体10的竖向延伸,以使得该进风口13能够与上述至少两个出风口11相对。在另一些实施方式中,进风口13的数量可以为两个、三个或多于三个的更多个。进风口13的数量可以与出风口11的数量相同,也可以不同。在本实施例中,空调器室内机还可以包括换热器93。换热器93可以为平板式蒸发器,设置于壳体10内部,且沿壳体10内部容纳腔的长度方向延伸。也就是说,换热器93设置于多个出风口11和多个进风口13之间。

上述空调器室内机还包括至少一个送风装置90,每个送风装置90设置于一个导风组件20的后侧,配置成向出风口11送风。在本实施例中,每个送风装置90可以为包括一个轴流风机92。每个轴流风机92设置于换热器93的前侧,用于受控地促使与换热器93换热后的气流朝向上述两个出风口11流动。在本发明的另外一些实施例中,每个送风装置90还可以为包括一个离子风发生装置91。每个离子风发生装置91可以设置于一个轴流风机92的后侧。离子风发生装置91能够通过电场力促使气流流动(离子风发生装置产生流动的离子风气流的原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比较习知和容易获得的,因此这里不再赘述)。在本发明一些可替代实施例中,送风装置90还可以仅包含一个离子风发生装置91(即不含轴流风机92),送风装置90仅依靠离子风发生装置91的电场进行送风。

图3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离子风发生装置的一个放电模组的示意性结构分解图。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参见图3,每个离子风发生装置91均包括至少一个放电模组910。每个放电模组910均具有在金属网911和位于金属网911后侧并呈阵列排布的多个放电针912。金属网911在垂直于前后方向的平面内延伸。金属网911上均匀分布有圆形孔、方形孔、菱形孔或其他形状的通孔。放电针912具有放电尖端,该放电尖端可直向金属网911的某一通孔的中心。放电针912和金属网911上分别施加正负高压电极,放电针912相当于产生电晕放电的放射极,金属网911相当于接收极。

也就是说,每个放电模组910所产生的离子风的流向均为从后向前,多个放电针912与金属网911的排布方向与离子风的流向相同。

图4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放电模组的示意性剖视图。参见图4,为了提高离子风发生装置的送风速度,本发明的设计人进行了大量的风速测量实验,实验结果发现,将每个放电针912的针尖与金属网911的距离l设置成使其满足l=al1(其中,a为范围在0.7~1.3之间的任一常数,即a可取值为0.7、0.8、0.9、1.0、1.1、1.2或1.3,l1为使得金属网911的风速中心点处的离子风风速达到最大风速vmax时放电针912的针尖与金属网911之间的距离,金属网911的风速中心点为放电针912的针尖在金属网911上的投影点)的关系后,一方面,每个离子风发生装置91所产生的离子风风速能够更好地满足用户正常的使用需求,另一方面,还可确保放电针912在金属网911产生有效离子风的区域内能够部分重叠以达到无影灯的投射的效果,从而使得金属网911的离子风分布更加均匀。

为了提高离子风发生装置的送风量,本发明的设计人进行了大量的针尖投影半径测量的实验,实验结果发现,将相邻两个放电针912的针尖之间的距离r设置成使其满足r=ar1(其中,r1为风速达到最大风速vmax的b倍的风速测量点与风速中心点之间的距离,b为范围在0.3~0.7之间的任一常数,即b可取值为0.3、0.4、0.5、0.6或0.7,a的取值与上述相同)的关系后,每个离子风发生装置91所产生的离子风风量能够更好地满足用户正常的使用需求。同时,对相邻两个放电针912之间的距离进行特别设计后,既能够避免相邻两个放电针912之间因距离太近而发生风速相互抵消,又能够避免两个放电针912之间的距离太远而导致风量减少以及风量分布不均匀。

由此可见,本发明通过合理设计放电针912与金属网911的空间位置关系,并同时合理布局多个放电针912相互之间的位置关系,可使得第一离子风发生装置32和第二离子风发生装置40能够产生均匀的、较大风量的离子风,从而提高了每个放电模组910的送风速度、送风量以及送风效率。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每个离子风发生装置91均包括沿前后方向依次排列、且并联或串联连接的多个放电模组910,每个放电模组910均具有在垂直于前后方向的平面内延伸的金属网911和位于金属网911后侧并呈阵列排布的多个放电针912。由此,每个放电模组910中的放电针912与对应的金属网911之间将产生电晕放电现象,从而可使得离子风经过多个放电模组910进行多次加速,可以实现风速的叠加,以获得较高的出风速度。并且在高速出风作用下能够形成负压,进一步的增大进风量、提高多级离子送风模块的送风速度、送风量以及送风效率。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中,相邻两个放电模组910的放电针912直对布置,也就是说,每相邻两个放电模组的放电针912在离子风发生装置91的出风面内的投影重合。由此,每个放电针912的尖端所对应的区域会产生较大较强的电场,因此该区域会产生局部风速较高的离子风,该离子风吹到用户身上会另用户具有较强的风感。换句话说,此种布置方式可在金属网911的每个风速中心点附近获得局部的较大风速,以提升空调器室内机单独由离子风发生装置驱动送风时的风感。

在本发明的一些替代性实施方式中,相邻两个放电模组910的放电针912错位布置。图5所示实施例为其中一种错位布置方式,其中oz轴表示高度方向,ox轴表示横向。为了便于理解,将相邻两个放电模组910的结构分别以实线和虚线示出。该错位布置方式为:每相邻两个放电模组的放电针912在横向上错位布置,且每相邻两个放电模组的相应放电针912在离子风发生装置10的出风面内的投影处于同一水平线上(即每相邻两个放电模组的放电针912错位布置,但相应放电针912所处的高度相同)。由此,在水平方向上的若干个线性区域内可产生较为均匀的柔和风,多个放电模组的叠加又可在该线性区域内形成较大较强的电场,因此该线性区域内的离子风风速相对较高。进一步地,多个放电模组的放电针912在水平面内所形成的每组彼此相邻的三个放电针投影均形成等腰三角形,以确保离子风发生装置产生的离子风分布比较均匀。

图6所示实施例为另一种错位布置方式,其中oz轴表示高度方向,ox轴表示横向。为了便于理解,将相邻两个放电模组910的结构分别以实线和虚线示出。该另一种错位布置方式为:每相邻两个放电模组的放电针912在横向以及竖直方向上均错位布置。由此,离子风发生装置产生的离子风可在其出风面内均匀分布,以在低电压、低电场强度、低功率的情况下实现柔和、均匀和大风量的送风。也就是说,每相邻的两个放电模组910的放电针912均相互错位,可填补每个放电模组910的多个放电针912之间的间隙。由此,可在金属网911的整个区域内形成比较均匀的离子风,提升了整体的送风量。进一步地,多个放电模组的放电针912在离子风发生装置的出风面内所形成的每组彼此相邻的三个放电针投影均形成等边三角形,以确保离子风发生装置产生的离子风分布更加均匀。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参见图3,每个放电模组910还包括外壳916、具有多个金属导电片914的金属导电条913以及与金属导电条913电连接、并垂直于金属导电条913的至少一个pcb多层板915。pcb多层板915具有前后两层绝缘保护层以及位于两层绝缘保护层之间的导电层,该导电层与金属导电片914电连接。外壳916的底壁上开设有卡扣9161,金属导电条913的金属导电片914扣合在外壳916的卡扣9161中。

pcb多层板915的数量可以为一个,其大致呈长方形;或者pcb多层板915的数量可以为多个,每个pcb多层板915均呈垂直于金属导电条913延伸的细长条状。

多个放电针912均匀地分布在至少一个pcb多层板915的朝向金属网911的外侧。具体地,每个pcb多层板915的外侧表面上均开设有若干个用于安装放电针912的针孔。针孔的孔径稍小于放电针912的直径,以使针孔与放电针912过盈配合。插入放电针912的针孔周围设有通过焊接工艺填补的填充层,也即是针孔的围绕放电针912的周围设有通过焊接工艺填补的填充层,以保证放电针912与pcb多层板915内的导电层保持良好的电连接,同时又可严格地避免导电层裸露于外部,从而避免产生乱放电或打火的现象。

图8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空调器室内机的导风组件20的正视图。图9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空调器室内机的导风组件20处于关闭状态的俯视图。图10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空调器室内机的导风组件20处于关闭状态的侧面剖视图。导风组件20由口径大小连续增大的多个环形导风板30依次嵌套形成。在空调器室内机关闭时,导风组件20处于关闭状态,多个环形导风板30位于出风口11所在平面内,共同封闭出风口11。在本实施例中,环形导风板30的数量为4个,优选地,每个环形导风板30的环形宽度相同。另外,优选地,还可以在出风口11的中心位置设置一个圆形导风板,以完全封闭出风口11。

图11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空调器室内机的导风组件20处于开启状态的的俯视图。图12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空调器室内机的导风组件20处于开启状态的侧面剖视图。在用户打开空调器室内机后,导风组件20开启出风口11。具体地,多个环形导风板30可朝向室内机前侧伸出,即环形导风板30所在平面整体向前平动。并且每相邻两环环形导风板30中,内环的环形导风板30的伸出距离大于外环的环形导风板30的伸出距离,以使得相邻环形导风板30之间产生开口。也就是说,多个环形导风板30由外层到内层,其伸出距离依次增大,最外层的环形导风板30的伸出距离最小,最内层的伸出距离最大。由于相邻两层环形导风板30之间存在距离差,相邻两个环形导风板30在垂直于出风口11的方向上产生缝隙,并形成开口。如图11所示,导风组件20整体形成多个环形开口,室内机内部气流由开口流出出风口11(图中虚线代表气流流向)。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9图10所示,导风组件20还包括:多个导风筒50和多个伸缩机构40。多个导风筒50设置于出风口11内侧,多个导风筒50口径大小连续增大且依次嵌套形成多层结构。在导风组件20处于关闭状态时,多个导风筒50的中轴线重合,每个导风筒50的中轴线均穿过出风口11的圆心且与出风口11所在平面垂直。多个导风筒50的一端正对且邻近出风口11设置,其另一端位于室内机内部。导风筒50用于将室内机内部的气流向出风口11处引导。导风筒50的数量与环形导风板30的数量相同,且每个环形导风板30固定于与其口径对应的导风筒50的朝向出风口11一端的端口上。具体地,每个导风筒50的端口边缘与相应环形导风板30的环形内圆边缘相连接。

在本实施例中,优选地,环形导风板30与相连的导风筒50一体成型。而且环形导风板30与导风筒50的连接部分具有一定弧度,以使得每个导风筒50和与其相连的环形导风板30整体呈喇叭形,以实现更好的气流引导效果。

多个伸缩机构40分别设置于最外层导风筒50的外侧的多个周向角度的位置,且分别与多个导风筒50连接,配置成驱动多个导风筒50沿其中轴线方向伸缩,以带动多个环形导风板30伸出或缩入。在本实施例中,伸缩机构40的个数为3个,分别为设置于最外层导风筒50的外侧上方的第一伸缩机构401、外侧下方的第二伸缩机构402下方和外侧左侧的第三伸缩机构403。

伸缩机构40包括至少一个平行四边形伸缩装置41以及步进电机42。在本实施例中,如图9所示,每个伸缩机构40可以包括两个平行四边形伸缩装置41以及一个步进电机42,两个四边形伸缩装置长度相同且分别设置于步进电机42的两侧。设置两个四边形伸缩装置的目的是为了使得伸缩机构40在运动过程中更加稳定。每个平行四边形伸缩装置41由多个平行四边形框架首尾连接形成,平行四边形框架的相邻边通过转轴连接,平行四边形伸缩装置41的一端固定于最外层导风筒50朝向出风口11的端口处,其整体可以沿其长度方向伸缩。

平行四边形伸缩装置41上分布有多个可移动节点,在平行四边形伸缩装置41收缩或伸长的过程中,远离出风口11位置的节点的运动位移大于靠近出风口11位置的节点。每个节点对应连接一个导风筒50,以带动多个导风筒50伸缩。在本实施例中,伸缩机构40还可以包括多个节点连杆43和多个导风筒连杆44,节点连杆43用于平行连接同一伸缩机构40内的两个平行四边形伸缩装置41上相同位置的节点,以使得步进电机42和两个平行四边形伸缩装置41构成连动的整体。每个导风筒连杆44连接一个节点连杆43的中间位置和相对应的导风筒50的外侧表面,其一端与导风筒50的外侧表面固定连接,其另一端与节点连杆43的中间位置可转动连接,且每个导风筒连杆44沿与其相连的导风筒50的径向延伸。具体地,如图10、图12所示,最远离出风口11处的节点连杆43通过导风筒连杆44连接最内层的导风筒50,第二远离出风口11处的节点连杆43连接第二内层的导风筒50,并以此类推。根据以上连接规则将每个节点连杆43与相对应的导风筒50相连,以使得伸缩机构40能够同时驱动多个导风筒50运动。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每个伸缩机构40可以仅包括一个平行四边形伸缩装置41,平行四边形伸缩装置41直接通过导风筒连杆44连接导风筒50,则无需设置节点连杆43。

步进电机42包括齿轮421和齿条422。齿轮421配置成可正向或反向转动。齿条422与齿轮421啮合,并与平行四边形伸缩装置41的多个节点相连接,配置成由齿轮421驱动沿其长度方向运动,同时带动平行四边形伸缩装置41伸缩。在本实施例中,步进电机42还可以包括多个滑杆423,多个滑杆423依次连接于齿条422的自由端,每个滑杆423均可沿齿条422的长度方向滑动,每个滑杆423与一个对应的节点连杆43连接,以带动节点连杆43沿齿条422的长度方向前后平动。

本实施例的伸缩机构40的具体工作原理为:步进电机42正向启动,齿轮421正向旋转带动齿条422朝向室内机前侧运动(或者说,朝向出风口11运动)。齿条422带动多个滑杆423向前运动,每个滑杆423推动与其相连的节点连杆43平行向前运动。节点连杆43再推动两个平行四边形伸缩装置41向前收缩,同时带动导风筒50向前运动。步进电机42反向启动,齿轮421反向旋转带动齿条422朝向室内机后侧运动(或者说,远离出风口11运动)。齿条422带动多个滑杆423向后运动,每个滑杆423推动与其相连的节点连杆43平行向后运动。节点连杆43再推动两个平行四边形伸缩装置41向后伸长,同时带动导风筒50向后运动。

如图9、图10所示,在导风组件20处于关闭状态时,多个伸缩机构40分别处于伸长状态,此时,多个环形导风板30封闭出风口11。在用户开启室内机后,如图11、图12所示,多个伸缩机构40同时驱动齿条422向前运动,使平行四边形伸缩装置41收缩,以带动多个导风筒50向前运动。根据前文描述,远离出风口11位置的节点的运动位移大于靠近出风口11位置的节点,因此,内层的导风筒50向前伸出的距离大于外层的导风筒50,也就是说,每相邻两环环形导风板30中,内环的环形导风板30的伸出距离大于外环的环形导风板30的伸出距离,相邻环形导风板30之间产生开口。室内机内部气流由开口处流出,此时,导风组件20处于开启状态。需要补充说明的是,在打开导风组件20时,每个伸缩机构40驱动齿条422向前运动的距离应该相等,以保证环形导风板30向前平动,防止出现偏转的情况。

在空调器室内机处于打开状态时,用户还可以调节出风口11的出风角度。具体地,导风组件20在达到开启状态后,驱动多个环形导风板30朝向同一方向翻转,并且每相邻两环环形导风板30中,内环的环形导风板30的翻转角度大于外环的环形导风板30的翻转角度,以使得相邻环形导风板30所在平面形成一定角度,相邻两层环形导风板30之间形成朝向预设方向的开口。上述预设方向即为用户选择的出风方向。

在本实施例中,环形导风板30的翻转是通过调整不同位置的伸缩机构40的伸缩长度实现的。具体地,上述伸缩机构40的个数为3个,分别为设置于最外层导风筒50的外侧上方的第一伸缩机构401、外侧下方的第二伸缩机构402下方和外侧左侧的第三伸缩机构403。该实施例的空调器室内机具有上、下、左、右四个可选择出风方向。

图13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空调器室内机的导风组件20处于上出风状态的正视图。图14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空调器室内机的导风组件20处于上出风状态的侧视图。图15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空调器室内机的导风组件20处于上出风状态的侧面剖视图。在用户选择向上出风时,保持第一伸缩机构401的平行四边形伸缩装置41的收缩状态,同时,第二伸缩机构402的步进电机42驱动齿条422向后运动,带动平行四边形伸缩装置41向后伸长,第三伸缩机构403配合动作。此时,由于多个导风筒50的下半部分向后运动,导风筒50上下部分的位置不对等,导致多个导风筒50均朝向下略微偏转,即导风筒50靠近出风口11的一端低于远离出风口11的一端。根据前文描述,远离出风口11位置的节点的运动位移大于靠近出风口11位置的节点,因此,内层的导风筒50的下部分向后移动的距离大于外层的导风筒50,即内层导风筒50的偏转角度大于外层导风筒50。多个导风筒50偏转带动其端口的环形导风板30向下翻转,且并且每相邻两环环形导风板30中,内环的环形导风板30的翻转角度大于外环的环形导风板30的翻转角度。如图14所示,相邻环形导风板30之间的上部出现开口,下部封闭,室内机内的气流由上部开口流出,以实现空调器室向上出风(图中虚线表示气流的流动方向)。

同理,在用户选择向下出风时,保持第二伸缩机构402的平行四边形伸缩装置41的收缩状态,同时,第一伸缩机构401的步进电机42驱动齿条422向后运动,带动平行四边形伸缩装置41向后伸长。此时,环形导风板30向上翻转,且内层环形导风板30的翻转角度大于外层环形导风板30的翻转角度。相邻环形导风板30之间的下部出现开口,上部封闭,室内机内的气流由下部开口流出,以实现空调器室向下出风。

图16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空调器室内机的导风组件20处于左出风状态的侧视图。在用户选择向左出风时,保持第三伸缩机构403的平行四边形伸缩装置41的收缩状态,驱动第一伸缩机构401和第二伸缩机构402的平行四边形伸缩装置41的向后伸长相同长度,以使得多个导风筒50朝向右偏转。多个环形导风板30朝向右翻转,相邻环形导风板30的左侧产生开口,以允许室内机内的气流由左侧的开口流出,以实现空调器室左侧出风。

在用户选择向右出风时,驱动第三伸缩机构403的平行四边形伸缩装置41向后伸长,驱动第一伸缩机构401和第二伸缩机构402的平行四边形伸缩装置41的向后伸长相同长度。并且第三伸缩机构403向后伸长的长度大于第一伸缩机构401,以使得多个导风筒50朝向左偏转。如图16所示,多个环形导风板30朝向左翻转,相邻环形导风板30的右侧产生开口,以允许室内机内的气流由右侧的开口流出,以实现空调器室右侧出风。

在本发明另外一些实施例中,还可以在最外层导风筒50的一些其他周向角度设置伸缩机构40(并不仅局限于上下左右的位置),使得环形导风板30能够向更多的方向翻转,以实现出风口11沿多个不同的方向出风。

在本发明的一些可替代实施例中,导风组件20可以仅设置两个伸缩机构40,分别为设置于最外层导风筒50的外侧上方的第一伸缩机构401、外侧下方的第二伸缩机构402。每个伸缩机构40具有左右两个并排的平行四边形伸缩装置41。上下两个伸缩机构40各增设一个旋转电机45,旋转电机45与两个平行四边形伸缩装置41的节点连杆43连接,用于带动节点连杆43转动,使得左右两个平行四边形伸缩装置41的伸缩长度不等,以带动多个导风筒50左右偏转。例如,旋转电机45正向转动使左侧的平行四边形伸缩装置41的伸长量大于右侧的平行四边形伸缩装置41,多个导风筒50即向左侧偏转,环形导风板30向左翻转,相邻环形导风板30的右侧产生开口,出风口11的右侧出风。同理,若旋转电机45反向转动,多个导风筒50即向右侧偏转,相邻环形导风板30的左侧产生开口,出风口11的左侧出风。这样设计可以节省一个伸缩机构40,简化了导风组件20的结构。

本领域技术人员应理解,在没有特别说明的情况下,本发明实施例中所称的“上”、“下”、“左”、“右”、“前”、“后”等用于表示方位或位置关系的用语是以落地式空调器室内机的实际使用状态为基准而言的,这些用语仅是为了便于描述和理解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部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至此,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认识到,虽然本文已详尽示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多个示例性实施例,但是,在不脱离本发明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仍可根据本发明公开的内容直接确定或推导出符合本发明原理的许多其他变型或修改。因此,本发明的范围应被理解和认定为覆盖了所有这些其他变型或修改。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