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桌脚的电磁炉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426691发布日期:2019-08-13 21:10阅读:354来源:国知局
带桌脚的电磁炉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家电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带桌脚的电磁炉。



背景技术:

电磁炉已成为一种广泛使用的烹饪器具,是利用电磁感应进行加热的电气烹饪器具,由高频感应线圈盘(即励磁线圈)、控制器及铁磁材料锅底炊具等单元分组成,使用时,线圈盘中通入交变电流,线圈周围便产生一交变磁场,交变磁场的磁力线穿过金属锅体,在锅底中产生大量涡流,从而产生烹饪所需的热,其中,为了使得电磁炉可以放置在燃气灶或者不同场所,王往往会在电磁炉上设置支撑装置,通过支撑装置可以将电磁炉支撑在燃气灶或者其他的工作场所。

目前,专利1(CN201448904U)公开一种电磁炉底座,具体公开(如图1所示):底座1上固定有能折叠的支脚2,支脚2包括有支脚座21、折叠支脚22,折叠支脚22通过铰接结构23与支脚座21连接,支脚座21固定在底座1上,支脚座21上设有连接孔24,支脚座21通过穿过连接孔24上的螺钉4固定在底座1上,折叠支脚22的下端还装有脚垫3,在使用时,将支脚2绕铰链机构转动,扳下即可,电磁炉不需要加高时,将支脚2绕铰链机构转动,折叠收起,不影响电磁炉的外观和正常使用,同时专利2(201488065U)公开一种电磁炉的加高装置,具体公开(参见图2所示)包括有底座1,所述底座1底部装有四个可拆卸支脚2,可拆卸支脚2下端装有防滑防震脚垫3,底座1的底部设有四个盲孔11,可拆卸支脚2的上端紧插装在盲孔11上,上述可拆卸支脚2的下端设有安装孔21,防滑防震脚垫3安装在安装孔21上,在不用加高电磁炉时,将可拆卸支脚2取下即可,底座1的底部设置有与四个可拆卸支脚相对应的卡槽13和凹槽12,可拆卸支脚2的上端设有凸台23和卡块22,可拆卸支脚的凸台23插入底座1的卡槽13内,卡块22卡装在凹槽12内,先将可拆卸支脚2的凸台23插入底座的卡槽13内,当可拆卸支脚2插装到位时,卡块22卡入底座1上的凹槽1内,防止可拆卸支脚2从卡槽内滑出,在不用加高电磁炉时,将可拆卸支脚2取下即可。

然而,上述专利1中的电磁炉中,支脚通过铰接方式固定在电磁炉上,这样当需要将电磁炉与支脚拆分时,需将支脚上的铰接装置拆分,而当需要支脚时又需将支脚通过铰接方式安装上去,电磁炉和支脚组装和拆卸较为繁琐,专利2可以实现支脚与电磁炉的快速组装和拆分,但是专利2中电磁炉上设置支脚时,需在电磁炉底座的底部设置卡槽和凹槽,这样电磁炉底座的结构发生改变,该支脚对未设置卡槽和凹槽的电磁炉不通用,造成支脚的使用范围受限。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背景技术中提到的涉及电磁炉底座与支脚之间可拆卸连接时由于需对电磁炉底座结构进行变化而造成支脚的使用范围受限的至少一个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支脚通用且与支脚可快速组装和拆开的电磁炉。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电磁炉,包括:电磁炉主体、支脚和连接座,所述连接座可拆卸安装在所述电磁炉主体上,所述支脚与所述电磁炉主体之间通过所述支脚的其中一端与所述连接座插接配合进行连接。

本实施例提供的带桌脚的电磁炉,通过包括电磁炉主体、支脚和连接座,所述连接座可拆卸安装在所述电磁炉主体上,所述支脚与所述电磁炉主体之间通过所述支脚的其中一端与所述连接座插接配合进行连接,这样电磁炉主体与支脚拆分时,将电磁炉主体连通连接座从支脚上拔开便可以实现拆分,组装时,将连接座固定在电磁炉主体上,然后与支脚插接即可完成组装,电磁炉主体与支脚可以实现快速的拆分和组装,同时,电磁炉主体与支脚之间通过连接座和支脚插接进行连接,这样避免对电磁炉主体的结构进行改变,确保了电磁炉主体的结构不发生任何改变,将连接座与电磁炉进行可拆卸连接后,支脚与连接座插接实现支脚与电磁炉主体的连接,与现有技术相比,避免了在电磁炉主体上设置可供支脚卡接的凹槽和卡槽,这样任何电磁炉需要连接支脚时,只需将电磁炉连接座安装到对应的电磁炉上,便可以组装形成带桌脚的电磁炉,实现了支脚与电磁炉之间通用的目的,从而使得支脚的使用范围不限于一种电磁炉,可以适用于不同的电磁炉,因此,本实施例提供的带桌脚的电磁炉,既实现了支脚与电磁炉主体简单且快速的组装和拆分的目的,同时实现了支脚与电磁炉主体之间通用的目的,解决了现有电磁炉底座与支脚组装和拆分繁琐以及支脚的使用范围受限的至少一个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中,可选的,所述连接座包括第一配合部和第二配合部,其中,所述第一配合部与所述电磁炉主体底座上的垫脚插接配合,所述第二配合部与所述支脚的其中一端插接配合。

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中,可选的,所述第一配合部上开设第一紧固孔,所述第一配合部通过紧固件穿过所述第一紧固孔所述电磁炉主体底座的垫脚紧固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中,可选的,所述第二配合部为与所述支脚的其中一端插接配合的凹槽,且所述凹槽的槽底的宽度到槽口的宽度逐渐增大。

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中,可选的,所述支脚的其中一端设有与所述凹槽插接配合的固定部。

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中,可选的,所述支脚上设置固定部的一端上还设置定位柱,所述定位柱穿过所述连接座卡入所述垫脚上的螺钉孔。

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中,可选的,所述第一配合部上还设有可供所述定位柱穿过的避让孔。

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中,可选的,所述第一配合部包括底壁和设置在所述底壁外边缘且与所述电磁炉主体上的垫脚侧面一致的侧壁,所述底壁和所述侧壁围成用于容纳所述电磁炉主体的垫脚的空间。

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中,可选的,所述支脚的数量为四个,且四个所述支脚分别与所述电磁炉主体底座上的四个垫脚通过四个所述连接座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中,可选的,所述支脚为高度可调的支撑柱。

本实用新型的构造以及它的其他实用新型目的及有益效果将会通过结合附图而对优选实施例的描述而更加明显易懂。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3是现有电磁炉与支脚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带桌脚的电磁炉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带桌脚的电磁炉的拆分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带桌脚的电磁炉的部分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7是图6中的I部分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带桌脚的电磁炉中连接座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带桌脚的电磁炉中连接座底部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电磁炉主体;

11—底座;

12—垫脚;

13—螺钉孔;

20—连接座;

21—第一配合部;

211—侧壁;

212—底壁;

22—第二配合部;

201—第一紧固孔;

202—避让孔;

30—线圈盘;

31—固定部;

32—定位柱;

40—紧固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单元分实施例,而不是全单元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正如背景技术所述,电磁炉上设置支脚时存在组装和拆卸较为繁琐以及支脚使用范围受限的问题,出现该问题的原因在于:其中一个原因在于支脚通过铰接方式与所述电磁炉进行连接,这样电磁炉与支脚拆卸和组装时均需首先将铰接连接部分拆开或者重新将铰接装置进行安装,这样导致电磁炉与支脚之间组装和拆卸较为繁琐,另一个原因在于支脚与电磁炉之间通过卡接方式连接时,这样可以实现支脚与电磁炉简单且快速的拆分和组装,但是在电磁炉底座上设置卡槽和凹槽,这样一方面需将电磁炉底座的结构进行改变,而且当支脚与电磁炉底座之间为相互对应的关系,这样未设置卡槽和凹槽的电磁炉与该支脚无法组装,即支脚与其他电磁炉之间无法通用,造成支脚的使用范围受限。

基于上述原因,本实施例提供的带桌脚的电磁炉具体如下示例:

图4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带桌脚的电磁炉的结构示意图,图5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带桌脚的电磁炉的拆分结构示意图,图6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带桌脚的电磁炉的部分剖面结构示意图,图7是图6中的I部分的放大结构示意图,图8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带桌脚的电磁炉中连接座的结构示意图,图9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带桌脚的电磁炉中连接座底部的示意图。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施例中,参见图4-9所示,带桌脚的电磁炉可包括:电磁炉主体10、支脚30和连接座20,连接座20可拆卸安装在电磁炉主体10上,支脚30与电磁炉主体10之间通过支脚30的其中一端与连接座20插接配合进行连接,这样电磁炉主体10与支脚30之间通过将电磁炉主体10连通连接座20从支脚30上拔开便可以实现拆分,组装时,将连接座20固定在电磁炉主体10上,然后与支脚30插接即可完成组装,所以,电磁炉主体10与支脚30可以实现快速的拆分和组装,其次,由于电磁炉主体10与连接座20之间可拆卸连接,例如,连接座20与电磁炉主体10底座上的垫脚进行卡接,或者本实施例中,由于一般电磁炉主体10底座的垫脚上往往具有螺钉孔,连接座20与电磁炉主体10上的垫脚之间通过螺钉与螺钉孔进行连接,通过设置连接座20与电磁炉主体10可拆卸连接时,避免对电磁炉主体10的结构进行改变,这样确保了电磁炉主体10的结构不发生任何改变,连接时,直接将连接座20与电磁炉进行可拆卸连接后,支脚30与连接座20插接实现支脚30与电磁炉主体10的连接,与现有技术相比,避免了在电磁炉主体10上设置可供支脚30卡接的凹槽和卡槽,这样任何电磁炉需要连接支脚30时,只需将电磁炉连接座20安装到对应的电磁炉上,便可以组装形成带桌脚的电磁炉,实现了支脚30与电磁炉之间通用的目的,从而使得支脚30的使用范围不限于一种电磁炉,可以适用于不同的电磁炉。

因此,本实施例提供的带桌脚的电磁炉,既实现了支脚30与电磁炉主体10简单且快速的组装和拆分的目的,同时实现了支脚30与电磁炉主体10之间通用的目的,使得支脚30的使用范围不限于一种电磁炉,可以适用于各种不同的电磁炉,这样厨房中使用的电磁炉主体10出现故障时,可以购买任一结构的电磁炉与支脚30组装形成带桌脚的电磁炉,而现有技术由于支脚30与电磁炉上设置的卡槽和凹槽卡接配合,所以当该电磁炉出现故障,只能购买与支脚30卡接的带有凹槽和卡槽的电磁炉才能配合使用,使得电磁炉的选择受限,或者重新购买带有支脚30的电磁炉,但是这样造成支脚30的浪费,所以,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施例中,提高了带桌脚电磁炉的实用性,同时提高了支脚30的重复利用。

同时,本实施例提供的带桌脚的电磁炉,在使用时,可以将电磁炉主体与支脚分开,这样电磁炉主体可以放置在厨房工作台面上进行使用,或者使用时,可以将带有桌脚的电磁炉放置在燃气灶上方进行使用,当使用结束时,可以将电磁炉主体放置在支脚上,形成带有支脚的电磁炉,而由于电磁炉主体的加热面往往为平板结构,所以此时带有支脚的电磁炉可以做为简易床头柜或者小桌子,摆放手机、茶杯、闹钟等小物件,实现了电磁炉的多种用途,而且由于带有支脚的电磁炉作为简易床头柜或者和小桌子放置在客厅或房子而不局限于厨房,这样同时达到提高空间利用率的目的。

本实施例中,电磁炉主体10具体为现有技术中任何未设置支脚30的电磁炉,具体的,电磁炉主体10包括底座和面板,底座与面板围成起腔体,腔体内设置线圈盘和电磁炉,其中,腔体内还可以设置风机或者冷却水箱对腔体内部进行散热,其中,腔体内设置的其他部件可以参考现有电磁炉的内部结构,本实施例中,电磁炉主体10的结构未进行任何改变,所以只要具有上述结构的电磁炉均可以作为电磁炉主体10与支脚30进行配合形成带桌脚的电磁炉。

因此,本实施例提供的带桌脚的电磁炉,通过包括电磁炉主体10、支脚30和连接座20,连接座20可拆卸安装在电磁炉主体10上,支脚30与电磁炉主体10之间通过支脚30的其中一端与连接座20插接配合进行连接,这样电磁炉主体10与支脚30拆分时,将电磁炉主体10连通连接座20从支脚30上拔开便可以实现拆分,组装时,将连接座20固定在电磁炉主体10上,然后与支脚30插接即可完成组装,电磁炉主体10与支脚30可以实现快速的拆分和组装,同时,电磁炉主体10与支脚30之间通过连接座20和支脚30插接进行连接,这样避免对电磁炉主体10的结构进行改变,确保了电磁炉主体10的结构不发生任何改变,将连接座20与电磁炉进行可拆卸连接后,支脚30与连接座20插接实现支脚30与电磁炉主体10的连接,与现有技术相比,避免了在电磁炉主体10上设置可供支脚30卡接的凹槽和卡槽,这样任何电磁炉需要连接支脚30时,只需将电磁炉连接座20安装到对应的电磁炉上,便可以组装形成带桌脚的电磁炉,实现了支脚30与电磁炉之间通用的目的,从而使得支脚30的使用范围不限于一种电磁炉,可以适用于不同的电磁炉,因此,本实施例提供的带桌脚的电磁炉,既实现了支脚30与电磁炉主体10简单且快速的组装和拆分的目的,同时实现了支脚30与电磁炉主体10之间通用的目的,解决了现有电磁炉底座与支脚30组装和拆分繁琐以及支脚30的使用范围受限的至少一个问题。

其中,如图8-9所示,连接座20具体包括第一配合部21和第二配合部22,其中,第一配合部21与电磁炉主体10底座11上的垫脚12插接配合,这样连接座20与电磁炉主体10的垫脚12直接插接便可以实现连接,拆卸时直接将连接座20从电磁炉主体10的垫脚12上拔下即可,安装时,将连接座20的第一配合部21卡在电磁炉主体10的垫脚12上即可,这样确保了电磁炉主体10与连接座20连接时电磁炉主体10的结构不进行改变的目的,同时,本实施例中,连接座20的第二配合部22与支脚30的其中一端插接配合。

其中,本实施例中,第一配合部21上开设第一紧固孔201,第一紧固孔201通过紧固件40与电磁炉主体10底座11的垫脚12紧固连接,即本实施例中,为了确保连接座20与电磁炉主体10的可靠连接,将连接座20与电磁炉主体10之间进行兼顾连接,而由于在电磁炉主体10的垫脚12上本身具有螺钉孔13,所以紧固件40通过第一紧固孔201与垫脚12上的本身存在的螺钉孔13便可以进行连接。

其中,本实施例中,第二配合部22为与支脚30的其中一端插接配合的凹槽,如图9所以,凹槽具体由环装凸筋围成,第一紧固孔201开设在凹槽的槽底上,同时,本实施例中,为了便于凹槽与支脚30之间插接,具体的,且凹槽的槽底的宽度到槽口的宽度逐渐增大,即凹槽的内部空间呈锥形状,且锥形的大端朝向支脚30,这样凹槽的槽口较大,这样便于支脚30与凹槽插接,而且支架与凹槽支架可以插接更紧,从而使得支脚30与电磁炉主体10之间连接更加牢固,避免组装形成的带桌脚的电磁炉出现晃动现象。

其中,本实施例中,为了方便支脚30与凹槽的插接配合,具体的,支脚30的其中一端设有与凹槽插接配合的固定部31,固定部31具体为凸起,且本示例中,由于凹槽靠近槽底的一端到槽口的宽度逐渐增大,所以支脚30的固定部31从顶端到底端逐渐增大,这样固定部31外壁可以与凹槽的内壁之间紧密贴设在一起。

其中,本实施例中,需要说明的时,还可以连接座20的第二配合部22设置为向外凸起的凸起部,在支脚30上设置与凸起部插接配合的凹槽,本实施例中,只要连接座20与支脚30之间可以实现插接配合即可。

其中,本实施例中,支脚30上设置固定部31的一端上还设置定位柱32,定位柱32穿过连接座20卡入垫脚12上的螺钉孔13,如图7所示,电磁炉主体10的垫脚12处本身存在螺钉孔13,安装时,将支脚30上的定位柱32卡入螺钉孔13中,这样对支脚30进行起到定位作用,而且支脚30上设置定位柱32时,这样支脚30的固定部31插接在连接座20的凹槽中,支脚30的定位柱32插入电磁炉主体10的垫脚12的螺钉孔13中,这样支脚30与连接座20和电磁炉主体10之间均进行插接,从而使得支脚30与电磁炉主体10之间的连接更加稳固,同时在定位柱32与电磁炉主体10垫脚12上的螺钉孔13的配合,使得电磁炉主体10与支脚30之间不易出现转动情况。

其中,本实施例中,由于螺钉孔13位于电磁炉主体10的垫脚12上,而连接座20与电磁炉主体10之间连接,为了使得支脚30上的定位柱32穿过连接座20伸入垫脚12上的螺钉孔13,本实施例中,第一配合部21上还设有可供定位柱32穿过的避让孔202,这样,定位柱32需穿过避让孔202进入垫脚12上的螺钉孔13中,本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避让孔202位于第二配合部22之外,相应的,定位柱32位于支脚30的边缘处,固定部31位于支脚30一端端面的中间。

其中,本实施例中,如图8所示,第一配合部21包括底壁212和设置在底壁212外边缘且与电磁炉主体10上的垫脚12侧面一致的侧壁211,底壁212和侧壁211围成用于容纳电磁炉主体10的垫脚12的空间,即本实施例中,第一配合部21的侧壁211包裹在电磁炉主体10的垫脚12侧壁211上,第一紧固孔201和避让孔202开设在第一配合部21的底壁212上,第二配合部22位于第一配合部21底壁212背离侧壁211的一面上,其中,本实施例中,由于电磁炉主体10的垫脚12的侧面高度不同,所以,如图5所示,第一配合部21的侧壁211的一端高于另一端的高度。

其中,本实施例中,由于电磁炉主体10的底座11上往往有四个垫脚12,所以,本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支脚30的数量为四个,且四个支脚30分别与电磁炉主体10底座11上的四个垫脚12通过四个连接座20连接。

其中,本实施例中,为了使得桌脚的电磁炉可以使用不同高度,本实施例中,支脚30可以为高度可调的支撑柱,这样当升高电磁炉主体10时,可以通过调整支脚30的高度,相应的,当需要降低电磁炉主体10的高度时,将支脚30的高度降低即可。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作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者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前”、“后”、“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者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者暗示所指的装置或者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是另有精确具体地规定。

本申请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等(如果存在)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申请的实施例例如能够以除了在这里图示或描述的那些以外的顺序实施。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他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系统、产品或设备不必限于清楚地列出的那些步骤或单元,而是可包括没有清楚地列出的或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它步骤或单元。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