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应用于水蓄能系统的末端布水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384755发布日期:2019-08-09 21:07阅读:431来源:国知局
一种应用于水蓄能系统的末端布水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布水器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应用于水蓄能系统的末端布水器。



背景技术:

布水器可应用于水蓄冷(蓄热)空调系统中,其对整个水蓄冷(蓄热)空调系统的能量转换效率有着重要影响。水蓄冷(蓄热)空调系统的蓄能装置多以自然分层的蓄能方式为主,其原理是借助冷热水密度存在的差异进行自然分层,蓄能和释能的过程中尽量减少对温度分层的破坏,提高冷热水的利用率。因此,布水器的水力设计及布水的均匀性决定着水蓄能装置的性能。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上述缺陷,提供一种应用于水蓄能系统的末端布水器,其可减少布水器空间占用高度,有利于提高蓄冷槽容积率,从而提高蓄冷效率,集成点阵式分流、增压稳流、汇源稳流、面贴附增效和面扩散导流的五种布水效果。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应用于水蓄能系统的末端布水器,包括布水器头部、引流连接管、腹板、导流板和若干个连肋,所述布水器头部连接在腹板的顶部,所述布水器头部的内部设有增压腔和位于增压腔底部的稳流孔,所述增压腔的直径大于稳流孔的直径,所述稳流孔的上端连通增压腔,所述稳流孔的下端贯穿腹板,所述引流连接管连接在布水器头部的侧壁上,所述引流连接管的外端形成引流入口,所述引流连接管的内部连通增压腔,所述腹板设置成倒置的锅体形状,所述导流板位于腹板的下方,所述导流板的顶部中间位置处设有向上凸起的贴附弧,所述贴附弧的形状与腹板的形状相适配,所述腹板与贴附弧之间形成与稳流孔相连通的出口流道,所述连肋均匀连接在腹板与贴附弧之间,从而将腹板与贴附弧之间的出口流道均等划分,以分配水流。

作为优选的实施方式,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布水器头部设置成圆柱状。

作为优选的实施方式,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引流连接管设置成圆管。

作为优选的实施方式,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导流板设置成圆形片状。

作为优选的实施方式,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布水器头部的顶部至导流板的底部之间的高度为150mm。

作为优选的实施方式,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腹板的直径小于导流板的直径。

所述布水器头部、引流连接管、腹板、导流板、连肋和贴附弧为一体成型结构。

作为优选的实施方式,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布水器由塑胶材料或金属材料制成。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简单,设计合理,可减少布水器空间占用高度,有利于提高蓄冷槽容积率,从而提高蓄冷效率,并且集成点阵式分流、增压稳流、汇源稳流、面贴附增效和面扩散导流的五种布水效果。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末端布水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末端布水器的俯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末端布水器的剖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参考图1、图2和图3,图中示出了一种应用于水蓄能系统的末端布水器,包括布水器头部1、引流连接管2、腹板3、导流板4和若干个连肋5,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施例各个组成部分进行详细说明。

布水器头部1可以优选设置成圆柱状,布水器头部1连接在腹板3的顶部,布水器头部1的内部设有增压腔6和位于增压腔6底部的稳流孔7,增压腔6的直径大于稳流孔7的直径,稳流孔7的上端连通增压腔6,稳流孔7的下端贯穿腹板3,其中,增压腔6用于降低动压,增加静压力,实现系统整体性均匀分流布水作用;稳流孔7用于汇流,并稳定出水压力。

引流连接管2连接在布水器头部1的侧壁上,引流连接管2可以优选设置成圆管,引流连接管2的外端形成引流入口8,引流连接管2的内部连通增压腔6,引流入口8配合增压腔6使用。

腹板3设置成倒置的锅体形状,腹板3的直径小于导流板4的直径。腹板3用于隔离周边不同温度的水流,保持进、出水温度稳定,减少不同温度的水流混合,利于增强布水效果,可减少斜温层的厚度。

导流板4设置成圆形片状,导流板4位于腹板3的下方,导流板4的顶部中间位置处设有向上凸起的贴附弧9,贴附弧9的形状与腹板3的形状相适配。其中,导流板4用于扩散末级水流,使水流实现均匀分流;贴附弧9用于次末级扩散水流及贴附源流,增长布水器长度,利于增强布水效果,可减少斜温层的厚度。

腹板3与贴附弧9之间形成有与稳流孔7相连通的出口流道10,出口流道10从稳流孔7处往外通向布水器的外部。在本实施例中,连肋5可以优选设置有三个,三个连肋5连接在腹板3与贴附弧9之间并呈中心对称分布,从而将腹板3与贴附弧9之间的出口流道10均等划分成三个区域,连肋5可用于布水器结构连接及分配水流。

具体制造时,布水器头部1、引流连接管2、腹板3、导流板4、连肋5和贴附弧9可以为一体成型结构,可以由塑胶或金属等材料制成。制备完成后的布水器的高度(即布水器头部1的顶部至导流板4的底部之间的高度)为150mm,而目前市面上常见的布水器大多为300mm左右,本实施例的布水器的高度远低于现有的布水器的高度。

工作时,末端布水器能够通过引流连接管2与整个水蓄能系统的多个布水点相连接,每个布水器相当于其中的一个点,水蓄能系统的水流能够从每个布水器的引流连接管2的引流入口8进入到增压腔6,再经过稳流孔7,之后从腹板3与贴附弧9之间的出口流道10流出,期间依次实现点阵式分流、增压稳流、汇源稳流、面贴附增效和面扩散导流等五种布水效果,集成五种布水功能。

在此需要说明的是,布水器头部1、引流连接管2、导流板4的形状以及连肋5的数量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改变,非本实施例为限。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简单,设计合理,可减少布水器空间占用高度,有利于提高蓄冷槽容积率,从而提高蓄冷效率,并且集成点阵式分流、增压稳流、汇源稳流、面贴附增效和面扩散导流的五种布水效果。

上述实施例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并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其他的任何未背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实质与原理下所作的改变、修饰、替代、组合、简化,均应为等效的置换方式,都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