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风结构及具有其的空调室内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161130发布日期:2019-11-16 01:29阅读:167来源:国知局
送风结构及具有其的空调室内机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调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送风结构及具有其的空调室内机。



背景技术:

在传统的空调行业中,空调器可分为专注于制热的采暖器以及专注于制冷的制冷空调器。虽然两种空调器均能制冷和制热,但因其结构特性以及摆挂高度的影响,每种空调器只能对制冷或者制热当中的一种模式达到较好的效果,而无法兼顾制冷和制热两种模式的效果。

对于制冷空调器,其出风口在空调器上侧,且制冷空调器的悬挂高度较高,以使从空调器中排出的冷气在较高的起点向上喷出并下降,从而快速覆盖房间内的区域,达到较好的制冷效果。但是,当使用其进行制热时,热空气也会从较高的位置处向上喷出,并上升到房间顶部,这就会导致热空气无法快速覆盖房间内底部的区域,使制热效果变差。

对于制热空调器,其出风口在空调器下侧,且制热空调器的悬挂高度较低,以使从空调器中排出的热空气在较低的起点向下喷出并上升,从而快速覆盖房间内的区域,达到较好的制热效果。但是,当使用其进行制冷时,冷气也会从较低的位置处向下喷出,并下降到房间底部,这就会导致冷气无法快速覆盖房间中层、上层的区域,使制冷效果变差。

可见,现有技术中的空调器的出风口的出风位置难以调节,以使得现有技术中的空调器无法兼顾制冷效果和制热效果。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送风结构及具有其的空调室内机,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空调无法兼顾制冷效果和制热效果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送风结构,包括:外壳,外壳设有第一风口和第二风口,第一风口和第二风口间隔设置;风叶,风叶可转动地设置在外壳的内部;风叶电机,风叶电机与风叶驱动连接,以驱动风叶正转或反转;其中,在风叶正转时,风叶驱动空气从第一风口流入外壳内部并从第二风口流出;在风叶反转时,风叶驱动空气从第二风口流入外壳内部并从第一风口流出。

进一步地,第一风口倾斜或竖直地朝向预定水平面的上侧,第二风口倾斜或竖直地朝向预定水平面的下侧。

进一步地,送风结构还包括:导风板,导风板可转动地设置在第一风口和/或第二风口处,用于对从第一风口和/或第二风口流出的空气进行导向。

进一步地,送风结构还包括驱动电机,驱动电机与导风板驱动连接,驱动电机用于驱动导风板转动,以对从第一风口和/或第二风口流出的空气进行导向。

进一步地,导风板可移动地设置,送风结构还包括调节装置,调节装置与导风板驱动连接,调节装置用于调节导风板的位置。

进一步地,送风结构还包括:传动齿条;调节电机,调节电机的输出轴上装有齿轮,齿轮与传动齿条相配合,以在调节电机驱动齿轮转动时,使齿轮带动调节电机沿传动齿条运动;其中,调节电机上设有第一连接部,调节电机通过第一连接部与导风板传动连接,以在调节电机沿传动齿条运动时,使调节电机带动导风板沿传动齿条运动。

进一步地,送风结构还包括驱动电机,驱动电机与导风板驱动连接,驱动电机用于驱动导风板转动,以对从第一风口和/或第二风口流出的空气进行导向;驱动电机的机身与第一连接部连接,以使第一连接部通过驱动电机带动导风板运动。

进一步地,传动齿条为弧形结构,送风结构还包括:旋转轴,旋转轴的轴线与传动齿条的轴线重合;其中,调节电机的机身上设置有第二连接部,旋转轴上套设有轴套,轴套与第二连接部连接,以通过第二连接部对调节电机进行支撑。

进一步地,导风板包括:第一导风板,第一导风板可转动地设置在第一风口处,用于对从第一风口流出的空气进行导向;第二导风板,第二导风板可转动地设置在第二风口处,用于对从第二风口流出的空气进行导向。

进一步地,第一风口和第二风口均为条形结构,第一风口和第二风口的延伸方向均与风叶的轴线方向相同;第一风口和第二风口的数量均为多个,第一导风板和第二导风板的数量均为多个;多个第一导风板与多个第一风口一一对应设置,多个第二导风板和多个第二风口一一对应设置。

进一步地,第一导风板和第二导风板均为可移动设置,第一导风板具有位于第一风口处的第一预设位置和远离第一风口的第三预设位置,第二导风板具有位于第二风口处的第二预设位置和远离第二风口的第四预设位置,送风结构包括第一控制模式、第二控制模式和第三控制模式;在第一控制模式时,第一导风板位于第一预设位置,第二导风板位于第二预设位置;在第二控制模式时,第一导风板位于第三预设位置,第二导风板位于第二预设位置;在第三控制模式时,第一导风板位于第一预设位置,第二导风板位于第四预设位置。

进一步地,外壳包括柱状空腔,风叶为贯流风叶,风叶设置于柱状空腔内部,风叶的轴线方向与柱状空腔的延伸方向相同,外壳包括第一外壳和第二外壳,第一外壳和第二外壳之间围成柱状空腔,第一风口和第二风口均设置在第一外壳上。

进一步地,第一外壳的至少部分和/或第二外壳的至少部分为弧形板,第二外壳的至少部分位于第一外壳的内侧。

进一步地,送风结构还包括:换热部件,换热部件位于外壳内部,且换热部件环绕风叶设置,以与由第一风口2或第二风口3流入外壳1内的空气进行换热,换热部件具有通风口,通风口与第一风口和/或第二风口相对设置。

进一步地,通风口包括第一开口部和第二开口部,第一开口部与第一风口的位置相对应,第二开口部与第二风口的位置相对应,第一开口部和第二开口部均为条形结构,第一开口部的延伸方向与第一风口的延伸方向相同,第二开口部的延伸方向与第二风口的延伸方向相同。

进一步地,风叶为贯流风叶。

进一步地,驱动电机为步进电机。

进一步地,调节电机为步进电机。

进一步地,送风结构还包括控制器,其中:控制器与风叶电机、驱动电机、调节电机均连接,控制器控制风叶电机、驱动电机、调节电机的动作。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空调室内机,该空调室内机包括送风结构,其中,送风结构为上述的送风结构,送风结构的外壳为空调室内机的主壳体。

本实用新型的送风结构包括:外壳,外壳设有第一风口和第二风口,第一风口和第二风口间隔设置;风叶,风叶可转动地设置在外壳的内部;风叶电机,风叶电机与风叶驱动连接,以驱动风叶正转或反转;其中,在风叶正转时,风叶驱动空气从第一风口流入外壳内部并从第二风口流出;在风叶反转时,风叶驱动空气从第二风口流入外壳内部并从第一风口流出。通过风叶电机的正传和反转实现空气流向的改变,使空气既可以从第一风口出风,也可以从第二风口出风,从而可以根据空调制冷和制热的不同模式选择出风方向,达到较好的制冷效果和制热效果。

附图说明

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送风结构的实施例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2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送风结构的实施例的内部结构的侧视示意图;

图3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送风结构的实施例在停机状态下的示意图;

图4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送风结构的实施例在制冷状态下的示意图;

图5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送风结构的实施例在制热状态下的示意图;

图6示出了图3中的送风结构的a区域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7示出了图4中的送风结构的b区域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其中,上述附图包括以下附图标记:

1、外壳;11、第一外壳;12、第二外壳;2、第一风口;3、第二风口;4、导风板;41、第一导风板;42、第二导风板;5、风叶;51、风叶电机;6、控制器;7、驱动电机;71、第一驱动电机;72、第二驱动电机;8、调节电机;81、第一调节电机;82、第二调节电机;9、传动齿条;10、换热部件;13、第一连接部;14、第二连接部;15、轴套。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将参照附图更详细地描述根据本申请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然而,这些示例性实施方式可以由多种不同的形式来实施,并且不应当被解释为只限于这里所阐述的实施方式。应当理解的是,提供这些实施方式是为了使得本申请的公开彻底且完整,并且将这些示例性实施方式的构思充分传达给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附图中,为了清楚起见,扩大了层和区域的厚度,并且使用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的器件,因而将省略对它们的描述。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送风结构,请参考图1至图7,其包括:外壳1,外壳1设有第一风口2和第二风口3,第一风口2和第二风口3间隔设置;风叶5,风叶5可转动地设置在外壳1的内部;风叶电机51,风叶电机51与风叶5驱动连接,以驱动风叶5正转或反转;其中,在风叶5正转时,风叶5驱动空气从第一风口2流入外壳1内部并从第二风口3流出;在风叶5反转时,风叶5驱动空气从第二风口3流入外壳1内部并从第一风口2流出。

本实用新型的送风结构包括:外壳1,外壳1设有第一风口2和第二风口3,第一风口2和第二风口3间隔设置;风叶5,风叶5可转动地设置在外壳1的内部;风叶电机51,风叶电机51与风叶5驱动连接,以驱动风叶5正转或反转;其中,在风叶5正转时,风叶5驱动空气从第一风口2流入外壳1内部并从第二风口3流出;在风叶5反转时,风叶5驱动空气从第二风口3流入外壳1内部并从第一风口2流出。通过风叶电机51带动风叶5的正传和反转实现空气流向的改变,使空气既可以从第一风口2出风,也可以从第二风口3出风,从而可以根据空调制冷和制热的不同模式选择出风方向,达到较好的制冷效果和制热效果。

具体地,为了达到更好的制冷和制热效果,第一风口2倾斜或竖直地朝向预定水平面的上侧,第二风口3倾斜或竖直地朝向预定水平面的下侧。其中,预定水平面为风叶5的轴线所在的水平面。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风口2垂直地朝向预定水平面的上方,第二风口3垂直地朝向预定水平面的下方。

当空调进行制热作业时,风叶电机51带动风叶5正转,使空气从第一风口2流入外壳1内部,并从第二风口3向下排出,从而使热空气从较低的起点向下喷出并上升,从而快速覆盖房间内的各个区域,达到地毯式送风制热的目的,制热效果好。

当空调进行制冷作业时,风叶电机51带动风叶5反转,使空气从第二风口3流入外壳1内部,并从第一风口2向上排出,从而使冷气从较高的起点向上喷出并下降,从而快速覆盖房间内的各个区域,达到覆盖式送风制冷的目的,制冷效果好。

为了实现对出风方向的调节,送风结构还包括:导风板4,导风板4可转动地设置在第一风口2和/或第二风口3处,用于对从第一风口2和/或第二风口3流出的空气进行导向。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风口2和第二风口3处均设有导风板4,其中,导风板4包括:第一导风板41,第一导风板41可转动地设置在第一风口2处,用于对从第一风口2流出的空气进行导向;第二导风板42,第二导风板42可转动地设置在第二风口3处,用于对从第二风口3流出的空气进行导向。

为了实现好的出风效果,在本实施例中,风叶5为贯流风叶,第一风口2和第二风口3均为条形结构,第一风口2和第二风口3的延伸方向均与风叶5的轴线方向相同;为了增大出风的风量,第一风口2和第二风口3的数量均为多个,第一导风板41和第二导风板42的数量均为多个;多个第一导风板41与多个第一风口2一一对应设置,多个第二导风板42和多个第二风口3一一对应设置。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风口2和第二风口3的数量均为两个,与之相对应的,第一导风板41和第二导风板42的数量也均为两个;两个第一导风板41与两个第一风口2一一对应设置,两个第二导风板42和两个第二风口3一一对应设置。

为了使第一风口2或第二风口3能够顺畅地进风,导风板4可移动地设置,送风结构还包括调节装置,调节装置与导风板4驱动连接,调节装置用于调节导风板4的位置。这样,可以在第一风口2或第二风口3进风时将相应的导风板4移开,使第一风口2或第二风口3充分露出,以能够顺畅地进风。

如图3至图5所示,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导风板41和第二导风板42均为可移动设置,第一导风板41具有位于第一风口2处的第一预设位置和远离第一风口2的第三预设位置,第二导风板42具有位于第二风口3处的第二预设位置和远离第二风口3的第四预设位置,送风结构包括第一控制模式、第二控制模式和第三控制模式;在第一控制模式时,第一导风板41位于第一预设位置,第二导风板42位于第二预设位置;在第二控制模式时,第一导风板41位于第三预设位置,第二导风板42位于第二预设位置;在第三控制模式时,第一导风板41位于第一预设位置,第二导风板42位于第四预设位置。

具体地,送风结构还包括:传动齿条9;调节电机8,调节电机8的输出轴上装有齿轮,齿轮与传动齿条9相配合,以在调节电机8驱动齿轮转动时,使齿轮带动调节电机8沿传动齿条9运动;其中,调节电机8上设有第一连接部13,调节电机8通过第一连接部13与导风板4传动连接,以在调节电机8沿传动齿条9运动时,使调节电机8带动导风板4沿传动齿条9运动。这样可以实现对第一导风板41和第二导风板42位置的电动调节,调节更方便和准确。

在本实施例中,传动齿条9为弧形结构,送风结构还包括:旋转轴,旋转轴的轴线与传动齿条9的轴线重合;其中,调节电机8的机身上设置有第二连接部14,旋转轴上套设有轴套15,轴套15与第二连接部14连接,以通过第二连接部14对调节电机8进行支撑。这种结构设计合理,工作稳定性和精确性高,制造成本较低,具有良好的市场前景。

为了对导风板4的位置进行更精确的控制,从而准确控制导风板4的移动,调节电机8为步进电机。

为了实现对第一风口2、第二风口3的出风方向进行方便和准确地调节,送风结构还包括驱动电机7,驱动电机7与导风板4驱动连接,驱动电机7用于驱动导风板4转动,以对从第一风口2和/或第二风口3流出的空气进行导向;这样可以使对第一风口2、第二风口3出风方向的调节更加方便和准确。驱动电机7的机身与第一连接部13连接,以使第一连接部13通过驱动电机7带动导风板4运动。

为了使对导风板4的旋转角度的控制更准确,从而精确地控制出风方向,驱动电机7为步进电机。

在本实施例中,导风板4包括第一导风板41和第二导风板42,第一导风板41可转动地设置在第一风口2处,第二导风板42可转动地设置在第二风口3处。

第一风口2和第二风口3的数量均为两个,第一导风板41和第二导风板42的数量均为两个;两个第一导风板41分别与两个第一风口2一一对应地设置,两个第二导风板42分别与两个第二风口3一一对应地设置。

驱动电机7包括第一驱动电机71和第二驱动电机72,第一驱动电机71和第二驱动电机72的数量均为两个,两个第一驱动电机71分别与两个第一导风板41一一对应的驱动连接,两个第二驱动电机72分别与两个第二导风板42一一对应的驱动连接。

调节电机8包括第一调节电机81和第二调节电机82,第一调节电机81的机身分别与两个第一驱动电机71的机身连接,以使第一调节电81机沿传动齿条9运动时带动两个第一驱动电机71同时沿传动齿条9运动,从而同时带动两个第一导风板41沿传动齿条9运动,第二调节电机82的机身分别与两个第二驱动电机72的机身连接,以使第二调节电机82沿传动齿条9运动时带动两个第二驱动电机72同时沿传动齿条9运动,从而同时带动两个第二导风板42沿传动齿条9运动。

具体地,外壳1包括柱状空腔,风叶5为贯流风叶,风叶5设置于柱状空腔内部,风叶5的轴线方向与柱状空腔的延伸方向相同,外壳1包括第一外壳11和第二外壳12,第一外壳11和第二外壳12之间围成柱状空腔,第一风口2和第二风口3均设置在第一外壳11上。

考虑到外壳1整体结构的强度、美观度和制造成本,第一外壳11的至少部分和/或第二外壳12的至少部分为弧形板,第二外壳12的至少部分位于第一外壳11的内侧。这样可以使空壳1整体结构强度较高,且造价较低,美观大方,并且带有弧形的外壳可以更好地适应内部风叶5的工作,提高出风效果。在本实施例中,柱状空腔为圆柱状结构,其可以最大程度上适应内部的风叶5工作,提高出风效果。

具体地,送风结构还包括:换热部件10,换热部件10位于外壳1内部,且换热部件10环绕风叶5设置,以与由第一风口2或第二风口3流入外壳1内的空气进行换热,风叶5旋转时,风叶5周围的空气会随着风叶5的转动而发生旋转,与换热部件10进行充分接触,这样可以使进入外壳1内部的空气更好地与换热部件10接触,进行充分地换热,提高制冷和制热效果,换热部件10具有通风口,通风口与第一风口2和/或第二风口2相对设置,实践发现,在换热部件10上设置通风口可以使换热部件10周围的空气流动性能更好,不仅不会影响换热部件10的换热效果,而且还可以减小换热部件10的风阻,有利于提高第一风口2、第二风口3的出风量。

在本实施例中,通风口包括第一开口部和第二开口部,第一开口部与第一风口2的位置相对应,第二开口部与第二风口3的位置相对应,第一开口部和第二开口部均为条形结构,第一开口部的延伸方向与第一风口2的延伸方向相同,第二开口部的延伸方向与第二风口3的延伸方向相同。

具体地,送风结构还包括控制器6,其中:控制器6与风叶电机51、驱动电机7、调节电机8均连接,控制器6控制风叶电机51、驱动电机7、调节电机8的动作。

具体地,送风结构还包括电器盒,电器盒内部具有密封的内腔,电器盒设置在外壳1内部,控制器6设置在电器盒的内腔中。这样可以使控制器免受灰尘、水蒸气等影响,保证控制器6工作的稳定性。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空调室内机,该空调室内机包括送风结构,其中,送风结构为上述的送风结构,送风结构的外壳1为空调室内机的主壳体。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送风结构和具有其的空调室内机的更好的兼顾制冷效果和制热效果,其悬挂高度比普通的制热空调室内机高,并比普通的制冷空调室内机低。优选地,送风结构或具有其的空调室内机的悬挂位置距离房间底面1.6米。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空调室内机根据制冷和制热状态可以分为三种控制模式:

第一控制模式,如图3所示,此模式下空调室内机处于关机状态,控制器6控制第一调节电机81转动,带动两个第一导风板41运动到第一预设位置,控制器6控制第二调节电机82转动,带动两个第二导风板42运动到第二预设位置,控制器6控制两个第一驱动电机71转动,带动两个第一导风板41转动到第一预定角度,控制器6控制两个第二驱动电机72转动,带动两个第二导风板42转动到第二预定角度。

第二控制模式,如图5所示,此模式下空调室内机处于制热状态,控制器6控制风叶电机51带动风叶5正转,控制器6控制第一调节电机81转动,带动两个第一导风板41运动到第三预设位置,控制器6控制第二调节电机82转动,带动两个第二导风板42运动到第二预设位置,控制器6控制两个第二驱动电机72转动,带动两个第二导风板42转动,以调节两个第二风口3的出风角度。

第三控制模式,如图4所示,此模式下空调室内机处于制冷状态,控制器6控制风叶电机51带动风叶5反转,控制器6控制第一调节电机81转动,带动两个第一导风板41运动到第一预设位置,控制器6控制第二调节电机82转动,带动两个第二导风板42运动到第四预设位置,控制器6控制两个第一驱动电机71转动,带动两个第一导风板41转动,以调节两个第一风口2的出风角度。

从以上的描述中,可以看出,本实用新型上述的实施例实现了如下技术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送风结构包括:外壳,外壳设有第一风口和第二风口,第一风口和第二风口间隔设置;风叶,风叶可转动地设置在外壳的内部;风叶电机,风叶电机与风叶驱动连接,以驱动风叶正转或反转;其中,在风叶正转时,风叶驱动空气从第一风口流入外壳内部并从第二风口流出;在风叶反转时,风叶驱动空气从第二风口流入外壳内部并从第一风口流出。通过风叶电机的正传和反转实现空气流向的改变,使空气既可以从第一风口出风,也可以从第二风口出风,从而可以根据空调制冷和制热的不同模式选择出风方向,达到较好的制冷效果和制热效果。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申请的实施方式例如能够以除了在这里图示或描述的那些以外的顺序实施。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他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系统、产品或设备不必限于清楚地列出的那些步骤或单元,而是可包括没有清楚地列出的或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它步骤或单元。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