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筋板上带有扰流结构的换热板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4414478发布日期:2021-03-26 20:49阅读:148来源:国知局
一种筋板上带有扰流结构的换热板片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换热器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筋板上带有扰流结构的换热板片。


背景技术:

2.板式换热器广泛应用于生产生活过程,换热板片是组成板式换热器的基本部件。可拆板式换热器在板片间采用密封胶条,半焊板式换热器的板对间采用密封胶条,这些板式换热器难以耐受具有更高压力和温度使用范围的场合;印刷电路板式换热器对板片采用整体扩散焊接,能够耐受高压、高温。现有的采用扩散焊或钎焊技术进行连接的板式换热器薄换热板片一般采用化学方法加工换热板片流道或者是直接采用若干纵向并行的筋来分隔出流道。但是采用化学方法加工使得板片流道截面形状难以控制且加工过程存在环境污染,采用若干纵向并行的筋来分隔出流道,其问题在于当换热板片的流道较长、水力直径较大时,板片间的换热能力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一种筋板上带有扰流结构的换热板片。
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5.一种筋板上带有扰流结构的换热板片,包括换热板片本体,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板片本体两端分别设有入口角孔和出口角孔,所述入口角孔上连接有多个入口导流筋板,入口导流筋板之间形成与入口角孔连通的入口导流槽,所述出口角孔上连接有多个出口导流筋板,出口导流筋板之间形成与出口角孔连通的出口导流槽,入口导流筋板与出口导流筋板之间对应连接多个纵向筋板,纵向筋板之间形成的流道与所述入口导流槽和出口导流槽连通,所述纵向筋板上间隔设有多个扰流结构。
6.进一步地,所述扰流结构的横截平面形状为半圆形、椭圆形、三角形或翼型。
7.进一步地,所述纵向筋板的形式为直筋板、波纹形筋板或变截面筋板。
8.进一步地,所述流道的深度小于换热板片本体厚度。
9.进一步地,所述换热板片本体的厚度范围为0.1

30mm。
10.本实用新型的筋板上带有扰流结构的换热板片,通过在板片流道中设置与纵向筋板融为一体的扰流结构,能够扰动工作介质流动形态,增强工作介质的湍流强度,进而起到强化换热的作用。而且扰流结构在纵向筋板的长宽比、高宽比较大时还能起到横向加固作用,可防止纵向筋板在焊接时变形过大而导致焊接质量缺陷。
附图说明
11.图1为本实用新型中筋板上带有扰流结构的换热板片结构示意图;
12.图2为本实用新型换热板片流道内扰流结构作用下的工作介质流动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13.为了使本实用新型实现的技术手段,下面结合具体图示,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
14.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筋板上带有扰流结构的换热板片,包括入口区、有效区、出口区,换热板片本体的厚度范围为0.1mm 至30mm。所述入口区,包括入口板缘区、入口角孔1、入口导流筋板 2、入口导流槽3,入口板缘区用于构成工作介质的端面压力边界结构,入口导流筋板2分隔出入口导流槽3,将从入口角孔1流入的工作介质分配至换热板片本体的有效区;所述有效区,包括横向边缘区、纵向筋板4、流道5、扰流结构6;所述横向边缘区,属于换热板片本体中不设置孔、流道及其附属的扰流结构的部分,其厚度等于换热板片本体的最大厚度,且具有光洁平面以利于多个板片叠放在一起时的钎焊或者扩散焊接;所述流道5由相邻的带有扰流结构6的纵向筋板4分隔形成,流道5的深度小于换热板片本体的最大厚度;所述的纵向筋板4是与换热板片本体成为一体的结构,宽度一般为0.5mm至 10mm,纵向筋板4的形式包括但不限于直筋板、波纹形筋板、变截面筋板,可通过化学、机械等减材制造方法进行加工,或者通过增材制造方法实现,其长度与宽度之比的数值和长度与高度之比的数值均较大,且纵向筋板4具有光洁平面,该平面与入口板缘区、横向边缘区的表面应尽可能精确地处于一个平面上;所述的纵向筋板4上的扰流结构6,沿着流道5的纵向方向间断和交替地设置在流道5的两侧,并与纵向筋板4融合成为一体,扰流结构6的高度与其所贴合的纵向筋板4的高度相同,扰流结构6采用特定的横截平面形状,包括但不限于半圆形、椭圆形、三角形、翼型等横截平面,且该扰流结构6的横截平面同样要求与入口板缘区、横向边缘区的表面应尽可能精确地处于一个平面上,处在同一流道5的纵向相邻的扰流结构6交替设置与流道5两侧,且这些扰流结构6可根据工作介质及其流动换热工况设计成为具有纵向的等距间隔长度或者非等距间隔长度,这些扰流结构6能够扰动工作介质流动形态,增强工作介质的湍流强度(如图2 所示),进而起到强化换热的作用,并且在纵向筋板4的长宽比、高宽比较大时还能起到横向加固、防止纵向筋板4在焊接时变形过大的作用;有效区是工作介质完成换热过程的主要区域;所述出口区,包括出口板缘区、出口角孔7、出口导流筋板8、出口导流槽9,出口板缘区用于构成工作介质的端面压力边界结构,出口导流筋板8分隔形成出口导流槽9,将从换热板片本体的有效区流出的工作介质汇集至出口角孔7。
15.工作时,工作介质从换热板片本体的入口角孔1流入,经过由入口导流筋板2分隔成的入口导流槽3,分配进入有效区内由纵向筋板 4分隔成的流道5,工作介质在流道5内纵向筋板4两侧受到间隔和交替布置的扰流结构6的扰动下连续流动,最后经由出口导流筋板8 分隔成的出口导流槽9,汇集到出口角孔7,工作介质完成换热板片本体的流道内部的流动传热过程。
16.以上详细说明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不能以此限定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即凡是依据本实用新型申请专利范围所作的均等变化与修饰,皆应属于本实用新型专利涵盖的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