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联机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495216发布日期:2019-04-23 21:13阅读:138来源:国知局
多联机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换热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多联机系统。



背景技术:

多联机在同时运行制冷和制热的时候,制热内机出来的冷媒经过电子膨胀阀节流后形成气液两相,这种气液两相的冷媒被冷媒分配器分到各个制冷内机时极易发生偏流,并且在进入制冷内机时容易因偏流产生较大的噪音。对于冷媒较多的制冷内机,结霜和结冰更加严重,会频繁的进防冻结。而对于那些冷媒较少的制冷内机,出风温差很小。这都会严重影响系统的可靠性和舒适性。另外,当室外环境温度在零度以下,而制冷内机的开机容量较小时,系统运行纯制冷模式,也会出现进入冷媒分配器的冷媒是气液两相,发生偏流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发明提出一种多联机系统,改进后的多联机系统具有气液分离器,从而先对冷媒进行气液分离,让进入制冷室内机的冷媒是液态,防止冷媒在制冷室内机之间偏流。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多联机系统,包括:室外机,所述室外机包括压缩机组件、室外换热器、第一换向组件、第二换向组件和主节流元件,其中,所述压缩机组件具有排气口和回气口,所述第一换向组件包括第一阀口至第四阀口,所述第二换向组件包括第一接口至第四接口,所述第一阀口和所述第一接口分别与所述排气口相连,所述第二阀口与所述室外换热器的第一端相连,所述第三阀口、第四阀口、所述第三接口和所述第四接口均与所述回气口相连,所述主节流元件的第一端与所述室外换热器的第二端相连;多个室内机,每个所述室内机均包括室内换热器和节流部件,每个所述室内机的所述室内换热器的第一端均通过第一连接管与所述第二接口相连且通过第二连接管与所述回气口相连,每个所述第一连接管上串连有第一控制阀,每个所述第二连接管上串连有第二控制阀,每个所述室内机的所述室内换热器的第二端均与对应的所述节流部件的第一端相连;气液分离器,所述气液分离器包括入口、气体出口和液体出口,所述入口与所述主节流元件的第二端相连且所述入口通过多个第三连接管分别与所述多个室内机的所述节流部件的第二端一一对应相连,所述第三连接管上串连有第三控制阀,所述气体出口与所述回气口相连,所述液体出口通过多个第四连接管分别与所述多个室内机的所述节流部件的第二端一一对应相连,每个所述第四连接管上串连有第四控制阀。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多联机系统,通过设置气液分离器可实现冷媒的气液分离,从而便于液态冷媒流向制冷的室内机,避免了因有气态冷媒的存在而导致制冷的室内机冷媒的偏流问题,进而避免了因偏流产生的噪音问题,同时解决了因流入较多冷媒的制冷室内机结霜和结冰严重以及因流入较少冷媒的室内机而导致的出风效果差的问题,从而提高系统的可靠性和用户使用的舒适性。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所述气体出口与所述回气口之间串连有节流装置。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所述气体出口通过低压管与所述回气口相连且所述第二连接管连接至所述低压管。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多联机系统进一步包括第一过冷器,所述第一过冷器包括相互换热的第一主换热流路和第一辅换热流路,所述第一主换热流路的第一端与所述液体出口相连且第二端分别通过所述多个第四连接管与所述多个室内机的所述节流部件的第二端一一对应相连,所述第一辅换热器流路的第一端通过第一辅助节流元件与所述第一主换热流路的第二端相连且所述第一辅换热器流路的第二端与所述回气口相连。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多联机系统进一步包括第二过冷器,所述第二过冷器包括相互换热的第二主换热流路和第二辅换热流路,所述第二主换热流路的第一端与所述入口相连,所述第二主换热流路的第二端分别与所述主节流元件的第二端和所述第三连接管相连,所述第二辅助换热流路的第一端通过第二辅助节流元件与所述液体出口相连且第二端与所述回气口相连。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一控制阀和所述第二控制阀为电磁阀。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三控制阀为单向阀,所述第三控制阀在从所述室内换热器到所述入口的方向上单向导通。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四控制阀为单向阀,所述第四控制阀在从所述液体出口到所述室内换热器的方向上单向导通。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所述主节流元件为电子膨胀阀、电磁阀或毛细管。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一换向组件和所述第二换向组件为四通阀。

本发明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发明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发明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根据本发明一些实施例的多联机系统的示意图;

图2是根据本发明另一些实施例的多联机系统的示意图;

图3是根据本发明又一些实施例的多联机系统的示意图。

附图标记:

多联机系统100;

室外机1;压缩机组件11;排气口111;回气口112;室外换热器12;第一换向组件13;第一阀口a;第二阀口b;第三阀口c;第四阀口d;第二换向组件14;第一接口e;第二接口f;第三接口g;第四接口h;主节流元件15;

室内机2;室内换热器21;节流部件22;

第一连接管3;第一控制阀31;

第二连接管4;第二控制阀41;

气液分离器5;入口m;液体出口n;气体出口o;

第三连接管6;第三控制阀61;

低压管7;第四连接管8;第四控制阀81;

节流装置9;

第一过冷器10;第一主换热流路101;第一辅换热流路102;第一辅助节流元件103;

第二过冷器20;第二主换热流路201;第二辅换热流路202;第二辅助节流元件203。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发明,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下面参考图1-图3描述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多联机系统100,该多联机系统100可以用于调节室内环境温度。

如图1-图3所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多联机系统100,可以包括:室外机1、多个室内机2和气液分离器5。

具体地,室外机1包括压缩机组件11、室外换热器12、第一换向组件13、第二换向组件14和主节流元件15。其中,压缩机组件11具有排气口111和回气口112(例如,图1-图3中示出的上端为排气口111,下端为回气口112),由此,经压缩机组件11压缩后的高温高压的冷媒可从排气口111排出,换热后的冷媒可从回气口112返回到压缩机组件11。

第一换向组件13(例如,第一换向组件13为四通阀)包括第一阀口a至第四阀口d,第二换向组件14(例如,第二换向组件14为四通阀)包括第一接口e至第四接口h。其中,第一阀口a和第一接口e分别与排气口111相连,第二阀口b与室外换热器12的第一端(例如图1-图3中示出的左端)相连,第三阀口c、第四阀口d、第三接口g和第四接口h均与回气口112相连。

第一阀口a与第二阀口b和第四阀口d中的其中一个换向连通,第三阀口c与第二阀口b和第四阀口d中的另一个换向连通,也就是说,当第一阀口a与第二阀口b连通时,第三阀口c与第四阀口d连通,当第一阀口a与第四阀口d连通时,第二阀口b与第三阀口c连通。可以理解的是,在多联机系统100中,第一换向组件13的具体结构已被本领与技术人员所熟知,例如,第四阀口d是截断封闭的,对于第一换向组件13的具体结构不再详细说明。

具体地,第一接口e与第二接口f和第四接口h中的其中一个换向连通,第三接口g与第二接口f和第四接口h中的另一个换向连通,也就是说,当第一接口e与第二接口f连通时,第三接口g与第四接口h连通,当第一接口e与第四接口h连通时,第二接口f与第三接口g连通。可以理解的是,在多联机系统100中,第二换向组件14的具体结构已被本领与技术人员所熟知,例如第四阀口h是截断封闭的,对于第二换向组件14不再详细说明。

主节流元件15的第一端(例如图1-图3中示出的左端)与室外换热器12的第二端(例如图1-图3中示出的右端)相连。

需要理解的是,上文所述的“左”、“右”以及“上”、“下”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如图1-图3所示,每个室内机2均包括室内换热器21和节流部件22,每个室内机2的室内换热器21的第一端(例如,图1-图3中示出的位于左侧的一端)均通过第一连接管3与第二接口f相连且通过第二连接管4与回气口112相连,也就是说,每个室内换热器21的第一端均与第二接口f和回气口112相连且每个室内换热器21的第一端通过第二连接管4与回气口112相连。

具体地,每个第一连接管3上串连有第一控制阀31。例如,第一控制阀31为电磁阀,从而便于控制第一连接管3的管路的通断。

每个第二连接管4上串连有第二控制阀41。例如,第二控制阀41为电磁阀,从而便于控制第二连接管4的管路的通断。

每个室内机2的室内换热器21的第二端均与对应的节流部件22的第一端相连。

具体地,如图1-图3所示,气液分离器5包括入口m、气体出口o和液体出口n,冷媒可从入口m流入气液分离器5并在气液分离器5内实现气液分离,分离出的气态冷媒可从气体出口o排出,分离出的液态冷媒可从液体出口n排出。

进一步地,气液分离器5的入口m与主节流元件15的第二端(例如,图1-图3中示出的右端)相连且气液分离器5的入口m通过多个第三连接管6与多个室内机2的节流部件22的第二端(例如,图1-图3中示出的上端)一一对应相连,也就是说,气液分离器5的入口m分别与主节流元件15的第二端和每个室内机2的节流部件22的第二端相连且入口m是通过多个第三连接管6与多个室内机2的节流部件22的第二端一一对应相连。

具体地,第三连接管6上串连有第三控制阀61。例如,第三控制阀61为电磁阀,从而便于控制第三连接管6的管路的通断。或者,在另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第三控制阀61为单向阀,第三控制阀61在从室内换热器21到入口m的方向上单向导通,从而冷媒只能从室内换热器21经过对应的第三连接管6流向入口m。

气体出口o与回气口112相连,由此,气液分离器5分离出的气态冷媒可经过回气口112返回到压缩机组件11。

液体出口n通过多个第四连接管8分别与多个室内机2的节流部件22的第二端一一对应相连,也就是说,多个第四连接管8与多个室内机2一一对应,液体出口n通过多个第四连接管8与对应的室内机2的节流部件22的第二端相连。

每个第四连接管8上串连有第四控制阀81。例如,第四控制阀81为电磁阀,从而便于控制第四连接管8的管路的通断。当然,在另一些实施例中,第四控制阀81还可以为单向阀,第四控制阀81在从液体出口n到室内换热器21的方向上单向导通,从而流经第四连接管8的冷媒只能从液体出口n经过第四连接管8流向室内换热器21。

具体而言,当多联机系统100处于纯制冷模式时,第一阀口a与第二阀口b连通,第三阀口c与第四阀口d连通,第一接口e与第四接口h连通且第三接口g与第二接口f连通,从压缩机组件11的排气口111排出的高温高压的冷媒流向第一换向组件13的第一阀口a,并从第二阀口b流出,接着流向室外换热器12,冷媒在室外换热器12内与室外环境进行换热后,从室外换热器12流出并流向主节流元件15,冷媒经主节流元件15节流降压后经过入口m流向气液分离器5,冷媒在气液分离器5内实现气液分离,分离出的气态冷媒从气体出口o排出并返回到回气口112,分离出的液态冷媒从液体出口n排出后经过第四连接管8流向相应的制冷室内机2的节流部件22,并进一步流向室内换热器21,冷媒在室内换热器21换热后,经过相应的第二连接管4返回到回气口112,从而形成整个冷媒循环。

在主制冷模式时,第一阀口a与第二阀口b连通且第三阀口c与第四阀口d连通,第一接口e与第二接口f连通且第四接口h与第三接口g连通,从压缩机组件11排出的高温高压的冷媒分成两个部分:一部分冷媒经过第一接口e流向第二换向组件14,并从第二接口f流出后经过相应的第一连接管3流向开启制热模式的室内机2,冷媒在开启制热模式的室内机2内换热后经过对应的节流部件22以及与该室内机2对应的第三连接管6、经过入口m流向气液分离器5;另一部分冷媒经过第一阀口a和第二阀口b流向室外换热器12并与室外环境进行换热,换热后的冷媒从室外换热器12流出后流向主节流元件15,经主节流元件15节流降压后流向气液分离器5。

气液分离器5内的冷媒在气液分离器5内实现气液分离,分离出的气态冷媒从气体出口o排出并返回到回气口112,分离出的液态冷媒从液体出口n排出后经过第四连接管8流向相应的开启制冷模式的室内机2的节流部件22并进一步流向对应的室内换热器21,冷媒在开启制冷模式的室内机2的室内换热器21换热后,经过相应的第二连接管4返回到回气口112,从而形成整个冷媒循环。

在主制热模式时,第一阀口a与第四阀口d连通且第二阀口b与第三阀口c连通,第一接口e与第二接口f连通且第三接口g与第四接口h连通,从压缩机组件11的排气口111排出的高温高压的冷媒经过第一接口e流向第二换向组件14,并从第二接口f流出后经过相应的第一连接管3流向开启制热模式的室内机2,冷媒在开启制热模式的室内机2内换热后流经节流部件22并进一步流向与该室内机2对应的第三连接管6,冷媒从第三连接管6流出后分成两个部分:一部分冷媒流向主节流元件15,经主节流元件15节流降压后流向室外换热器12,该部分冷媒从室外换热器12流出后经过第二阀口b和第三阀口c流向回气口112;另一部分冷媒流向气液分离器5,该部分冷媒在气液分离器5内实现气液分离,分离出的气态冷媒从气体出口o排出并返回到回气口112,分离出的液态冷媒从液体出口n排出后流向开启制冷模式的室内机2,冷媒在开启制冷模式的室内机2的室内换热器21换热后,经过相应的第二连接管4返回到回气口112,从而形成整个冷媒循环。

在纯制热模式时,第一阀口a与第四阀口d连通且第二阀口b与第三阀口c连通,第一接口e与第二接口f连通且第三接口g与第四接口h连通,从压缩机组件11的排气口111排出的高温高压的冷媒经过第一接口e和第二接口f流向开启制热模式的室内机2的室内换热器21并与室内环境换热,换热后的冷媒经过对应的节流部件22后流向相应的第三连接管6并进一步流向主节流元件15,冷媒经主节流元件15节流降压后流向室外换热器12并与室外环境进行换热,换热后的冷媒经过第二阀口b与第三阀口c返回到压缩机组件11,从而形成整个冷媒循环。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多联机系统100,通过设置气液分离器5可实现冷媒的气液分离,从而便于液态冷媒流向制冷的室内机2,避免了因有气态冷媒的存在而导致制冷的室内机2冷媒的偏流问题,进而避免了因偏流产生的噪音问题,同时解决了因流入较多冷媒的制冷室内机2结霜和结冰严重以及因流入较少冷媒的室内机2而导致的出风效果差的问题,从而提高系统的可靠性和用户使用的舒适性。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气体出口o与回气口112之间串连有节流装置9。由此,通过在气体出口o与回气口112之间串连节流装置9,可保证气液分离器5内的液态冷媒流向制冷的室内机2。

具体地,节流装置9由一个或者多个电磁阀和电子膨胀阀组成,也可以用一定长度的毛细管代替。特别地,当节流装置9为电子膨胀阀时,还可以调整从气体出口o流出的冷媒的流量。

进一步地,气体出口o通过低压管7与回气口112相连,第二连接管4连接至低压管7。由此,从第二连接管4流出的冷媒可汇入低压管7,从而返回到压缩机组件11,这样可简化管路之间的连接,降低成本。

可选地,气体出口o通过低压管7与回气口112相连且第二连接管4连接至低压管7,上述的节流装置9连接在低压管7和气体出口o之间。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多联机系统100进一步包括第一过冷器10,第一过冷器10包括相互换热的第一主换热流路101和第一辅换热流路102,第一主换热流路101的第一端(例如,图2中示出的右端)与液体出口n相连且第二端(例如,图2中示出的左端)分别通过多个第四连接管8与多个室内机2的节流部件22的第二端一一对应相连,由此,从液体出口n流出的冷媒可经过第一主换热流路101并经过相应的第四连接管8流向制冷的室内机2。

第一辅换热流路102的第一端通过第一辅助节流元件103与第一主换热流路101的第二端相连且第一辅换热流路102的第二端与回气口112相连,从而,从第一主换热流路101流出的冷媒分成两部分,一部分冷媒流向制冷的室内机2,另一部分流向第一辅助节流元件103且经第一辅助节流元件103节流降压后流向第一辅换热流路102,第一辅换热流路102内的冷媒与第一主换热流路101内的冷媒换热以对第一主换热流路101内的冷媒进行过冷,冷媒从第一辅换热流路102流出后流向回气口112。

由此,通过利用第一辅换热流路102对第一主换热流路101冷媒过冷,有利于进一步保证流向制冷室内机2的冷媒为液态冷媒,进一步避免流入室内机2的冷媒偏流。

具体地,第一辅换热流路102的第二端连接至上述的低压管7,从而便于简化管路的连接,降低成本。

在本发明的另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多联机系统100进一步包括第二过冷器20,第二过冷器20包括相互换热的第二主换热流路201和第二辅换热流路202,第二主换热流路201的第一端(例如,图3中示出的左端)与入口m相连,第二主换热流路201的第二端分别与主节流元件15的第二端和多个第三连接管6相连,第二辅换热流路202的第一端(例如,图3中示出的左端)通过第二辅助节流元件203与所述液体出口n相连且第二端与回气口112相连。由此,可便于第二辅助节流元件203内的冷媒对第二主换热流路201的冷媒进行过冷,从而气液分离器5内分离出较多的液态冷媒,以便于液态冷媒更多地流向制冷的室内机2,提高制冷室内机2的制冷效果。

具体地,第二辅换热流路202的第二端连接至上述的低压管7,从而便于简化管路的连接,降低成本。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主节流元件15为电子膨胀阀、电磁阀或毛细管。由此,不但结构简单,而且节流效果好。

可选地,节流部件22为电子膨胀阀。

在本发明的一些示例中,压缩机组件11可以为一个压缩机,当然,压缩机组件11还可以为多个压缩机,例如多个压缩机并连或串连连接。

下面参考图1-图3对本发明几个具体实施例的多联机系统100的结构进行详细说明。

实施例1

如图1所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多联机系统100,包括:室外机1、多个室内机2和气液分离器5。

具体地,如图1所示,气液分离器5包括入口m、气体出口o和液体出口n。

具体地,室外机1包括压缩机组件11、室外换热器12、第一换向组件13、第二换向组件14和主节流元件15。其中,压缩机组件11具有排气口111和回气口112,气体出口o通过低压管7与回气口112相连,在气体出口o与低压管7之间串连有节流装置9。

第一换向组件13包括第一阀口a至第四阀口d,第二换向组件14包括第一接口e至第四接口h。其中,第一阀口a和第一接口e分别与排气口111相连,第二阀口b与室外换热器12的第一端相连,主节流元件15的第一端与室外换热器12的第二端,第三阀口c、第四阀口d、第三接口g和第四接口h均连接至低压管7。

具体地,第四阀口d截止。第一阀口a与第二阀口b和第四阀口d中的其中一个换向连通,第三阀口c与第二阀口b和第四阀口d中的另一个换向连通。

第四接口h截止。具体地,第一接口e与第二接口f和第四接口h中的其中一个换向连通,第三接口g与第二接口f和第四接口h中的另一个换向连通。

每个室内机2均包括室内换热器21和节流部件22,每个室内机2的室内换热器21的第一端均通过第一连接管3与第二接口f相连且通过第二连接管4连接至低压管7。

具体地,每个第一连接管3上串连有第一控制阀31,每个第二连接管4上串连有第二控制阀41,第一控制阀31和第二控制阀41为电磁阀。

每个室内机2的室内换热器21的第二端均与对应的节流部件22的第一端相连,气液分离器5的入口m与主节流元件15的第二端相连且气液分离器5的入口m通过多个第三连接管6与多个室内机2的节流部件22的第二端一一对应相连。

具体地,第三连接管6上串连有第三控制阀61,第三控制阀61为单向阀,第三控制阀61在从室内换热器21到入口m的方向上单向导通。

液体出口n通过多个第四连接管8分别与多个室内机2的节流部件22的第二端一一对应相连,每个第四连接管8上串连有第四控制阀81,第四控制阀81为单向阀,第四控制阀81在从液体出口n到室内换热器21的方向上单向导通。

具体而言,当多联机系统100处于纯制冷模式时,第一阀口a与第二阀口b连通,第三阀口c与第四阀口d连通,第一接口e与第四接口h连通且第三接口g与第二接口f连通,第二控制阀41打开,第一控制阀31关闭,从压缩机组件11的排气口111排出的高温高压的冷媒流向第一换向组件13的第一阀口a,并从第二阀口b流出,接着流向室外换热器12,冷媒在室外换热器12内与室外环境进行换热后,从室外换热器12流出并流向主节流元件15,冷媒经主节流元件15节流降压后经过气液分离器5的入口m流向气液分离器5,冷媒在气液分离器5内实现气液分离,分离出的气态冷媒从气体出口o排出并经节流装置9节流后流向低压管7并返回到回气口112,分离出的液态冷媒从液体出口n排出后经过第四连接管8流向相应的节流部件22并进一步流向对应的室内换热器21,冷媒在室内换热器21换热后,经过相应的第二连接管4流至低压管7并返回到回气口112,从而形成整个冷媒循环。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纯制冷模式中的描述中,是以所有室内机2均制冷为例进行说明的,可以理解的是,在纯制冷模式下,还包括部分室内机2制冷,而其余室内机2不工作的情况,不工作的室内机2内无冷媒流通。

在主制冷模式时,第一阀口a与第二阀口b连通且第三阀口c与第四阀口d连通,第一接口e与第二接口f连通且第四接口h与第三接口g连通,与制冷室内机2对应的第一控制阀31关闭且第二控制阀41打开,与制热室内机2对应的第一控制阀31打开且第二控制阀41关闭,从压缩机组件11排出的高温高压的冷媒分成两个部分:一部分冷媒经过第一接口e流向第二换向组件14,并从第二接口f流出后经过相应的第一连接管3流向开启制热模式的室内机2,冷媒在开启制热模式的室内机2内换热后经过节流部件22并进一步流向与该室内机2对应的第三连接管6、经过入口m流向气液分离器5;另一部分冷媒经过第一阀口a和第二阀口b流向室外换热器12并与室外环境进行换热,换热后的冷媒从室外换热器12流出后流向主节流元件15,经主节流元件15节流降压后流向气液分离器5。

气液分离器5内的冷媒在气液分离器5内实现气液分离,分离出的气态冷媒从气体出口o排出并经节流装置9节流后流向低压管7并返回到回气口112,分离出的液态冷媒从液体出口n排出后经过第四连接管8流向相应的开启制冷模式的室内机2的室内换热器21,冷媒在开启制冷模式的室内机2的室内换热器21换热后,经过相应的第二连接管4流至低压管7并返回到回气口112,从而形成整个冷媒循环。

在主制热模式时,第一阀口a与第四阀口d连通且第二阀口b与第三阀口c连通,第一接口e与第二接口f连通且第三接口g与第四接口h连通,与制冷室内机2对应的第二控制阀41打开且第一控制阀31关闭,与制热室内机2对应的第一控制阀31打开且第二控制阀41关闭,从压缩机组件11的排气口111排出的高温高压的冷媒经过第一接口e流向第二换向组件14,并从第二接口f流出后经过相应的第一连接管3流向开启制热模式的室内机2,冷媒在开启制热模式的室内机2内换热后流经节流部件22并进一步流向与该室内机2对应的第三连接管6,冷媒从第三连接管6流出后分成两个部分:一部分冷媒流向主节流元件15,经主节流元件15节流降压后流向室外换热器12,该部分冷媒从室外换热器12流出后经过第二阀口b和第三阀口c流至低压管7并流向回气口112;另一部分冷媒流向气液分离器5,该部分冷媒在气液分离器5内实现气液分离,分离出的气态冷媒从气体出口o排出并经节流装置9节流后流向低压管7并返回到回气口112,分离出的液态冷媒从液体出口n排出后流向开启制冷模式的室内机2,冷媒在开启制冷模式的室内机2的室内换热器21换热后,经过相应的第二连接管4流向低压管7并返回到回气口112,从而形成整个冷媒循环。

在纯制热模式时,第一阀口a与第四阀口d连通且第二阀口b与第三阀口c连通,第一接口e与第二接口f连通且第三接口g与第四接口h连通,第一控制阀31打开且第二控制阀41关闭,从压缩机组件11的排气口111排出的高温高压的冷媒经过第一接口e和第二接口f流向室内机2的室内换热器21并与室内环境换热接着流向对应的节流部件22,冷媒从室内机2流出后经过相应的第三连接管6流向主节流元件15,冷媒经主节流元件15节流降压后流向室外换热器12并与室外环境进行换热,换热后的冷媒经过第二阀口b与第三阀口c返回到压缩机组件11,从而形成整个冷媒循环。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纯制热模式中的描述中,是以所有室内机2均制热冷为例进行说明的,可以理解的是,在纯制热模式下,还包括部分室内机2制热,而其余室内机2不工作的情况,不工作的室内机2内无冷媒流通。

实施例2

如图2所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多联机系统100,包括:室外机1、多个室内机2、气液分离器5和第一过冷器10。

具体地,如图2所示,气液分离器5包括入口m、气体出口o和液体出口n。

室外机1包括压缩机组件11、室外换热器12、第一换向组件13、第二换向组件14和主节流元件15。其中,压缩机组件11具有排气口111和回气口112,气体出口o通过低压管7与回气口112相连,在气体出口o与低压管7之间串连有节流装置9。

第一换向组件13包括第一阀口a至第四阀口d,第二换向组件14包括第一接口e至第四接口h。其中,第一阀口a和第一接口e分别与排气口111相连,第二阀口b与室外换热器12的第一端相连,主节流元件15的第一端与室外换热器12的第二端,第三阀口c、第四阀口d、第三接口g和第四接口h均连接至低压管7。

具体地,第四阀口d截止。第一阀口a与第二阀口b和第四阀口d中的其中一个换向连通,第三阀口c与第二阀口b和第四阀口d中的另一个换向连通。

第四接口h截止。具体地,第一接口e与第二接口f和第四接口h中的其中一个换向连通,第三接口g与第二接口f和第四接口h中的另一个换向连通。

每个室内机2均包括室内换热器21和节流部件22,每个室内机2的室内换热器21的第一端均通过第一连接管3与第二接口f相连且通过第二连接管4连接至低压管7,每个室内机2的室内换热器21的第二端均与对应的节流部件22的第一端相连。

具体地,每个第一连接管3上串连有第一控制阀31,每个第二连接管4上串连有第二控制阀41,第一控制阀31和第二控制阀41为电磁阀。

气液分离器5的入口m与主节流元件15的第二端相连且气液分离器5的入口m通过多个第三连接管6与多个室内机2的节流部件22的第二端一一对应相连。

具体地,第三连接管6上串连有第三控制阀61,第三控制阀61为单向阀,第三控制阀61在从室内换热器21到入口m的方向上单向导通。

第一过冷器10包括相互换热的第一主换热流路101和第一辅换热流路102,第一主换热流路101的第一端与液体出口n相连且第二端分别通过多个第四连接管8与多个室内机2的节流部件22的第二端一一对应相连。

第一辅换热流路102的第一端通过第一辅助节流元件103与第一主换热流路101的第二端相连且第一辅换热流路102的第二端连接至低压管7。

每个第四连接管8上串连有第四控制阀81,第四控制阀81为单向阀,第四控制阀81在从液体出口n到室内换热器21的方向上单向导通。

具体而言,当多联机系统100处于纯制冷模式时,第一阀口a与第二阀口b连通,第三阀口c与第四阀口d连通,第一接口e与第四接口h连通且第三接口g与第二接口f连通,第二控制阀41打开,第一控制阀31关闭,从压缩机组件11的排气口111排出的高温高压的冷媒流向第一换向组件13的第一阀口a,并从第二阀口b流出,接着流向室外换热器12,冷媒在室外换热器12内与室外环境进行换热后,从室外换热器12流出并流向主节流元件15,冷媒经主节流元件15节流降压后经过气液分离器5的入口m流向气液分离器5,冷媒在气液分离器5内实现气液分离,分离出的气态冷媒从气体出口o排出并经节流装置9节流后流向低压管7并返回到回气口112,分离出的液态冷媒从液体出口n排出后流向第一主换热流路101,从第一主换热流路101流出的冷媒分成两部分,一部分冷媒经过第四连接管8流向相应的室内机2,冷媒在室内机2换热后,经过相应的第二连接管4流至低压管7并返回到回气口112,另一部分冷媒流向第一辅助节流元件103且经第一辅助节流元件103节流降压后流向第一辅换热流路102,第一辅换热流路102内的冷媒与第一主换热流路101内的冷媒换热以对第一主换热流路101内的冷媒进行过冷,冷媒从第一辅换热流路102流出后流至低压管7并返回到回气口112,从而形成整个冷媒循环。

在主制冷模式时,第一阀口a与第二阀口b连通且第三阀口c与第四阀口d连通,第一接口e与第二接口f连通且第四接口h与第三接口g连通,与制冷室内机2对应的第一控制阀31关闭且第二控制阀41打开,与制热室内机2对应的第一控制阀31打开且第二控制阀41关闭,从压缩机组件11排出的高温高压的冷媒分成两个部分:一部分冷媒经过第一接口e流向第二换向组件14,并从第二接口f流出后经过相应的第一连接管3流向开启制热模式的室内机2,冷媒从开启制热模式的室内机2内流出后经过与该室内机2对应的第三连接管6、经过入口m流向气液分离器5;另一部分冷媒经过第一阀口a和第二阀口b流向室外换热器12并与室外环境进行换热,换热后的冷媒从室外换热器12流出后流向主节流元件15,经主节流元件15节流降压后流向气液分离器5。

气液分离器5内的冷媒在气液分离器5内实现气液分离,分离出的气态冷媒从气体出口o排出并经节流装置9节流后流向低压管7并返回到回气口112,分离出的液态冷媒从液体出口n排出后流向第一主换热流路101,从第一主换热流路101流出的冷媒分成两部分,一部分冷媒经过第四连接管8流向相应的室内机2,冷媒进一步经过相应的第二连接管4流至低压管7并返回到回气口112,另一部分流向第一辅助节流元件103且经第一辅助节流元件103节流降压后流向第一辅换热流路102,第一辅换热流路102内的冷媒与第一主换热流路101内的冷媒换热以对第一主换热流路101内的冷媒进行过冷,冷媒从第一辅换热流路102流出后流至低压管7并返回到回气口112,从而形成整个冷媒循环。

在主制热模式时,第一阀口a与第四阀口d连通且第二阀口b与第三阀口c连通,第一接口e与第二接口f连通且第三接口g与第四接口h连通,与制冷室内机2对应的第二控制阀41打开且第一控制阀31关闭,与制热室内机2对应的第一控制阀31打开且第二控制阀41关闭,从压缩机组件11的排气口111排出的高温高压的冷媒经过第一接口e流向第二换向组件14,并从第二接口f流出后经过相应的第一连接管3流向开启制热模式的室内机2,冷媒从开启制热模式的室内机2流出后流经与该室内机2对应的第三连接管6,冷媒从第三连接管6流出后分成两个部分:一部分冷媒流向主节流元件15,经主节流元件15节流降压后流向室外换热器12,该部分冷媒从室外换热器12流出后经过第二阀口b和第三阀口c流至低压管7并流向回气口112;另一部分冷媒流向气液分离器5,该部分冷媒在气液分离器5内实现气液分离,分离出的气态冷媒从气体出口o排出并经节流装置9节流后流向低压管7并返回到回气口112,分离出的液态冷媒从液体出口n排出后流向第一主换热流路101,从第一主换热流路101流出的冷媒分成两部分,一部分冷媒经过对应的第四连接管8流向相应的制冷室内机2,冷媒在室内换热器21换热后,经过相应的第二连接管4流至低压管7并返回到回气口112,另一部分冷媒流向第一辅助节流元件103且经第一辅助节流元件103节流降压后流向第一辅换热流路102,第一辅换热流路102内的冷媒与第一主换热流路101内的冷媒换热以对第一主换热流路101内的冷媒进行过冷,冷媒从第一辅换热流路102流出后流至低压管7并返回到回气口112,从而形成整个冷媒循环。

在纯制热模式时,第一阀口a与第四阀口d连通且第二阀口b与第三阀口c连通,第一接口e与第二接口f连通且第三接口g与第四接口h连通,第一控制阀31打开且第二控制阀41关闭,从压缩机组件11的排气口111排出的高温高压的冷媒经过第一接口e和第二接口f流向室内机2的室内换热器21并与室内环境换热,换热后的冷媒流经节流部件22并进一步经过相应的第三连接管6流向主节流元件15,冷媒经主节流元件15节流降压后流向室外换热器12并与室外环境进行换热,换热后的冷媒经过第二阀口b与第三阀口c返回到压缩机组件11,从而形成整个冷媒循环。

实施例3

如图3所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多联机系统100,包括:室外机1、多个室内机2、气液分离器5和第二过冷器20。

具体地,如图3所示,气液分离器5包括入口m、气体出口o和液体出口n。

具体地,室外机1包括压缩机组件11、室外换热器12、第一换向组件13、第二换向组件14和主节流元件15。其中,压缩机组件11具有排气口111和回气口112,气体出口o通过低压管7与回气口112相连,在气体出口o与低压管7之间串连有节流装置9。

第一换向组件13包括第一阀口a至第四阀口d,第二换向组件14包括第一接口e至第四接口h。其中,第一阀口a和第一接口e分别与排气口111相连,第二阀口b与室外换热器12的第一端相连,主节流元件15的第一端与室外换热器12的第二端,第三阀口c、第四阀口d、第三接口g和第四接口h均连接至低压管7。

具体地,第四阀口d截止。第一阀口a与第二阀口b和第四阀口d中的其中一个换向连通,第三阀口c与第二阀口b和第四阀口d中的另一个换向连通。

第四接口h截止。具体地,第一接口e与第二接口f和第四接口h中的其中一个换向连通,第三接口g与第二接口f和第四接口h中的另一个换向连通。

每个室内机2均包括室内换热器21,每个室内机2的室内换热器21的第一端均通过第一连接管3与第二接口f相连且通过第二连接管4连接至低压管7,每个室内机2的室内换热器21的第二端均与对应的节流部件22的第一端相连。

具体地,每个第一连接管3上串连有第一控制阀31,每个第二连接管4上串连有第二控制阀41,第一控制阀31和第二控制阀41为电磁阀。

第二过冷器20包括相互换热的第二主换热流路201和第二辅换热流路202,第二主换热流路201的第一端与入口m相连,第二主换热流路201的第二端与主节流元件15的第二端且分别通过多个第三连接管6与多个室内机2的节流部件22的第二端一一对应相连,第二辅换热流路202的第一端通过第二辅助节流元件203与液体出口n相连且第二端连接至低压管7相连。具体地,第三连接管6上串连有第三控制阀61,第三控制阀61为单向阀,第三控制阀61在从室内换热器21到入口m的方向上单向导通。

液体出口n还通过多个第四连接管8分别与多个室内机2的节流部件22的第二端一一对应相连,每个第四连接管8上串连有第四控制阀81,第四控制阀81为单向阀,第四控制阀81在从液体出口n到室内换热器21的方向上单向导通。

具体而言,当多联机系统100处于纯制冷模式时,第一阀口a与第二阀口b连通,第三阀口c与第四阀口d连通,第一接口e与第四接口h连通且第三接口g与第二接口f连通,第二控制阀41打开,第一控制阀31关闭,从压缩机组件11的排气口111排出的高温高压的冷媒流向第一换向组件13的第一阀口a,并从第二阀口b流出,接着流向室外换热器12,冷媒在室外换热器12内与室外环境进行换热后,从室外换热器12流出并流向主节流元件15,冷媒经主节流元件15节流降压后流向第二主换热流路201并经过气液分离器5的入口m流向气液分离器5,冷媒在气液分离器5内实现气液分离,分离出的气态冷媒从气体出口o排出并经节流装置9节流后流向低压管7并返回到回气口112,分离出的液态冷媒从液体出口n排出后分成两部分,一部分冷媒经过多个第四连接管8流向相应的节流部件22并进一步流向室内换热器21,这部分冷媒在室内换热器21换热后,经过相应的第二连接管4流至低压管7并返回到回气口112,从液体出口n排出的另一部分冷媒流向第二辅助节流元件203并进一步流向第二辅换热流路202以对第二主换热流路201进行过冷。

在主制冷模式时,第一阀口a与第二阀口b连通且第三阀口c与第四阀口d连通,第一接口e与第二接口f连通且第四接口h与第三接口g连通,与制冷室内机2对应的第一控制阀31关闭且第二控制阀41打开,与制热室内机2对应的第一控制阀31打开且第二控制阀41关闭,从压缩机组件11排出的高温高压的冷媒分成两个部分:一部分冷媒经过第一接口e流向第二换向组件14,并从第二接口f流出后经过相应的第一连接管3流向开启制热模式的室内机2,冷媒在开启制热模式的室内机2内换热后经过节流部件22并进一步经过与该室内机2对应的第三连接管6流向第二主换热流路201;另一部分冷媒经过第一阀口a和第二阀口b流向室外换热器12并与室外环境进行换热,换热后的冷媒从室外换热器12流出后流向主节流元件15,经主节流元件15节流降压后流向第二主换热流路201,从第二主换热流路201流出的冷媒经过入口m流向气液分离器5。

气液分离器5内的冷媒在气液分离器5内实现气液分离,分离出的气态冷媒从气体出口o排出并经节流装置9节流后流向低压管7并返回到回气口112,分离出的液态冷媒从液体出口n排出后分成两部分,一部分冷媒经过多个第四连接管8流向相应的节流部件22并进一步流向室内换热器21,这部分冷媒在室内换热器21换热后,经过相应的第二连接管4流至低压管7并返回到回气口112,从液体出口n排出的另一部分冷媒流向第二辅助节流元件203并进一步流向第二辅换热流路202以对第二主换热流路201进行过冷,从而形成整个冷媒循环。

在主制热模式时,第一阀口a与第四阀口d连通且第二阀口b与第三阀口c连通,第一接口e与第二接口f连通且第三接口g与第四接口h连通,与制冷室内机2对应的第二控制阀41打开且第一控制阀31关闭,与制热室内机2对应的第一控制阀31打开且第二控制阀41关闭,从压缩机组件11的排气口111排出的高温高压的冷媒经过第一接口e流向第二换向组件14,并从第二接口f流出后经过相应的第一连接管3流向开启制热模式的室内机2,冷媒在开启制热模式的室内机2内换热后流经节流部件22并进一步流向与该室内机2对应的第三连接管6,冷媒从第三连接管6流出后分成两个部分:一部分冷媒流向主节流元件15,经主节流元件15节流降压后流向室外换热器12,该部分冷媒从室外换热器12流出后经过第二阀口b和第三阀口c流至低压管7并流向回气口112;另一部分冷媒第二主换热流路201,从第二主换热流路201流出的冷媒经过入口m流向气液分离器5,冷媒在气液分离器5内实现气液分离,分离出的气态冷媒从气体出口o排出并经节流装置9节流后流向低压管7并返回到回气口112,分离出的液态冷媒从液体出口n排出后分成两部分,一部分冷媒经过多个第四连接管8流向相应的室内换热器21,这部分冷媒在室内换热器21换热后,经过相应的第二连接管4流至低压管7并返回到回气口112,从液体出口n排出的另一部分冷媒流向第二辅助节流元件203并进一步流向第二辅换热流路202以对第二主换热流路201进行过冷,从而形成整个冷媒循环。

在纯制热模式时,第一阀口a与第四阀口d连通且第二阀口b与第三阀口c连通,第一接口e与第二接口f连通且第三接口g与第四接口h连通,第一控制阀31打开且第二控制阀41关闭,从压缩机组件11的排气口111排出的高温高压的冷媒经过第一接口e和第二接口f流向室内机2的室内换热器21并与室内环境换热,换热后的冷媒经过相应的第三连接管6流向主节流元件15,冷媒经主节流元件15节流降压后流向室外换热器12并与室外环境进行换热,换热后的冷媒经过第二阀口b与第三阀口c返回到压缩机组件11,从而形成整个冷媒循环。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意性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发明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发明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