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电蓄热换热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904200阅读:592来源:国知局
谷电蓄热换热器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煤改电领域,一种谷电蓄热换热器。



背景技术:

谷电蓄热就是在夜间用电低谷期间将电能转化为热能储存起来,在用电高峰期将储存的热能释放出来,满足供热的需要,以达到节省电费,减轻电力负荷的需要,这将大大节省企业的运营成本。谷电蓄热系统高度智能化,不需要专人看管,且与燃煤锅炉不同,不属于特种设备,减少了运营维护成本,降低了安全隐患。

但是现有的谷电蓄热换热装置的换热效率较低,并且耐腐蚀,耐高温性能差。



技术实现要素:

根据上述提出的技术问题,而提供一种谷电蓄热换热器,用于解决现有的谷电蓄热换热装置的换热效率较低,并且耐腐蚀,耐高温性能差的缺点。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手段如下:

一种谷电蓄热换热器,包括箱体,所述的箱体内均布有多层换热管;所述的换热管包括直管和U型接头,多个所述直管水平排列,所述U型接头分别同两个直管的端部连通,使直管和U型接头拼接形成弯曲规则管路的换热管;所述箱体的两侧分别设置有一个连接管,所述的连接管竖直设置,两个所述的连接管分别同热水出口管和热水入口管连通;每层所述换热管的输入端直管分别插入输入侧连接管的侧壁连通,每层所述换热管的输出端直管分别插入输出侧连接管的侧壁连通,使热水入口管输入的水流经过输入侧连接管,依次分配至每层的换热管,经过输出侧的连接管,通过热水出口管输出。

作为优选所述的箱体为长方体箱体,所述的箱体内设置有多个竖直的隔板,所述的隔板上加工有用于容纳直管通过的通孔。

作为优选所述的换热管侧壁均布有铜翅片,铜翅片间的左右间隙为3mm。

作为优选上下层间的所述换热管交叉排列,所述的换热管设置有25-35层,所述换热管上下层间的间隙为38mm。

作为优选所述热水出口管和热水入口管的管径为a,所述直管的管径为b,5.5b≤a≤7.5b。

作为优选所述热水出口管和热水入口管的管径为88mm-114mm;所述直管的管径为16mm。

与现有技术相比较,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谷电蓄热换热器,所述的换热管包括直管和U型接头,多个所述直管水平排列,所述U型接头分别同两个直管的端部连通,使直管和U型接头拼接形成弯曲规则管路的换热管;所述的换热管设置有25-35层,所述换热管上下层间的间隙为38mm,换热效率高,并且所述的换热管侧壁均布有铜翅片,耐腐蚀,耐高温性能好。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换热管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图。

其中:1、热水出口管,2、箱体,3、热水入口管,4、连接管,

5、换热管,51、直管,52、U型接头,

6、隔板;

A为进水,B为出水,C为换热器铜翅片,D为高温风,E为低温风。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和图3所示,一种谷电蓄热换热器,包括箱体2,所述的箱体2内均布有多层换热管5;所述的换热管5侧壁均布有铜翅片,铜翅片间的左右间隙为3mm,耐腐蚀,耐高温性能好,优选的迎风侧采用加厚铜翅片,高效换热。

所述的换热管5包括直管51和U型接头52,多个所述直管51水平排列,所述U型接头52分别同两个直管51的端部连通,使直管51和U型接头52拼接形成弯曲规则管路的换热管5;所述的箱体2为长方体箱体,所述的箱体2内设置有多个竖直的隔板6,所述的隔板6上加工有用于容纳直管51通过的通孔,用于架设承载直管51。

所述箱体2的两侧分别设置有一个连接管4,所述的连接管4竖直设置,两个所述的连接管4分别同热水出口管1和热水入口管3连通;每层所述换热管5的输入端直管51分别插入输入侧连接管4的侧壁连通,每层所述换热管5的输出端直管51分别插入输出侧连接管4的侧壁连通,使热水入口管3输入的水流经过输入侧连接管4,依次分配至每层的换热管5,经过输出侧的连接管4,通过热水出口管1输出。

上下层间的所述换热管5交叉排列,所述的换热管5设置有25-35层,所述换热管5上下层间的间隙为38mm。所述的换热管5优选设置有30层。

所述热水出口管1和热水入口管3的管径为a,所述直管51的管径为b,5.5b≤a≤7.5b,优选的,所述热水出口管1和热水入口管3的管径为88mm-114mm;所述直管51的管径为16mm,换热管路分布密集,换热效率高。

经蓄热装置加热的高温气流经过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谷电蓄热换热器后,将换热器内的水加热,从而输出高温水,满足生产生活需要。

如图3所示,进水A和出水B经过换热器的换热器铜翅片C,使经过换热器铜翅片C的高温风D将水源加热,经过高温风D的热风温度降低,成为低温风E。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其实用新型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