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生产超高功率石墨电极的敞开式焙烧炉余热回收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920965发布日期:2019-10-19 03:36阅读:315来源:国知局
一种生产超高功率石墨电极的敞开式焙烧炉余热回收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石墨电极加工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生产超高功率石墨电极的敞开式焙烧炉余热回收装置。



背景技术:

石墨电极是指以石油焦、沥青焦为骨料,煤沥青为黏结剂,经过原料煅烧、破碎筛分磨粉、配料、混捏、成型、焙烧、浸渍、石墨化和机械加工而制成的一种耐高温石墨质导电材料,称为人造石墨电极(简称石墨电极),以区别于采用天然石墨为原料制备的天然石墨电极,石墨电极生产的主要原料为石油焦,石墨电极在生产过程中需要使用到敞开式焙烧炉,焙烧炉工作过程中产生大量的高温热气,这些高温热气,若不加以利用,不仅造成能源浪费,而且会造成环境污染,目前现有的敞开式焙烧炉,余热无法回收利用,且利用后的余热无法净化,不方便人们的使用,降低了敞开式焙烧炉余热回收装置的实用性。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生产超高功率石墨电极的敞开式焙烧炉余热回收装置。

本实用新型由如下技术方案实施:

一种生产超高功率石墨电极的敞开式焙烧炉余热回收装置,包括底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板的顶部固定连接有箱体,所述箱体内腔的顶部固定连接有水箱,所述箱体的左侧设置有收集装置,所述箱体的背面设置有过滤装置,所述收集装置包括风机一,所述风机一的底部通过固定座与底板顶部的左侧固定连接,所述风机一的左侧连通有回收管,所述风机一的右侧连通有出风管,所述出风管的右侧连通有收集箱,所述收集箱的底部与底板的顶部固定连接,所述收集箱的内腔竖向固定连接有过滤网板,所述收集箱的右侧连通有连接管,且连接管的右侧贯穿至箱体的内腔并连通有横管,所述横管的顶部与水箱的底部接触,所述横管的顶部两侧均连通有加热管,所述加热管的内侧与水箱的两侧接触,所述过滤装置包括过滤箱,所述过滤箱的底部与底板的顶部固定连接,所述过滤箱的内腔从上至下依次设置有脱硫催化剂层、初效过滤层、活性炭吸附层和高效过滤层。

优选的,所述底板底部的两侧均固定连接有底座,且底座的底部固定连接有防滑垫。

优选的,所述横管底部的两侧均固定连接有固定块,且固定块的底部与箱体内腔底部的两侧固定连接。

优选的,所述过滤箱的顶部连通有出气管,所述出气管的顶部连通有风机二,所述风机二底部的两侧均固定连接有支撑架,且支撑架的底部与过滤箱顶部的两侧固定连接,所述风机二的正面通过吸气管连通有输送管,所述输送管正面的两侧均连通有吸风管,且吸风管的正面贯穿至箱体的内腔并与加热管的背面连通。

优选的,所述水箱内腔底部的右侧固定连接有温度传感器,所述水箱的顶部连通有进水管,且进水管的顶部贯穿至箱体的顶部,所述水箱的背面连通有排放管。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底板、箱体、水箱、收集装置、过滤装置、出气管、风机二、输送管和温度传感器的相互配合,达到了余热可以回收利用,且利用后的余热可以净化的优点,解决了现有的敞开式焙烧炉余热无法回收利用,且利用后的余热无法净化的问题,方便了人们的使用,提高了敞开式焙烧炉余热回收装置的实用性,并且通过设置防滑垫,增加了底座与地面之间的摩擦,避免底座出现打滑的现象,增加了底板的稳定性,通过设置固定块,对横管起到了固定稳定的作用,解决了横管在工作使用时出现脱落的问题,通过设置支撑架,对风机二起到了稳定的作用,解决了风机二在工作使用时出现摇晃的问题。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结构右侧剖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结构俯视剖视图。

图中:底板1、箱体2、水箱3、收集装置4、风机一401、回收管402、出风管403、收集箱404、过滤网板405、横管406、加热管407、过滤装置5、过滤箱501、脱硫催化剂层502、初效过滤层503、活性炭吸附层504、高效过滤层505、出气管6、风机二7、输送管8、温度传感器9。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如图1、图2、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以下技术方案:一种生产超高功率石墨电极的敞开式焙烧炉余热回收装置,包括底板1,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板1的顶部固定连接有箱体2,所述箱体2内腔的顶部固定连接有水箱3,所述箱体2的左侧设置有收集装置4,所述箱体2的背面设置有过滤装置5,所述收集装置4包括风机一401,所述风机一401的底部通过固定座与底板1顶部的左侧固定连接,所述风机一401的左侧连通有回收管402,所述风机一401的右侧连通有出风管403,所述出风管403的右侧连通有收集箱404,所述收集箱404的底部与底板1的顶部固定连接,所述收集箱404的内腔竖向固定连接有过滤网板405,所述收集箱404的右侧连通有连接管,且连接管的右侧贯穿至箱体2的内腔并连通有横管406,所述横管406的顶部与水箱3的底部接触,所述横管406的顶部两侧均连通有加热管407,所述加热管407的内侧与水箱3的两侧接触,所述过滤装置5包括过滤箱501,所述过滤箱501的底部与底板1的顶部固定连接,所述过滤箱501的内腔从上至下依次设置有脱硫催化剂层502、初效过滤层503、活性炭吸附层504和高效过滤层505。

所述底板1底部的两侧均固定连接有底座,且底座的底部固定连接有防滑垫。

所述横管406底部的两侧均固定连接有固定块,且固定块的底部与箱体2内腔底部的两侧固定连接。

所述过滤箱501的顶部连通有出气管6,所述出气管6的顶部连通有风机二7,所述风机二7底部的两侧均固定连接有支撑架,且支撑架的底部与过滤箱501顶部的两侧固定连接,所述风机二7的正面通过吸气管连通有输送管8,所述输送管8正面的两侧均连通有吸风管,且吸风管的正面贯穿至箱体2的内腔并与加热管407的背面连通。

所述水箱3内腔底部的右侧固定连接有温度传感器9,所述水箱3的顶部连通有进水管,且进水管的顶部贯穿至箱体2的顶部,所述水箱3的背面连通有排放管。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及使用流程:

使用时,当焙烧炉工作产生余热时,使用者通过外置控制面板启动风机一401,风机一401开始工作,风机一401通过回收管402将焙烧炉工作产生余热输送至出风管403内,出风管403将余热输送至收集箱404内,收集箱404的过滤网板405将余热内的水汽和灰尘进行过滤,过滤后的余热通过连接管输送至横管406内,横管406对水箱3的底部进行加热,横管406将余热输送至加热管407内,使加热管407对水箱3的两侧进行加热,同时使用者通过外置控制面板设定温度传感器9感应值,温度传感器9开始对水箱3内的水温进行监测,当水箱3内水的到达设置温度值时,温度传感器9将数据发送至外置控制面板,使用者通过外置控制面板启动风机二7,风机二7开始工作,风机二7通过吸气管和输送管8对吸风管进行抽动,吸风管对加热管407内的余热进行抽动,风机二7通过出气管6将余热输送至过滤箱501内,进入过滤箱501内的余热通过脱硫催化剂层502、初效过滤层503、活性炭吸附层504和高效过滤层505进行过滤净化,从而达到了余热可以回收利用,且利用后的余热可以净化的优点。

其中,因为底板1底部的两侧均固定连接有底座,且底座的底部固定连接有防滑垫,通过设置防滑垫,增加了底座与地面之间的摩擦,避免底座出现打滑的现象,增加了底板1的稳定性。

其中,因为收集箱404的右侧连通有连接管,且连接管的右侧贯穿至箱体2的内腔并连通有横管406,横管406底部的两侧均固定连接有固定块,通过设置固定块,对横管406起到了固定稳定的作用,解决了横管406在工作使用时出现脱落的问题。

其中,因为出气管6的顶部连通有风机二7,风机二7底部的两侧均固定连接有支撑架,通过设置支撑架,对风机二7起到了稳定的作用,解决了风机二7在工作使用时出现摇晃的问题,并且通过设置底板1、箱体2、水箱3、收集装置4、过滤装置5、出气管6、风机二7、输送管8和温度传感器9的相互配合,达到了余热可以回收利用,且利用后的余热可以净化的优点,解决了现有的敞开式焙烧炉余热无法回收利用,且利用后的余热无法净化的问题,方便了人们的使用,提高了敞开式焙烧炉余热回收装置的实用性。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