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数据中心制冷的室外箱体设备和制冷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203917发布日期:2019-07-17 06:22阅读:154来源:国知局
对数据中心制冷的室外箱体设备和制冷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公开的实施例涉及数据中心的制冷技术领域,具体涉及对数据中心制冷的室外箱体设备和制冷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存放于数据中心的服务器的数量也随之增长。在大量的服务器持续运行过程中,往往会产生大量的热气流,为了保证服务器的正常运行,通常需要采用相关的手段对各服务器机柜进行降温。目前采用的相关方式之一,通过设置于室内的制冷设备对数据中心进行降温。



技术实现要素:

本公开的实施例提出了对数据中心制冷的室外箱体设备和制冷系统。

第一方面,本公开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对数据中心制冷的室外箱体设备,该室外箱体设备包括:进风口、出风口、回风口、送风口、新风口、换热器组件和加湿器组件,其中,进风口和出风口设置于室外箱体设备的第一侧,且与室外连通;回风口和送风口设置于室外箱体设备的第二侧,且回风口与数据中心的热通道连通,出风口与数据中心的冷通道连通;新风口设置于室外箱体设备的第三侧,且与室外连通;换热器组件设置于第一侧和第二侧之间,且与进风口、出风口、送风口之间分别形成有进风区域、出风区域、送风区域,与回风口和新风口之间形成有回风区域,进风区域、出风区域、送风区域和回风区域之间互不相通;加湿器组件设置于送风区域。

在一些实施例中,上述室外箱体设备还包括:设置于出风区域的外循环风机组件。

在一些实施例中,上述室外箱体设备还包括:设置于加湿器组件和送风口之间的内循环风机组件。

在一些实施例中,上述室外箱体设备还包括:设置于进风区域的外循环风机组件。

在一些实施例中,上述室外箱体设备还包括:设置于回风区域的内循环风机组件。

在一些实施例中,上述室外箱体设备还包括:设置于进风口和换热器组件之间的过滤器组件。

在一些实施例中,上述进风口和出风口分别设置有百叶窗。

在一些实施例中,上述进风口、出风口、回风口和送风口分别设置有阀门,阀门用于控制进出气流量。

第二方面,本公开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对数据中心制冷的制冷系统,该制冷系统包括:如第一方面中所描述的任一室外箱体设备;设置于室外箱体设备的新风口处的新风机组件。

在一些实施例中,上述制冷系统还包括:设置于室内的排风机组件,用于将数据中心的热通道中未输送至室外箱体设备的气流排放至室外。

本公开的实施例提供的对数据中心制冷的室外箱体设备和制冷系统,包括进风口、出风口、回风口、送风口、新风口、换热器组件和加湿器组件。其中,进风口和出风口设置于室外箱体设备的第一侧,且与室外连通;回风口和送风口设置于室外箱体设备的第二侧,且回风口与数据中心的热通道连通,出风口与数据中心的冷通道连通;新风口设置于室外箱体设备的第三侧,且与室外连通;换热器组件设置于第一侧和第二侧之间,且与进风口、出风口、送风口之间分别形成有进风区域、出风区域、送风区域,与回风口和新风口之间形成有回风区域,进风区域、出风区域、送风区域和回风区域之间互不相通;加湿器组件设置于送风区域。从而,在减少机房内部空间占用的前提下,实现对数据中心的制冷。

附图说明

通过阅读参照以下附图所作的对非限制性实施例所作的详细描述,本公开的其它特征、目的和优点将会变得更明显:

图1是本公开的对数据中心制冷的室外箱体设备的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公开的对数据中心制冷的室外箱体设备的气流流动的示意图;

图3是本公开的对数据中心制冷的室外箱体设备的另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公开的对数据中心制冷的制冷系统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公开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于解释相关发明,而非对该发明的限定。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有关发明相关的部分。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公开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公开。

图1示出了本公开的对数据中心制冷的室外箱体设备的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如图1所示,上述室外箱体设备可以包括进风口101、出风口102、回风口103、送风口104、新风口105、换热器组件106和加湿器组件107。

在本实施例中,上述进风口101和出风口102可以设置于上述室外箱体设备的同一侧,且与室外连通。此处,进风口101和出风口102所在的一侧可以看作是第一侧。

实践中,进风口101可以提供室外气流进入上述箱体设备的入口,出风口102可以提供室外箱体设备内部的气流排放至室外的出口。

在本实施例中,上述回风口103和送风口104可以设置于上述室外箱体设备的同一侧,且回风口103与数据中心的热通道连通,送风口104与数据中心的冷通道连通。在这里,回风口103和送风口104所在的一侧可以看作是第二侧,通常情况下,第二侧为上述第一侧的对侧。

上述数据中心通常是用于存放服务器的机房,数据中心的热通道可以是机房内的服务器排放的热气流所形成的通道,数据中心的冷通道可以是用于对机房内的服务器降温的冷气流所形成的通道。

实践中,回风口103可以提供数据中心的热通道的气流进入上述室外箱体设备的入口,送风口104可以提供室外箱体设备内部的气流输送至数据中心的冷通道的出口。

在本实施例中,上述新风口105可以设置于室外箱体设备的第三侧,且与室外连通。实践中,新风口105所在的位置通常与回风口103所在的位置较为接近。

为了保证数据中心内部的含氧量和气压处于正常值,通常需要将室外气流引入数据中心的内部。在将该气流引入数据中心之前,通常需要先将该气流引入到上述室外箱体设备之内,经过一系列处理之后,再引入至数据中心内部。由此,新风口105可以提供该气流进入室外箱体设备的入口。

在本实施例中,上述换热器组件106可以设置于上述第一侧和第二侧之间。换热器组件106可以与进风口101之间形成有进风区域108。实践中,室外气流经进风口101可以进入上述进风区域108。可以理解,进风区域108可以是用于容纳经进风口101进入上述室外箱体设备的气流的区域。

上述换热器组件106可以与回风口103和新风口105之间形成有回风区域111。实践中,数据中心的热通道的气流可以通过回风口103进入上述回风区域111,室外气流也可以通过新风口105进入上述回风区域111,由此,在回风区域111可以形成二者的混合气流。可以理解,回风区域111可以是用于容纳该混合气流的区域。

通常情况下,服务器排放至热通道的气流的温度较高,由此,经回风口103进入上述回风区域110的气流的温度较高,即使与新风口105引入的室外气流进行混合,回风区域111中的混合气流的温度依然较高。相比之下,经进风口101进入上述进风区域108的气流来自室外,通常温度较低。正是由于回风区域111和进风区域108内的气流存在温度差,所以换热器组件106可以用于对回风区域111和进风区域108内的气流进行热交换。

上述换热器组件106可以与出风口102之间形成有出风区域109。可以理解,经换热器组件106进行热交换之后,进风区域108内参与热交换的气流的温度升高,得到升温后的气流。此时,出风区域109可以是用于容纳该升温后的气流的区域。

上述换热器组件106可以与送风口104之间形成有送风区域110。可以理解,经换热器组件106进行热交换之后,回风区域111内参与热交换的气流的温度降低,得到降温后的气流。此时,送风区域110可以是用于容纳该降温后的气流的区域。

此外,上述进风区域108、出风区域109、送风区域110和回风区域111之间互不相通。由此,可以避免不同区域所容纳的气流发生混合。

在本实施例中,上述加湿器组件107可以设置于上述送风区域110内,可以理解,加湿器组件107位于换热器组件106和送风口104之间。实践中,加湿器组件107可以用于对上述降温后的气流进行加湿。

在本实施例的一些可选的实现方式中,上述室外箱体设备还可以包括设置于上述进风区域108的外循环风机组件。可以理解,该外循环风机组件位于进风口101和换热器组件106之间。此处,该外循环风机组件可以用于将经上述进风口101进入进风区域108的气流推动至换热器组件106。从而缩短室外气流进入换热器组件106的时间,在一定程度上加快热交换。

在本实施例的一些可选的实现方式中,上述室外箱体设备还包括设置于上述回风区域111的内循环风机组件。可以理解,该内循环风机组件位于回风口103和换热器组件106之间。在这里,该内循环风机组件可以用于将经回风口103进入回风区域111的气流推动至换热器组件106。从而缩短热通道的气流进入换热器组件106的时间,在一定程度上加快热交换。

在本实施例的一些可选的实现方式中,上述室外箱体设备还可以包括设置于上述进风口101和换热器组件106之间的过滤器组件。可以理解,该过滤器组件位于进风区域108。由此,室外气流经上述进风口101进入进风区域108之后,该过滤器组件可以对其进行过滤,以过滤掉气流中的部分杂质。需要说明的是,若进风区域108设置有外循环风机组件,那么上述过滤器组件可以设置于进风口101和该外循环风机组件之间,也可以设置于该外循环风机组件和换热器组件106之间。

在本实施例的一些可选的实现方式中,上述进风口101和出风口102可以分别设置有百叶窗。一方面可以避免室外的较大体积的杂质进入上述室外箱体设备,另一方面可以避免上述室外箱体设备中的某些部件掉出箱体外部。

在本实施例的一些可选的实现方式中,上述进风口101、出风口102、回风口103和送风口104可以分别设置有阀门,此处,阀门用于控制进出气流量。由此,可以通过控制相应的阀门,实现对经进风口101进入进风区域108的气流量的控制,实现对经出风口102排放至室外的气流量的控制,实现对经回风口103进入回风区域111的气流量的控制,对经送风口104输送至热通道的气流量的控制。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换热器组件可以由至少一个换热器所组成,加湿器组件可以由至少一个加湿器组成,内循环风机组件和外循环风机组件均可以由至少一个风机组成。根据实现需要,可以具有任意数目的换热器、加湿器和风机。

接着参考图2,其示出了本公开的对数据中心制冷的室外箱体设备的气流流动的示意图。

如图2所示,室外气流经进风口101进入进风区域108,数据中心的热通道的气流经回风口103进入回风区域111。由此在进风区域108和回风区域111内的气流进入换热器组件106之后,换热器组件106可以对两股气流进行热交换。在热交换的过程中,两股气流不会发生混合。通常情况下,进风区域108内的气流的温度较低,回风区域111内的气流的温度较高。可以理解,热交换之后,参与热交换的进风区域108内的气流的温度升高,参与热交换的回风区域111内的气流的温度降低。升温后的气流可以由换热器组件106进入出风区域109,而后经出风口102排放至室外。降温后的气流可以由换热器组件106进入送风区域110,而后经加湿器组件107进行加湿,再经送风口104进入数据中心的冷通道。

目前,在数据中心制冷方面,现有技术之一,通常在机房内设置制冷装置,然后通过室内制冷装置对机房内的高温气流进行降温,而后通过降温后的气流实现对数据中心的制冷。一方面,将制冷装置设置于机房内,会占用机房的内部空间,进而减少机房内可放置机柜的数量。另一方面,为了保证机房内部的含氧量和气压,还需要另外设置相关的装置,进而增加成本。而本公开的上述实施例提供的室外箱体设备,通过进风口101实现了室外的低温气流的引入,通过回风口103实现了数据中心内部的高温气流的引入,通过新风口105实现了室外新气流的引入,在引入的高温气流和室外新气流形成混合气流之后,通过换热器组件106实现了对所引入的低温气流和混合气流进行热交换,即实现了对混合气流的降温和低温气流的升温,通过出风口102实现了升温后的气流排放至室外,通过加湿器组件107实现了对降温后的混合气流的加湿,通过送风口104实现了加湿后的气流输送至数据中心的冷通道。从而在减少机房内部空间占用的前提下,实现对数据中心的制冷,同时保证机房内部的含氧量和气压。

进一步参考图3,示出了本公开的对数据中心制冷的室外箱体设备的另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如图3所示,与图1实施例中的室外箱体设备相同的是,本实施例中的室外箱体设备可以包括进风口101、出风口102、回风口103、送风口104、新风口105、换热器组件106和加湿器组件107。具体结构关系可以参见图1实施例中的相关描述,此处不再赘述。

与图1实施例中的室外箱体设备不同的是,本实施例中的室外箱体设备还可以包括外循环风机组件112和内循环风机组件113。

在本实施例中,上述外循环风机组件112可以设置于上述出风区域109,即设置于出风口102和换热器组件106之间。外循环风机组件112可以用于将换热器组件106升温后的气流由上述出风口102排放至室外,由此可以加快升温后的气流排放至室外的速度。

在本实施例中,上述内循环风机组件113可以设置于上述加湿器组件107和送风口104之间。可以理解,内循环风机组件113位于上述送风区域110。内循环风机组件113可以用于将加湿器组件107加湿后的气流由上述送风口104输送至数据中心的冷通道,由此可以提高加湿后的气流输送至冷通道的速度。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外循环风机组件112和内循环风机组件113均可以由至少一个风机组成,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风机数量。

从图3中可以看出,与图1对应的实施例相比,本实施例中的对数据中心制冷的室外箱体设备,还可以包括外循环风机组件112和内循环风机组件113。由此,经换热器组件106对上述低温气流升温之后,外循环风机组件112可以将升温后的气流推动至出风口102,进而加快升温后的气流排放至室外的速度。经加湿器组件107对上述降温后的气流加湿之后,内循环风机组件113可以将加湿后的气流推动至送风口104,进而提高加湿后的气流输送至数据中心的冷通道的速度,实现对数据中心的快速制冷。

继续参考图4,其示出了对数据中心制冷的制冷系统的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如图4所示,该制冷系统可以包括室外箱体设备401和新风机组件402。

在本实施例中,上述室外箱体设备401可以是图1和图3中所描述的任意一种室外箱体设备。上述新风机组件402可以设置于室外箱体设备401的新风口处。参考图1中的内容可知,室外箱体设备401的换热器组件、回风口和新风口之间形成有回风区域,新风机组件402可以将室外新气流抽吸至该回风区域。可以理解,经回风口进入室外箱体设备401的气流和新风机组件402所吸入的气流在该回风区域可以形成混合气流。实践中,可以根据实际需求,通过新风机组件402控制引入室外新气流的量,进而实现对室外新气流的引入量的合理把控。

在本实施例的一些可选的实现方式中,上述制冷系统还可以包括设置于室内的排风机组件,即设置于数据中心内部。实践中,上述排风机组件可以用于将数据中心的热通道中未输送至室外箱体设备401的气流排放至室外。

通常情况下,热通道中的高温气流不会完全进入室外箱体设备401,部分高温气流会滞留在热通道,通过排风机组件将滞留的高温气流排放至室外,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数据中心内部的温度。

以上描述仅为本公开的较佳实施例以及对所运用技术原理的说明。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本公开中所涉及的发明范围,并不限于上述技术特征的特定组合而成的技术方案,同时也应涵盖在不脱离上述发明构思的情况下,由上述技术特征或其等同特征进行任意组合而形成的其它技术方案。例如上述特征与本公开中公开的(但不限于)具有类似功能的技术特征进行互相替换而形成的技术方案。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