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排蒸发器和空调室内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332323阅读:435来源:国知局
单排蒸发器和空调室内机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制冷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单排蒸发器和空调室内机。



背景技术:

如图1所示,现有技术中的单排蒸发器包括单排设置的换热管。换热管包括平行设置的直管段。其中,入口直管段1'和出口直管段2'分别位于两个边缘。通常,为了防止液态制冷剂进入压缩机,制冷剂在换热管中的流程较长,处于末端的出口直管段2'会出现过热,此时出口直管段2'与相邻管路之间出现温差。由于出口直管段2'会出现过热,因此经过出口直管段2'的空气为高湿度空气,当高湿度空气与经过相邻管路的冷空气混合时,水蒸气易于凝结在风道内部温度比较低的零部件上形成液滴,比如蜗舌、贯流风叶上,因而当风机运转时,液滴易于顺着风道吹出而引起冷空气中携带液滴的问题,进而会影响空调的正常使用。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单排蒸发器和空调室内机,以改善现有技术中的空调存在的冷空气中携带液滴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提供一种单排蒸发器,单排蒸发器包括换热管,换热管包括彼此间隔设置且单排排列的多个直管段,多个直管段包括位于边缘的第一边缘直管段和第二边缘直管段以及用于连接第一边缘直管段和第二边缘直管段的第一弯管段,多个直管段还包括位于第一边缘直管段与第二边缘直管段之间且相邻设置的入口直管段和出口直管段,入口直管段上设有制冷剂入口且与第一边缘直管段连通,出口直管段上设有制冷剂出口且与第二边缘直管段连通,在制冷剂的流通方向上,制冷剂依次经过入口直管段、第一边缘直管段、第一弯管段、第二边缘直管段和出口直管段。

进一步地,换热管还包括设于入口直管段与第一边缘直管段之间且用于连通入口直管段与第一边缘直管段的至少一个第一中间直管段;和/或,换热管还包括设于出口直管段与第二边缘直管段之间且用于连通出口直管段和第二边缘直管段的至少一个第二中间直管段。

进一步地,入口直管段、至少一个第一中间直管段和第一边缘直管段中相邻直管段之间通过第二弯管段连通;和/或,出口直管段、至少一个第二中间直管段和第二边缘直管段中相邻直管段之间通过第三弯管段连通。

进一步地,单排蒸发器为折弯式蒸发器,在多个直管段的横向方向上,折弯式蒸发器具有相互之间具有夹角的至少两个折弯段。

进一步地,至少两个折弯段包括依次设置的第一折弯段、第二折弯段和第三折弯段。

进一步地,第一折弯段与第二折弯段之间的夹角为60-80°;和/或,第二折弯段与第三折弯段之间的夹角为130-160°。

进一步地,入口直管段和出口直管段设置于相同的折弯段上;或者,入口直管段和出口直管段设置于不同的折弯段上。

进一步地,入口直管段和出口直管段均设置于第二折弯段上。

进一步地,单排蒸发器还包括在多个直管段的纵向方向上间隔设置的多个翅片,翅片上设有与多个直管段对应设置的穿孔,直管段通过穿孔穿插于翅片上。

进一步地,单排蒸发器为折弯式蒸发器,在多个直管段的横向方向上,折弯式蒸发器具有相互之间具有夹角的至少两个折弯段,在多个直管段的横向方向上,翅片与至少两个折弯段对应的部分同方向地设置。

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提供一种空调室内机,包括如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任一项提供的单排蒸发器。

进一步地,入口直管段和出口直管段设置于单排蒸发器的风速最大的区域。

基于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单排蒸发器和空调室内机,单排蒸发器包括换热管,换热管包括彼此间隔设置且单排排列的多个直管段,多个直管段包括位于边缘的第一边缘直管段和第二边缘直管段以及用于连接第一边缘直管段和第二边缘直管段的第一弯管段,多个直管段还包括位于第一边缘直管段与第二边缘直管段之间且相邻设置的入口直管段和出口直管段,入口直管段上设有制冷剂入口且与第一边缘直管段连通,出口直管段上设有制冷剂出口且与第二边缘直管段连通,在制冷剂的流通方向上,制冷剂依次经过入口直管段、第一边缘直管段、第一弯管段、第二边缘直管段和出口直管段。本实用新型的单排蒸发器中入口直管段与出口直管段相邻设置,入口直管段的冷却能力强于出口直管段上游的邻近直管段,利于入口直管段与出口直管段之间的复热传递,从而利于减小出口直管段的过热度,而且入口直管段本身也有助于出口直管段附近的空气干燥,因此本实用新型的单排蒸发器在使出口直管段内的制冷剂具有一定的过热度的基础上,经过出口直管段后的冷空气含湿量较低,这部分冷空气与经过其余管段的冷空气混合时不易凝结出水分,从而可以减少冷空气中携带的液滴,利于保证空调的正常使用。

通过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示例性实施例的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其它特征及其优点将会变得清楚。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现有技术的单排蒸发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单排蒸发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所示的单排蒸发器的M部的局部方法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2所示的单排蒸发器的右视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4所示的单排蒸发器的各个折弯之间的夹角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2所示的单排蒸发器的流路的原理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单排蒸发器的流路的原理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单排蒸发器的流路的原理示意图。

各附图标记分别代表:

1'-入口直管段;2'-出口直管段;1-入口直管段;2-出口直管段;3-第一边缘直管段;4-第二边缘直管段;5-第一弯管段;6-第一中间直管段;7-第二中间直管段;8-密封条;11-进液管组件;12-集气管组件;A-第一折弯段;B-第二折弯段;C-第三折弯段。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以下对至少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的描述实际上仅仅是说明性的,决不作为对本实用新型及其应用或使用的任何限制。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除非另外具体说明,否则在这些实施例中阐述的部件和步骤的相对布置、数字表达式和数值不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同时,应当明白,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所示出的各个部分的尺寸并不是按照实际的比例关系绘制的。对于相关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已知的技术、方法和设备可能不作详细讨论,但在适当情况下,所述技术、方法和设备应当被视为授权说明书的一部分。在这里示出和讨论的所有示例中,任何具体值应被解释为仅仅是示例性的,而不是作为限制。因此,示例性实施例的其它示例可以具有不同的值。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讨论。

为了便于描述,在这里可以使用空间相对术语,如“在……之上”、“在……上方”、“在……上表面”、“上面的”等,用来描述如在图中所示的一个器件或特征与其他器件或特征的空间位置关系。应当理解的是,空间相对术语旨在包含除了器件在图中所描述的方位之外的在使用或操作中的不同方位。例如,如果附图中的器件被倒置,则描述为“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上方”或“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之上”的器件之后将被定位为“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下方”或“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之下”。因而,示例性术语“在……上方”可以包括“在……上方”和“在……下方”两种方位。该器件也可以其他不同方式定位(旋转90度或处于其他方位),并且对这里所使用的空间相对描述作出相应解释。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单排蒸发器包括换热管。换热管包括彼此间隔设置且单排排列的多个直管段,多个直管段包括位于边缘的第一边缘直管段和第二边缘直管段以及用于连接第一边缘直管段和第二边缘直管段的第一弯管段。多个直管段还包括位于第一边缘直管段与第二边缘直管段之间且相邻设置的入口直管段和出口直管段。入口直管段上设有制冷剂入口且与第一边缘直管段连通,出口直管段上设有制冷剂出口且与第二边缘直管段连通。在制冷剂的流通方向上,制冷剂依次经过入口直管段、第一边缘直管段、第一弯管段、第二边缘直管段和出口直管段。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单排蒸发器中入口直管段与出口直管段相邻设置,入口直管段的冷却能力强于出口直管段上游的邻近直管段,利于入口直管段与出口直管段之间的复热传递,从而利于减小出口直管段的过热度,而且入口直管段本身也有助于出口直管段附近的空气干燥,因此,本实施例中,在使出口直管段内的制冷剂具有一定的过热度的基础上,经过出口直管段后的冷空气含湿量较低,这部分冷空气与经过其余管段的冷空气混合时不易凝结出水分,从而可以减少冷空气中携带的液滴,利于保证空调的正常使用。

下面将根据图2至图8对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的单排蒸发器的结构进行详细说明。

如图2、图3、图4和图6所示,本实施例的单排蒸发器包括换热管。换热管包括平行设置、单排排列的多个直管段,多个直管段包括位于边缘的第一边缘直管段3和第二边缘直管段4以及用于连接第一边缘直管段3和第二边缘直管段4的第一弯管段5。多个直管段还包括位于第一边缘直管段3与第二边缘直管段4之间且相邻设置的入口直管段1和出口直管段2。入口直管段1上设有制冷剂入口且与第一边缘直管段3连通。出口直管段2上设有制冷剂出口且与第二边缘直管段4连通。如图3和图6所示,在制冷剂的流通方向上,制冷剂依次经过入口直管段1、第一边缘直管段3、第一弯管段5、第二边缘直管段4和出口直管段2。

如图2所示,制冷剂入口与进液管组件12连接,制冷剂出口与集气管组件11连接。本实施例的单排蒸发器的流路设置为一进一出,取消分液头、集气器等管路零件,可大幅减少手工焊点,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同时,可以消除液流声等噪声。

如图6所示,换热管还包括设于入口直管段1与第一边缘直管段3之间且用于连通入口直管段1与第一边缘直管段3的至少一个第一中间直管段6。制冷剂从制冷剂入口进入入口直管段1后经过至少一个第一中间直管段6流至第一边缘直管段3,而第一边缘直管段3通过第一弯管段与第二边缘直管段4连通,因此制冷剂再经过第二边缘直管段4流至出口直管段2。

在本实施例中,换热管还包括设于出口直管段2与第二边缘直管段4之间且用于连通出口直管段2和第二边缘直管段4的至少一个第二中间直管段7。

在入口直管段1与第一边缘直管段3之间设置第一中间直管段6且在出口直管段2与第二边缘直管段4之间设置第二中间直管段7使入口直管段1和出口直管段2处于或靠近单排蒸发器的管排中部,利于使入口直管段1和出口直管段2布置于风速较大的位置,使得本实施例的单排蒸发器有效利用复热传递使入口直管段和出口直管段之间的温度更加均匀。

如图3和图4所示,入口直管段1、至少一个第一中间直管段6和第一边缘直管段3中相邻直管段之间通过第二弯管段连通。出口直管段2、至少一个第二中间直管段7和第二边缘直管段4中相邻直管段之间通过第三弯管段连通。

具体在本实施例中,第二弯管段和第三弯管段为U形弯头。U形弯头的大小型号可根据所连接的相邻直管段之间的距离来选择。

优选地,为了减小单排蒸发器的体积以减小空调室内机的体积,单排蒸发器为折弯式蒸发器。在多个直管段的横向方向上,折弯式蒸发器具有相互之间具有夹角的至少两个折弯段。

具体在本实施例中,如图4和图5所示,至少两个折弯段包括依次设置的第一折弯段A、第二折弯段B和第三折弯段C。

如图2所示,第一折弯段A与第二折弯段B之间设置有密封条8。

优选地,入口直管段1和出口直管段2设置于相同的折弯段上。将入口直管段1和出口直管段2均设置于相同的折弯段上使得入口直管段1与出口直管段2之间的距离更近,复热传递的效果更好

如图4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入口直管段1和出口直管段2均设置于第二折弯段B上。

在一个附图未示出的实施例中,入口直管段和出口直管段也可以均设置于第二折弯段或第三折弯段上。

入口直管段1和出口直管段2也可以设置于不同的折弯段上。例如图7所示的实施例中,入口直管段1设置于第三折弯段C上,出口直管段2设置于第二折弯段B上。再例如图8所示的实施例中,入口直管段1设置于第二折弯段B上,出口直管段2设置于第一折弯段A上。将入口直管段1与出口直管段2相邻设置利于复热传递。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设有上述单排蒸发器的空调室内机。

优选地,为了提高复热传递的效果,本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的单排蒸发器的入口直管段和出口直管段设置于单排蒸发器的风速最大的区域。此时入口直管段和出口直管段所在的区域的风速最大,可以有效利用复热传递使入口直管段和出口直管段之间的温度更加均匀,减小出口直管段的过热度。

例如,当入口直管段和出口直管段设置于第一折弯段时,可以将进风口设置为朝向第一折弯段。当入口直管段和出口直管段设置于第二折弯段时,可以将进风口设置为朝向第二折弯段。当入口直管段和出口直管段设置于第三折弯段时,可以将进风口设置为朝向第三折弯段。

优选地,单排蒸发器还包括在多个直管段的纵向方向上间隔设置的多个翅片。翅片上设有与多个直管段对应设置的穿孔,直管段通过穿孔穿插于翅片上。翅片的设置增大单排蒸发器的换热面积,提高换热效果。

另外,翅片上的穿孔一般通过冲床冲压形成。由于生产过程中所使用的冲床一般为2步进或4步进,因此每个折弯段上对应的直管段的个数为偶数。

具体在本实施例中,综合考虑单排蒸发器的换热效果和尺寸要求,如图6所示,本实施例的单排蒸发器的每个折弯段上均设有4个直管段。

在多个直管段的横向方向上,翅片与第一折弯段、第二折弯段和第三折弯段对应的部分同方向地设置。

优选地,第一折弯段A与第二折弯段B之间的夹角α为60-80°。第二折弯段B与第三折弯段C之间的夹角β为130-160°。当折弯段之间的夹角设置为以上范围时,翅片上的凝露依靠重力的作用向下滚动形成水滴,进而形成连续水膜。水膜的形成使翅片上的凝露流动更顺畅,从而改善凝露堵塞翅片的问题。

如图5所示,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折弯段A与第二折弯段B之间的夹角α设置为76°。而第二折弯段B与第三折弯段C之间的夹角β设置为142°。经过试验证明,将蒸发器的三个折弯段之间设置为上述两个角度时,翅片上的凝露形成水膜的效果最佳。

更优地,本实施例的进风口的位置设置为朝向入口直管段所在的区域,此区域的风速较大,加快凝露的流动,进一步利于凝露向下滚动形成水滴以形成连续水膜。

最后应当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依然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修改或者对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精神,其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请求保护的技术方案范围当中。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