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多联列间空调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925179发布日期:2019-06-15 00:21阅读:387来源:国知局
一种多联列间空调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空调技术领域,涉及一种多联列间空调。



背景技术:

目前数据中心行业领域大部分的空调产品均为一台室内机配置一台室外机,然而在很多场合,没有足够的位置区域进行室外机的安装,这就导致了产品无法很好的满足市场需求,这一局面是诸多数据中心机房厂商所面临的一大难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一台室外机可以控制多台室内机的多联列间空调。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多联列间空调,包括一室外机和至少一室内机;所述室外机与各室内机分别通过连接管连通形成循环回路;所述室内机包括控制单元。

进一步的,所述控制单元包括控制器和信息采集单元,所述控制器与信息采集单元电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信息采集单元包括温度传感器和湿度传感器。

进一步的,所述室内机包括内部的蒸发器。

进一步的,所述蒸发器输入端依次连通有节流元件和电磁阀。

进一步的,所述室内机还包括风机。

进一步的,所述室外机包括压缩机和冷凝器;所述压缩机输入端与蒸发器连通,所述压缩机输出端与冷凝器连通。

进一步的,所述压缩机与冷凝器之间连接有油分离器。

进一步的,所述室外机包括视液镜和干燥过滤器;所述视液镜输入端与冷凝器远离油分离器的一端连通,所述视液镜输出端与干燥过滤器输入端连通。

进一步的,所述干燥过滤器的输出端与电磁阀连通。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1、采用室外机和室内机多联方式,实现一台室外机控制多台室内机,有效节省室外机安装空间,可解决诸多不利于安装空调室外机数量过多的问题;

2、室外机采用变频技术,针对数据中心的IT负载量实时进行调整制冷量匹配,确保整个数据中心制冷散热处于最优的运行状态,实现最大化的节能效果;

3、室内机配备独立的控制单元,对数据中心的温度、湿度进行实时的监控,并作出智能分析及控制室内机的开关,控制制冷、节约能源;

4、将节流元件由室外机调至室内机,节省中间过程的冷损。

附图说明

附图1是多联列间空调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2是多联列间空调工作原理示意图。

图中标识:1-室外机、101-压缩机、102-冷凝器、103-油分离器、104-视液镜、105-干燥过滤器、2-室内机、201-蒸发器、202-节流元件、203-电磁阀、204-触摸显示屏、3-流量分配管、4-流量合路管、5-快速接头。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长度”、“宽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参考附图1及附图2所示,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多联列间空调,包括一室外机1和至少一室内机2;所述室外机1与各室内机2分别通过连接管连通形成空调冷媒的循环回路系统;所述室内机2包括控制单元。本实施例中,所述室外机1 连有三台室内机2 ;所述室外机1 的输出端连接有流量分配管3 ,所述流量分配管3的输入端与室外机1的输出端连通,所述流量分配管3设有三个输出端,所述流量分配管3的输出端分别通过快速接头5与三台室内机2的输入端连通,所述流量分配管3用于均分流经的冷媒至三台室内机2;所述室外机1 的输入端连接有流量合路管4 ,所述流量合路管4设有三个输入端,所述流量合路管4的输入端通过快速接头 5分别与三台室内机2的输出端连通,所述流量合路管4的输出端与室外机1的输入端连通;由此,所述室外机1和三台室内机2分别形成以冷媒的循环回路。

参考附图2所示,实施例中,所述室外机1 内包括压缩机101 和冷凝器102 。所述压缩机101的输入端与流量合路管4 的输出端通过连接管连通;所述压缩机 101将低温低压的冷媒气体提升为高温高压的气体,为空调循环系统提供动力,实现冷媒在管路内进行良好的循环。所述压缩机101 的输出端连通一油分离器103 的输入端,油分离器103 的输出端再连通至冷凝器102 的输入端;所述油分离器103用于将随气体带出压缩机101 的润滑油进行良好的分离,分离后的润滑油重新补充进压缩机101的 输入端,减少压缩机101 系统内部润滑油的喷出率;所述冷凝器102 用以将高温高压的冷媒气体降至高温高压的液体,实现冷媒与外界环境的热交换,以起到散热的作用。

所述室外机1 内还设有视液镜104 和干燥过滤器105 ;所述视液镜104 的输入端与冷凝器102 的输出端通过连接管连通;所述视液镜104 的输出端与干燥过滤器105 的输入端通过连接管连通;所述干燥过滤器105 的输出端与流量分配管3 的输入端通过连接管连通。所述视液镜104 用于查看空调循环系统中的冷媒中是否存在水分和杂质,以及查看是否需要补充冷媒量;所述干燥过滤器105 用于将冷媒中的水分及杂质进行吸附过滤,以确保空调循环系统内的干燥与清洁。

参考附图2所示,实施例中,所述室内机2内设有蒸发器201 ,所述蒸发器201 用于实现冷媒与室内环境的热交换,低温的冷媒液体进入蒸发器201 后会发生气化,气化吸热,从而吸收周围环境中的热量,实现制冷的效果。所述蒸发器201 的输出端与流量合路管4 的输入端通过连接管连通;所述蒸发器201 的输入端设有节流元件202 和电磁阀203 ;本实施例中,所述节流元件202 选用节流阀;所述节流元件202 的输出端与蒸发器201 的输入端通过连接管连通,所述节流元件202 的输入端与电磁阀203 的输出端通过连接管连通;所述电磁阀203 的输入端与流量分配管3 的输出端通过快速接头5连通;所述节流元件202 用于将高温高压的液体冷媒进行降温降压;所述电磁阀203 打开或断开控制相应室内机冷媒的流通,实现相应空调室内机的制冷开关。

进一步的,所述室内机2 内部还设有风机(图中未示出)和触摸显示屏204 ,所述风机(图中未示出)用于确保数据中心的正常循环;所述触摸显示屏204 可用来对空调设备进行操作和管理,可查看当前环境参数等。

综上所述,压缩机101、油分离器103、冷凝器102、视液镜104、干燥过滤器105、电磁阀203、节流元件202及蒸发器201依次连通,所述蒸发器201再连回压缩机101,形成空调的冷媒循环回路系统。

所述每台室内机2 均设有控制单元,所述控制单元包括控制器(图中未示出)和信息采集单元。所述信息采集单元包括回风温度传感器(图中未示出)、送风温度传感器(图中未示出)和湿度传感器(图中未示出)进行检测,所述信息采集单元将采集到的温度、湿度信息发送至控制器(图中未示出) ,由控制器(图中未示出)对数据进行分析,并作出发出相应的动作指令至执行单元。在使用过程中,当一台室内机2的控制单元检测到回风温度降至制冷设定的温度值下偏差后,控制单元将控制相应的电磁阀203关闭,相应的室内机2内的冷媒不再参与制冷循环,制冷停止;其余两台室内机2如还有制冷需要,则持续保持制冷运行;相应的,室外机1 则根据室内机2控制单元输出的指令进行输出频率的调整,降低频率输出,减少制冷量的输出,最终达到制冷输出与数据中心IT负载的合理匹配,实现制冷量的优化处理,节能高效。使用过程中,当三台室内机 2均没有制冷需求时,相应的三台室内机2的电磁阀203均关闭,停止冷媒的循环,停止制冷;此时,控制单元输出指令至室外机1 ,压缩机101也停止工作,停止空调系统的冷媒循环。使用过程中,室内机2 中的风机(图中未示出)一直保持运行,确保数据中心的气流流通顺畅。

在另外的实施例中,所述列间空调设有一台室外机1和一台室内机2,所述室外机1和室内机2形成冷媒的循环回路;所述室内机2的节流元件202选用毛细管;所述室内机2的输入端接通一个流量分配管3的快速接头,流量分配管3另外的两个输出端通过快速接头5关闭,或者将室内机2的输入端直接与室外机1的输出端连通;所述室内机2的输出端与流量合路管4的一个输入端连通,流量合路管4的另外两个输入端通过快速接头5关闭,或者室内机2的输出端直接与室外机1的输入端连通。

在另外的实施例中,所述室内机2的数量可根据数据中心的需要进行设定,以确保满足数据中心的制冷需要;所述流量分配管3输出端的数量可根据需要进行设定,所述流量合路管4输入端的数量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设定。

以上所述的实施例,只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优选的具体方式之一,本领域的技术员在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范围内进行的通常变化和替换都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