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内空气智能管理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434205发布日期:2020-07-10 16:05阅读:来源:国知局

技术特征:

1.室内空气智能管理机,包括外壳(3)和出风口(4),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内腔(8)、空调组件(5)以及新风组件(6),其中:

所述内腔(8)设置在所述外壳(3)内,所述内腔(8)通过第一隔板(7)分隔为前腔部分(1)和后腔部分(2),所述出风口(4)位于所述前腔部分(1)的侧壁上;

所述空调组件(5)位于所述前腔部分(1)内;

所述新风组件(6)位于所述后腔部分(2)内;

所述新风组件(6)包括新风系统(6.1)、回风系统(6.2)和热交换器(6.3);所述热交换器(6.3)与所述新风系统(6.1)相连通、且与所述回风系统(6.2)相连通;

所述出风口(4)与所述新风系统(6.1)相连通、且与所述空调组件(5)相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室内空气智能管理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热交换器(6.3)横向放置于所述后腔部分(2)内;

所述热交换器(6.3)呈六边体结构;所述热交换器(6.3)包括新风进风侧面(6.31)、回风进风侧面(6.32)、新风出风侧面(6.33)和回风出风侧面(6.34)。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室内空气智能管理机,其特征在于:有显示屏(9)设于所述外壳(3)前侧壁上、且位于所述出风口(4)下方;

有导风板活动连接于出风口(4)上;

有感应系统(10)设置于所述后腔部分(2)上、且位于所述热交换器(6.3)上方;

所述感应系统(10)位于所述新风系统(6.1)和所述回风系统(6.2)之间。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室内空气智能管理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调组件(5)包括冷凝器/散热器(5.1)、辅热器(5.2)、接水槽(5.3)、电控板(5.4)、冷热风机(5.5)、冷热滤网(5.6)和送风风道(5.7);所述辅热器(5.2)位于所述冷凝器/散热器(5.1)上;所述冷凝器/散热器(5.1)固定于所述前腔部分(1)上部;所述接水槽(5.3)位于所述冷凝器/散热器(5.1)下端;所述电控板(5.4)位于所述接水槽(5.3)下方;所述冷热滤网(5.6)位于所述接水槽(5.3)和所述电控板(5.4)前端;所述冷热风机(5.5)固定于所述电控板(5.4)与所述第一隔板(7)之间。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室内空气智能管理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新风系统(6.1)包括新风进风口(6.11)、新风进风管道(6.12)、新风出风口(6.13)、新风进风腔(6.14)、新风出风腔(6.15)、新风通道(6.16)、过滤腔(6.17)和新风电机腔(6.18);

所述新风进风口(6.11)位于所述外壳(3)后侧壁上、且位于所述后腔部分(2)上部;

所述新风出风口(6.13)位于所述新风进风腔(6.14)内、且位于所述热交换器(6.3)下端;

所述新风进风腔(6.14)位于所述热交换器(6.3)下端、且与所述新风进风侧面(6.31)相连通;

所述新风进风口(6.11)与所述新风出风口(6.13)通过所述新风进风管道(6.12)连通;

所述新风进风管道(6.12)位于所述热交换器(6.3)侧方;有密封盖(6.19)位与所述热交换器(6.3)呈并列设置;所述密封盖(6.19)位于所述新风进风管道(6.12)上方。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室内空气智能管理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滤腔(6.17)和所述新风电机腔(6.18)位于所述后腔部分(2)上端;

所述过滤腔(6.17)与所述新风电机腔(6.18)呈间隔设置,且位于所述新风电机腔(6.18)下方、位于所述新风出风腔(6.15)上方;

所述过滤腔(6.17)包括初效滤网腔(6.171)和高效滤网腔(6.172),所述高效滤网腔(6.172)位于所述初效滤网腔(6.171)上端、且与所述初效滤网腔呈叠置放置;

所述第一隔板(7)上端连接于所述过滤腔(6.17)内端面下端;

所述新风电机腔(6.18)位于所述出风口(4)侧方、且与所述出风口(4)相连通;

有新风电机(6.181)固定于所述新风电机腔(6.18)内、且固定于所述外壳(3)顶端。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室内空气智能管理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回风系统(6.2)包括回风进风口(6.21)、回风进风腔(6.22)、回风通道(6.23)、回风出风腔(6.24)、回风电机(6.25)和回风出风口(6.26);

所述回风进风腔(6.22)位于所述新风出风腔(6.15)下方;

所述回风进风口(6.21)位于所述外壳(3)两侧面上、且位于所述回风进风腔(6.22)两侧面上;

所述回风进风腔(6.22)位于所述热交换器(6.3)上端、且与所述回风进风侧面(6.32)相连通;

所述回风出风腔(6.24)位于所述新风进风腔(6.14)下方;

所述回风电机(6.25)位于所述回风出风腔(6.24)内;

所述回风出风口(6.26)位于所述外壳(3)后侧壁上、且位于所述后腔部分(2)下部;

所述回风出风口(6.26)与所述回风出风腔(6.24)相连通。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室内空气智能管理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新风通道(6.16)位于所述第一隔板(7)与所述回风进风腔(6.22)之间,且位于所述热交换器(6.3)上端、与所述新风出风侧面(6.33)相连通;

所述新风通道(6.16)与所述新风出风腔(6.15)相连通;

所述回风通道(6.23)位于所述第一隔板(7)与所述新风进风腔(6.14)之间,且位于所述热交换器(6.3)下端、与所述回风出风侧面(6.34)相连通;

所述回风通道(6.23)与所述回风出风腔(6.24)相连通。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室内空气智能管理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热交换器(6.3)的内侧面位于所述第一隔板(7)上;

有第四隔板(13)固定于所述内腔(8)两侧面,所述第四隔板(13)位于新风出风腔(6.15)与所述回风进风腔(6.22)之间;所述新风进风口(6.11)固定于所述第四隔板(13)上端面;

所述第四隔板(13)外侧面设置有向下折弯结构(13.1);

有第五隔板(14)位于所述新风进风腔(6.14)与所述回风出风腔(6.24)之间;

所述新风出风口(6.13)固定于所述第五隔板(14)上端面;

所述第五隔板(14)外侧面设置有向上折弯结构(14.1)。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室内空气智能管理机。它包括外壳和出风口,还包括内腔、空调组件以及新风组件,其中:所述内腔设置在所述外壳内,所述内腔通过第一隔板分隔为前腔部分和后腔部分,所述出风口位于所述前腔部分的侧壁上;所述空调组件位于所述前腔部分内;所述新风组件位于所述后腔部分内;所述新风组件包括新风系统、回风系统和热交换器;所述热交换器与所述新风系统相连通、且与所述回风系统相连通;所述出风口与所述新风系统相连通、且与所述空调组件相连通。本实用新型具有兼具制冷、制热和新风功能的优点。

技术研发人员:王建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武汉一飞环保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技术研发日:2019.07.29
技术公布日:2020.07.10
当前第2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