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薄膜烘箱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230064发布日期:2019-11-27 17:33阅读:211来源:国知局
一种薄膜烘箱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烘箱,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薄膜烘箱。



背景技术:

烘箱是一种用于干燥的箱体设备,适用于各行各业需要烘干加热的场景。在薄膜的加工过程中,需要对薄膜进行烘干。传统的处理方式是采取鼓风式原理,通过热气流对薄膜进行干燥处理。

在公告号为cn206540396u的实用新型专利文件里,介绍了一种薄膜烘箱,包括传输辊、沿宽度方向依次设置的烘干腔和间隔设置的进气通道以及出气通道。通过设置风机引导热气流从进气通道进出,从出气通道流出,形成热对流。

在上述结构中,由于干燥处理的对象为薄膜,均设在箱盖上的进气通道和出气通道虽然形成了热对流,但是由于薄膜的不透气性,其热对流仅能对薄膜位于传输辊上的一面进行干燥,薄膜反面的干燥效果不佳,烘干效率低下。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薄膜烘箱,能够对薄膜双面烘干,形成热风循环,提高烘干效率。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薄膜烘箱,包括铰接的箱盖和箱体,还包括用于驱动薄膜在箱体内移动的若干根导辊,所述导辊阵列在箱体内,相邻所述导辊间设有不高于导辊的进风通道和下出风通道,所述进风通道的侧面设有若干用于输入热气流的进风口,所述下出风通道的顶部设有若干下出风口,所述箱盖上设有与下出风通道连通的上进风通道,所述箱盖上设有与上进风通道连通且开口朝向导辊的上吹风口,所述箱盖上设有用于排气的上出风口,所述箱盖上设有引导热气流依次通过进风口、下出风口、上吹风口和上出风口的驱动风机。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热气流从进风口进入后对薄膜的底面进行干燥,再经由下出风口、下出风通道、上进风通道以及上吹风口抵达薄膜表面,对薄膜表面进行干燥后从上出风口出去,形成一个完整的热循环并干燥薄膜两面,干燥彻底且效率提高。

作为优选,所述驱动风机的吸气口与上进风通道相连,所述驱动风机的吹气口与上吹风口相连,所述下出风通道与上进风通道通过软管相连。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对驱动风机吸气口和进气口的同时利用可以节约设备的制造成本,同时提高热气流流动速度,提高热循环效率。

作为优选,所述上出风口阵列设在上吹风口之间的间隔内,所述箱盖底面与上出风口轴向垂直。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由于热气流吸收水分后变为水蒸气,而水蒸气具有的上升特性使得竖直流通的上出风口更有利于水蒸气的排出和避免水分在箱体或上出风口内的积蓄。

作为优选,所述上吹风口径向截面形状为短底边接近导辊的梯形。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根据流体在越狭窄处流速越快的特点,热气流在经由上吹风口吹向薄膜的过程中流速逐渐加快,干燥速度提高,从而提高热循环效率和干燥效率。

作为优选,所述上吹风口朝向导辊的一端与导辊的轴线对齐。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热气流从上吹风口出向薄膜时薄膜可以被导辊支撑住以承受最大吹力点,避免薄膜因热气流发生形变,产生废品。

作为优选,所述导辊上设有磨砂涂层。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导辊上的磨砂涂层可以有效避免薄膜与导辊的粘黏,从而提高薄膜在箱体内的移动速度,提高干燥效率。

作为优选,所述驱动风机的数量为两个,所述驱动风机分设箱盖两端,所述上进风通道、软管、下出风通道和驱动风机对应设置。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增设的电机可以增加引导热气流运动的驱动力,从而加速干燥过程,提高干燥效率。

作为优选,箱盖上设有吸气口与上出风口连通的出气风机,所述出气风机的出气口与外界连通。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出气风机可以对热气流在薄膜表面的流动过程加速,更快地带出箱体内的水分,提高烘干效率。

作为优选,所述出气风机的吸气口与上出风口通过内置有吸水海绵的连接件连通。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吸水海绵可以吸收热气流中的水分,避免水分对出气风机造成损害,延长出气风机的使用寿命,从而延长薄膜烘箱的使用寿命。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通过热气流循环的建立可对薄膜双面烘干,干燥效果彻底,烘干效率提高;

2.烘箱内的水汽可以充分排出,不在烘箱内滞留再次湿润薄膜,降低烘干程度。

附图说明

图1是薄膜烘箱整体视图;

图2是箱体内部视图;

图3是箱盖内部视图;

图4是薄膜烘箱俯视图;

图5是针对上进风通道和下出风通道的剖视图;

图6是针对上吹风口的剖视图;

图7是针对上出风口的剖视图。

图中:1、箱盖;2、箱体;21、软管;3、导辊;31、磨砂涂层;4、进风通道;41、进风口;5、下出风通道;51、下出风口;6、上进风通道;61、上吹风口;7、上出风口;8、驱动电机;81、出气风机;9、连接件、91、吸水海绵。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1-7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参考图1或2或3,一种薄膜烘箱,包括铰接的箱盖1和箱体2,箱盖1和箱体2可以自由开合,由于薄膜本身易变形,为了使薄膜均匀通过烘箱进行干燥处理,该烘箱还包括用于驱动薄膜在箱体2内移动的若干根导辊3,导辊3阵列在箱体2内,导辊3的端部均与电机相连,通过导辊3的同速旋转水平移动薄膜,为了干燥薄膜的底面,相邻所述导辊3间设有不高于导辊3的进风通道4和下出风通道5,进风通道4和下出风通道5的截面均为矩形,且与导辊3是以导辊3、进风通道4、导辊3以及出风通道的顺次循环阵列,进风通道4里设有加热棒,进风通道4的侧面设有若干进风口41,外部空气通过加热棒的加热变成热气流从进风口41流入,下出风通道5的顶部设有若干下出风口51,这使得热气流必须经过薄膜底面才能从下出风口51流出,保证了干燥效果;为了干燥薄膜的表面,箱盖1上设有与下出风通道5连通的上进风通道6,箱盖1上设有与上进风通道6连通且开口朝向导辊3的上吹风口61,箱盖1上还设有上出风口7,热气流从上风口流出,吹向薄膜表面,再从上出风口7流出,完成薄膜表面的干燥处理,箱盖1上设有驱动风机8,可以引导热气流从烘箱外依次流经进风口41、下出风口51、下出风通道5、上进风通道6、上吹风口61以及上出风口7,最终达到烘箱外,形成一个薄膜两面干燥的热循环。

参考图5,为了提高驱动风机8的最大利用效率,驱动风机8的吸气口与上进风通道6相连,驱动风机8的吹气口与上吹风口61相连,驱动风机8的吹气和吸气功能都能得到利用,同时由于下出风通道5与上进风通道6通过软管11相连,驱动风机8可以有效提高热气流流动速度,从而提高烘干效率。

参考图3或7,为了使热气流将薄膜上的水分充分带出,上出风口7设在箱盖1上,且箱盖1的底面与上出风口7的轴线垂直,这样可以充分利用热蒸汽上升原理使得热气流自发流出,加快排气速度,同时彻底带出水汽,不让水汽积聚在烘箱内再次湿润已干燥的薄膜,破坏烘干效果,上出风口7的数量为若干个,阵列设在上吹风口61的间隙中,增加了热气流瞬时可排出体积,提高烘干效率。

参考图3或6,为了提高用于烘干薄膜表面的热气流流速,上吹风口61径向截面形状为梯形,梯形较短的上底边位于上吹风口61的开口处,靠近导辊3,根据流体经过越狭窄的地方流速越快的远离,梯形的设计可以使热气流瞬时流通面积逐渐变小,流速逐步加快,从而在吹向薄膜时速度最快,更快更好地带走薄膜表面的水分,从而加快热循环速度,提高干燥效率。

参考图3或6,由于薄膜具有易变形和一旦变形就成为废品的特质,如果热气流在干燥薄膜表面时流速过大,则会对薄膜施加变形力,薄膜易成废品,但流速过低又会降低热循环速度,降低效率,所以上吹风口61朝向导辊3的一端必须与导辊3的轴线对齐,这可以使得从上吹风口61吹向薄膜时,导辊3可以很好的给薄膜提供支撑作用,抵消热气流给予薄膜的向下的力,从而保证薄膜不变形。

参考图1或7,由于薄膜的易粘黏的特点,为了保证薄膜不粘黏在导辊3上,影响导辊3旋转移动薄膜,导辊3上设有磨砂涂层31,这样可以有效避免薄膜粘黏导辊3,使导辊3以最合适的速度移动薄膜,提高烘干效率。

参考图4,为了加快热循环的速度,箱盖1平行于导辊3的中轴线处设有隔断,隔断使上进风通道6分为两个腔室,驱动风机8的数量为两个且分设箱盖1两端,分别与两个腔室相连,上进风通道6和下出风通道5为了对应驱动风机8数量也为两个,且对称设在箱盖1两端,上进风通道6和下出风通道5通过软管11相接,这大大地提高了对下出风通道5内热气流的吸力和对上进风通道6内热气流的吹力,提高热循环速率,提高烘箱效率。

参考图4或7,为了加快热气流从烘箱中排出的速度,箱盖1上位于中线上设有出气风机81,出气风机81的吸气口与上出风口7连通,出气风机81的出气口与外界连通,通过出气风机81的鼓风功能可以加速热气流流进上出风口7的流速,从而加快热循环速率,更快地带走薄膜正反两面的水分,加快干燥效率。

参考图1或7,由于热气流中含有水分,为了防止水分损伤出气风机81,出气风机81与上出风口7通过连接件9可拆卸连接,连接件9内放置有吸水海绵91,吸水海绵91可更换,这有效延长了出气风机81和烘箱的使用寿命,并由于连接件9可和吸水海绵91可更换,烘箱具有了便捷检修性,可以更好地处理烘干产生的水分,提高烘干效率。

具体实施过程:烘箱外空气经过加热棒的加热变成热气流,在驱动风机8的吸力下从进风通道4上的进风口41进入箱体2内,对导辊3不断移动的薄膜底面进行烘干,然后进入下出风通道5,通过软管11进入上进风通道6,被驱动风机8吸入再从驱动风机8的出风口排出,从上吹风口61流出吹向导辊3,干燥完薄膜的表面后在出气风机81的吸力下从上出风口7排出,回到烘箱外,进而进行下一次热循环。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仅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凡属于本实用新型思路下的技术方案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前提下的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