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轮机再热冷段供热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455774发布日期:2019-01-02 22:10阅读:504来源:国知局
汽轮机再热冷段供热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蒸汽供热技术领域,特别地,涉及一种汽轮机再热冷段供热系统。



背景技术:

国家《节能中长期规划》中提倡采用高效、清洁发电技术,改造实施以大代小、上大压小,淘汰、退役小机组和分散小锅炉,发展热电联产。通过对环保型、大容量、高参数的纯凝机组进行改造实现热电联产集中供热是现在以及将来很长一段时间的发展趋势。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汽轮机再热冷段供热系统。

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汽轮机再热冷段供热系统,包括:汽轮机组,汽轮机组包括锅炉和高压缸,锅炉的排汽口经主蒸汽管连接至高压缸的进汽口,高压缸的排汽口连接经再热冷段连接至锅炉;供热管道,自再热冷段连接至热用户,供热管道上由前向后依次设置有电动阀、抽汽止回阀、抽汽快关阀、减压装置、安全阀及流量测量装置;第一疏放水系统,包括设于供热管道上的疏水点、连接于疏水点的疏水管路及设置于疏水管路上的疏水阀;温度检测装置,设置于供热管道上并位于疏水点前或后,用于检测供热管道内相应位置温度;分散控制系统,分别与疏水阀和温度检测装置连接,用于根据温度检测装置所检测的温度值控制疏水阀开闭。

进一步地,于电动阀、抽汽止回阀、抽汽快关阀之后分别设有第一疏放水系统,并于每一疏水点之后设有温度检测装置。

优选地,温度检测装置包括设置于供热管道内管顶的管顶温度传感器、设置于供热管道内管底的管底温度传感器;分散控制系统与管顶温度传感器和管底温度传感器连接,并用于根据二者的温度差值控制疏水阀的开闭。

优选地,疏水阀为电动疏水阀。

进一步地,于减压装置后设置有用于调节压力的第一压力变送器,第一压力变送器与分散控制系统连接。

进一步地,于减压装置后设置有用于显示压力的压力表和/或用于显示温度的温度计。

优选地,流量测量装置包括流量计、配置于流量计上的差压变送器、以及分别设置于流量计前、后的第二压力变送器、温度传感器,差压变送器、第二压力变送器和温度传感器分别与分散控制系统连接。

进一步地,分散控制系统还分别与电动阀、抽汽止回阀、抽汽快关阀、减压装置及流量测量装置连接。

可选地,于流量测量装置后、热用户之前还设有第二疏放水系统,第二疏放水系统包括连接于供热管道的疏水管路及设置于疏水管路上的自动疏水阀。

进一步地,汽轮机组为600MW的汽轮机组。

本实用新型的汽轮机再热冷段供热系统,对汽轮机再热冷段进行供热改造,从机组再热冷段蒸汽母管抽汽,蒸汽经过供热管道流至热用户,并依次经过蒸汽管路上的电动阀、抽汽止回阀、抽汽快关阀、减压装置、安全阀及流量测量装置的监控,使得出口流量、压力达到供热要求;减压装置后的安全阀可保护供热管道的安全运行;并利用与分散控制系统连接的第一疏放水系统、温度检测装置,通过分散控制根据温度检测装置所检测的温度值控制疏水阀的开闭,实现疏水阀的自动开和自动关。总之,本实用新型的汽轮机再热冷段供热系统,更加安全可靠且经济。

除了上面所描述的目的、特征和优点之外,本实用新型还有其它的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将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附图说明

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的汽轮机功再热冷段供热系统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汽轮机组;10、锅炉;11、中压缸;12、高压缸;13、主蒸汽管;14、再热冷段;

2、供热管道;20、电动阀;21、抽汽止回阀;22、抽汽快关阀;23、减压装置;230、第一压力变送器;24、安全阀;25、流量测量装置;250、流量计;251、差压变送器;252、第二压力变送器;253、温度传感器;26、第一疏放水系统;260、疏水阀;27、温度检测装置;270、管顶温度传感器;271、管底温度传感器;28、压力表;29、温度计;

3、热用户;4、第二疏放水系统;40、自动疏水阀。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参照图1,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通过对大型火力发电厂600MW汽轮机再热冷段14进行供热改造,提供了一种汽轮机再热冷段供热系统。

本实用新型的汽轮机再热冷段供热系统包括:汽轮机组1,汽轮机组1包括锅炉10、中压缸11和高压缸12,锅炉10的排汽口经主蒸汽管13连接至高压缸12的进汽口,高压缸12的排汽口连接经再热冷段14连接至锅炉10;供热管道2,自再热冷段14连接至热用户3,供热管道2上按照蒸汽流出方向由前向后依次设置有电动阀20、抽汽止回阀21、抽汽快关阀22、减压装置23、安全阀24及流量测量装置25;第一疏放水系统26,包括设于供热管道2上的疏水点、连接于疏水点的疏水管路及设置于疏水管路上的疏水阀260;温度检测装置27,设置于供热管道2上并位于疏水点前或后,用于检测供热管道2内相应位置温度;分散控制系统(DCS),分别与疏水阀260和温度检测装置27连接,用于根据温度检测装置27所检测的温度值控制疏水阀260开闭。

本实用新型的汽轮机再热冷段供热系统,对汽轮机再热冷段14进行供热改造,从机组再热冷段14蒸汽母管抽汽,蒸汽经过供热管道2流至热用户3,并依次经过蒸汽管路上的电动阀20、抽汽止回阀21、抽汽快关阀22,经过减压装置23及流量测量装置25的监控,使得出口流量、压力达到供热要求;减压装置23后的安全阀24可保护供热管道2的安全运行;利用与分散控制系统连接的第一疏放水系统26、温度检测装置27,通过分散控制根据温度检测装置27所检测的温度值控制疏水阀260的开闭,实现疏水阀260的自动开和自动关。本实用新型的汽轮机再热冷段供热系统,更加安全可靠且经济。

进一步地,于电动阀20、抽汽止回阀21、抽汽快关阀22之后分别设有第一疏放水系统26,并于每一疏水点之后设有温度检测装置27。温度检测装置27包括设置于供热管道2内管顶的管顶温度传感器270、设置于供热管道2内管底的管底温度传感器271。分散控制系统与管顶温度传感器270和管底温度传感器271连接,并用于根据二者的温度差值控制疏水阀260的开闭。优选地,第一疏放水系统26中的疏水阀260为电动疏水阀。可选地,管顶温度传感器270和管底温度传感器271分别采用双支热电偶。

本优选实施例中,供热管道2上共设置有三个疏水点,每个疏水点后设置有一只管顶温度传感器270和一只管底温度传感器271。管顶温度传感器270用于探测供热管道2内管顶相应位置的温度,管底温度传感器271用于探测供热管道2内管底相应位置的温度。具体地,当管顶管底温度差大于定值时、或者当各管顶温度传感器270及各管底温度传感器271中任一只探测到的温度低于定值时,分散控制系统控制疏水阀260自动打开。当管顶管底温度差小于定值时、并且当各管顶温度传感器270及各管底温度传感器271中探测到的温度均大于定值时,分散控制系统控制疏水阀260自动关闭。本实用新型能够实现自动开关供热管道2上各相应位置的阀门,对供热管道2内疏水进行可靠排放,有利于实现供热安全运行,以满足用户要求。

进一步地,于减压装置23后设置有用于调节压力的第一压力变送器230,第一压力变送器230与分散控制系统连接。分散控制系统控制第一压力变送器230进行减压装置23压力调节。

进一步地,于减压装置23后设置有用于显示压力的压力表28和/或用于显示温度的温度计29。本实施例中,温度计29为双金属温度计。压力表28、温度计29分别用于压力、温度就地显示,结构简单,有利于整个供热系统的安全可靠经济。

优选地,流量测量装置25包括流量计250、配置于流量计250上的差压变送器251、以及分别设置于流量计250前、后的第二压力变送器252、温度传感器253,差压变送器251、第二压力变送器252和温度传感器253分别与分散控制系统连接。本实用新型设置流量测量装置25,采用标准孔板的流量计250配置差压变送器251,并在流量计250的前后分别设置第二压力变送器252和温度传感器253,且这些元件分别与分散控制系统连接,通过这些元件配合来实现供热管道2内蒸汽流量的测量。结构简单、可实现自动化测量。可选地,温度传感器253采用双支热电偶。

进一步地,分散控制系统还分别与电动阀20、抽汽止回阀21、抽汽快关阀22、减压装置23及流量测量装置25连接。通过分散控制系统来控制各阀门、减压装置23及流量测量装置25的开关和工作,更加安全可靠。抽汽止回阀21与抽汽快关阀22通过分散控制系统控制,保证汽轮机组1安全运行,防止供热管道2蒸汽倒流引起汽轮机超速事故。当然,当供热调节允许时,相关供热设备抽汽止回阀21、抽汽快关阀22可按允许调节由运行人员手动操作投入运行。

可选地,于流量测量装置25后、热用户3之前还设有第二疏放水系统4,第二疏放水系统4包括连接于供热管道2的疏水管路及设置于疏水管路上的自动疏水阀40。利用第二疏放水系统4对该位置进行疏水的可靠排放,结构相对简单且更经济。

可选地,于流量测量装置25后、第二疏放水系统4之前还设有管线放气点,保证供热系统的安全可靠。

本实用新型采用分散控制系统对供热管道2上各个阀门进行控制,实现对供热管道2内蒸汽流量、压力的控制及调节,使汽轮机组1供热蒸汽的流量、压力满足用户的要求,相对安全可靠且经济。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