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砂粉物料烘干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448272阅读:247来源:国知局
一种砂粉物料烘干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物料烘干装置,特别是一种砂粉物料烘干装置,属于烘干及烘干设备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中国专利公开号:CN200993522,公开日:2007年12月19日,名称为《一种高纯石英砂烘干装置》的实用新型专利,主要用于以石英和长石为代表的硅酸盐矿物砂粉提纯后的烘干,它主要包括有支架,装在支架上部的加热器,装在加热器上方的加料斗和下方的下料仓等,所述加热器中的加热管为翅片管,且在加热器的一侧安装有空气过滤器,在加热器的另一侧接装有排水蒸汽管;解决了现有烘干设备能耗高,热效率低,粉尘污染大等问题。该技术方案所述加热器中的加热管均为沿水平方向层叠布置的圆管,加热器中的加热管与上、下层加热器中加热管要通过连接管道连通,这种结构存在以下的缺陷,一是由于加热器中的砂粉物料是由上至下,垂直下落的方式流过水平横置的加热管,当圆管某一段的弧面切线与水平线的夹角小于砂粉物料的自然堆积角时,落在圆管上的砂粉物料就容易在这段弧面上堆积起来从而形成堆积层,从而隔绝了加热管壁与后续待烘干砂粉物料的接触,也降低了加热管向砂粉物料传递热量的效率和传热速度,拖延了砂粉物料烘干的时间,加大的能量的消耗,直接地降低了加热管乃至加热器的加热效率,也直接影响到烘干装置的热效率和加工能力。二是现有加热装置多采用高温烟气为加热热源,而高温烟气中的杂质和粉尘较多,特别是采用劣质烟煤或柴草作为燃料时,高温烟气中的烟灰容易在水平横置的加热管内壁沉积、堆积,难以清理,继而堵塞加热管,从而导致加热管和整个加热器加热性能降低甚至失效。三是由于加热器中的加热管水平横置,故需要设置多层加热管以及两组以上的加热器上下重叠进行加热,以提高加热效果,这就要求每组加热器的外部都设有相互连接的外部管道,这使得烘干装置的体积庞大,无效热量损失较大,能耗增加,且结构复杂,制作成本较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中加热管的热量传递不够充分,加热器加热及烘干效率相对较低的缺陷和不足,提供一种传热速度快,加热效率高,能耗较低,加工量较大,结构简单,制作成本较低的砂粉物料烘干装置,且特别适于物料粒径较大,水份含量较低且烘干速度较快的场合。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解决方案是:一种砂粉物料烘干装置,包括筒体,所述筒体的内部分布有加热管道,所述筒体的上部设置有进料口,筒体的下部设置有出料口,所述的加热管道沿竖直方向分布在筒体的内部,加热管道下端连通加热流体进口管,加热流体进口管与加热流体源连通,加热管道上端连通加热流体出口管,加热流体出口管与加热流体排放装置或加热流体循环利用装置相连通,所述的加热管道上设置有散热布料板。

所述的加热流体进口管为一根连通加热流体源的进口总管,所述的进口总管上连通有筒体内所有的加热管道,或者,所述的加热流体进口管为数根连通加热流体源的进口支管,每根进口支管上连通有一排或一组加热管道,或者所述的加热流体进口管为连通加热流体源的多根进口单管,每根进口单管的另一端连通一根加热管道。

当所述的加热流体进口管为进口总管或进口单管时,所述的出料口设置在筒体下部侧壁的位置,且在筒体内部设置有下斜方向朝向出料口的出料滑板;当所述的加热流体进口管为进口支管或进口单管时,所述的出料口设置在筒体的底部。

所述的加热流体出口管为一根连通加热流体排放装置或加热流体循环利用装置的出口总管,所述的出口总管上连通有筒体内所有的加热管道,或者,所述的加热流体出口管为数根连通加热流体排放装置或加热流体循环利用装置的出口支管,每根出口支管上连通有一排或一组加热管道,或者,所述的加热流体出口管为连通加热流体排放装置或加热流体循环利用装置的多根出口单管,每根出口单管的另一端连通一根加热管道。

当所述的加热流体出口管为出口总管时,所述的进料口设置在筒体上部侧壁的位置,且在所述进料口外部对应设置有侧向进料斗;当所述的加热流体出口管为出口支管或出口单管时,所述的进料口设置在筒体中出口支管或出口单管的上方。

所述的筒体为圆形或正方形,在靠近进料口的筒体上部或侧向进料斗上设置有水蒸汽排出口。

所述筒体的内壁上设置有板面向下倾斜的壁板,所述的壁板与邻近加热管道上的散热布料板上下交错布置,所述壁板的板面与水平线的夹角大于或等于砂粉物料的自然堆积角。

所述的筒体、加热管道和散热布料板采用不锈钢、有色金属或合金,石英玻璃或石英陶瓷材料制成。

所述散热布料板的板面向下倾斜布置,所述散热布料板的板面与水平线的夹角大于或等于砂粉物料的自然堆积角。

所述的散热布料板为设置在单根加热管道上的伞形板,相邻加热管道上的伞形板上下交错布置,或者,所述的散热布料板为连接一排或一组加热管道的侧向板,相邻排或组加热管道上的侧向板上下交错布置,或者,所述的散热布料板为连接一半以上加热管道的斜板,所述斜板的一端及侧边固定在筒体内壁上,斜板的另一端倾斜向下靠近筒体内壁的另一侧,并留有空隙,所述的斜板上下交错相对设置在筒体内。

与现有技术相比较,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砂粉物料烘干装置,其中的加热管竖直排列在筒体的内部,由于加热管道是竖直设置,与砂粉物料下落的方向相同,为增加砂粉物料与其他加热管道以及散热布料板接触的频率,所述的加热管道上沿轴向设置有散热布料板,邻近加热管道上的散热布料板上下交错布置,散热布料板固定在加热管的管壁上,其板面向筒体的下部斜向伸出,既便于将加热管道内部的热量向外传递,又能够将筒体上方落下的砂粉物料均匀撒布在加热管道周边的空间范围内,使砂粉物料在下落的过程中不断与加热管道、散热布料板和筒体内部热空气相接触,进行热量传递和交换,加速砂粉物料自身所携带水分的蒸发,从而快速完成砂粉物料的烘干过程。由于加热管道是竖直设置,且散热布料板的倾斜角度大于砂粉物料的自然堆积角,在加热管道的表面无法形成砂粉物料的堆积层,可确保加热管道管壁直接接触在其表面流过的砂粉物料并对其进行加热,提高了加热管道整体的加热和烘干效率。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砂粉物料烘干装置,由于加热管道是竖直设置,散热布料板的倾斜布置在加热管道上,加热管道内的加热流体如高温烟气或热水或水蒸汽从筒体的下方进入加热管道,再从筒体的上方流向加热流体排放装置或加热流体循环利用装置,在加热管道内加热流体向上流动,在加热管道外待烘干的砂粉物料向下流动,形成逆向流动强制对流的传热和给热,使砂粉物料所携带的水份由液相变成汽相而蒸发,从而快速完成对砂粉物料换热、烘干过程,加热效率高。同时,竖直设置的加热管道和散热布料板能够使砂粉物料迅速下落,并均匀撒开,增加砂粉物料与加热管道和散热布料板接触的频率,从而达到提高烘干速度,增加产量的目的。整个装置物料处理的速度加快,烘干时间缩短,烘干效率提高,加工产量大,特别适于物料粒径较大,水份含量较低且烘干速度较快的场合。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砂粉物料烘干装置,由于砂粉物料的下落和流动极为顺畅,砂粉物料的处理量高,为确保对砂粉物料的加热和烘干效果,可通过调整散热布料板的倾斜角度和开关,以及增加散热布料板的数量来提高和延长对砂粉物料的加热时间,以确保烘干的效果。

本实用新型中所有的加热管道是竖直设置,对于加热热源采用采用劣质烟煤或柴草作为燃料的本实用新型烘干装置而言,高温烟气中的烟灰就不容易在竖直设置的加热管道内壁沉积和堆积,也不会堵塞加热管道,从而使加热管道和整个烘干装置的加热性能能够长期高效运行,不会受到烟尘杂质的影响,减少了因此对加热管道和烘干装置维护检修的时间和成本,也延长了本实用新型烘干装置的使用寿命。

本实用新型砂粉物料烘干装置的热能有效利用率较高,无效热能损耗极小,而且使得砂粉物料烘干装置的结构简单,制作成本较低。

本实用新型中所有的加热管道是竖直设置,而在筒体下方连通加热管道的加热流体源设置在筒体下部的侧边,因此本实用新型在加热管道和加热流体源之间设置了三种形式连接管,即进口总管、进口支管和进口单管,为分别适应这三种进口连接管,本实用新型装置的出料口位置和结构也对应进行了调整,以方便砂粉物料的卸料、出料,如采用进口总管的结构时,所述的出料口设置在筒体下部的侧壁上,且在筒体内部设置有倾斜方向朝向出料口的出料滑板;采用进口支管的结构时,所述的出料口仍设置在筒体的底部;采用进口单管的结构时,所述的出料口既可设置在筒体下部的侧壁上,也可设置在筒体的底部。而在筒体上方连通加热管道的加热流体排放装置或加热流体循环利用装置也设置在筒体下部的侧边,因此本实用新型在加热管道和加热流体排放装置或加热流体循环利用装置也设置了三种形式连接管路,即出口总管,出口支管和出口单管,为分别适应这三种出口连接管路,本实用新型装置的进料口位置和结构也对应进行了调整,以方便砂粉物料的进料,如采用出口总管的结构时,所述的出料口设置在筒体上部的侧壁上,且在所述进料口外部对应设置有侧向进料斗;采用了出口支管的结构时,所述的进料口仍设置在筒体的上方;采用出口单管的结构时,所述的进料口既可设置在筒体上部的侧壁上,也可设置在筒体的上方。本实用新型以上出料口和进料口的设置兼顾了筒体内部砂粉物料烘干的需要和筒体外部加热流体源以及加热流体排放装置或加热流体循环利用装置布局的多种要求,可以侧向进、出料,进、出料布局灵活,形式多样,结构简单方便,适用范围广泛。

本实用新型的砂粉物料烘干装置,在靠近进料口的筒体上部设置有水蒸汽排出口,在烘干过程中,可以及时将筒体内部所产生的水蒸汽顺利排出,加速了砂粉物料所携带水份的排出,减少了本实用新型烘干装置加热能量的消耗,也减少了烘干的时间。

8.本实用新型砂粉物料烘干装置中所述的筒体、加热管道和散热布料板采用不锈钢、有色金属或合金,石英玻璃或石英陶瓷材料制成,从而避免对被加热或烘干的砂粉物料产生铁元素污染。

9.本实用新型的砂粉物料烘干装置,具有结构简单、造价低、烘干效率高、运行成本低、使用和维修方便等特点,不仅适于石英砂粉的烘干,也适于其他各种粉状物料的加热或烘干,具有较广泛的应用和推广前景。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砂粉物料烘干装置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砂粉物料烘干装置的第二种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2中侧边板92的俯视图;

图4是图3中侧边板92的A-A剖视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砂粉物料烘干装置的第三种结构示意图;

图6是图5中的B-B剖视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砂粉物料烘干装置的第四种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砂粉物料烘干装置的第五种结构示意图;

图9是图8中的C-C剖视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砂粉物料烘干装置的第六种结构示意图;

图11是本实用新型砂粉物料烘干装置的第七种结构示意图。

图中,1筒体,壁板11,12水蒸汽排放口,13支架,2加热管道,3进料斗,31进料口,32侧向进料斗,4出料斗,41出料口,42出料滑板,5加热流体进口管,51进口总管,511灰仓,52进口支管,53进口单管,6加热流体出口管,61出口总管,62出口支管,63出口单管,7加热流体源,8加热流体排放装置,81除尘器,82引风机,9散热布料板,91伞形板,92侧向板,93斜板,自然堆积角a。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说明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参见图1,图2,图5,图7,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砂粉物料烘干装置,包括竖直的筒体1,所述筒体1的内部分布有加热管道2,所述筒体1的上部设置有进料口31,筒体1的下部设置有出料口41,所述的加热管道2沿竖直方向分布在筒体1的内部,加热管道2下端连通加热流体进口管5,加热流体进口管5与加热流体源7连通,加热管道2上端连通加热流体出口管6,加热流体出口管6与加热流体排放装置8或加热流体循环利用装置相连通,所述的加热管道2上设置有散热布料板9。将筒体1的下方设置有支架13。对于加热流体源7为产生高温烟气的热风炉而言,所述的加热流体出口管6通常与加热流体排放装置8相连通,所述的加热流体排放装置8一般包括除尘器81和引风机82,引风机82一般还会通过引风管道将烟气送入过滤池,过滤池内的水将烟气所携带的尘埃颗粒过滤下来,再将干净的烟气排入大气。

对于加热流体源7为产生高温热水的热水锅炉而言,所述的加热流体出口管6是与加热流体循环利用装置相连通,这时,所述的加热流体循环利用装置包括水泵和连通热水锅炉进水口的热水回流管道等,水泵使热水锅炉的热水经加热流体进口管5流入筒体1内的加热管道2中,对砂粉物料传热、换热后,降温的热水经加热流体出口管6流出筒体1并经管道泵回热水锅炉,进行加热,再经加热流体进口管5送入加热管道2内,循环使用。

参见图1,图2,图5,图7,图11,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加热流体进口管5有三种结构形式,即所述的加热流体进口管5为一根连通加热流体源7的进口总管51,所述的进口总管51上连通有筒体1内所有的加热管道2,或者,所述的加热流体进口管5为数根连通加热流体源7的进口支管52,每根进口支管52上连通有一排或一组加热管道2,或者所述的加热流体进口管5为连通加热流体源7的多根进口单管53,每根进口单管53的另一端连通一根加热管道2。

图2,图5,图7中,所述的加热流体进口管5为一根连通加热流体源7的,所述的进口总管51上连通有筒体1内所有的加热管道2,这样进口总管51占用的水平横截面几乎覆盖了筒体1下部的全部横截面,因此,有必要在筒体1下部的侧壁上开口设置出料斗4,将筒体1底部的出料口41对应出料斗4移至筒体1下部侧壁的位置,且在筒体1内部设置有下斜方向朝向出料口41的出料滑板42,这时筒体1的底部被出料滑板42的斜面纵向分割成由两个空间,斜面的上方是筒体1的加热烘干区,斜面的最低位置伸出筒体1侧壁的外部,构成出料斗4上的出料口41,在出料口41上可以安装出料阀门装置,以控制出料的时间和流量,筒体1内部所有加热管道2的下端均穿过斜面即出料滑板42,通向斜面的下方,而斜面下方的密封空间则构成进口总管51,筒体1的侧壁上对应所述斜面下方的密封空间设置有连通外部的管道,并经管道连通加热流体源7,对于加热流体源7为产生高温烟气的热风炉而言,所述斜面下方的密封空间的底部可设置有灰仓511,以便收集高温烟气中沉淀的烟尘及杂质,灰仓511的下部可以设置如灰仓闸门等排灰或清灰装置。

图1中,所述的加热流体进口管5为数根连通加热流体源7的进口支管52,每根进口支管52上连通有一排或一组加热管道2,该进口支管52类似于图6,图9中出口支管62的结构,多根进口支管52间隔横置排列在筒体1的底部并穿过筒体1的筒壁经管道与加热流体源7相连通,由于进口支管52在长度方向上并联有多根加热管道2,进口支管52的宽度等于或略大于加热管道2的外径,各进口支管52之间存在较大的空隙,进口支管52的设置不会影响砂粉物料的下落和卸料,故所述的出料口41仍可设置在筒体1的底部。

图11中,所述的加热流体进口管5为连通加热流体源7的多根进口单管53,每根进口单管53的另一端连通一根加热管道2,由于进口单管53的数量较多,在筒体1内还都要从连通加热管道2的竖直方向弯曲转向水平横置的方向,以连通侧面的加热流体源7,造成筒体1内各进口单管53之间的空隙较小,这时一方面仍可以将所述的出料口41以及出料斗4设置在筒体1的底部,另一方面也可以将所述的出料口41设置在筒体1下部侧壁的位置,且在筒体1的内底部设置有下斜方向朝向出料口41的出料滑板42。即当所述的加热流体进口管5为进口总管51或进口单管53时,所述的出料口41设置在筒体1下部侧壁的位置,且在筒体1内部设置有下斜方向朝向出料口4的出料滑板42;当所述的加热流体进口管5为进口支管52或进口单管53时,所述的出料口41可以设置在筒体1的底部。不过,若加热流体源7设置在筒体1的下方时,则不论加热流体进口管5为进口总管51或进口支管52或进口单管53,均可以将筒体1的出料口41设置在筒体1下部侧壁的位置,这时,不论是进口总管51或进口支管52或进口单管53,都是一端与上方穿出筒体1底板即出料滑板42的各加热管道2相连通,另一端直接与下方的加热流体源7管道相连通,而不用将进口总管51或进口支管52或进口单管53另一端的接口朝向水平方向。

参见图1,图2,图5,图6,图7,图8,图9,图10,与前述的加热流体进口管5相似,所述的加热流体出口管6也有三种结构形式,即所述的加热流体出口管6为一根连通加热流体排放装置8或加热流体循环利用装置的出口总管61,所述的出口总管61上连通有筒体1内所有的加热管道2,或者,所述的加热流体出口管6为数根连通加热流体排放装置8或加热流体循环利用装置的出口支管62,每根出口支管62上连通有一排或一组加热管道2,或者,所述的加热流体出口管6为连通加热流体排放装置8或加热流体循环利用装置的多根出口单管63,每根出口单管63的另一端连通一根加热管道2。

图1,图5,图6,图7,图8,图9中,所述的加热流体出口管6为数根连通加热流体排放装置8或加热流体循环利用装置的出口支管62,每根出口支管62上连通有一排或一组加热管道2,图6中可见该出口支管62横截面的形状和结构,图9中可见出口支管62纵截面的形状和结构,多根出口支管62间隔横置排列在筒体1的上部并穿过筒体1的筒壁经管道与加热流体排放装置8相连通,由于出口支管62在长度方向上并联有多根加热管道2,出口支管62的宽度等于或略大于加热管道2的外径,各出口支管62之间存在较大的空隙,出口支管62的设置不会影响上方进料斗3中砂粉物料的来料和向筒体1内部落料,故所述的进料斗3和进料口31均设置在筒体1的上方。

图2中,所述的加热流体出口管6为一根连通加热流体排放装置8或加热流体循环利用装置的出口总管61,所述的出口总管61上连通有筒体1内所有的加热管道2,由于加热管道2分布在筒体1横截面内,几乎覆盖了筒体1上部全部的横截面,故可以在筒体1上方的内部设置一块下盖板611,下盖板611的周边固定在筒体1的筒壁上,在筒体1的顶部设置一块上盖板612,上盖板612的周边固定在筒体1筒壁的顶部,使筒体1内部的上盖板612和下盖板611之间形成一个密封的空间,以构成出口总管61,筒体1内部的全部加热管道2均穿过下盖板611,通向这个密封空间即出口总管61,下盖板611可以倾斜布置,其下斜的方向朝向左侧的加热流体排放装置8一侧,并在筒体1的这一侧设置有连通外部加热流体排放装置8如除尘器81的管道,造成靠近加热流体排放装置8一侧的出口总管61空间较大,远离加热流体排放装置8一侧的出口总管61空间较小,这时出口总管61中倾斜布置的下盖板611将筒体1的纵截面分割成由两个空间,下盖板611的下方是筒体1的进料和加热烘干区域,下盖板611的上方的密封空间则构成收纳所有加热管道2排出烟气的出口总管61。其实,出口总管61的结构也可以多样,只要能连通所有的加热管道2,并有一端通向加热流体排放装置8即可,如可取消上盖板612,直接将筒体1的顶部做成弯曲的管道以连接左侧的除尘器81,以构成出口总管61;又如,可将上盖板612直接改成直接连通上方烟囱的圆管,以构成出口总管61。

由于筒体1的顶部成为密封的空间,无法在筒体1上方设置进料斗3,因此,有必要将所述的进料口31设置在筒体1上部的侧壁上,且在所述进料口31外部对应设置有侧向进料斗32;侧向进料斗32的下部有斜管密封连通筒体1侧壁上的进料口31,侧向进料斗32中的砂粉物料可通过进料口31进入筒体1的内部,侧向进料斗32的上部设置在筒体1的侧边,侧向进料斗32上部的结构与现有进料斗3基本相同。有了侧向进料斗32的结构,当本实用新型的加热流体出口管6采用多根出口支管62或多根出口单管63结构,若筒体1的上方结构受限,或其他原因不能在筒体1的上方设置进料斗3和进料口31时,也可以采用在筒体1侧壁上开设进料口31,并设置侧向进料斗32的结构,这时,可在筒体1的顶部即出口支管62或出口单管63的上方设置上盖板32,将筒体1上部封闭起来,然后在筒体1上部的侧壁上设置进料口31,并对应安装侧向进料斗32即可满足向筒体1内部送料和进料的需要。

图10中,所述的加热流体出口管6为连通加热流体排放装置8或加热流体循环利用装置的多根出口单管63,每根出口单管63的另一端连通一根加热管道2,由于加热管道2竖直设立,而加热流体排放装置8中的除尘器81设置在筒体1的侧边,除尘器31上的烟气进口是水平摆放,两者的连接管口相互垂直,因此各出口单管63都要弯曲90°以连通加热管道2和筒体1外部的除尘器81,这时,虽然筒体1内各出口单管63之间的空隙相对较小,但仍不影响砂粉物料从上方流过各出口单管63,再下落入筒体1内部,故所述的进料口31设置在出口单管63的上方。

参见图1,图2,图5,图7,图8,图10,在靠近进料口31的筒体1上部或侧向进料斗32上设置有水蒸汽排出口12。图1,图5,图7,图8,图10中,所述的水蒸汽排出口12设置在靠近进料口31的筒体1上部,图2中,所述的水蒸汽排出口12设置在侧向进料斗32上,都可以及时将筒体内部所产生的水蒸汽顺利排出,加速了砂粉物料所携带水份的排出,减少了本实用新型烘干装置加热能量的消耗,也减少了烘干的时间。

参见图9,所述筒体1的横截面形状优选为正方形或圆形,筒体1的横截面形状也可以是椭圆形、三角形或其他多角形等。筒体1内部的加热管道2的横截面形状优选为圆形或六角形,也可以是正方形、椭圆形、三角形或其他多角形等。图9中,所述的加热管道2沿竖直方向分布在筒体1的内部,在筒体1的正方形横截面内加热管道2按行列矩阵均匀排列分布,也可按其他方式分布,如呈三角形或菱形分布等,对于横截面为圆形的筒体1而言,加热管道2可以筒体1轴线为中心均匀分布,也可按其他方式排列分布,如仍按矩阵的形式呈行列纵横分布。在横截面为其他形状的筒体1中,加热管道2的分布方式也可以是均布的方式或其他分布方式。

参见图1,图2,图5,图7,图8,图10,图11,所述筒体1的内壁上设置有板面向下倾斜的壁板11,所述的壁板11与邻近加热管道2上的散热布料板9上下交错布置,所述壁板11的板面与水平线的夹角大于或等于砂粉物料的自然堆积角a。

参见图1-图11,所述的散热布料板9和加热管道2一般采用导热性能好、强度较高的材料制成,所述的筒体1、壁板11可采用强度较高的金属材料制成。当用于石英砂烘干时,为避免石英砂中的铁元素含量过高,所述的筒体1、壁板11、加热管道2或散热布料板9最好都采用非铁材料制成,优选采用不锈钢、有色金属或合金,石英玻璃或石英陶瓷材料制成。对于加热管道2还可以采用在钢管外复合有色金属材料或无机材料的复合材料制成。

所述散热布料板9的板面向下倾斜布置,所述散热布料板9的板面与水平线的夹角大于或等于砂粉物料的自然堆积角a,以避免砂粉物料在散热布料板9的板面上堆积。所述散热布料板9设置在加热管道2上,一方面可以加快加热管道2中的热量向筒体1内部或砂粉物料间的传递和交换,另一方面可将落在散热布料板9上的砂粉物料分散开来,引导砂粉物料与相邻加热管道2的管壁以及筒体1内壁进行接触或碰撞,第三方面散热布料板9的设置可增加砂粉物料在筒体1内部停留的时间,砂粉物料落在散热布料板9板面上以后,要顺其板面向斜下方滑动,并吸收散热布料板9和加热管道2的热量,进行加热,然后下落至相邻加热管道2或筒体1内壁或壁板11上,重复在筒体1内部停留和加热的过程,延长了砂粉物料在筒体1内部停留和加热的时间,进而可将砂粉物料所携带的水份快速地汽化和蒸发,烘干效率较高。

为达到烘干效果,所述散热布料板9的结构可以多样,本实用新型所公开的散热布料板9至少包括以下几种结构形式:

图1,图5中,所述的散热布料板9为设置在单根加热管道2上的伞形板91,所述的伞形板91实际上是将一块弧形板围成圆锥环形台的形状,圆锥环形台小头的直径与加热管理产2的外径相同,以便于将圆锥环形台的小头焊接固定在加热管道2上,圆锥环形台的大头则向加热管道2周边的斜下方张开,相邻加热管道2上的伞形板91上下交错间隔布置,使砂粉物料可以在相邻的加热管道之间交错流动并下落。当然,所述伞形板91结构和形状也可以变化,如可以是几块板面向下倾斜的扇形板固定在加热管道2的同一横截面上,而且各扇形板的形状、长短也可以根据需要进行改变等。

图2,图3,图4,图8,图9,图10,图11中,所述的散热布料板9为连接一排或一组加热管道2上的侧向板92,相邻排或组加热管道2上的侧向板92上下交错布置,从图3,图4中可以看到,所述的侧向板92上可穿接一排共5根加热管道2,加热管道2设置在靠近侧向板92斜面上方的一侧,而在斜面下方的另一侧板面较宽且在端部设有弧形倒角,以便于砂粉物料从板面较宽的一侧单边向下滑落,在同一根加热管道2的下方,还方向相反地交错设置有另一块侧向板92,该下层侧向板92的结构可以与上层的上层侧向板92结构相同,也可以稍有不同,如从图2,图8,图10,图11可以看到,该下层侧向板92的宽度相对较窄,斜面上方的一侧只是半包围的固定连接着一排共五根加热管道2,这也是可以的。相邻加热管道2上也上下交错对向设置有侧向板92,同一根加热管道2上方向相反地两块侧向板与相邻加热管道2上的侧向板92上下交错间隔布置。当砂粉物料在相邻两加热管道2之间下落时,上下交错且对向设置在两根加热管道2上的侧向板92,会引导砂粉物料滑向相对一侧的加热管道2和侧向板92上,从而增加砂粉物料与加热管道2和侧向板92接触的频率,延长砂粉物料下落的路程和时间,提高加热管道2换热、加热和烘干的效率。当筒体1的横截面形状为圆形,加热管道2环形布置在筒体1内部时,所述的侧向板92也可以是弧形连接一组加热管道2的结构,如将侧向板92制成弧形,且将板面较宽的一侧也制成与相邻加热管道2布局相对应的形状如弧形等。在筒体1内也可以是伞形板91和侧向板92混合设置的结构,如在圆形或方形筒体1的一部分加热管道2上采用伞形板91,在其他的加热管道2上采用侧向板92或斜板93的结构等。

图7中,所述的散热布料板9为连接一半以上加热管道2的斜板93,所述斜板93的一端及侧边固定在筒体1内壁上,斜板93的另一端倾斜向下靠近筒体1内壁的另一侧,止于靠近筒体1内壁另一侧第二排加热管道2轴线的位置,在该排加热管道2的轴线与筒体1另一侧的内壁之间,留有可供筒体1内砂粉物料快速下落的空隙,所述的斜板93上下交错相对设置在筒体1内。在筒体1的高度方向内上下交错相对应设置有3块斜板93,砂粉物料从筒体1上方落在上层斜板上,并沿上层斜板向筒体1的右下方滑动,再从筒体1右侧的空隙下落至中层斜板,并沿中层斜板向筒体1的左下方滑动,然后,砂粉物料从筒体1左侧的空隙下落至下层斜板,沿下层斜板向筒体1的右下方滑动,下层斜板伸出的长度稍短,刚达到筒体1轴心加热管道2一半以上的位置,与筒体1 右侧的空隙较大,砂粉物料沿下层斜板向筒体1的右下方滑动,再从筒体1右侧的空隙下落至筒体1底部的出料滑板42上,再从出料滑板42流向出料口41,砂粉物料进入高度有限的筒体1内以后,在三层斜板的引导下呈之字形斜向往返下滑,尽可能地增加砂粉物料在筒体1内部流动和滑行的距离,延长砂粉物料在筒体1内部停留的时间,并增加砂粉物料与多根加热管道2接触和碰撞的次数,更好地进行换热和加热,促使砂粉物料中的水份汽化和蒸发,从筒体1上方的水蒸汽排出口12排出,而砂粉物料自身则在此过程中实现烘干和干燥,最后,烘干的砂粉物料从出料口41卸出。

图2,图3,图4中,由于侧向板92基本上是单方向下卸料,因此,筒体1中只在相对侧向板一侧的内壁上设置有壁板11,以便于砂粉物料在筒体1和邻近加热管道2之间交叉流动。而图1,图5中,由于所述的散热布料板9为设置在单根加热管道2上的伞形板91,砂粉物料是沿加热管道2的外周边下落,因此,要沿筒体1内壁的圆周设置壁板11。图7中,由于上层斜板93上的砂粉物料在下滑过程中要流过多根加热管道2,上层斜板93伸出的端部与筒体1内壁之间已成为砂粉物料在筒体1内滑向下方对向设置的下层斜板93的通道,无需用壁板11将砂粉物料推向加热管道2,故在筒体1的内壁上没有设置壁板11。

以上内容是结合具体的优选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所作的进一步详细说明,不能认定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只局限于这些说明。对于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简单推演或替换,上述结构都应当视为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