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风扇之冷暖风切换齿轮传动机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448673发布日期:2019-04-20 02:24阅读:623来源:国知局
一种风扇之冷暖风切换齿轮传动机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风扇领域技术,尤其是指一种风扇之冷暖风切换齿轮传动机构。



背景技术:

风扇通常用于加快自然风的流动速度,加快人体的散热。然而风扇长时间对着人体吹,会增加疲惫感。因此市面上实用新型了冷气扇,吹出较为柔和的风,并且出风已经通过了降温处理。当冬天到来,人们还希望风扇可以吹出暖气,然而目前市面上的产品均比较单一化,较少能够将制冷、制热和自然风三者结合在一起的设备。变频空调虽然能够同时满足制冷、制热和自然风的供给需求,但是变频空调的主机体积大,变频空调的主机内风道多,结构复杂,制作成本和销售价格均非常高。加上,由于传统风机的加热风道和制冷风道是独立的,因此均需各自配备一套驱动风门开启和关闭的齿轮机构,互不联动,使用不够方便。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技术存在之缺失,其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风扇之冷暖风切换齿轮传动机构,通过简单的齿轮传动,可以联动式驱动制冷板、制热板,使风扇可以满足制冷、制热和自然风供给需求且操作方便,从而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之技术方案:

一种风扇之冷暖风切换齿轮传动机构,包括大齿轮、第一小齿轮、第一轴传动轮、第二小齿轮、第二轴传动轮;所述第一小齿轮和第二小齿轮位于该大齿轮的两侧,大齿轮周期性与第一小齿轮和第二小齿轮啮合,所述第一小齿轮与第一轴传动轮啮合,所述第二小齿轮与第二轴传动轮啮合。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大齿轮具有扇形齿组,利用扇形齿组与第一小齿轮和第二小齿轮周期性啮合。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第一轴传动轮和第二轴传动轮均为扇形齿轮。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第一轴传动轮固定于风扇之制热板的枢轴上,所述第二轴传动轮固定于风扇之制冷板的枢轴上,所述制热板的枢轴和制冷板的枢轴左右对称。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齿轮传动机构均安装于风扇的壳体顶部。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风扇的壳体顶部设有两个用于限制第一轴传动轮旋转角度的第一挡台,以及设有两个用于限制第二轴传动轮旋转角度的第二挡台。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大齿轮上设置旋钮或者连接电机。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明显的优点和有益效果,具体而言,由上述技术方案可知,由于风扇的制热板和制冷板的旋转共用一组齿轮传动机构,该齿轮传动机构是由大齿轮、第一小齿轮、第一轴传动轮、第二小齿轮、第二轴传动轮组成,由于大齿轮是周期性与第一小齿轮和第二小齿轮啮合,并不是一直与第一小齿轮和第二小齿轮啮合,因此当需要打开制热板时可以对制冷板不作动,当需要打开制冷板时可以对制热板不作动,制冷板和制热板共用出风口,并且能够避免干涉,此种齿轮传动机构的连动结构设计巧妙合理,使得风扇的切换方便,且制作成本低。

为更清楚地阐述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特征和功效,下面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例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之较佳实施例的总装配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之较佳实施例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之较佳实施例同时打开制热板和制冷板的状态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之较佳实施例关闭制热板的状态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之较佳实施例关闭制冷板的状态图。

附图标识说明:

10、风扇壳体 11、进风口

12、出风口 13、上壳体

14、下壳体 15、后壳体

20、风机 30、制热板

31、制热支撑架 32、加热丝

33、第一枢轴 34、第一枢点

40、制冷板 41、制冷支撑架

42、润湿体 43、水箱

44、第二枢轴 45、第二枢点

50、齿轮传动机构 51、大齿轮

511、扇形齿组 512、旋钮

52、第一小齿轮 53、第一轴传动轮

54、第二小齿轮 55、第二轴传动轮

56、第一挡台 57、第二挡台

60、驱动电机 70、拨动开关

80、旋钮。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照图1至图5所示,其显示出了本实用新型之较佳实施例的具体结构,是一种风扇之冷暖风切换齿轮传动机构,该风扇壳体10具有进风口11、出风口12,所述进风口11上安装有风机20,所述风扇壳体10内安装有制热板30和制冷板40,该制热板30枢接于出风口12的一侧,该制冷板40枢接于出风口12的另一侧,该制热板30和制冷板40共用一个出风口12。藉此,风扇可以处于以下三种状态:制热、制冷、常温送风。1、制热状态时,制热板30完全关闭出风口12,制冷板40旋转到出风口12的侧旁进行让位,此时风机20将自然风抽入至风扇壳体10内部,通过制热板30将空气加热后从制热板30的缝隙中送出暖风。2、制冷状态时,制冷板40完全关闭出风口12,制热板30旋转到出风口12的侧旁进行让位,此时风机20将自然风抽入至风扇壳体10内部,通过制冷板40将空气加湿,使空气降温后从制冷板40的缝隙中送出冷风。3、常温送风时,制冷板40和制热板30均打开该出风口12,二者均旋转让位在出风口12的侧旁,使得出风口12畅通无阻挡,风机20从进风口11送入的自然风直接从该出风口12吹出。

其中,所述制热板30是由制热支撑架31和绕设于该制热支撑架31上的加热丝32制成。所述制冷板40是由制冷支撑架41和安装于该制冷支撑架41上的润湿体42制成,该制冷板40配设有一水箱43,所述水箱43设置有小型水泵,所述小型水泵通过水管连通该水箱43与润湿体42。例如,润湿体42可以为具有多个镂空孔的纸片。将水箱43安装在风扇壳体10的底部,可以降低整个风扇的重心,使得此产品不易被轻轻碰撞而倒地。

所述制热板30的一侧设有第一枢轴33,该第一枢轴33的两端伸出制热板30以形成第一枢点34,所述第一枢点34与风扇壳体10枢接。所述制冷板40的一侧设有第二枢轴44,该第二枢轴44的两端伸出制冷板40以形成第二枢点45,所述第二枢点45与风扇壳体10枢接。这种设计,使得制热板30和制冷可以像门一样打开和闭合出风口12。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枢轴33和第二枢轴44位于出风口12的相对两侧,例如分别位于左侧和右侧,以及还可以分别位于上侧和下侧。以这种枢接式打开和关闭出风口12的设计方式,可以尽可能地减小风扇的体积,使得风扇可以制作为一个矩形体或立方形结构。

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枢轴33和第二枢轴44均连接于齿轮传动机构50,由齿轮传动机构50驱动而连动式打开和关闭该制热板30和制冷板40。所述齿轮传动机构50包括大齿轮51、第一小齿轮52、第一轴传动轮53、第二小齿轮54、第二轴传动轮55;所述大齿轮51具有扇形齿组511,该第一小齿轮52和第二小齿轮54位于该大齿轮51的两侧,扇形齿组511与第一小齿轮52和第二小齿轮54周期性啮合,所述第一轴传动轮53安装于第一枢轴33并且与第一小齿轮52啮合,所述第二轴传动轮55安装于第二枢轴44并且与第二小齿轮54啮合。

藉由将大齿轮51设计为扇形齿组511而非全齿结构,当大齿轮51顺时针旋转时,大齿轮51刚开始与第一小齿轮52啮合,同时便会结束与第二小齿轮54的啮合,此时大齿轮51只能驱动制热板30关闭出风口12,对制冷板40不施力,当大齿轮51顺时针旋转直到转不动时,意味着制热板30已经完全关闭出风口12。当大齿轮51逆时针旋转时,通过第一小齿轮52和第一轴传动轮53驱动制热板30旋转,以将出风口12打开,接着大齿轮51与第二小齿轮54啮合,将传动力从第二轴传动轮55输送到制冷板40,使制冷板40以同样的方式关闭出风口12。本实用新型利用齿轮传动机构50的巧妙设计,使得每次只有制热板30和制冷板40关闭出风口12,并且当大齿轮51同时与第一小齿轮52和第二小齿轮54啮合时,出风口12处于贯通的无阻挡状态。

本实施例中,所述大齿轮51上设置旋钮512,通过旋钮512施力控制大齿轮51的顺时针或逆时针旋转。当然,大齿轮51还可以连接电机,利用电机驱动更省力。

如图1和图2所示,所述第一轴传动轮53和第二轴传动轮54均为扇形齿轮,此种扇形齿轮的设计装配时占用更小的空间,使得风扇的尺寸不会太大。所述风扇壳体10的顶部设有两个第一挡台56、两个第二挡台57;所述制热板30打开和关闭该出风口12时,该第一轴传动轮53的两端分别挡止于两个第一挡台56;所述制冷板40打开和关闭该出风口12时,该第二轴传动轮55的两端分别挡止于两个第二挡台57。此处第一挡台56和第二挡台57的设置通过限制第一轴传动轮53和第二轴传动轮55的旋转角度,来限制该制热板30和热冷板的旋转角度。

所述风扇壳体10具有上壳体13、下壳体14、后壳体15,该上壳体13罩在下壳体14上包围形成风道,所述后壳体15与下壳体14为一体式结构,所述风机20安装于该后壳体15上。所述进风口11开设于该后壳体15,所述出风口12开设于上壳体13的前面板。

本实用新型的使用方法如下:

如图3所示,当旋钮512不扭向任何一边时,该大齿轮51同时和第一小齿轮52、第二小齿轮54啮合,制热板30和制冷板40均处于打开状态,出风口12畅通无阻挡,此时可以送出自然风。

如图4所示,当把旋钮512顺时针旋转90度时,该大齿轮51与第一小齿轮52啮合,带动第一小齿轮52旋转,第一小齿轮52带动第一轴传动轮53旋转,从而驱动制热板30关闭出风口12,将空气加热再送出。

如图5所示,当把旋钮512逆时针旋转90度时,该大齿轮51与第二小齿轮54啮合,带动第二小齿轮54旋转,第二小齿轮54带动第二轴传动轮55旋转,从而驱动制冷板40关闭出风口12,使空气加湿降温再送出。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范围作任何限制,故凡是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细微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