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换热器定位安装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989316发布日期:2019-10-29 20:31阅读:272来源:国知局
一种换热器定位安装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换热器设备的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换热器定位安装结构。



背景技术:

换热器是一种传热效率高、工艺简单易于制作、占地面积相对较小、单位面积成本低、适用范围较广的换热设备,而且随着各按行业的不断发展,工艺过程的不断改进与完善,其应用领域也在不断拓宽。

在安装换热器时需要将其进行定位及固定安装,现有技术中通过设置多组限位件,将限位件与换热器的外表面焊接的方式进行定位安装。采用现有技术进行定位安装时,换热器在使用过程中会发生热胀冷缩现象,限位件与限位件的焊接口之间会产生作用力,导致焊接口损伤、松散无法起到限位作用,同时换热器表面受到损伤。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换热器定位安装结构。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一种换热器定位安装结构,包括换热器主体、固定管、上支撑板和下支撑板;所述换热器主体包括上盖、下盖和换热管,所述换热管竖直设置有多组,所述上盖和下盖分别位于换热管的顶端和底端,二者均为空心的半球型,换热管的管口插入上盖和下盖的平面并一体连接;所述固定管固定设置在上盖的上表面的弧面中心处,固定管呈空心圆环型;所述上支撑板水平固定设置在罐体外壳的内壁上,且固定管穿过上支撑板限位固定;所述下支撑板的首端设置在罐体外壳的内壁上,下支撑板具体为两组呈“L”型弯折的板,其弯折的方向朝上,两组下支撑板的尾端上表面设置有内凹的弧形,下支撑板与下盖的底部的弧形面匹配卡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下支撑板匹配卡接下盖,使换热器得到一个稳定的支撑力,又通过固定管和上支撑板的匹配卡接进行限位固定,避免换热器主体倾倒,且上支撑板的竖孔相对于现有技术通过全焊进行固定,本实用新型解决了因热胀冷缩导致的焊口和换热器表面受损的问题。

作为优选,所述上盖与下盖之间可拆卸设置有一根拉杆,所述拉杆与上盖的接触位置满焊固定,拉杆的底端插入下盖通过螺纹连接,且拉杆的底端与下盖的接触位置满焊固定。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拉杆对上盖和下盖之间的空间进行二次固定,使二者之间的竖直空间更加稳定,加强了换热器的稳定性。

作为优选,所述换热管上设置有固定板,所述固定板呈圆板状,在固定板上设置有多组竖直管孔,换热管沿竖直方向穿过管孔设置;且固定板与所述拉杆的接触位置满焊固定。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固定板对换热管进行水平方向上的限位固定,将多组换热管进行约束,避免换热管过于松散导致换热器受力不均进而破损的问题出现;且固定板与换热管没有通过焊接固定,使换热管在热胀冷缩时不会发生换热管外壁的破损。

作为优选,所述固定板最少设置有三组,且固定板沿竖直方向均匀排布,其中一组固定板设置在所述换热管的中点处。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多组固定板的约束效果更好,且根据受力分析可知换热管的中点处所受压力最大,最容易发生侧倾,因此在竖直方向的中点位置设置固定板的约束效果最为显著。

作为优选,位于所述换热管的中点处的所述固定板的两侧设置有侧挡板,所述侧挡板的一端固定在罐体外壳上水平固定设置,且侧挡板的内侧面朝向固定板。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侧挡板对固定板进行限位,避免换热器做平行于罐体外壳内壁方向的侧偏。

作为优选,所述侧挡板的外侧面上一体设置有侧筋板,所述侧筋板的一端固定设置在罐体外壳的内壁上。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侧筋板加强了侧挡板的抗弯性能,使其内部强度得到提升。

作为优选,所述上支撑板的上方设置有筋板,所述筋板固定设置在罐体外壳的内壁上并与上支撑板固定。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筋板加强了上支撑板的抗弯性能,使其内部强度得到提升。

作为优选,所述上盖上设置有排气管,所述排气管呈管状,排气管的一端穿过罐体外壳的内壁设置在罐体外部,且排气管的另一端插入上盖中。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上盖中会储存大量水蒸气,通过排气管将其输出,降低了热胀冷缩对装置的影响。

作为优选,所述固定管与上盖设置有四组水平方向的半圆形的通孔,所述通孔设置在固定管的侧壁底部。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该罐体装置使用时,内部会储存大量的液体并通过换热器进行加热,所述通孔可将固定管内部的液体排出,避免罐体内部液体的损失。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通过固定管和上支撑板的匹配卡接,取代了现有技术中的焊接固定,本实用新型解决了因热胀冷缩导致的焊口和换热器表面受损的问题。

(2)通过设置多组固定板,对多组换热管进行水平方向上的约束,避免换热管松散导致受力不均进而破损的情况发生,保证了换热效率。

(3)通过设置侧挡板,对平行于罐体外壳内壁方向的换热管进行限位,增加了装置的稳定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另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下盖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上盖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侧挡板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1、换热器主体;11、上盖;111、上封头;112、上管板;113、固定管;114、通孔;12、下盖;121、下封头;122、下管板;123、隔板;13、换热管;131、固定板;2、上支撑板;21、筋板;3、下支撑板;4、拉杆;5、进水管;6、出水管;7、排气管;8、侧挡板;81、侧筋板;9、罐体外壳。

具体实施方式

一种换热器定位安装结构,如图1和图2所示,包括换热器主体1、固定管113、上支撑板2、两组下支撑板3和拉杆4;换热器主体1由上盖11、下盖12和换热管13组成,上盖11和下盖12均为半球型空心结构,上盖11由一体连接的上封头111和上管板112组成,下盖12由下封头121和下管板122组成,且上管板112和下管板122的表面上均设置有多组竖直的管口;换热管13设置在上盖11和下盖12之间,且通过上管板112和下管板122的管孔分别插入上封头111和下封头121的内部;在上封头111的上端弧面外壁的顶端竖直设置有固定管113,固定管113呈环形管状,其管口朝上,底部与上封头111的顶端满焊固定连接;上支撑板2呈板状,在其平面上设置有一竖孔,上支撑板2固定设置在罐体外壳9的内壁上,其竖孔部分套在固定管113上;两组下支撑板3相对设置在下封头121的底端两侧,且下支撑板3呈“L”型,其一端固定在罐体外壳9的内壁上,另一端为水平方向的平面,在该平面上相对于下封头121的弧面内凹,使下支撑板3可以对下封头121匹配卡接支撑;拉杆4设置在上管板112和下管板122之间,且拉杆4的顶端与上管板112焊接,拉杆4的底端设置有螺纹,与下管板122螺纹连接且接口处满焊。在上封头111上设置有排气管7,排气管7的输入端伸入上封头111的内部,其输出端伸出罐体外壳9至罐体的外部,对上封头111内部储存的水蒸气进行输出,避免内部热量无法散尽的情况发生,降低了热胀冷缩对装置的影响。

如图2和3所示,下盖12内部的空腔内设置有隔板123,隔板123为半圆板,平行于罐体外壳9与下封头121的内壁一体连接,位于下封头121的中心位置。下盖12朝向罐体外壳9内壁的一面上设置有进水管5和出水管6,进水管5穿过罐体外壳9直接插入下封头121内,出水管6穿过罐体外壳9并延伸上倾插入下封头121内,进水管5和出水管6位于下封头121内的管口部分分别位于插板123的两侧。液体通过进水管5通入,并直接流向隔板123一侧的换热管13内,流至上封头111内后沿另一侧流回下封头121。

如图1和图4所示,在上支撑板2上设置有筋板21,筋板21的侧面固定在罐体外壳9的内壁上,筋板21的底面与上支撑板通过螺栓连接。上支撑板2的环形竖孔套在固定管113的竖直截面中心处;在固定管113与上封头111的弧形上表面接触的位置设置有通孔114,且通孔114位于固定管113的底部,在该罐体工作时,若有液体灌入固定管113内部,可由通孔114流出,避免液体的浪费。

如图2和图5所示,在换热管13上设置有固定板131,固定板131呈圆板结构水平设置,固定板131与拉杆4固定焊接,且换热管13穿过固定板131设置;固定板131对换热管13起到约束作用,使换热管13被约束在一个平面圆内,避免换热管13受力不均导致表面损坏的情况发生;固定板131设置有五组,沿竖直方向均匀排布,其中一组固定板131位于换热管13的竖截面中心处,在该固定板131的两侧设置有侧挡板8,侧挡板8一端固定在罐体外壳9的内壁上并向罐体的内部伸出,其内侧面相对设置将固定板131夹在中间进行限位;在侧挡板8的外侧面设置有侧筋板81,侧筋板81一端固定在罐体外壳9的内壁上,并与侧挡板8固定连接,提高侧挡板8的抗弯性,增强了装置的稳定性。

在本实用新型使用时,需将热水注入进水管5,通过隔板123的阻隔作用,热水流入一侧的换热管13内,并沿换热管13向上流入上封头111并由另一侧的换热管13流出至隔板123另一侧的下封头121内,最终水通过出水管6流出,实现了换热管13的加热。在此过程中,上支撑板2和下支撑板3起到支撑作用,且固定管113与上支撑板2的非焊接连接避免了热胀冷缩对装置的影响。

本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解释,其并不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阅读完本说明书后可以根据需要对本实施例做出没有创造性贡献的修改,但只要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内都受到专利法的保护。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