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网带烘干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104426发布日期:2018-08-04 16:32阅读:328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茶叶成产加工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网带烘干机。



背景技术:

茶叶干燥的目的是蒸发水分,并整理外形,充分发挥茶香。其干燥方法有烘干、炒干和晒干三种形式。茶叶的干燥工序,一般先经过烘干,然后再进行炒干。因揉捻后的茶叶,含水量仍很高,如果直接炒干,会在炒干机的锅内很快结成团块,茶汁易粘结锅壁。故此,茶叶先进行烘干,使含水量降低至符合锅炒的要求。因而,烘干是茶叶干燥的必要工序,烘干品质也直接影响产品的最终质量,现有设备的烘干效率不高,且烘干品质也不能有效保证,烘干质量不稳定。为此,我们提出一种网带烘干机。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网带烘干机,可以有效解决背景技术中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取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网带烘干机,包括机体,所述机体内设有多层均匀排列的烘干传输装置,所述烘干传输装置包括传动轮和传送带,所述相邻的两组烘干传输装置分别连接在机体内壁的两侧,所述机体一侧设有进料传输装置,所述进料传输装置上分别设有可转动的风机A、风机B和振动器,所述风机B设置在靠近机体的一侧,所述振动器设置在进料传送装置的底部,所述机体上还设有抽湿装置和加热装置,所述机体底部设有出料口。

进一步地,所述传送带为纱网结构。

进一步地,所述每组靠近机体内壁的烘干轮与机体之间设有弧形垫块。

进一步地,所述机体顶部设有抽风口,所述抽湿装置通过抽风管与抽风口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机体一侧进风口,所述加热装置通过进风管与进风口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加热装置为热风炉。

进一步地,所述风机A一侧通过转轴与进料传送装置连接,所述风机A另一端通过撑杆与进料传送装置连接,所述撑杆上设有滑槽,所述进料传送装置上设有与滑槽相匹配的紧固螺栓。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以热风炉作为加热装置,加热装置热效率高,热风温度稳定、控温准确,能有效保证茶叶烘干品质及其稳定性;加热装置与顶部排湿除尘装置通过烘干腔体连接,形成流通风道,通过控制系统匹配调节,能够增强空气流通效果,提高烘干效率,茶叶烘干过程中产生的湿气和茶毫、灰尘等也可通过排湿除尘装置除去,保证茶叶烘干品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网带烘干机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中:1、进料传送装置;2、撑杆;3、风机A;4、风机B;5、抽风口;6、抽风管;7、抽湿装置;8、弧形垫块;9、进风口;10、加热装置;11、进风管;12、出料口;13、传动轮;14、传送带;15、机体;16、振动器;17、转轴;18、滑槽;19、紧固螺栓。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

如图1所示,一种网带烘干机,包括机体15,所述机体15内设有多层均匀排列的烘干传输装置,所述烘干传输装置包括传动轮13和传送带14,所述相邻的两组烘干传输装置分别连接在机体15内壁的两侧,所述机体15一侧设有进料传输装置1,所述进料传输装置上1分别设有可转动的风机A3、风机B4和振动器16,所述风机B4设置在靠近机体15的一侧,所述振动器16设置在进料传送装置1的底部,所述机体15上还设有抽湿装置7和加热装置10,所述机体15底部设有出料口12。

本实用新型一种网带烘干机,在进行对茶叶烘干时,将茶叶直接倒在倾斜设置的进料传送装置1上,向连接热风炉的机体15内进行输送,在输送的过程中,通过振动器16带动茶叶振动并将导入时出现不均匀的茶叶在振动的作用下振平,在振动的过程中,通过可转动的风机A3将茶叶内所掺杂的轻飘杂物吹出,保证茶叶的整体质量,在通过风机B4对茶叶上自带的水分进行风干,最后进入机体内进行高温烘干,为保证在机体15内茶叶能得到充分烘干,通过多组烘干传输装置,延长茶叶在机体15内的烘干过程,又不耽误整体装置的连续操作性,在茶叶进入到第一层烘干传输装置后,通过传动轮13带动传送带14对茶叶进化传输,当茶叶传输到传送带14的末端时,茶叶主动掉落在下一层传送带14的初始端,为保证不会出现茶叶卡在夹角处,通过弧形垫块8可将掉落的茶叶弹落在传送带14上,通过这样瀑式下落传输的方式,不仅充分延长烘干过程,而且在下落的过程中还起到了类似“翻炒”的效果,是茶叶得到充分的烘干,在茶叶烘干的过程中,通过抽湿装置7可将烘干时所产生的水蒸气抽出,保证机体15内部干燥,提高烘干效率,,并将传送带14设置为纱网结构可保证每层茶叶的通风,而且茶叶烘干过程中产生的茶毫、灰尘等也可通过抽湿装置7除去,保证茶叶烘干品质。

以上所述的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描述,并非对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进行限定,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设计精神的前提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出的各种变形和改进,均应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