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变余热回收装置用冷凝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111877发布日期:2018-11-30 19:55阅读:157来源:国知局

本公开一般涉及船舶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相变余热回收控制装置,尤其涉及相变余热回收装置用冷凝器。



背景技术:

船舶作为水上运输的主要设备,其技术已经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目前,船舶的主动力装置主要包括蒸汽机、汽轮机、柴油机、燃气轮机装置等,每种主动力装置在运行时都会排出大量的烟气,由于烟气中含有较多的热量,进而导致上述热量的浪费。由于能源再利用技术的兴起,船舶上的烟气再利用技术已成为本领域的研究方向和热点。船舶上的烟气再利用技术一般是将烟气通过余热回收装置进行热量回收再利用,具体地:烟气通过蒸发器将将烟气中热量传导给蒸发器中的工质,形成气态的工质并送至冷凝器,在冷凝器中将气态的工质中热量传至水中以对水进行加热,从而实现烟气中的热量再利用。

现有的冷凝器一般包括管壳,管壳内部设有冷凝器管,冷凝器管用于将冷水送至冷凝器中加热并将热水送出冷凝器。然而现有的冷凝器管为简单的中空结构,冷凝器管中的液体与气态的工质之间的热交换面积较小,导致冷凝器对工质中的热量回收率较低。



技术实现要素:

鉴于现有技术中的上述缺陷或不足,期望提供一种相变余热回收装置用冷凝器。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相变余热回收装置用冷凝器,包括管壳,管壳的两端分别连接有端盖,管壳内设有沿周向排布的多个冷凝器管,冷凝器管的两端分别穿插出相应端的端盖,端盖与管壳之间为可拆卸地固定连接,冷凝器管的外表面上沿轴向间隔设有多个第一环形凹槽,冷凝器管的内表面上沿轴向间隔设有多个第二环形凹槽,第一环形凹槽和第二环形凹槽在冷凝器管的轴向上顺次交叉设置。

进一步地,冷凝器管的外表面上套设有多个金属片,多个金属片沿轴向间隔设置,且金属片位于相邻第一环形凹槽之间。

进一步地,金属片上位于冷凝器管下方的边沿上设有引流槽。

进一步地,引流槽远离冷凝器管的一端为扩口结构。

进一步地,第一环形凹槽的截面形状为V形、矩形或半圆形。

进一步地,第二环形凹槽的截面形状为V形、矩形或半圆形。

进一步地,第一环形凹槽的截面形状与第二环形凹槽的截面形状相同。

进一步地,冷凝器管的材质为不锈钢或铜铝合金。

进一步地,金属片的材质为不锈钢或铜铝合金。

进一步地,管壳的两端设有封头部,封头部与对应侧的端盖密封连接。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相变余热回收装置用冷凝器,通过在冷凝器管的外表面上沿轴向间隔设有多个第一环形凹槽,冷凝器管的内表面上沿轴向间隔设有多个第二环形凹槽,第一环形凹槽和第二环形凹槽在冷凝器管的轴向上顺次交叉设置,可增加冷凝器管与气体工质之间的接触面积,进而提高气态工质中热量与冷凝器管中液体之间的热交换效率。

附图说明

通过阅读参照以下附图所作的对非限制性实施例所作的详细描述,本申请的其它特征、目的和优点将会变得更明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相变余热回收装置用冷凝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冷凝器管的剖面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申请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于解释相关实用新型,而非对该实用新型的限定。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实用新型相关的部分。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申请。

请参考图1-2,本实施例提供一种相变余热回收装置用冷凝器,包括管壳1,管壳1的两端分别连接有端盖2,管壳1内设有沿周向排布的多个冷凝器管3,冷凝器管3的两端分别穿插出相应端的端盖2,端盖2与管壳1之间为可拆卸地固定连接,冷凝器管3的外表面上沿轴向间隔设有多个第一环形凹槽31,冷凝器管3的内表面上沿轴向间隔设有多个第二环形凹槽32,第一环形凹槽31和第二环形凹槽32在冷凝器管3的轴向上顺次交叉设置。

在本实施例中,管壳1的上方设有工质入口6,管壳1的下方设有工质出口7。管壳1的两端分别连接有端盖2,端盖2上设有多个用于穿插冷凝器管3的通孔。通孔与冷凝器管3之间密封连接。管壳1的两端设有半球形的封头部5,封头部5与对应侧的端盖2密封连接,封头部5与端盖2之间形成有密封腔。端盖2与管壳1之间为可拆卸地固定连接,可便于冷凝器管3的安装与拆卸,便于后期维护与更换。冷凝器管3的外表面上沿轴向间隔设有多个第一环形凹槽31,冷凝器管3的内表面上沿轴向间隔设有多个第二环形凹槽32,第一环形凹槽31和第二环形凹槽32在冷凝器管3的轴向上顺次交叉设置,使得第一环形凹槽31的底面与冷凝器的内表面之间的壁厚值较小,第二环形凹槽32的底面与冷凝器的外表面之间的壁厚值较小,进而利于气态工质与冷凝器管3内液体之间的热交换。其中,冷凝器中的液体一般为冷水。此外,通过在冷凝器管3的外表面上沿轴向间隔设有多个第一环形凹槽31,冷凝器管3的内表面上沿轴向间隔设有多个第二环形凹槽32,可增加冷凝器管3与气体工质之间的接触面积,进而提高气态工质中热量与冷凝器管3中液体之间的热交换效率。

优选地,冷凝器管3的外表面上套设有多个金属片4,多个金属片4沿轴向间隔设置,且金属片4位于相邻第一环形凹槽31之间。金属片4可增加冷凝器管3与气态工质之间的接触面积,进一步提高气态工质与冷凝器管3内液体之间的热交换效率。同时,金属片4位于相邻第一环形凹槽31之间,可避免金属片4与第一环形凹槽31之间形成叠合区导致展开面积的减少。

优选地,金属片4上位于冷凝器管3下方的边沿上设有引流槽。即金属片4远离工质入口6的一端上设有引流槽。由于气体工质遇到冷凝器管3后会液化产生液态工质,液体工质会沿金属片4的顶部以及冷凝器管3向金属片4的底部流动。通过在金属片4的底部设有引流槽,可便于液体工质的汇聚,进而加快液体工质的快速下排。

优选地,引流槽远离冷凝器管3的一端为扩口结构,可增加引流槽的排出口面积,利于加快液体工质的快速下排。

优选地,第一环形凹槽31的截面形状为V形、矩形或半圆形。第一环形凹槽31的截面形状决定了环形凹槽表面积的大小。同时由于在冷凝器管3外表面做凹槽结构的工艺相对繁琐,所以第一环形凹槽31的截面形状优选为V形、矩形或半圆形,既满足了符合要求的环形凹槽表面积,又不会增加制造工艺的难度。进一步优选地,第一环形凹槽31的截面形状优选为矩形。

优选地,第二环形凹槽32的截面形状为V形、矩形或半圆形。同理,第二环形凹槽32的截面形状决定了环形凹槽表面积的大小。同时由于在冷凝器管3内表面做凹槽结构的工艺相对繁琐,所以第二环形凹槽32的截面形状优选为V形、矩形或半圆形,既满足了符合要求的环形凹槽表面积,又不会增加制造工艺的难度。进一步优选地,第二环形凹槽32的截面形状优选为矩形。

优选地,第一环形凹槽31的截面形状与第二环形凹槽32的截面形状相同,可便于冷凝器管3的加工制造。同时,可确保冷凝器管3的壁厚比较均匀,进而使得冷凝器管3与气态工质之间热交换的均匀性较好。

优选地,冷凝器管3的材质为不锈钢或铜铝合金。由于不锈钢或铜铝合金大导热性能较佳,且具有轻质以及耐腐蚀的优点,可提高冷凝器管3的使用寿命。同理,金属片4的材质优选为钢或铜铝合金,也可提高金属片4的使用寿命。

此外,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所作的举例,而并非是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他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凡是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所引申的显而易见的变化或变动仍处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列。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