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气净化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353308阅读:457来源:国知局
空气净化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是关于一种空气净化器,尤其涉及一种带有按键控制功能的空气净化器。



背景技术:

今年来大气污染日益严重,特别是雾霾天气长时间、大范围的笼罩着城市的上空,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和身体健康带来了严重的影响,由于室内空气中污染物的释放有持久性和不确定性的特点,因此使用空气净化器净化室内空气是国际公认的改善室内空气质量的方法。

空气净化器又称空气清洁器、空气清新机、是指能够吸附、分解或转化各种空气污染物,有效提高空气清洁度的产品。

目前市场是的空气净化器从原理上来讲有主动式、被动式、及混合式;从而结构上来讲具有立式、挂式、台式等各种形成。主动式的空气净化器多具有负离子功能,科学研究表明,空气中含有适量的负离子不仅能高效地除尘、灭菌、净化空气,同时还能够激活空气中的氧分子而形成携氧负离子,活跃空气分子,改善人体肺部功能,促进新陈代谢,增强抗病能力,调节中枢神经系统,使人精神焕发、充满活力等等。但现有的负离子空气净化器的控制界面设计较为简单,通常只能控制空气净化器的启停及风量调节,但不会有太多信心反馈给用户,造成用户无法直观全面地了解空气质量情况。

是以,需要一种改进的空气净化器来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空气净化器,所述空气净化器具有优化设置的按键控制功能,可对空气质量进行较为人性化的控制。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可以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空气净化器,包括壳体及设置于所述壳体内的净化组件,所述壳体包括相互卡扣配合以形成收容所述净化组件的收容空间的前盖及后盖,所述前盖的上下两侧分别开设矩形的进风口及出风口,所述进风口、收容空间及出风口共同形成从下至上贯穿的空气净化通道,所述前盖的位于所述进风口及出风口之间的位置嵌入式地设置有液晶触控屏组件,该功能面板上设有圆形的按键组件,所述按键组件包括位于所述按键组件中部的LED显示区域及设置于所述LED显示区域的周侧的按键面板,在功能面板上还设有用以显示PM2.5、温度、湿度的具体数值的数字显示区以及用以提醒使用者更换滤材的滤材状况提醒区。

具体实施结构如下:

所述功能面板的下表面设有与数字显示区和滤材状况提醒区相对应的显示器件以及对应的LED灯,该显示器件由七段数字显示器组成。

所述LED显示区域分成三部分,其包括位于中间的圆形的空气质量显示区域,位于空气质量显示区域的周侧的环形的风力大小显示区域及位于所述风力大小显示区域的周侧的按键图案区域。

所述空气质量显示区域中部设置有LED显示灯,以显示实时空气质量,当显示红色时,标示空气质量最差,显示紫红色时表示空气质量差,当显示蓝色时,表示空气质量良好。

所述风力大小显示区域设置LED显示灯,所述风力大小显示区域的LED显示灯显示风力大小的渐近图案。

所述按键图案区域被均匀地分成若干小区域,每一小区域包括一个按键图案和与这多个按键图案一一对应的透光区,这多个按键图案包括电源、定时、自动、睡眠、亮度、复位、风力以及WiFi。

所述LED显示区域的周侧的按键面板均匀地设置若干功能按键,所述每一个功能按键对应对应位置的按键图案所指示的功能。

所述每个功能按键的靠近LED显示区域的一侧的一边均与所述按键面板相连接。

所述每个功能按键的底部设置有对应的按键,所述按键均电性连接空气净化器内设置的一主控板。

所述前盖于所述进风口附近设置空气质量探测组件,所述空气质量探测组件电性连接所述主控板并对空气净化器外侧的空气质量进行探测。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空气净化器设置有可较为人性化控制的液晶触控屏组件,可以便于用户对空气净化器的较为方便的控制,并对空气质量进行全方面的了解,具有较高的用户体验。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空气净化器的立体图。

图2是图1所示的空气净化器的剖视示意图。

图3是图1所示的空气净化器的后视图。

图4是图1所示空气净化器的按键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空气净化器 100 壳体 10

净化组件 2 前盖 11

后盖 12 进风口 111

出风口 112 净化通道 13

出风板 3 调节风帘 31

液晶触控屏组件 4 功能面板 41

按键组件 46 LED显示区域 461

按键面板 462 空气质量显示区域 4611

风力大小显示区域 4612 按键图案区域 4613

功能按键 4621 主控板 42

数字显示区 43 滤材状况提醒区 44

过滤体 5 吸附体 6

除菌体 7 负离子体 8

除甲醛复合滤芯 51 横流风机 52

除甲醛层 511 活性炭层 521

纳米光触媒层 71 紫外灯 72

多元光触媒层 73 负离子发射器 81

负离子发生器 82 负离子窗 83

负离子孔 831 空气质量探测组件 91

如下具体实施方式将结合上述附图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至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空气净化器100的较佳实施方式包括壳体10及设置于所述壳体10内的净化组件2。所述壳体10包括相互扣合的前盖11和后盖12,所述前盖11和所述后盖12相互扣合以形成可以收容所述净化组件2的收容空间。所述前盖11的上下方向分别开设矩形的进风口111及出风口112,所述进风口111、收容空间及出风口112共同形成从下至上贯穿的空气净化通道13。所述位于前盖11底侧的出风口112设置有可调节的出风板3,所述出风板3为现有空调上通常具有的可调节的开窗板,其具有多个调节风帘31,所调节风帘31的数目可以根据所述出风口112的沿着上下方向的宽度做出适当的调整。

所述前盖11的位于所述进风口111及出风口112之间的位置嵌入式地设置有可触控的液晶触控屏组件4,所述液晶触控屏组件4包括置于表面的功能面板41。所述功能面板41通常由非导电并具有一定强度的绝缘面板构成,该绝缘面板可为亚克力板,在该功能面板41上设有概呈圆形的按键组件46,所述按键组件46包括位于所述按键组件46中部的LED显示区域461及设置于所述LED显示区域461的周侧的按键面板462。所述LED显示区域461分成三部分,包括位于中间的圆形的空气质量显示区域4611,位于空气质量显示区域4611的周侧的环形的风力大小显示区域4612及位于所述风力大小显示区域4612的周侧的的按键图案区域4613。所述空气质量显示区域4611中部设置有LED显示灯,以显示实时空气质量,当显示红色时,标示空气质量最差,显示紫红色时表示空气质量差,当显示蓝色时,表示空气质量良好。所述风力大小显示区域4612的LED显示灯显示风力大小的渐近图案。所述按键图案区域4613被均匀地分成若干小区域,每一小区域包括一个按键图案和与这多个按键图案一一对应的透光区,这多个按键图案包括电源、定时、自动、睡眠、亮度、复位、风力以及WiFi。所述LED显示区域461的周侧的按键面板462被均匀地设置若干功能能按键4621,每个所述功能按键4621的靠近LED显示区域461的一侧的一边均与所述按键面板462相连接,所述每一个功能按键4621对应对应位置的按键图案所指示的功能。所述每个功能按键4621的底部设置有对应的按键,所述按键均电性连接空气净化器100内的主控板42。除此之外,在功能面板41上还设有用以显示PM2.5、温度、湿度等具体数值的数字显示区43以及用以提醒使用者更换滤材的滤材状况提醒区44;在功能面板41的下表面设有与数字显示区和滤材状况提醒区相对应的显示器件(未显示)以及与透光区一一对应的LED灯,该显示器件由七段数字显示器组成。当使用者按压按键图案对应的功能按键4621时,所述功能按键4621在纵向上向下产生一定位移,所述功能按键4621的底部设置有对应的按键将按压信号传递至主控板42,以启动所述主控板42的对应的功能。

所述净化组件2依次包括沿空气净化通道设置的过滤体5、吸附体6、除菌体7及负离子体8。所述过滤体5包括除甲醛复合滤芯51及横流风机52,所述除甲醛复合滤芯51至于所述横流风机52的顶侧,所述除甲醛复合滤芯51依次包括除甲醛层511及可清洗的活性炭层521以形成初过滤结构。

所述吸附体6为活性炭网,从而去除异味结构,其能有效吸附异味、臭味以实现除味目的。

所述除菌体7依次包括多层纳米光触媒层71、紫外灯72及多元光触媒层73,进而实现多层杀菌、消毒结构,所述多元光触媒层73是杀菌、消毒的光触媒。

所述负离子体8包括设置在壳体10顶端的的负离子发射器81及电性连接所述负离子发射器81的负离子发生器82,所述壳体10的顶侧于靠近所述负离子发射器81的附件开设负离子窗83,所述负离子发射器81朝向所述负离子窗83设置,所述负离子发射窗间隔开设若干负离子孔831以允许所述负离子发射器81沿负离子孔831的方向发射负离子,从而获得净过滤后的新鲜空气。所述负离子发射器81为具有多个发射针的发射器,每个发射针朝向负离子孔831发射大量负离子形成负离子流。所述负离子发生器82电性连接所述主控板42。

本实用新型空气净化器100的前盖11于所述进风口111附近设置空气质量探测组件91,所述空气质量探测组件91电性连接所述主控板42并对空气净化器100外侧的空气质量进行探测,以将探测达到的温度、湿度、PM2.5浓度及空气质量等级等信息传递给主控板42,进而由所述主控板42控制所述液晶触控屏组件4对该等信息进行显示。

本实用新型空气净化器100设置有可较为人性化控制的液晶触控屏组件4,可以便于用户对空气净化器100的较为方便的控制,并对空气质量进行全方面的了解,具有较高的用户体验。

上述技术方案仅体现了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优选技术方案,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对其中某些部分所可能做出的一些变动均体现了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