负离子发生装置及空气净化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381796阅读:236来源:国知局
负离子发生装置及空气净化设备的制作方法

本公开涉及空气净化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负离子发生装置及空气净化设备。



背景技术:

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对空气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由于负氧离子具有除尘、灭菌的特性,故利用负氧离子的特性净化空气的设备获得了越来越多的应用。其中,负离子发生器是较为常见的一种,其可通过高压电晕增加空气中的负氧离子,达到对空气进行净化的目的。

但是,由于负氧离子在空气中极不稳定,使得对于现有的负离子发生器而言,负氧离子仅在其附近的空间较为丰富,而距离较远的地方则较少甚至不存在,从而使空气净化的效果受到了限制,不利于更好的改善空气质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背景技术部分公开的信息仅用于加强对本公开的背景的理解,因此可以包括不构成对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已知的现有技术的信息。



技术实现要素:

本公开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负离子发生装置及空气净化设备,进而至少在一定程度上克服由于相关技术的限制和缺陷而导致的一个或者多个问题。

根据本公开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负离子发生装置,包括:

外壳,设有出风口,且所述外壳内设有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所述第一腔室和所述第二腔室均通过管路与所述出风口连通;

雾化器,设于所述第一腔室内,用于产生水雾;

负离子发生器,设于所述第二腔室内,用于产生负氧离子;

控制器,设于所述外壳内,并与所述雾化器和所述负离子发生器连接,所述控制器用于控制所述雾化器和所述负离子发生器同时或分别独立开启。

在本公开的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管路包括:

三通接头,固定于所述外壳内,且所述三通接头包括第一端、第二端和第三端,所述第一端与所述出风口连通;

第一管体,一端与所述第一腔室连通,另一端与所述第二端连通;

第二管体,一端与所述第二腔室连通,另一端与所述第三端连通。

在本公开的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外壳包括:

底座,所述雾化器固定于所述底座上;

筒体,罩设于所述底座上并与所述底座固定连接,所述负离子发生器固定于所述筒体内。

在本公开的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底座上设有定位柱,所述筒体上设有用于配合套接所述定位柱的定位环。

在本公开的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筒体与所述底座卡接或通过螺纹连接件连接。

在本公开的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雾化器为超声波雾化器。

在本公开的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负离子发生装置还包括:

盖板,转动连接于外壳上,并能在遮盖所述出风口的位置和露出所述出风口的位置间转动,且所述盖板的尺寸大于所述出风口尺寸。

在本公开的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负离子发生装置还包括:

第一风机,设于所述第一腔室并与所述控制器连接,所述控制器还用于控制所述第一风机和所述雾化器同时开启,以将所述雾化器产生的水雾送向所述出风口;

第二风机,设于所述第二腔室并与所述控制器连接,所述控制器还用于控制所述第二风机和所述负离子发生器同时开启,以将所述负离子发生器产生的负氧离子送向所述出风口。

在本公开的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第二风机设于所述负离子发生器靠近所述底座的一侧,所述底座上与所述第二风机对应的位置设有通风口。

根据本公开的另一个方面,提供一种空气净化设备,包括上述任意一项所述负离子发生装置。

本公开的负离子发生装置及空气净化设备,可通过负离子发生器产生负氧离子,通过雾化器产生水雾,并从所述出风口同时送出;由于负氧离子在湿空气中比较稳定,负氧离子与水雾混合后,不易消失,使得在出风口较远的位置仍具有一定量的负氧离子,使净化空气的范围扩大,提高净化效果,并具有加湿功能,有利于进一步改善空气质量。同时,可通过控制装置控制负离子发生器和雾化器同时开启或分别独立开启,从而便于用户单独使用负离子发生器或雾化器。此外,负离子发生器和雾化器分别位于两个腔室,可避免互相干扰,且便于分别定位安装。

应当理解的是,以上的一般描述和后文的细节描述仅是示例性和解释性的,并不能限制本公开。

附图说明

此处的附图被并入说明书中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示出了符合本公开的实施例,并与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公开的原理。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

图1为本公开负离子发生装置的盖板打开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公开负离子发生装置的盖板关闭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中负离子发生装置安装原理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将参考附图更全面地描述示例实施方式。然而,示例实施方式能够以多种形式实施,且不应被理解为限于在此阐述的实施方式;相反,提供这些实施方式使得本实用新型将全面和完整,并将示例实施方式的构思全面地传达给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或类似的结构,因而将省略它们的详细描述。

虽然本说明书中使用相对性的用语,例如“上”“下”来描述图标的一个组件对于另一组件的相对关系,但是这些术语用于本说明书中仅出于方便,例如根据附图中所述的示例的方向。能理解的是,如果将图标的装置翻转使其上下颠倒,则所叙述在“上”的组件将会成为在“下”的组件。其它相对性的用语,例如“高”“低”“顶”“底”等也作具有类似含义。当某结构在其它结构“上”时,有可能是指某结构一体形成于其它结构上,或指某结构“直接”设置在其它结构上,或指某结构通过另一结构“间接”设置在其它结构上。

用语“一个”、“一”、“所述”和用以表示存在一个或多个要素/组成部分/等;用语“包括”和“具有”用以表示开放式的包括在内的意思并且是指除了列出的要素/组成部分/等之外还可存在另外的要素/组成部分/等;用语“第一”、“第二”和“第三”等仅作为标记使用,不是对其对象的数量限制。

本公开示例实施方式中首先提供了一种负离子发生装置,如图1和图2,本实施方式的负离子发生装置可以包括外壳1、雾化器2、负离子发生器3、控制器4和管路5。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3,外壳1可以包括底座101和筒体102,其中:

底座101可为板状结构,其形状可以是圆形、方形等;

筒体102可为中空的筒状结构,筒体102的顶部可设有出风口1021,筒体102的底部为开放端;该开放端可贴合设于底座101上,从而与筒体102共同围成外壳1的内部空间。图3中的箭头所示方向为将筒体102安装在底座101上时筒体102的移动方向。

筒体102与底座101可通过卡接方式连接,例如:可在底座101上设有与筒体102底部边缘匹配的凹槽,组装时,可将筒体102底部配合卡入凹槽内;或者筒体102与底座101还可通过螺栓、螺钉等螺纹连接件连接;当然,还可以采用其它连接方式,在此不再一一列举。

底座101上可设置定位柱9,筒体102的开放端的外表面设有定位环10,定位柱9可配合伸入定位环10,从而在将筒体102罩设于底座101时,可通过定位柱9和定位环10的配合确定底座101和筒体102相对位置,便于组装,定位柱9和定位环10均可以是一个或多个,若采用多个定位柱9和定位环10,则可将定位柱9和定位环10一一对应的设置,以提高定位效果。

筒体102内可设置两个与筒体102一体成型的独立的腔体,所述两个腔体朝向底座101的端部均为开放结构,朝向出风口1021的端部均设有出口;筒体102罩设于底座101上后,所述两个腔体与底座101围成第一腔室111和第二腔室112;第一腔室111和第二腔室112远离底座101的一端的出口通过管路5与出风口1021连通。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对外壳1的描述仅为对其进行的示例性说明,并不构成对外壳1的限定,外壳1还可以采用其它结构,例如,外壳1还可以包括相互扣合的上壳体和下壳体,第一腔室111和第二腔室112形成于下壳体内。对于外壳1的其它实施方式,在此不再赘述。

在本实施方式中,雾化器2可为超声波雾化器、网式雾化器等,在此不做特殊限定,只要能产生水雾即可;雾化器2可固定于底座101上与第一腔室111对应的位置;当筒体102罩设于底座101上后,雾化器2位于第一腔室111内。其中,雾化器2可通过螺栓或螺钉与底座101的固定连接,也可卡合在底座101上预设的卡槽内,当然还可以采用其它固定方式。其中,雾化器2的具体构成视其类型而定,例如,若雾化器2为超声波雾化器,则其可包括雾化片和工作电路等,由于雾化器2的具体构成已为公知技术,在此不再详述。

在本实施方式中,负离子发生器3固定于底座101上与第二腔室112对应的位置,当筒体102罩设于底座101上后,负离子发生器3位于第二腔室112内;负离子发生器3的具体构成已为公知技术,在此不再赘述。

在本实施方式中,管路5可以包括第一管体51、第二管体52和三通接头53。其中:

三通接头53可固定于外壳1的筒体102内,举例而言,可在筒体102内靠近出风口1021的位置设置安装架,可通过卡接、粘接或螺纹连接等方式将三通接头53固定于该安装架上;该三通接头53可以包括第一端、第二端和第三端,其第一端可与出风口1021连通;三通接头53还可以与筒体102为一体式结构。

第一管体51可为软管,其材质可以是橡胶或塑料等,以便于安装;第一管体51也可以是一体成型于筒体102内的通道,在此不作特殊限定;第一管体51的一端可与第一腔室111连通,另一端可与三通接头53的第二端连通,使得雾化器2产生的水雾可通过第一管体51和三通接头53从出风口1021送出;

第二管体52也可为软管,其材质可以是橡胶或塑料等,第二管体52也可以是一体成型于筒体102内的通道,在此不作特殊限定;第二管体52的一端可与第二腔室112连通,另一端可与三通接头53的第三端连通,使得负离子发生器3产生的负氧离子可通过第二管体52和三通接头53从出风口1021送出。

在本公开的其它实施方式中,管路5还可以是一体式结构的管道,该管道具有三个连接端,分别与第一腔室111、第二腔室112和出风口1021连通。管路5还可以采用其它结构,在此不再一一列举。

在本实施方式中,控制器4可以是可编程逻辑控制器、单片机等,只要能控制雾化器2和负离子发生器3的启/停即可,在此不作特殊限定;控制器4可固定于底座101上并同时与控制雾化器2和负离子发生器3连接,可对雾化器2和负离子发生器3实现自动控制。当然,控制器4也可固定于筒体102内。

在本实施方式中,负离子发生装置还可以包括盖板6,盖板6可为薄片状结构,其形状可与出风口1021的形状相同,但其尺寸可大于或等于出风口1021的尺寸;盖板6可贴合设于筒体102的顶部并与筒体102表面转动连接,使得盖板6可在筒体102顶部转动,并可通过盖板6的转动以遮盖或露出出风口1021;在不使用时,将盖板6转至遮盖出风口1021的位置,避免杂物进入,在使用时,将盖板6转至露出出风口1021的位置,从而保证出风口1021通畅。

在本实施方式中,负离子发生装置还可以包括第一风机7和第二风机8。其中:

第一风机7可设于第一腔室111并与控制器4连接,控制器4在控制雾化器2开启的同时,还可控制第一风机7同步开启,以使雾化器2和第一风机7同时工作,将雾化器2产生的水雾送向出风口1021,提高水雾的输出效率;

第二风机8可设于第二腔室112并与控制器4连接,控制器4在控制负离子发生器3开启的同时,还可控制第二风机8同步开启,以使负离子发生器3和第二风机8同时工作,将负离子发生器3产生的负氧离子送向出风口1021。

在本实施方式中,底座101与第二风机8对应的位置还可开设通风口1011,以保证空气流通;该通风口101可设有格栅,以防止异物进入外壳1。

本实施方式的负离子发生装置,可通过负离子发生器3产生负氧离子,通过雾化器2产生水雾,并从出风口1021同时送出;由于负氧离子在湿空气中比较稳定,负氧离子与水雾混合后,不易消失,使得在出风口1021较远的位置仍具有一定量的负氧离子,使净化空气的范围扩大,有利于提高净化效果,并具有加湿功能,有利于进一步改善空气质量。可通过控制器4控制负离子发生器3和雾化器2同时开启或分别独立开启,便于用户单独使用负离子发生器3或开启雾化器2。此外,负离子发生器3和雾化器2分别位于第一腔室101和第二腔室102,可避免互相干扰,且便于定位安装。

本公开示例实施方式还提供一种空气净化设备,本实施方式的空气净化设备可以包括上述任一实施方式所述的负离子发生装置。由于本实施方式中的空气净化设备所采用的负离子发生装置与上述负离子发生装置的实施方式中的负离子发生装置相同,因而二者能解决相同的技术问题,并具有相同的技术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方式的空气净化设备还可以包括滤网等其它部件,在此不再一一列举。

本领域技术人员在考虑说明书及实践这里公开的实用新型后,将容易想到本公开的其它实施方案。本申请旨在涵盖本公开的任何变型、用途或者适应性变化,这些变型、用途或者适应性变化遵循本公开的一般性原理并包括本公开未公开的本技术领域中的公知常识或惯用技术手段。说明书和实施例仅被视为示例性的,本公开的真正范围和精神由所附的权利要求指出。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