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集热板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083429发布日期:2019-11-08 23:09阅读:562来源:国知局
高效集热板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太阳能加热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高效集热板。



背景技术:

随着自然资源的减少,人们纷纷在着力新能源的开发及利用,尤其是太阳能的开发利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这当中太阳能热水器的开发是较为成功的例子,它取能方便,热利用率高,成本造价低,因此深受广大用户的欢迎。现有太阳能热水器形式多样,较为先进的当属集热板式热水器,包括集热板跟水箱,集热板中设置有介质管路,水箱中设置有热交换管,介质管路连接热交换管,介质在介质管路与热交换管之间形成自循环。在使用过程中,热量先集中在集热板中的介质中,然后介质将热量传递给热交换管中的水。

热水器的性能主要决定于集热板的吸热效率和介质与水之间的热转换效率,水箱中的热交换管相同的情况下,介质的循环流动速度越快,热水器的性能越好,然而由于介质是自循环的,现有的集热板的结构设计导致介质循环过程中阻力较大,限制了热水器性能的提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热水器的集热板介质管路阻力大的问题,研制一种高效集热板,该集热板内的介质管路阻力小,介质流速快,提高了热水器的性能。

本实用新型解决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为:一种高效集热板,包括正面板、背面板,正面板与背面板正对焊接形成介质管路,介质管路的两端分别为介质入口、介质出口,所述介质管路包括进管、吸热管、出管,吸热管竖直设置多条,介质入口和介质出口设置在集热板顶部的一角,进管从介质入口沿集热板的侧边和底边延伸至介质入口的对角,出管横向设置在集热板的顶部,吸热管连通进管和出管;所述进管、吸热管、出管的横截面为弧形环,进管和出管的横截面面积大于吸热管的横截面面积,介质管路位于介质入口和介质出口处的横截面面积大于进管和出管的横截面面积。

作为优化,所述介质管路位于介质入口和介质出口处的外形为上大下小的水滴形。

作为优化,所述介质入口和介质出口位置介质管路的外轮廓为球弧形。

作为优化,所述介质入口和介质出口位置介质管路的横截面为多条直线组成的环形,环形的部分或全部夹角倒圆角。

作为优化,所述介质入口和介质出口位置介质管路的横截面为四条直线组成的环形,环形的部分或全部夹角倒圆角。

作为优化,所述介质入口设置在介质出口下方。

作为优化,所述介质入口、介质出口设置在背面板上。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进管和出管的横截面面积大于吸热管的横截面面积,介质管路位于介质入口和介质出口处的横截面面积大于进管和出管的横截面面积,减少了阻力,提高了介质流速。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第一种实施例的正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第一种实施例的左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第一种实施例的后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第二种实施例的后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第二种实施例的左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下面结合附图来详细解释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

图1至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例,如图所示,一种高效集热板,包括正面板1、背面板2,正面板1与背面板2正对焊接形成介质管路3,介质管路3的两端分别为介质入口31、介质出口32,所述介质管路3包括进管33、吸热管34、出管35,吸热管34竖直设置多条,介质入口31和介质出口32设置在集热板顶部的一角,进管33从介质入口31沿集热板的侧边和底边延伸至介质入口31的对角,出管35横向设置在集热板的顶部,吸热管34连通进管33和出管35;所述进管33、吸热管34、出管35的横截面为弧形环,进管33和出管35的横截面面积大于吸热管34的横截面面积,介质管路3位于介质入口31和介质出口32处的横截面面积大于进管33和出管35的横截面面积。通过设置进管33和出管35的横截面面积大于吸热管34的横截面面积,介质管路3位于介质入口31和介质出口32处的横截面面积大于进管33和出管35的横截面面积,减少了阻力,提高了介质流速。通过设置进管33从介质入口31沿集热板的侧边和底边延伸至介质入口31的对角,使各条吸热管34实现同程,即介质入口从每条吸热管到介质出口的距离相等,保障了吸热效率。

所述介质入口31和介质出口32位置介质管路3的外轮廓为球弧形。所述介质入口31和介质出口32位置介质管路3的横截面为四条直线组成的环形,环形的部分夹角倒圆角。所述介质入口31设置在介质出口32下方。通过设置介质入口31在介质出口32下方,进管33从介质入口31沿集热板的侧边和底边延伸至介质入口31的对角,出管35横向设置在集热板的顶部,符合了介质受热后上升的特性,方便了介质内循环动力的形成,减少了流通阻力。所述介质入口31、介质出口32设置在背面板2上。

图4、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二种实施例,如图所示,所述介质管路3位于介质入口31和介质出口32处的外形为上大下小的水滴形。

上述虽然结合附图对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了描述,但并非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本领域技术人员不需要付出创造性劳动即可做出的各种修改或变形仍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以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