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渐变色空调弧形面板的制作工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726032阅读:324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一种面板的生成工艺,具体涉及的是一种渐变色空调弧形面板的制作工艺。



背景技术:

作为室内空间放置的大型电器,空调对其表面面板的装饰愈来愈被受关注,并且形成为市场上非常具竞争力的因素。目前对空调表面面板的装饰逐渐倾向于形成多色彩图案或渐变色图案,其中渐变色效果简洁大方,更受消费者青睐。

而不管是立式空调还是挂式类型空调,其空调面板呈平板状,立式大型空调通常竖立放置在屋内的直角角落处,由于方型状结构缘由,空调背后位置存在一定的空间浪费,针对该问题,本申请人曾开发外型为圆型或椭圆型等弧形面空调结构,对应采用的弧形面板相比平板状面板,结构立体感更强,外型变换形式更为多样,弧形面板的加工主要包括坯板开料及印刷油墨层、覆膜、折弯及雕刻四个步骤,但是单纯的印刷工艺生产出来的面板的光泽度较差,视觉效果较为死板,采用电镀工艺在弧形面板表面镀上一层金属层能够增加面板的金属质感及金属光泽,但是工艺上存在以下技术难点:直接在坯板上进行电镀,金属层的附着力差,存在变色问题,且电镀后的面板比较脆弱,容易开裂,产品的质量和生产效率大大折扣。

有鉴于此,现有弧形面板的制作工艺还有进一步改进的空间,本案由此产生。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渐变色空调弧形面板的制作工艺,采用改进的制作工艺生产出的空调弧形面板渐变色效果好,金属质感强,且经高温折弯后不开裂、不变色,经久耐用。

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本发明的解决方案是:

一种渐变色空调弧形面板的制作工艺,包括以下工艺步骤:

(1)坯板开料及硬化处理步骤:首先将具有正面和背面的平板状透明坯板在下料机上开料得基础尺寸的平板状透明坯板,然后在开料后的平板状透明坯板的背面上进行加硬处理;

(2)渐变印刷步骤:将平板状透明坯板经过加硬处理的此背面进行网点渐变色丝网印刷,形成具有渐变视觉效果的网点面;

(3)电镀步骤:将平板状透明坯板经过渐变印刷处理的网点面进行电镀,在平板状透明坯板的背面形成电镀层,得到带有电镀层的平板状坯板;

(4)印刷步骤:将经过电镀的平板状坯板送入印刷机,由印刷机依次在平板状坯板的背面印刷白底层以及防氧化油墨层,在平板状坯板的正面印刷图案纹理层;

(5)覆膜步骤:将经过印刷后的平板状坯板送入覆膜机,由覆膜机依次给平板状坯板的正面及背面分别覆上一层保护膜;

(6)折弯步骤:将经过覆膜后的平板状坯板送入折弯设备进行热弯成型,由折弯设备将平板状坯板折弯成所需的弧形规格板,所述热弯成型的温度为200~220℃,所述热弯成型的时间为5~8min;

(7)雕刻步骤:将折弯的弧形规格板送入雕刻机,弧形规格板正面朝上放置在雕刻机的吸气平台上,吸气平台对弧形规格板作吸平操作,从而使弧形规格板在吸气平台上处于平铺状态,之后由雕刻机对被吸平的弧形规格板进行雕刻,雕刻完成后,吸气平台放开弧形规格板,即得到制作好的渐变色空调弧形面板成品。

步骤(1)中,所述加硬处理为:在开料后的所述平板状透明坯板的背面上喷洒uv涂料,从而在所述平板状透明坯板的此表面上形成硬化涂层。

步骤(3)中,所述电镀为真空电镀处理。

步骤(4)中,所述印刷机首先对平板状坯板的背面进行套白色操作并烘干得到所述白底层,之后采用所述印刷机对平板状坯板的背面进行印刷防氧化油墨操作并烘干,由此得到所述防氧化油墨层。

步骤(4)中,所述白底层的套色步骤进行两次,所述印刷机在平板状坯板背面的电镀层的基础上进行第一次白底套色操作并烘干,之后再进行第二次白底套色操作并烘干。

步骤(5)中,所述平板状坯板的正面及背面所覆的保护膜均为耐高温保护膜。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后,本发明一种渐变色空调弧形面板的制作工艺,主要包括坯板开料及硬化处理、渐变印刷、电镀、正反面印刷、覆膜、折弯及雕刻步骤,具有以下工艺特点:

(1)在平板状透明坯板的背面上加硬处理后再进行渐变印刷,渐变色印刷效果好,之后进行电镀,形成的硬化涂层能够提高电镀层的附着力,使得最终得到的渐变色空调弧形面板成品具有强烈的金属质感;

(2)在印刷有图案纹理层的平板状坯板的正面覆上一层耐高温保护膜,在带有电镀层的平板状坯板的背面上也覆上一层保护膜,分别对平板状坯板的图案纹理和电镀层起到防护作用,防止后续步骤或者使用过程中刮花图案纹理或者电镀层,影响渐变色空调弧形面板的视觉效果;

(3)经过加硬处理的平板状坯板由于脆度增大,在折弯步骤可能出现破裂破损,因此需要严格把控折弯步骤中的工艺参数(温度和时间等),从而避免折弯步骤可能对平板状坯板造成的损伤;

(4)由于平板状坯板折弯中坯板会略有收缩,固而必须在折弯后再进行雕刻操作,本发明雕刻操作的操作方式极其灵活,通过吸平平板状坯板的方式,很好地解决了折弯后的弧形规格板边缘不易雕刻的问题,边缘面雕刻的平整度极高,边缘的流线造型雕刻可以根据任意设计简易又优异地实现。

因此,本发明一种渐变色空调弧形面板的制作工艺,采用改进的制作工艺生产出的空调弧形面板渐变色效果好,金属质感强,且经高温折弯后不开裂、不变色,经久耐用。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进一步解释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下面通过具体实施例来对本发明进行详细阐述。

一种渐变色空调弧形面板的制作工艺,包括以下工艺步骤:

(1)坯板开料及硬化处理步骤:首先将具有正面和背面的平板状透明坯板在下料机上开料得基础尺寸的平板状透明坯板,然后在开料后的平板状透明坯板的背面上喷洒uv涂料,从而在平板状透明坯板的此表面上形成硬化涂层;

(2)渐变印刷步骤:将平板状透明坯板经过加硬处理的此背面进行网点渐变色丝网印刷,形成具有渐变视觉效果的网点面;

(3)电镀步骤:在真空条件下,将平板状透明坯板经过渐变印刷处理的网点面进行电镀,在平板状透明坯板的背面形成电镀层,得到带有电镀层的平板状坯板;

(4)印刷步骤:将经过电镀的平板状坯板送入印刷机,由印刷机依次在平板状坯板的背面按丝网印刷的方法加工出白底层以及防氧化油墨层,在平板状坯板的正面按丝网印刷的方法加工出图案纹理层;

(5)覆膜步骤:将经过印刷后的平板状坯板送入覆膜机,由覆膜机给印刷有平板状坯板的正面及背面分别覆上一层耐高温保护膜;

(6)折弯步骤:将经过覆膜后的平板状坯板送入折弯设备进行热弯成型,由折弯设备将平板状坯板的两端向其背面弯折,形成所需的弧形规格板,热弯成型的温度为200~220℃,热弯成型的时间为5~8min;

(7)雕刻步骤:将折弯的弧形规格板送入雕刻机,弧形规格板的正面朝上放置在雕刻机的吸气平台上,吸气平台对弧形规格板作吸平操作,从而使弧形规格板在吸气平台上处于平铺状态,之后由雕刻机对被吸平的弧形规格板进行雕刻,雕刻完成后,吸气平台放开弧形规格板,即得到制作好的渐变色空调弧形面板成品。

步骤(1)中,所选的平板状透明坯板需要先检查质量,选取标准为坯板的表面光洁、无明显颗粒、无划伤等不良现象。由于后续折弯步骤中平板状透明坯板会有略收缩问题,所以平板状透明坯板的开料尺寸要预留出收缩的尺寸。开料过程中,需要注意平板状透明坯板表面的原材料保护膜不能损伤,开料后必须将废料清理干净再进入下道工序步骤。

步骤(4)的印刷步骤中,印刷机首先对平板状坯板的背面进行套白色操作并烘干得到白底层,之后印刷机对平板状坯板的背面进行印刷防氧化油墨操作并烘干,得到防氧化油墨层,套白色后较佳地可以检验无明显漏光、边缘无锯齿、无明显色差等现象,由此得到的防氧化油墨层可确保成品空调弧形面板的品质。

步骤(4)中,优选地,白底层的套色步骤进行两次,印刷机在平板状坯板背面的电镀层的基础上进行第一次白底套色操作并烘干,之后再进行第二次白底套色操作并烘干。

步骤(5)中,覆膜前需要先将平板状坯板的表面的胶印清理干净,保护膜贴覆中需要避免出现脱胶、缠胶、气泡、起皱、破损、粘掉油墨等不良问题。

步骤(7)中,吸平操作时,将弧形规格板的正面朝上放置在吸气平台上,采用正面朝上方式能够使吸平操作更容易实现,并且能够减轻吸平可能对弧形规格板造成的拉伤。在吸气平台上放置弧形规格板时要定好基准边,吸平时不需要特意用力下压,轻轻用手扶住自动吸平即可。

步骤(7)中制作好的渐变色空调弧形面板成品需检验合格后,方可出厂销售。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后,本发明一种渐变色空调弧形面板的制作工艺,主要包括坯板开料及硬化处理、渐变印刷、电镀、正反面印刷、覆膜、折弯及雕刻步骤,具有以下工艺特点:

(1)在平板状透明坯板的背面上加硬处理后再进行渐变印刷,渐变色印刷效果好,之后进行电镀,形成的硬化涂层能够提高电镀层的附着力,使得最终得到的渐变色空调弧形面板成品具有强烈的金属质感,同时,在带有电镀层的平板状坯板的背面上印刷防氧化油墨层,可防止电镀层被氧化;

(2)在印刷有图案纹理层的平板状坯板的正面覆上一层耐高温保护膜,在带有电镀层的平板状坯板的背面上也覆上一层耐高温保护膜,分别对平板状坯板的图案纹理和电镀层起到防护作用,防止后续步骤或者使用过程中刮花图案纹理或者电镀层,影响空调弧形面板的视觉效果;

(3)经过加硬处理的平板状坯板由于脆度增大,在折弯步骤可能出现破裂破损,因此需要严格把控折弯步骤中的工艺参数,从而避免折弯步骤可能对平板状坯板造成的损伤;

(4)由于平板状坯板折弯中坯板会略有收缩,固而必须在折弯后再进行雕刻操作,本发明雕刻操作的操作方式极其灵活,通过吸平平板状坯板的方式,很好地解决了折弯后的弧形规格板边缘不易雕刻的问题,边缘面雕刻的平整度极高,边缘的流线造型雕刻可以根据任意设计简易又优异地实现。

因此,本发明一种渐变色空调弧形面板的制作工艺,采用改进的制作工艺生产出的空调弧形面板渐变色效果好,金属质感强,且经高温折弯后不开裂、不变色,经久耐用。

上述实施例并非限定本发明的产品形态和式样,任何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对其所做的适当变化或修饰,皆应视为不脱离本发明的专利范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