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空气调节设备的加湿膜、空气调节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480491发布日期:2019-12-21 03:16阅读:115来源:国知局
用于空气调节设备的加湿膜、空气调节设备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空气调节设备
技术领域
,具体地,涉及用于空气调节设备的加湿膜、空气调节设备。
背景技术
:加湿膜是空气调节设备调节湿度时的关键元件。空气调节设备调节湿度的过程通常为:加湿膜汲取水分,外界的风经进风口进入空气调节设备,然后通过加湿膜,令加湿膜上的水发生汽化,并随风经出风口排到空气调节设备外侧,以达到加湿空气的目的。然而,目前的加湿膜仍有待改进。技术实现要素:本发明是基于发明人对于以下事实和问题的发现和认识作出的:目前,加湿膜存在加湿量较低的问题,影响加湿效果。发明人发现,这主要是由于目前构成加湿膜的材料的性能(如吸水性、放湿性)较差导致的。具体的,目前加湿膜通常是由黏胶纤维和涤纶构成的,由于涤纶的吸水性和放湿性均较差,从而导致目前加湿膜存在吸水速度慢、吸水量小以及蒸发速率慢的问题,使得加湿量提升困难,影响加湿效果。本发明旨在至少一定程度上缓解或解决上述提及问题中至少一个。在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本发明提出了一种用于空气调节设备的加湿膜。该加湿膜包括:复合纤维,所述复合纤维包括芯层以及包覆所述芯层的皮层,所述芯层以及所述皮层均为多孔结构。由此,该加湿膜具有吸水速度快、吸水量大以及蒸发速率快的特点,使得该加湿膜的加湿量显著提升,即该加湿膜具有良好的导湿快干性能,可有效改善加湿效果。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所述芯层满足以下条件的至少一种:直径为0.5-2μm;所述芯层中孔的孔径为100-200nm,所述芯层中孔隙密度为500-1000ppi。将芯层的直径和孔特征分别设置在上述范围内,有利于进一步提高加湿膜的加湿量。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所述皮层满足以下条件的至少一种:厚度为1-2μm;所述皮层中孔的孔径为100-200nm,所述皮层中孔隙密度为500-1000ppi。将皮层的厚度和孔特征分别设置在上述范围内,有利于进一步提高加湿膜的加湿量。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所述芯层包括聚丙烯腈纤维以及聚乳酸纤维的至少之一,所述皮层包括涤纶以及锦纶的至少之一。由此,可以利用上述来源广泛的纤维分别构成芯层以及皮层。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所述加湿膜进一步包括:纤维素纤维,所述纤维素纤维与所述复合纤维相互缠绕。纤维素纤维具有良好的吸水性能,复合纤维不仅具有良好的吸水性能,同时还具有一定的挺度,可作为加湿膜的支撑组分,由此,复合纤维与纤维素纤维相配合,可进一步提高加湿膜的加湿量。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基于构成所述加湿膜的纤维的总质量,所述复合纤维的含量为30%-80%。由此,将复合纤维的含量设置在上述范围内,可显著提高加湿膜的加湿量,同时使加湿膜具有一定的挺度,在使用时可保证加湿膜能够独立且平稳的放置在水槽中。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所述纤维素纤维包括黏胶纤维以及铜氨纤维的至少之一。由此,上述纤维具有良好的吸水性能,可进一步提高加湿膜的加湿量。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所述加湿膜具有锯齿状结构,所述加湿膜的齿牙高度为10~100mm,所述加湿膜的齿牙密度为150~500个齿牙/米。由此,将加湿膜的齿牙高度以及齿牙密度分别设置在上述范围内,有利于提高加湿膜的加湿量。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所述加湿膜的厚度为0.3~1.0mm,所述加湿膜的克重为30~200g/m2。由此,可以使该加湿膜具有良好的导湿快干性能。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所述加湿膜为无纺布。由此,加湿膜制备过程简单,易操作,可降低成本,同时可使加湿膜具有较好的加湿效果。在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本发明提出了一种空气调节设备。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该空气调节设备包括:壳体,所述壳体上设置有进风口以及出风口;加湿滤芯,所述加湿滤芯设置在所述壳体中,并位于所述进风口和所述出风口之间,所述加湿滤芯包括外框以及加湿膜,所述外框具有容纳空间,所述加湿膜设置在所述容纳空间内,所述加湿膜为前面所述的;水槽,所述水槽设置在所述加湿滤芯的下方,所述加湿膜的一部分浸入所述水槽的水中。由此,该空气调节设备具有前面所述的加湿膜的全部特征以及优点,在此不再赘述。总的来说,该空气调节设备具有良好的加湿效果。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所述空气调节设备包括空调器、净化器或者加湿器。由此,可使上述空气调节设备具有良好的加湿效果。附图说明本发明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图1显示了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皮层包覆芯层的结构示意图;图2显示了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加湿膜的结构示意图;图3显示了沿图2中a-a’截面剖开的截面示意图;图4显示了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加湿膜的结构示意图;图5显示了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空气调节设备的结构示意图;图6显示了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加湿滤芯的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100:加湿膜;110:齿牙;120:长孔;130:短孔;200:壳体;210:进风口;220:出风口;300:加湿滤芯;310:外框;400:水槽;10:芯层;20:皮层。具体实施方式下面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发明,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在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本发明提出了一种用于空气调节设备的加湿膜。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该加湿膜包括:复合纤维,复合纤维包括芯层10以及包覆芯层10的皮层20,且芯层10和皮层20均为多孔结构(参考图1)。由此,该加湿膜具有吸水速度快、吸水量大以及蒸发速率快的特点,使得该加湿膜的加湿量显著提升,即该加湿膜具有良好的导湿快干性能,可有效改善加湿效果。为了便于理解,下面对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加湿膜的工作原理进行简单说明: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复合纤维中的芯层和皮层均为多孔结构,在该复合纤维与水接触时,在毛细效应作用下,可以通过芯层中的孔将水分输向芯层并沿芯层分布,同时通过皮层中的孔向空气中蒸发,当风经过加湿膜时,复合纤维表面的水分容易并被风带走,因而该复合纤维具有吸水迅速,保水率、输水率高,透气性好的优点,即该复合纤维兼有吸水性和防水性,可赋予加湿膜导湿快干的性能,显著提升加湿膜的加湿量。下面根据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对该加湿膜的各个结构进行详细说明:关于芯层和皮层中孔的具体形状不受特别限制,例如,芯层10和皮层20中的孔可以为圆形孔,或者,还可以为具有不规则形状的孔。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芯层10的直径可以为0.5-2μm,如0.5μm、0.8μm、1μm、1.2μm、1.5μm、1.8μm、2μm。发明人发现,当芯层的直径小于上述范围时,由于芯层直径过小,导致吸水量较小,不利于加湿量的显著提升,而当芯层的直径大于上述范围时,由于芯层直径过大,导致水分蒸发速率降低,同样不利于加湿量的显著提升。本发明将芯层的直径设置在上述范围内,可有利于加湿膜加湿量的显著提升。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芯层10中孔的孔径可以为100-200nm,如100nm、120nm、150nm、180nm、200nm,芯层10中孔隙密度可以为500-1000ppi,如500ppi、600ppi、700ppi、800ppi、900ppi、1000ppi。发明人发现,当芯层中孔的孔径大于上述范围时,由于孔径较大,导致吸水速度较慢,吸水率较低,当芯层中孔的孔径小于上述范围时,由于孔径较小,导致蒸发速率较慢,当芯层中孔隙密度大于上述范围时,由于孔隙密度较大,导致蒸发速率较慢,当芯层中孔隙密度小于上述范围时,由于孔隙密度较小,导致吸水速度较慢,吸水率较低。本发明将芯层中孔的孔径以及孔隙密度分别设置在上述范围内,可显著提升加湿膜的吸水速度以及蒸发速率,从而有利于提升加湿膜的加湿量。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芯层10可同时满足:芯层10的直径为0.5-2μm,以及芯层10中孔的孔径为100-200nm,芯层10中孔隙密度为500-1000ppi。由此,可显著提升加湿膜的加湿量。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皮层20的厚度可以为1-2μm,如1μm、1.2μm、1.5μm、1.8μm、2μm。发明人发现,当皮层的厚度大于上述范围时,不利于水分的蒸发,当皮层的厚度小于上述范围时,会降低复合纤维的机械强度。本发明将皮层的厚度设置在上述范围内,可显著提升加湿膜的蒸发速率,并使加湿膜具有较强的机械强度,从而有利于提升加湿膜的加湿量。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皮层20中孔的孔径可以为100-200nm,如100nm、120nm、150nm、180nm、200nm,皮层20中孔隙密度可以为500-1000ppi,如500ppi、600ppi、700ppi、800ppi、900ppi、1000ppi。发明人发现,当皮层中孔的孔径大于上述范围时,由于孔径较大,导致吸水速度较慢,吸水率较低,当皮层中孔的孔径小于上述范围时,由于孔径较小,导致蒸发速率较慢,当孔隙密度大于上述范围时,由于孔隙密度较大,导致蒸发速率较慢,当孔隙密度小于上述范围时,由于孔隙密度较小,导致吸水速度较慢,吸水率较低。本发明将皮层中孔的孔径和孔隙密度分别设置在上述范围内,可显著提升加湿膜的吸水速度和蒸发速率,从而有利于提升加湿膜的加湿量。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皮层具有多孔结构,在毛细作用下,皮层可以从芯层吸收水分,也可从水槽中吸收水分,并将吸收的水分蒸发至空气中,提高加湿膜的加湿量。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皮层20可同时满足:皮层20的厚度为1-2μm,以及皮层20中孔的孔径为100-200nm,皮层20中孔隙密度为500-1000ppi。由此,可显著提升加湿膜的加湿量。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芯层10可以包括聚丙烯腈纤维以及聚乳酸纤维的至少之一,皮层20可以包括涤纶以及锦纶的至少之一。由此,可以利用上述来源广泛的纤维分别构成芯层以及皮层。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该加湿膜可以仅由前面描述的复合纤维构成,使得加湿膜具有较高的加湿量。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些实施例,该加湿膜进一步包括纤维素纤维,也即是说,该加湿膜可以由纤维素纤维和复合纤维共同构成,且纤维素纤维与复合纤维相互缠绕。纤维素纤维具有良好的吸水性能,复合纤维不仅具有良好的吸水性能,同时还具有一定的挺度,可作为加湿膜的支撑组分,由此,复合纤维与纤维素纤维相配合,可进一步提高加湿膜的加湿量。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基于构成该加湿膜的纤维的总质量,复合纤维的含量可以为30%-80%,也即是说,纤维素纤维的含量为20%-70%,如复合纤维的含量可以为30%、40%、50%、60%、70%、80%,纤维素纤维对应的含量分别为70%、60%、50%、40%、30%、20%。由此,将复合纤维的含量设置在上述范围内,可显著提高加湿膜的加湿量,同时使加湿膜具有一定的挺度,在使用时可保证加湿膜能够独立且平稳的放置在水槽中。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纤维素纤维可以包括黏胶纤维以及铜氨纤维的至少之一。由此,上述纤维具有良好的吸水性能,可进一步提高加湿膜的加湿量。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参考图2,加湿膜100可以具有锯齿状结构,即加湿膜100包括多个齿牙110(参考图3),加湿膜100的齿牙高度(如图3所示出的h)可以为10~100mm,如10mm、20mm、30mm、40mm、50mm、60mm、70mm、80mm、90mm、100mm,加湿膜100的齿牙密度可以为150~500个齿牙/米,如150个齿牙/米、200个齿牙/米、250个齿牙/米、300个齿牙/米、350个齿牙/米、400个齿牙/米、450个齿牙/米、500个齿牙/米。通过将加湿膜制作成具有锯齿状的结构,可以增大空气与加湿膜的接触面积,通过将齿牙的高度以及密度分别设置在上述范围内,在保证加湿膜具有较大面积的同时,不会使风阻过大,可以显著提高加湿膜的加湿量。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加湿膜的厚度可以为0.3~1.0mm,如0.3mm、0.5mm、0.8mm、1.0mm,加湿膜的克重可以为30~200g/m2,如30g/m2、50g/m2、80g/m2、100g/m2、120g/m2、150g/m2、180g/m2、200g/m2。由此,可以使该加湿膜具有良好的导湿快干性能。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可以采用复合纺丝法纺制皮层纤维以及芯层纤维,以形成皮层包覆芯层的结构,芯层和皮层中的孔可以是分别向芯层聚合物、皮层聚合物中添加成孔剂,并令成孔剂均匀分布在聚合物中,经熔融纺丝后,再利用碱将成孔剂溶解出来而形成的,从而形成多孔的皮层和多孔的芯层。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纺丝过程中的纺丝箱温度可以为220-280℃,纺丝速度可以为800-1200m/min,螺杆转速可以为40-60转/min,喷丝板的孔数可以为48。由此,可形成皮层包覆芯层的结构。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成孔剂可以包括聚乙烯醇、聚乙二醇、羟丙基纤维素以及聚维酮的至少之一。由此,可以利用上述成孔剂在皮层和芯层中形成多孔结构。根据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复合纤维可以是通过以下步骤形成的(以皮层为涤纶,芯层为聚丙烯腈纤维为例):首先,准备复合纺丝的材料:将涤纶切片并干燥,干燥应用于涤纶中的成孔剂,将干燥后的涤纶和成孔剂进行混合,并进行挤压熔融;将聚丙烯腈纤维切片并干燥,干燥应用于聚丙烯腈纤维中的成孔剂,将干燥后的聚丙烯腈纤维和成孔剂进行混合,并进行增塑挤压熔融。随后,将熔融后的材料进行复合纺丝,并冷却成型,形成皮层包覆芯层的结构。随后,对冷却成型后的材料进行碱处理,以溶解出成孔剂,形成多孔的皮层和多孔的芯层,以形成复合纤维。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该加湿膜在满足前面描述的特征的基础上,加湿膜100上还可以具有多个间隔设置的过风孔,加湿膜在使用时,其一部分会浸入水槽的水中,多个过风孔的长度方向与水槽中的水面垂直,并且在与水槽中水面平行的方向上,多个过风孔成列分布。通过调整过风孔的设置方式,加湿膜底部的水分可以在相邻两列过风孔之间的间隙处以直线的距离向加湿膜的顶部传导,大大缩短了水分的传送距离,提高加湿膜的吸水高度和速度,进一步显著提升加湿量。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参考图4,每列过风孔包括多个交替设置的长孔120和短孔130,由此,可以减小风阻,进一步提升加湿量,同时还可以降低噪音。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相邻两列过风孔在垂直于水槽中水面方向上错开设置。由此,可以提高加湿膜的机械强度。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隔列设置的两列过风孔对齐设置。由此,可以减少制作模具的复杂度。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多个过风孔的宽度c一致。由此,便于过风孔的制备,且过风孔在加湿膜中分布均匀,减小风阻的作用更加明显。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过风孔的宽度c≤短孔130的长度b<长孔120的长度a。由此,可以使过风更均匀。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短孔130的长度b<相邻两列过风孔在垂直于水槽中水面方向上错开的距离d≤长孔120的长度a。由此,可以提高加湿膜的机械强度。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0<相邻两列过风孔之间的距离d≤(长孔120的长度a-短孔130的长度b)/2。由此,可以有利于提高吸水速度和蒸发速度,从而进一步提高加湿量。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该加湿膜为无纺布。具体的,无纺布不需要进行纺织,仅需将纤维进行定向或随机排列形成纤网,然后采用机械、热粘或化学等方法加固即可。由此,加湿膜制备过程简单,易操作,可降低成本,同时可使加湿膜具有较好的加湿效果。在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本发明提出了一种空气调节设备。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参考图5,该空气调节设备包括:壳体200、加湿滤芯300以及水槽400,其中,壳体200上设置有进风口210以及出风口220,加湿滤芯300设置在壳体200中,并位于进风口210和出风口220之间,加湿滤芯300包括外框310以及加湿膜100,外框310具有容纳空间,加湿膜100设置在容纳空间内(参考图6),且加湿膜100为前面所描述的加湿膜,水槽400设置在加湿滤芯300的下方,加湿膜100的一部分浸入水槽400的水中。由此,该空气调节设备具有前面所描述的加湿膜的全部特征以及优点,在此不再赘述。总的来说,该空气调节设备具有良好的加湿效果。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参考图5,加湿滤芯300中的加湿膜从水槽400中汲取水分,风从进风口210进入壳体200内,并沿图中箭头方向通过加湿膜,然后从出风口220排出,风经过加湿膜时,加湿膜中的水分发生汽化,并随风一起排到壳体200的外侧,实现空气加湿的目的。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该加湿膜包括复合纤维,在复合纤维与水接触时,在毛细效应作用下,可以通过芯层中的孔将水分输向芯层并沿芯层分布,同时通过皮层中的孔向空气中蒸发,当风经过加湿膜时,复合纤维表面的水分容易并被风带走,即复合纤维兼有吸水性和防水性,可赋予加湿膜良好的导湿快干性能,使得加湿膜的加湿量显著提高,从而显著提升空气调节设备的加湿效果。关于空气调节设备的具体类型不受特别限制,例如,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空气调节设备可以包括空调器、净化器或者加湿器。由此,可使上述空气调节设备具有良好的加湿效果。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该空气调节设备还可以具有常规空气调节设备必须具备的结构和部件,例如,以空调为例,其可以包括室内机和室外机,加湿滤芯可以设置在空调器的室内机中,且室内机和室外机均可以具有常规空调器的结构和部件,如室内机可以包括面板、导风板、风轮、过滤网、接水盘、面框、风机、换热器等等,在此不再一一赘述。下面通过具体的实施例对本发明的方案进行说明,需要说明的是,下面的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发明,而不应视为限定本发明的范围。实施例中未注明具体技术或条件的,按照本领域内的文献所描述的技术或条件或者按照产品说明书进行。实施例1该加湿膜为复合纤维和黏胶纤维构成的无纺布,其中,复合纤维的芯层为聚丙烯腈纤维,芯层的直径为0.5μm,芯层中孔隙密度为500ppi,孔径为100nm,皮层为锦纶,皮层的厚度为1μm,皮层中孔隙密度为500ppi,孔径为100nm,基于构成加湿膜的纤维的总质量,复合纤维的含量为30%,黏胶纤维的含量为70%。将该加湿膜制作成锯齿状,齿牙高度为20mm,齿牙密度为300个/米,并将锯齿状的加湿膜固定在外框中构成加湿滤芯,将加湿滤芯垂直放置于水槽中,加湿滤芯从水槽吸水,空气从进风口进入,垂直通过加湿滤芯,把水汽从出风口吹出。实施例2该加湿膜为复合纤维和黏胶纤维构成的无纺布,其中,复合纤维的芯层为聚丙烯腈纤维,芯层的直径为1μm,芯层中孔隙密度为500ppi,孔径为100nm,皮层为锦纶,皮层的厚度为2μm,皮层中孔隙密度为500ppi,孔径为100nm,基于构成加湿膜的纤维的总质量,复合纤维的含量为40%,黏胶纤维的含量为60%。本实施例加湿膜的形状、齿牙高度、齿牙密度及放置位置同实施例1。实施例3该加湿膜为复合纤维和黏胶纤维构成的无纺布,其中,复合纤维的芯层为聚丙烯腈纤维,芯层的直径为2μm,芯层中孔隙密度为1000ppi,孔径为100nm,皮层为锦纶,皮层的厚度为2μm,皮层中孔隙密度为1000ppi,孔径为100nm,基于构成加湿膜的纤维的总质量,复合纤维的含量为50%,黏胶纤维的含量为50%。本实施例加湿膜的形状、齿牙高度、齿牙密度及放置位置同实施例1。实施例4该加湿膜为复合纤维和黏胶纤维构成的无纺布,其中,复合纤维的芯层为聚丙烯腈纤维,芯层的直径为2μm,芯层中孔隙密度为1000ppi,孔径为150nm,皮层为锦纶,皮层的厚度为1μm,皮层中孔隙密度为1000ppi,孔径为150nm,基于构成加湿膜的纤维的总质量,复合纤维的含量为60%,黏胶纤维的含量为40%。本实施例加湿膜的形状、齿牙高度、齿牙密度及放置位置同实施例1。实施例5该加湿膜为复合纤维和黏胶纤维构成的无纺布,其中,复合纤维的芯层为聚丙烯腈纤维,芯层的直径为1μm,芯层中孔隙密度为500ppi,孔径为200nm,皮层为涤纶,皮层的厚度为1μm,皮层中孔隙密度为500ppi,孔径为200nm,基于构成加湿膜的纤维的总质量,复合纤维的含量为70%,黏胶纤维的含量为30%。本实施例加湿膜的形状、齿牙高度、齿牙密度及放置位置同实施例1。实施例6该加湿膜为复合纤维和黏胶纤维构成的无纺布,其中,复合纤维的芯层为聚乳酸纤维,芯层的直径为1μm,芯层中孔隙密度为500ppi,孔径为100nm,皮层为涤纶,皮层的厚度为1μm,皮层中孔隙密度为500ppi,孔径为100nm,基于构成加湿膜的纤维的总质量,复合纤维的含量为80%,黏胶纤维的含量为20%。本实施例加湿膜的形状、齿牙高度、齿牙密度及放置位置同实施例1。实施例7本实施例的加湿膜同实施例1的加湿膜,所不同的是,芯层的直径为0.4μm。实施例8本实施例的加湿膜同实施例1的加湿膜,所不同的是,芯层的直径为2.1μm。实施例9本实施例的加湿膜同实施例1的加湿膜,所不同的是,芯层中孔的孔径为90nm,孔隙密度为490ppi。实施例10本实施例的加湿膜同实施例1的加湿膜,所不同的是,芯层中孔的孔径为210nm,孔隙密度为1100ppi。实施例11本实施例的加湿膜同实施例1的加湿膜,所不同的是,皮层的厚度为0.9μm。实施例12本实施例的加湿膜同实施例1的加湿膜,所不同的是,皮层的厚度为2.1μm。实施例13本实施例的加湿膜同实施例1的加湿膜,所不同的是,皮层中孔的孔径为90nm,孔隙密度为1100ppi。实施例14本实施例的加湿膜同实施例1的加湿膜,所不同的是,皮层中孔的孔径为210nm,孔隙密度为490ppi。实施例15本实施例的加湿膜同实施例1的加湿膜,所不同的是,基于构成加湿膜的纤维的总质量,复合纤维的含量为20%,黏胶纤维的含量为80%。实施例16本实施例的加湿膜同实施例6的加湿膜,所不同的是,基于构成加湿膜的纤维的总质量,复合纤维的含量为90%,黏胶纤维的含量为10%。实施例17该加湿膜为复合纤维和黏胶纤维构成的无纺布,其中,复合纤维的芯层为聚丙烯腈纤维,芯层的直径为3μm,芯层中孔隙密度为1500ppi,孔径为300nm,皮层为锦纶,皮层的厚度为3μm,皮层中孔隙密度为1500ppi,孔径为300nm,基于构成加湿膜的纤维的总质量,复合纤维的含量为60%,黏胶纤维的含量为40%。本实施例加湿膜的形状、齿牙高度、齿牙密度及放置位置同实施例1。对比例1该加湿膜为黏胶纤维和涤纶构成的无纺布,基于构成加湿膜的纤维的总质量,黏胶纤维的含量为70%,涤纶的含量为30%。本对比例加湿膜的形状、齿牙高度、齿牙密度及放置位置同实施例1。性能测试:分别对实施例1-17以及对比例1的加湿滤芯的吸水速度、吸水率、蒸发速率以及加湿量进行测试,测试方法如下:吸水速度测试:参照gb/t21655.1-2008。吸水率测试:参照gb/t21655.1-2008。蒸发速率测试:参照gb/t21655.1-2008。加湿量测试:参照gb/t23332-2009。测试结果如表1所示。表1吸水速度(mm/30min)吸水率(%)蒸发速率(g/h)加湿量(g/h)实施例11244010.42451实施例21807100.63808实施例31555520.55652实施例41315320.41505实施例51626090.67720实施例61457300.51605实施例71224000.41445实施例81203940.41442实施例91173890.40436实施例101153810.39435实施例111123780.38424实施例121103720.38412实施例131063660.37403实施例141013640.35401实施例15973600.33392实施例161153300.41405实施例171204000.39420对比例1933570.32304在本发明的描述中,术语“上”、“下”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而不是要求本发明必须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另一个实施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另外,需要说明的是,本说明书中,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尽管上面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例,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发明的范围内可以对上述实施例进行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当前第1页12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