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间降温及除异味空调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537866发布日期:2018-09-28 18:53阅读:346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间降温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车间降温及除异味空调系统。



背景技术:

在工业化车间中,由于大量车间设备工作,并且工人密集,导致车间内热量及异味聚集,由于加工车间大多是密闭或半开放的,热量及异味很难快速散发出去,特别是在铸造车间,生产中会产生大量的含有烟尘及高温、异味的污染空气,使用传统的空调系统,难以对高温污染空气和舒适的清洁空气进行有效的气流组织,使车间环境的改善效果不佳,降低了车间工人的舒适性,甚至会对车间工人的身体造成伤害效果,为此,我们提出了车间降温及除异味空调系统来解决此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而提出的一种车间降温及除异味空调系统。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车间降温及除异味空调系统,包括冷冻机、循环泵、风柜、水平风管和垂直风管,所述冷冻机的一侧侧面设置有循环泵,循环泵远离冷冻机的一侧侧面设置有风柜,冷冻机和风柜通过循环管道连接,循环泵安装在循环管道上,所述风柜远离循环泵的一侧侧面设置有水平风管,水平风管与风柜相连,并且水平风管与地面呈水平安装,所述水平风管远离风柜的一侧侧面连接有垂直风管,并且垂直风管与地面呈垂直安装,垂直风管的底部安装有风量调节阀和温度传感器,所述垂直风管的底部设有出风口,且出风口分布于车间设备的一侧上方。

优选的,所述循环泵的个数为两个,两个循环泵相互平行设置,并且两个循环泵之间相互并联连接。

优选的,所述出风口8离地面高度为2.5~3.5米之间,最优的高度为3.0米。

优选的,所述出风口的出风温度为~摄氏度之间。

优选的,所述风量调节阀和温度传感器之间电性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车间降温及除异味空调系统,可以有效的对车间设备产生的高温、异味气流与空调冷气气流进行隔离组织,提升车间空调系统的降温效率,降低车间的异味,使车间环境更加舒适。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车间降温及除异味空调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车间降温及除异味空调系统的仰视图。

图中:1冷冻机、2.循环泵、3风柜、4水平分管、5垂直分管、6风量调节阀、7温度传感器、8出风口、9车间设备。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参照图1-2,车间降温及除异味空调系统,包括冷冻机1、循环泵2、风柜3、水平风管4和垂直风管5,冷冻机1的一侧侧面设置有循环泵2,循环泵2远离冷冻机1的一侧侧面设置有风柜3,冷冻机1和风柜3通过循环管道连接,循环泵2安装在循环管道上,风柜3远离循环泵2的一侧侧面设置有水平风管4,水平风管4与风柜3相连,并且水平风管4与地面呈水平安装,水平风管4远离风柜3的一侧侧面连接有垂直风管5,并且垂直风管5与地面呈垂直安装,垂直风管5的底部安装有风量调节阀6和温度传感器7,垂直风管5的底部设有出风口8,且出风口8分布于车间设备9的一侧上方,车间降温及除异味空调系统,可以有效的对车间设备产生的高温、异味气流与空调冷气气流进行隔离组织,提升车间空调系统的降温效率,降低车间的异味,使车间环境更加舒适。

本实施例中,循环泵2的个数为两个,两个循环泵2相互平行设置,并且两个循环泵2之间相互并联连接,出风口8离地面高度为2.5~3.5米之间,最优的高度为3.0米,出风口8的出风温度为18~28摄氏度之间,风量调节阀6和温度传感器7之间电性连接。

本实施例中,根据图1和图2,车间降温及除异味空调系统,包括冷冻机1、循环泵2、风柜3、水平风管4和垂直风管5,冷冻机1和风柜3由循环管道连接,循环管道上连接有循环泵2,循环泵2有2个,相互为并联连接,其中一个工作时,另外一个备用;循环泵2将冷冻介质送入风柜3,风柜3产生低温空气并送入水平风管4,水平风管4与风柜3连接并与地面呈水平安装,水平风管4分为1条或多条分支,垂直风管5与水平分管4连接并与地面呈垂直安装,分为1条或多条分支;垂直风管5上安装有风量调节阀6和温度传感器7,风量调节阀6和温度传感器7之间电连接,风量调节阀6可以根据温度传感器7测量的温度,调节出风口8的风量大小,垂直风管5的底部为出风口8,出风口8分布于车间设备9的侧上方;出风口8离地面高度为2.5~3.5米之间,最优的高度为3.0米;出风口8的出风温度为18~28摄氏度之间,可以有效的对车间设备产生的高温、异味气流与空调冷气气流进行隔离组织,提升车间空调系统的降温效率,降低车间的异味,使车间环境更加舒适。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其实用新型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