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空调挡风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644520发布日期:2018-10-12 22:25阅读:218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空调配件,特别是指一种结构新颖、无需采用螺丝进行安装的空调挡风装置。



背景技术:

在壁挂式空调工作时,无论怎样摆放室内机,空调的风都是倾斜向下吹的,在很多办公或公共场合,由于受场地限制,空调风是对着人体的头部、肩部或者身体的某些部位直吹的,对人体的健康会产生非常严重的影响,于是空调下的人们就在不知不觉中得了空调病。

为此现有技术都是采用在空调室内机的出风口安装挡风装置,从而达到改变风向的目的。现有的挡风装置的结构非常多,可以说是五花八门,但几乎所有结构的安装过程,都需要采用螺丝进行装配,其安装过程也比较麻烦。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空调挡风装置,其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安装过程都必须采用螺丝进行固定,安装比较繁琐的问题。

为了达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空调挡风装置,它包括:

悬挂组件,所述悬挂组件包括左、右两根挂杆,所述挂杆由扁平杆弯曲而成,它包括竖直杆部、连接于竖直杆部上端的水平杆部以及连接于竖直杆部下端的弧形杆部,所述弧形杆部的前端往回弯曲并形成挂钩部;

挡风组件,所述挡风组件包括支撑件和挡风布,所述挡风布的呈矩形,且挡风布的四个角部均缝制有布兜;所述支撑件包括连接管和对称安装于连接管两侧的“人”字形的撑开杆,所述撑开杆由金属条弯曲而成,它包括中部的倒U形弯曲部以及对称设置于倒U形弯曲部两侧的延伸部,所述延伸部包括斜杆部以及端部的插接部;所述倒U形弯曲部插入连接管的相应端口,所述插接部分别插入相应的布兜内;

并且,所述连接管的两端分别紧扣于挂钩部内。

进一步的,所述挂钩部包括用于夹紧连接管的容置区域以及引导连接管进入的直径逐渐缩小的引导区域。

更进一步的,所述连接管包括中间的套管以及对称安装于套管两侧的小直径管,所述倒U形弯曲部分别插入小直径管的端口处。

采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的悬挂组件可沿着墙壁与空调内机的缝隙,固定在空调内机上,通过支撑件将挡风布撑开,同时再将连接管紧扣于挂钩部上,便可达到挡风的效果,整个结构没有采用一颗螺丝,不仅结构简单,而且安装极为方便。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正面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挂杆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人”字形撑开杆的结构示意图。

图示说明:1挂钩,11竖直杆部,12水平杆部,13弧形杆部,14挂钩部,15容置区域,16引导区域,2挡风布,21布兜,3连接管,31套管,32小直径管,4撑开杆,41U形弯曲部,42斜杆部,43插接部,5空调内机。

具体实施方式

为进一步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内容,结合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但不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参照图1、图2和图3,一种空调挡风装置,包括配合使用的悬挂组件和挡风组件。所述悬挂组件包括左、右两根挂杆1,所述挂杆1由扁平杆(通常为不锈钢材料)弯曲而成,它包括竖直杆部11、连接于竖直杆部11上端的水平杆部12以及连接于竖直杆部11下端的弧形杆部13,所述弧形杆部13的前端往回弯曲并形成挂钩部14。所述挂钩部14包括用于夹紧连接管3的容置区域15以及引导连接管3进入的直径逐渐缩小的引导区域16。

同时参照图1和图4,所述挡风组件包括支撑件和挡风布2,所述挡风布2的呈矩形,且挡风布2的四个角部均缝制有布兜21。所述支撑件包括连接管3和以及对称安装于连接管3两侧的“人”字形的撑开杆4,撑开杆4的长度与挡风布2的宽度相当,所述撑开杆4由金属条(本实施例为不锈钢条)弯曲而成,它包括中部的倒U形弯曲部41以及对称设置于倒U形弯曲部41两侧的延伸部,所述延伸部包括斜杆部42以及端部的插接部43。所述插接部43分别插入相应的布兜21内。从图1可以看出,所述连接管3包括中间的套管31以及对称安装于套管31两侧的小直径管32,所述倒U形弯曲部41分别插入小直径管32的端口处。这样可以缩短连接管3的长度,从而便于包装和运输。此外,所述两小直径管32的端部分别紧扣于挂钩部14内。

安装时,先将两根挂杆1分别从左、右两侧伸入墙壁与空调内机5的缝隙内,并使得水平杆部12卡在空调内机5的顶面。接着再对挡风组件进行组装,具体顺序如下:先将套管31和两个小直径管32连接在一起,然后将撑开杆4的插接部43一一对应地插入相应的布兜21内,接着再将倒U形弯曲部41插入对应的小直径管32端口内,此时连接管3会向上略微鼓起,并使挡风布2处于紧绷的撑开状态。最后,再将小直径管32紧扣于相应的挂钩部14内。小直径管32与挂钩部14扣紧,这样可以使挡风布2保持在某一个倾斜角度,当两者发生松动时,可以通过人力将挂钩部14往内压,确保两者保持紧扣的状态。

以上结合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说明,但所述内容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不能被认为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的实施范围。凡依本实用新型申请范围所作的均等变化与改进等,均应仍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专利涵盖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