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磁炉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426687发布日期:2019-08-13 21:10阅读:147来源:国知局
电磁炉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家用电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磁炉。



背景技术:

电磁炉是一种常见的家用电器,具有快速加热、无明火、安全方便等优点,受到越来越多消费者的青睐和认可。

现有的电磁炉主要包括壳体和位于壳体顶部的面板,壳体内部设置有散热风扇和发热元件,发热元件一般包括线圈盘和电路板,线圈盘和电路板位于散热风扇的出风口处,散热风扇产生的风流流动至电路板和线圈盘,利用风流带走聚集在线圈盘和电路板周围的热量,从而降低线圈盘和电路板的温度,避免两者工作时温度过高,影响电磁炉的正常工作。

然而目前散热风扇产生风流从线圈盘下部流过时,仅有少部分风流会接触线圈盘的下表面,从而被风流带走的热量较少,导致线圈盘的散热效果较差。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背景技术中提到的至少一个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电磁炉,能够增加线圈盘周围的散热风流的流量,从而提高线圈盘的散热效果,保证了电磁炉使用的稳定性和高效性。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电磁炉,包括底壳和位于底壳上的面板,底壳内设置有线圈盘和风机,底壳上设置有至少一个导风板,且导风板位于线圈盘在底壳上的投影区域内。

导风板的导风面朝向风机的出风方向,导风板倾斜设置在底壳上,导风板的端部朝向线圈盘延伸。

本实施例提供的电磁炉通过在底壳上线圈盘的投影区域内设置导风板,利用导风板倾斜设置在底壳上,可以将风机产生的靠近底壳一侧的散热风流通过导风板的板面引导至设置位置较高的线圈盘处,从而增加流至线圈盘位置的散热风流的流量,提高了线圈盘的散热效果,解决了现有电磁炉散热性较差的问题,保证了电磁炉使用的稳定性和高效性。

在上述的电磁炉中,可选的是,导风板的延伸方向与底壳所在平面的夹角大于等于30°,且导风板的延伸方向与底壳所在平面的夹角小于90°。

通过将导风板的延伸方向与底壳设置成一定的夹角,改变靠近底壳一侧的散热风流的流动方向,使其朝上方的线圈盘流动,从而不仅有效利用了靠近底壳位置的散热风流,并且提高了线圈盘的散热效果。

在上述的电磁炉中,可选的是,导风板有多个,多个导风板间隔设置在投影区域内。

这样的设置可以提高流至线圈盘的散热风流的流量,并且保证线圈盘投影区域内的散热风流均能够流至线圈盘的各个位置,增强了线圈盘的散热均匀性。

在上述的电磁炉中,可选的是,投影区域内远离风机一侧的导风板的数量大于靠近风机一侧的导风板的数量。

这样的设置可以有针对性地提高流向远离风机一侧的散热风流的流量,从而增强了线圈盘远离风机一侧的散热效果。

在上述的电磁炉中,可选的是,线圈盘的盘面上具有安装点,安装点至线圈盘的中心位置的距离与安装点至线圈盘的边缘位置的距离相等,导风板位于在安装点在底壳的投影位置。

这样的设置可以提高流至线圈盘的安装点位置的散热风流的流量,从而提高该位置附近的散热效果,保证线圈盘的正常使用。

在上述的电磁炉中,可选的是,该电磁炉还包括电路板,电路板设置在底壳内,投影区域内靠近电路板一侧的导风板的数量大于远离电路板一侧的导风板的数量。

这样的设置可以提高流至线圈盘靠近电路板一侧的散热风流的流量,从而提高该区域内的散热效果,保证了线圈盘和电路板的正常使用。

在上述的电磁炉中,可选的是,导风板的端部贴合线圈盘的下表面。

这样的设置可以使得靠近底壳一侧的散热风流均能够流经导风板,流至竖直位置较高的线圈盘处,并且保证散热风流能够完全作用于线圈盘的散热。

在上述的电磁炉中,可选的是,导风板与底壳一体成型,且导风板与底壳的连接处平滑过渡。

这样的设置可以减小底壳上的散热风流流至导风板的过程中的流动阻力,从而提高了散热风流对线圈盘的散热效率。

在上述的电磁炉中,可选的是,导风板为平板,导风板沿宽度方向的两侧分别设置有支板,支板和导风板共同围成用于导风的导风槽,导风槽的宽度由远离线圈盘一侧向靠近线圈盘一侧逐渐减小。

这样的设置可以提高流至线圈盘位置的散热风流的流速,从而可以提高单位时间内流至线圈盘的散热风流的流量,并且提高散热风流对线圈盘的散热效果。

在上述的电磁炉中,可选的是,导风板为弧状板,弧状板的弧面凸向远离风机一侧。

这样的设置可以对散热风流起到聚拢效果,从而提高流至线圈盘位置的散热风流的流量,提高线圈盘的散热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构造以及它的其他实用新型目的及有益效果将会通过结合附图而对优选实施例的描述而更加明显易懂。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以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电磁炉的底壳内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电磁炉的截面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电磁炉的底壳内部的俯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电磁炉的底壳内部未设置线圈盘的俯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底壳;

20—线圈盘;

30—风机;

40—导风板;

50—电路板;

60—散热器;

61—散热基板;

62—散热翅片。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更加详细的描述。在附图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部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部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作广义理解,例如,可以使固定连接,也可以是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者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电磁炉的底壳内部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电磁炉的截面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电磁炉的底壳内部的俯视图。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电磁炉的底壳内部未设置线圈盘的俯视图。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电磁炉,旨在降低线圈盘位置的热量聚集,从而提高线圈盘的散热效果,保障电磁炉工作的稳定性和高效性。基于目前的电磁炉一般包括设置在底壳内部的线圈盘和风机,线圈盘包括线圈盘支架和绕设在线圈盘支架上的线圈,线圈通过线束多次绕设形成,而且线束一般为漆包线,导电电芯外部包括绝缘的胶皮层。在电磁炉工作时线圈内通电,线圈上形成多条磁感线,利用磁感线与导磁锅具相互作用,从而实现对导磁锅具以及其内部食物的加热。其中,线圈盘一般是设置的底壳上,并且为避免底壳与线圈盘工作时的相互影响,两者之间具有一定的安装高度差,从而使得线圈盘悬空安装在底壳内部。

为保证线圈盘的散热效果,一般会在底壳内设置风机,风机产生的散热风流流至线圈盘,并将线圈盘工作时产生的热量传输至外部,散热风流在流经线圈盘时,大量的散热风流直接集中接触线圈盘靠近风机一侧的外表面,而其余位置的散热效果则有所减弱,并且大量的散热风流从线圈盘和底壳之间的悬空区域流过,而未与线圈盘接触并用于其散热,造成散热风流利用率较低,这样的问题会直接影响线圈盘的散热效果和工作稳定性。

为解决上述的技术问题,参照图1至图4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电磁炉,包括底壳10和位于底壳10上的面板,底壳10内设置有线圈盘20和风机30,底壳10上设置有至少一个导风板40,且导风板40位于线圈盘20在底壳10上的投影区域内。

导风板40的导风面朝向风机30的出风方向,导风板40倾斜设置在底壳10上,导风板40的端部朝向线圈盘20延伸。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提供的电磁炉中,风机30和线圈盘20均位于底壳10和面板围成的内腔中,线圈盘20可以位于底壳10的中部,便于线圈盘20对面板上烹饪器具进行加热。风机30可以设置在如图1所示的底壳10一个拐角位置,即图1中的左下角位置,风机30的外部设置导风筋,导风筋将风机30产生的散热风流引导至底壳10中线圈盘20、电路板50以及其他电子元件的位置,利用散热风流带走电子元件在工作时产生的热量,避免热量聚集在电子元件的周围,从而保证各个电子元件的工作效率和工作稳定性。

其中,风机30的设置位置还可以是底壳10中的其余位置,例如图1中底壳10的右下角、左上角和右上角位置等。本实施例对此并不加以限制,也不局限于附图所示。

基于线圈盘20在工作时会产生大量的热量,并且目前电磁炉的底壳10一般会采用塑胶材质,因此为防止高温的线圈盘20直接接触并损坏底壳10,线圈盘20在安装时会与底壳10之间存在一定高度的安装间隙。该安装间隙的具体高度可以根据需要设置,本实施例对此并不加以限制。

基于风机30产生的散热风流在朝向线圈盘20流动时,流动方向并不完全固定,会存在部分散热风流以水平方向流至线圈盘20,该部分的散热风流会直接接触线圈盘20靠近风机30一侧的表面,以降低此处的温度。可以理解的是,散热风流中也会存在朝向底壳10一侧的风流,该部分的风流会沿底壳10的内表面流动,从而直接从线圈盘20的下方流过,与线圈盘20接触的面积较小。

为了充分利用从底壳10内表面上流过的散热风流,本实施例的底壳10上倾斜设置有导风板40,即导风板40的一端是固定在底壳10上,另一端则朝向线圈盘20延伸。导风板40的迎风面会形成导风面,当散热风流流经该导风板40时,会沿着导风面上升,并流经导风板40的上端,流至线圈盘20的下表面。相比于现有的散热风流流经底壳10时,会部分接触线圈盘20的下表面,本实施利用导风板40是改变散热风流在竖直方向上的流动方式,直接将散热风流引导上升至线圈盘20的下表面,可以提高流至线圈盘20下表面位置的散热风流的流量,从而提高了线圈盘20被散热风流传输至外部的热量,增强了线圈盘20的散热效果。

进一步地,该导风板40是位于线圈盘20在底壳10的投影区域内,其可以是导风板40整个板体均位于线圈盘20在底壳10的投影区域内,也可是导风板40的上端位于线圈盘20在底壳10的投影区域内,只要保证导风板40的上端能够将散热风流引导至线圈盘20的下表面即可。

进一步地,本实施例提供的导风板40是倾斜设置在底壳10上,即导风板40的延伸方向与底壳10所在平面为非垂直的倾斜关系。具体的,导风板40的延伸方向与底壳10所在平面的夹角大于等于30°,且导风板40的延伸方向与底壳10所在平面的夹角小于90°。

参照图1和图2所示,导风板40的延伸方向与底壳10所在平面的夹角可以是图1中的α所示出的角度。基于导风板40的板面可以为非平面结构,因此只要保证导风板40的延伸方向与底壳10的夹角满足上述的取值范围即可。在实际使用中,该夹角α的具体取值可以根据需要在上述的范围内确定,本实施例对此并不加以限制。

当夹角α过小时,无法保证散热风流能够完全被引导至线圈盘20的下表面位置,而当夹角α过大时,导风板40的延伸方向不仅朝向线圈盘20的下表面,还会朝向风机30一侧,导致导风板40与底壳10形成不利于散热风流通过的结构死角。

基于本实施例提供的导风板40可以设置多个,多个导风板40的延伸方向与底壳10所在平面的夹角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本实施例对此并不加以限制。

进一步地,多个导风板40可以间隔设置在投影区域内。参照图1所示,多个导风板40间隔设置在投影区域内,可以将投影区域内各个位置的散热风流均引导至线圈盘20的下表面,一方面能够提高流至线圈盘20下表面的散热风流的流量,另一方面还可以保证散热风流能够均匀分别在线圈盘20的下表面,提高散热的均匀性。

作为一种可实现的实施方式,投影区域内远离风机30一侧的导风板40的数量大于靠近风机30一侧的导风板40的数量。

可以理解的是,由于风机30产生的散热风流在传输过程中,由于空气阻力以及底壳10内各个电子元件的阻挡,流速和流量均会不断减小,因此导致靠近风机30一侧的散热效果较强,而远离风机30一侧的散热效果则会相对较弱,线圈盘20的散热均匀性无法保障,这样势必也会影响线圈盘20各个位置线圈的加热效率,最终体现在线圈盘20整个工作性能的下降,或者线圈盘20加热的不均匀性。

因此,为保证整个线圈盘20上散热的均匀性,投影区域内远离风机30一侧的导风板40的数量大于靠近风机30一侧的导风板40的数量,这样的设置一方面可以增加线圈盘20下表面远离风机30一侧的散热风流的流量,减小线圈盘20下表面靠近风机30一侧的散热风流的流量,从而利用两者散热风流的流量差异达到均匀散热效果的目的。

另一方面,散热风流在流动过程中,受到流经路径上各个电子元件的影响,其温度会有所上升,降温效果会逐渐减弱,因此通过增加远离风机30一侧的散热风流的流量,能够有效弥补其降温效果下降的不足,达到均匀散热的目的。

在实际使用中,远离风机30一侧的导风板40的具体数量以及靠近风机30一侧的导风板40的具体数量可以根据需要设定,本实施例对此并不加以限制。

作为一种可实现的实施方式,线圈盘20的盘面上具有安装点,安装点至线圈盘20的中心位置的距离与安装点至线圈盘20的边缘位置的距离相等,导风板40位于在安装点在底壳10的投影位置。

需要说明的是,基于线圈盘20在工作时会形成多个磁感线,磁感线位于安装点的位置密度较大,此处的加热温度也会相应较高,线圈盘20内部产生热量也会相应较大。因此本实施例提供的导风板40可以有针对性的设置在安装点在底壳10的投影位置上。其中安装点至线圈盘20的中心位置以及边缘位置的距离相等。在该投影位置设置导风板40,可以有针对性的将散热风流引导至线圈盘20的安装点处,从而提高安装点附近的散热风流的流量,达到增强该位置散热效果的目的。

基于线圈盘20上满足条件的安装点有多个,多个安装点会形成环状结构,那么相对应地,在底壳10上也会形成环状的投影位置,可以设置多个导风板40,以在底壳10上覆盖该投影位置,保证线圈盘20上温度较高区域能够相应获得较高流量的散热风流,保证了散热效果的均匀性。

作为一种可实现的实施方式,该电磁炉还包括电路板50,电路板50设置在底壳10内,投影区域内靠近电路板50一侧的导风板40的数量大于远离电路板50一侧的导风板40的数量。

需要说明的是,参照图1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底壳10内设置有电路板50,该电路板50上会设置多个供电磁炉工作的电子元件,例如电感、电容、电阻、电抗以及变压器等,这些电子元件在工作时因为热损耗都会产生大量的热量,并且电子元件是集中内设置在电路板50上,因此电路板50周围会聚集大量的热量。

由于电路板50和线圈盘20设置位置较近,两者之间的区域会形成热量集中区,该区域均不利于线圈盘20和电路板50的正常工作。因此针对于此,本实施例底壳10上的靠近电路板50一侧的导风板40的数量大于远离电路板50一侧的导风板40的数量,这样的设置可以增加流至靠近电路板50一侧的散热风流,减少流至远离电路板50一侧的散热风流,从而保证增强靠近电路板50一侧的线圈盘20的散热效果,以使线圈盘20上散热效果的均匀性。

为提高电路板50的散热效果,可以在电路板50靠近风机30一侧设置散热器60,散热器60可以包括散热基板61和设置在散热基板61上的多个散热翅片62,本实施例对散热器60的具体结构并不加以限制。

作为一种可实现的实施方式,导风板40的端部贴合线圈盘20的下表面。需要说明的是,基于散热风流是沿着导风板40的导风面流动,导风面对散热风流具有引导作用。

当导风板40的端部与线圈盘20的下表面之间具有高度差时,在导风面上的散热风流流至导风板40端部时,部分风流会从该高度差的位置流出,而不会全部流至线圈盘20的下表面,这样会减小到达线圈盘20的下表面的散热风流的流量。因此,本实施例导风板40端部贴合线圈盘20的下表面保证散热风流能够全部流至线圈盘20的下表面,并且完全作用于线圈盘20的散热,从而提高线圈盘20的散热效果。

作为一种可实现的实施方式,导风板40与底壳10一体成型,且导风板40与底壳10的连接处平滑过渡。

需要说明的是,导风板40可以选用与底壳10相同的材料制备,两者可以通过一体成型,这样的成型方式可以提高导风板40与底壳10的连接强度,避免散热风流过大或者散热风流长时间作用下导风板40的导风面上时,发生导风板40与底壳10连接处断裂的现象,因此可以保证导风板40使用的稳定性。

并且两者的连接处平滑过渡,此处的平滑过渡可以理解为连接处为平滑面,不具有任何挡风结构。这样可以避免连接处对散热风流起到阻挡作用,提高了散热风流的流动速率,以及线圈盘20的散热效率。

作为一种可实现的实施方式,导风板40为平板,导风板40沿宽度方向的两侧分别设置有支板,支板和导风板40共同围成用于导风的导风槽,导风槽的宽度由远离线圈盘20一侧向靠近线圈盘20一侧逐渐减小。

需要说明的是,该导风板40可以是平板,即导风板40的导风面为平面。设置在导风板40上支板可以与导风板40共同形成导风槽,导风槽可以对散热风流形成聚拢效果,避免散热风流由导风板40宽度方向的两侧外漏,从而提高了散热风流的利用率。

并且导风槽的宽度朝向线圈盘20一侧逐渐减小,在散热风流的流量不变的基础上,导风槽的宽度减小可以提高散热风流的流速,从而提高单位时间内流至线圈盘20的散热风流的流量,并且增强散热风流对线圈盘20的散热效果。

作为一种可实现的实施方式,导风板40为弧状板,弧状板的弧面凸向远离风机30一侧。

需要说明的是,该导风板40还可以是弧状板,弧状板的凹面朝向风机30,这样的结构同样能够形成导风槽所达到的聚拢散热风流的效果,并且与导风槽不同的是,弧状板的导风面上不存在导风槽结构上的拐角,因此导风面更加的均匀和光滑,对散热风流的阻挡作用更小,因此该弧状板可以提高流至线圈盘20位置的散热风流的流量,增强线圈盘20的散热效果。在实际使用中,可以根据需要选择性的使用上述两种导风板40结构,本实施例对此并不加以限制。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电磁炉,通过在底壳上线圈盘的投影区域内设置导风板,利用导风板倾斜设置在底壳上,可以将风机产生的靠近底壳一侧的散热风流通过导风板的板面引导至设置位置较高的线圈盘处,从而增加流至线圈盘位置的散热风流的流量,提高了线圈盘的散热效果,解决了现有电磁炉散热性较差的问题,保证了电磁炉使用的稳定性和高效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前”、“后”、“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者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者暗示所指的装置或者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是另有精确具体地规定。

本申请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等(如果存在)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申请的实施例例如能够以除了在这里图示或描述的那些以外的顺序实施。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他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系统、产品或设备不必限于清楚地列出的那些步骤或单元,而是可包括没有清楚地列出的或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它步骤或单元。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