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流水管水箱蓄能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165359发布日期:2019-11-19 20:20阅读:190来源:国知局
一种流水管水箱蓄能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热交换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流水管水箱蓄能系统。



背景技术:

现有的某些水力供暖(供冷)系统常常会涉及到水箱,这类供暖(供冷)系统使用水箱来储存热水,以供后续使用,如果需要加热该水力供暖(供冷)系统中的水箱中的水,通常是直接使用热源加热,使水箱中水温达到要求,加热时可采用地源热泵、空气源热泵或者使用电力、燃气炉等直接加热,加热水箱中的水通常会消耗大量的能量。与此同时,申请人发现,一个建筑结构中通常会包含有多个其他的水力系统,而其中一些水力系统常常会出现热量或冷量剩余的状况,即常常会有一个或者多个循环水系除了正常工作消耗外还具有多余的热量或者冷量,这些水力系统中多余的热量或冷量通常没有被合理利用起来,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能源的浪费。



技术实现要素:

1.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针对现有技术中的水力系统存在的上述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流水管水箱蓄能系统,该蓄能系统避免了通过直接消耗能源对水箱中的水进行加热或冷却,不仅充分利用了源侧主循环管路中的能量,同时降低了加热或冷却水箱中的水所消耗的能量,节能环保,能耗较低。

2.技术方案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为: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流水管水箱蓄能系统,包括源侧主循环管路、水箱、第一分支路、第二分支路和热交换装置,所述的第一分支路的进液端和回液端均与源侧主循环管路连通,所述的第二分支路的进水端与回水端均与水箱连通,所述的第一分支路和第二分支路通过热交换装置进行连接换热。

更进一步地,所述的第一分支路包括第一进液管、第一循环泵和第一回液管,所述的第一进液管和第一回液管均与主循环管路垂直连接,且所述的第一进液管和第一回液管之间的距离不超过主循环管路管径的四倍。

更进一步地,所述的第二分支路包括第二出水管、第二循环泵和第二回水管,所述的第二出水管和第二回水管均与水箱连接。

更进一步地,该蓄能系统还包括温度控制系统,所述的温度控制系统包括温度控制器和设于水箱内的温度探头,所述的温度控制器分别与第一循环泵、第二循环泵和温度探头连接。

更进一步地,所述的水箱上设有排气阀。

更进一步地,所述的水箱上连接有水箱进水管和水箱出水管。

更进一步地,所述的热交换装置为热泵。

3.有益效果

采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与已有的公知技术相比,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流水管水箱蓄能系统,该蓄能系统包括源侧主循环管路、水箱、第一分支路、第二分支路和热交换装置,能够利用源侧主循环管路中的热量通过换热的方式对水箱中的水进行加热或冷却,避免了通过直接消耗能源对水箱中的水进行加热或冷却,不仅充分利用了源侧主循环管路中的能量,同时降低了加热或冷却水箱中的水所消耗的能量,节能环保。

(2)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流水管水箱蓄能系统,该蓄能系统的第一分支路包括第一进液管、第一循环泵和第一回液管,第一进液管和第一回液管均与主循环管路垂直连接,且第一进液管和第一回液管之间的距离不超过主循环管路管径的四倍,则第一进液管、第一回液管与源侧主循环管路的两个连接端之间的压力差为零或无限趋近于零,在第一分支路和第二分支路进行热交换时,第一分支路不会影响源侧主循环管路中该段的循环液的流量和压力,该段压力损耗小,第一分支路只带走了源侧主循环管路的部分热量,而不会影响源侧主循环管路自身的循环运作。

(3)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流水管水箱蓄能系统,该蓄能系统还包括温度控制系统,该温度控制系统包括温度控制器和设于水箱内的温度探头,温度控制器分别与第一循环泵、第二循环泵和温度探头连接,当温度探头检测到水箱内的温度过高或过低时,温度控制器即控制第一循环泵和第二循环泵停止或开始工作,实现对热交换过程的控制,提高了该蓄能系统的使用安全性,该蓄能系统使用更加可靠。

(4)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流水管水箱蓄能系统,该蓄能系统的水箱上还设有排气阀,该排气阀便于及时排出水箱内的气体,避免因水箱中存在气体而产生危险,进一步去提高了水箱的使用可靠性。

(5)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流水管水箱蓄能系统,该蓄能系统的水箱上连接有水箱进水管和水箱出水管,可通过水箱进水管加入水,并且可以通过水箱出水管来使用水箱中经过换热之后的水。

(6)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流水管水箱蓄能系统,该蓄能系统的热交换装置为热泵,热泵结构简单,使用方便,换热效果好,且能耗低。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流水管水箱蓄能系统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示意图中的标号说明:

1、源侧主循环管路;2、水箱;21、水箱进水管;22、水箱出水管;3、第一分支路;31、第一进液管;32、第一循环泵;33、第一回液管;4、第二分支路;41、第二出水管;42、第二循环泵;43、第二回水管;5、热交换装置;6、排气阀;7、温度探头;8、温度控制器。

具体实施方式

为进一步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内容,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详细描述。

实施例

结合图1所示,本实施例的一种流水管水箱蓄能系统,包括源侧主循环管路1、水箱2、第一分支路3、第二分支路4和热交换装置5,第一分支路3的进液端和回液端均与源侧主循环管路1连通,且第二分支路4的进水端与回水端均与水箱2连通,第一分支路3和第二分支路4通过热交换装置5进行连接换热。优选地,本实施例的源侧主循环管路1为建筑中设置的供暖或供冷水力系统,如地暖供暖系统、地热源供冷系统等,源侧主循环管路1中循环液的能量除了完成自身的供暖或者供冷工作外,常常会有热量或者冷量剩余,剩余的热量或者冷量如果不利用起来则会造成剩余能量的浪费。本实施例的蓄能系统通过第一分支路3和第二分支路4将源侧主循环管路1中热量或者冷量置换出来,从而对水箱2中的水进行加热或者冷却,避免了通过直接消耗能源对水箱2中的水进行加热或冷却,不仅充分利用了源侧主循环管路1中的能量,同时降低了加热或冷却水箱2中的水所消耗的能量,节能环保。

具体地,本实施例的第一分支路3包括第一进液管31、第一循环泵32和第一回液管33,第一循环泵32设置在第一进液管31上。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的第一进液管31和第一回液管33均与主循环管路1垂直连接,且第一进液管31和第一回液管33之间的距离不超过主循环管路1管径的四倍。根据液体力学原理,当两个环路互联时,即一个环路上连接有另一环路,此时另一环路的进液端和出液端之间的管路称为共管,两个环路通过共管互联,如果共管两端的压降可以被消除,则一个环路的流动不会引起另一个环路的流动,而当另一环路的进液端和出液端之间的距离很小时,该环路的进液端和出液端之间压力差则约等于零,即共管两端的压降几乎为零,因此,当本实施例的第一进液管31和第一回液管33满足上述条件时,则第一进液管31、第一回液管33与源侧主循环管路1的两个连接端之间的压力差为零或无限趋近于零,在第一分支路3和第二分支路4进行热交换时,第一分支路3不会影响源侧主循环管路1中该段的循环液的流量和压力,该段压力损耗小,第一分支路3只带走了源侧主循环管路1的部分热量,而不会影响源侧主循环管路1自身的循环运作,采用该种结构,不急可以将源侧主循环管路1中的剩余声量或者冷量收集出来,而且可以不影响源侧主循环管路1自身的供暖或供冷等工作。

与此同时,上述的第二分支路4包括第二出水管41、第二循环泵42和第二回水管43,第二出水管41和第二回水管43均与水箱2连接,第二循环泵42设置在第二出水管41上,用以将水箱2中水抽出到第二支路4中与第一支路3进行热交换。本实施例的水箱2上连接有水箱进水管21和水箱出水管22,可通过水箱进水管21向水箱2中加入水,并且可以通过水箱出水管22来使用水箱2中经过换热之后的水,将水箱2中的水用作生活用水。

进一步地,本实施例的蓄能系统还包括括温度控制系统,该温度控制系统包括温度控制器8和设于水箱2内的温度探头7,温度控制器8分别与第一循环泵32、第二循环泵42和温度探头7连接,温度控制器8能够控制第一循环泵32和第二循环泵42的工作,温度探头7检测到水箱2中水的温度以后即传递给温度控制器8,若水箱2中的水的温度过高,则温度控制器8即控制第一循环泵32和第二循环泵42停止工作,从而使整个蓄能系统停止换热,当水箱2中水的温度较低时,温度控制器8即控制第一循环泵32和第二循环泵42工作,进行换热。当然,如果是冷却水箱2中的水,则温度控制器8的动作相反。该温度控制系统实现对热交换过程的控制,提高了该蓄能系统的使用安全性,该蓄能系统使用更加可靠。

此外,本实施例的水箱2上设有排气阀6,该排气阀6便于及时排出水箱2内的气体,避免因水箱2中存在气体而产生危险,进一步去提高了水箱2的使用可靠性。另外,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本实施例的热交换装置5为热泵,更具体地说,该热泵为水-水型热泵,热泵结构简单,使用方便,换热效果好,且能耗低。由于通过型热泵进行热量交换,从而实现热量或者冷量的吸取为相关领域技术人员所悉知的技术,在此对其工作原理就不再赘述。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流水管水箱蓄能系统,该蓄能系统能够利用源侧主循环管路中的热量通过换热的方式对水箱中的水进行加热或冷却,避免了通过直接消耗能源对水箱中的水进行加热或冷却,不仅充分利用了源侧主循环管路中的能量,同时降低了加热或冷却水箱中的水所消耗的能量,节能环保,同时,在利用源侧主循环管路中的热量时,只吸取热量,而不会影响源侧主循环管路自身的循环运作。

以上示意性地对本实用新型及其实施方式进行了描述,该描述没有限制性,附图中所示的也只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之一,实际的结构并不局限于此。所以,如果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受其启示,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创造宗旨的情况下,不经创造性地设计出与该技术方案相似的结构方式及实施例,均应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