柜式空调室内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910660发布日期:2020-05-29 13:01阅读:110来源:国知局
柜式空调室内机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气调节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柜式空调室内机。



背景技术:

随着空调广泛服务于千家万户,用户对空调使用性能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以柜式空调器为例,通常在同等条件下,柜式空调器的性能取决于换热效率,而换热效率与换热面积有直接关系,换热面积越大,通常换热效率也越高。

通常换热器的结构和设置方式直接决定着换热面积的大小和换热效率的高低。现有柜式空调器中,换热器通常斜置在空调外壳内或贴设在进风口处,其盘管从一端至另一端呈s型排列,但是这样的设置方式使得气流与换热器的接触换热并不均匀,从而导致换热效果并不理想。

相应地,本领域需要一种新的柜式空调室内机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上述问题,为了解决现有柜式空调室内机的换热器存在的换热效果不理想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柜式空调室内机,所述柜式空调室内机包括机体,所述机体上设置有进风口和第一出风口,所述第一出风口处设置有加湿装置,所述机体内设置有送风风机、换热器和接水盘,所述接水盘设置于所述换热器的下方;所述换热器包括盘管,所述盘管围设成筒状结构,并且所述筒状结构的一端封闭。

在上述柜式空调室内机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筒状结构沿气流流动方向包括上游端和下游端,所述上游端封闭,所述下游端形成有开口。

在上述柜式空调室内机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接水盘包括圆形盘和环形盘,所述圆形盘与所述环形盘沿竖直方向上下排列,且二者之间通过引流管连通。

在上述柜式空调室内机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机体包括柱状外壳和设置于所述柱状外壳顶部的环形出风结构,所述送风风机、所述换热器和所述接水盘设置于所述柱状外壳内,所述环形出风结构形成有所述第一出风口。

在上述柜式空调室内机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环形出风结构包括内环面和外环面,所述外环面套设于所述内环面外侧并与所述内环面围设形成出风腔,所述外环面的前端与所述内环面的前端形成有所述第一出风口,所述外环面的后端与所述内环面的后端之间封闭连接,所述外环面的底端还设置有通风孔,所述出风腔通过所述通风孔与所述柱状外壳连通。

在上述柜式空调室内机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外环面上还设置有第二出风口,所述第一出风口配置有第一挡片机构,所述第二出风口配置有第二挡片机构,所述第一挡片机构设置成动作时能够封闭或打开所述第一出风口,所述第二挡片机构设置成动作时能够封闭或打开所述第二出风口。

在上述柜式空调室内机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加湿装置包括水箱和设置于所述水箱内的雾化器,所述水箱固定连接于所述内环面的底部。

在上述柜式空调室内机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送风风机为数字涡轮电机。

在上述柜式空调室内机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柜式空调室内机还包括底座,所述机体与所述底座旋转连接。

在上述柜式空调室内机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机体与所述底座之间形成间隙,所述进风口设置于所述机体的底部。

通过将柜式空调室内机的机体内设置的换热器的盘管围设成筒状结构且将筒状结构的一端封闭,使得在气流流过换热器时,气流必然会流经筒状结构的侧部,这样一来,气流能够与盘管进行充分且均匀的热交换,从而提高了换热器的换热效果。此外,通过在第一出风口处设置加湿装置以便使加湿装置排出的水蒸气能够借助第一出风口的送风作用与气流均匀混合并被送至室内各个角落。

进一步地,通过将筒状结构设置成上游端封闭且下游端形成有开口的结构,以便在气流吹向换热器时,全部气流会受到上游端的阻挡而均匀地向筒状结构的侧部分散,由筒状结构的侧部进入筒状结构的内部,最后经由筒状结构的下游端的开口流出,可以看出,这种设置可以使将气流更为均匀地分散至筒状结构的侧部与换热器接触进行热交换。

进一步地,通过将接水盘设置成圆形盘和环形盘上下排列的分体式形式,从而巧妙地解决了换热器水平布置时下方无法布置接水盘的问题,在不影响进风的前提下实现冷凝水的收集。

进一步地,通过在柱状外壳的顶部设置环形出风结构,使得空调器拥有全新的出风口结构和形式,使得空调器的出风量更大,送风区域广,射程远,颠覆了传统柜机产品迭代的封闭思想,推动空调的发展变革。

进一步地,环形出风结构上设置第一出风口和第二出风口,并且第一出风口和第二出风口各配置有挡片机构,使得空调器拥有全新的出风口结构以及两种出风模式(喷射模式和扩散模式),用户可以基于自身需求灵活选择和调整出风模式,从而满足了用户多样的送风需求,提高了用户体验。

进一步地,通过将机体与底座旋转连接,使得空调在安装时能够自由旋转,方便找到最佳的安装角度,减小安装难度,提高空调的适用性。

进一步地,通过在机体与底座之间形成间隙,并将进风口设置在机体的底部,使得进风口的面积更大,进风量更大,有利于提高换热效果和换热效率。

附图说明

下面参照附图来描述本实用新型的柜式空调室内机。附图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例中的柜式空调室内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2a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例中的换热器的立体图,图中示出的换热器的一端封闭;

图2b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例中的换热器的俯视图,图中示出的换热器的一端具有开口;

图2c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例中的换热器在展开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3a为本实用新型的环形出风结构在第一种出风方式下的剖视图;

图3b为本实用新型的环形出风结构在第二种出风方式下的剖视图;

图4a为本实用新型的接水盘的第一种实施方式的结构图;

图4b为本实用新型的接水盘的第二种实施方式的结构图;

图5a为本实用新型的杀菌净化模块的主视剖视图;

图5b为本实用新型的杀菌净化模块的俯视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种实施方式中柜式空调室内机的工作原理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二种实施方式中柜式空调室内机的结构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的新风模块的结构图;

图9a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二种实施方式中柜式空调室内机的第一种新风模式的工作原理图;

图9b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二种实施方式中柜式空调室内机的第二种新风模式的工作原理图;

图9c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二种实施方式中柜式空调室内机的第三种新风模式的工作原理图。

附图标记:

1、机体;11、柱状外壳;111、进风口;12、环形出风结构;121、内环面;122、外环面;123、第一出风口;124、第二出风口;125、第一挡片机构;126、第二挡片机构;2、加湿装置;21、水箱;22、雾化器;3、送风风机;4、换热器;41、盘管;411、直管段;412、弯管段;42、翅片;5、接水盘;51、圆形盘;52、环形盘;53、引流管;6、底座;7、杀菌净化模块;71、hepa过滤层;72、冷触媒过滤层;73、负离子杀菌灯;74、离子变换器;8、新风模块;81、柱状壳体;811、吸风口;812、排风口;82、新风风扇;83、变速驱动机构;831、驱动电机;832、齿轮组;833、电动拨叉。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来描述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的是,这些实施方式仅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原理,并非旨在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例如,虽然附图中的送风风机是设置在换热器的上方,但是这种位置关系非一成不变,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需要对其作出调整,以便适应具体的应用场合。如送风风机显然还可以设置在接水盘的下方等。再如,虽然下述示例是将本实用新型的换热器应用在柜式空调室内机中,但是显而易见的是,本实用新型的换热器的应用场景不仅限于此,如本实用新型的换热器还可以应用在座吊式空调器或者其它类型的空调器中。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术语“中心”、“上”、“下”、“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向或位置关系的术语是基于附图所示的方向或位置关系,这仅仅是为了便于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述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此外,还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可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实施例1

首先参照图2a和图2b,对本实用新型的换热器进行描述。其中,图2a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例中的换热器的立体图,图中示出的换热器的一端封闭;图2b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例中的换热器的俯视图,图中示出的换热器的一端具有开口;图2c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例中的换热器在展开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如图2a和2b所示,为解决现有柜式空调室内机的换热器存在的换热效果不理想的问题,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换热器,该换热器4包括盘管41,盘管41围设成筒状结构,并且筒状结构的一端封闭,另一端具有开口。如作为一种可能的示例,换热器包括盘管41和底板43,盘管41呈筒状结构,并且将底板设置于盘管41的一端以将盘管41的一端封闭。当然,在实际应用中,实现筒状盘管41的一端封闭的方式不仅限于上述这一种示例,其还可以为其它方式,如还可以直接将盘管设置成一端封闭一端具有开口的筒状结构,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应用场景对盘管的具体结构进行设置,只要其为一端封闭且一端开口的筒状结构即可。

上述设置的优点在于:通过将盘管41围设成筒状结构且将筒状结构的一端封闭,使得在气流流过换热器时,气流不会由筒状结构的一端流入,而直接由另一端流出,而是必然会流经筒状结构的侧部,这样一来,气流能够与盘管41进行充分且均匀的热交换,从而提高了换热器的换热效果。

继续参照图2a至2c,在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中,筒状结构沿气流流动方向包括上游端和下游端,其中,筒状结构的上游端封闭并且筒状结构的下游端形成有开口。这里需要说明的是,上述描述中的“气流流动方向”可以理解为换热器所处的安装位置处的气流流动方向,例如对于设置于空调器室内机内部的换热器来说,上述的“气流流动方向”可以理解为空调器室内机由进风口至出风口的气流流动方向。

通过将筒状结构设置成上游端封闭且下游端形成有开口的结构,以便气流在吹向换热器时会首先受到上游端的阻挡而均匀地向筒状结构的侧部分散,由筒状结构的侧部进入筒状结构的内部,最后经由筒状结构的下游端的开口流出,可以看出,这种设置可以使将气流更为均匀地分散至筒状结构的侧部与盘管接触以进行热交换。

进一步地,如图2b和2c所示,盘管41包括多个首尾依次连接的直管段411,相邻的两个直管段411通过弯管段412连接。多个直管段411沿筒状结构的周向间隔分布,并且多个直管段411的轴线彼此平行。每个直管段411沿其轴向间隔分布有多个翅片42,其中,翅片42沿直管段411的周向向外延伸,并且,相邻直管段411的翅片42沿筒状结构的周向彼此连接以形成环形结构。

通过将盘管41的多个直管段411设置成沿筒状结构的轴向间隔分布且多个直管段411的轴线彼此平行,从而使得盘管41的多个直管段411均匀地分布于筒状结构的侧部,有助于提高换热效率。通过将相邻直管段411的翅片42沿筒状结构的周向彼此连接以形成环状结构,这样一来,可以加大翅片42的散热面积,从而使得气流能够与翅片42能够充分接触,提高了换热效果。

当然,上述优选实施方式仅仅用于阐述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并非旨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对上述设置方式进行调整,以便本申请能够适用于更加具体的应用场景。

例如,在实际应用中,筒状结构的封闭端可以为上游端,也可以为下游端。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对其进行合理设置,只要其保证换热器的筒状结构的两端中有一端为封闭端,另一端为开放端即可。

再如,本实用新型的换热器的盘管41除了上述示例中多个直管段411沿筒状结构的周向间隔分布且多个管段的轴线彼此平行的这种结构形式外,还可以采用其它结构形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应用场景对盘管41的结构形式进行灵活设置。

再如,每个管段上的翅片42的布置形式也不仅限于上述示例,其还可以为其它布置形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需求对翅片42的布置形式进行合理设置。如在另一种可替换的实施方式中,每个直管段411沿其轴向间隔分布有多个翅片42,相邻直管段411的翅片42沿筒状结构的周向交错设置。通过这种设置既可以提高翅片的散热面积,又可以使得热量交错传导,从而提高了换热效果。

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可以替换的实施方式之间、以及可以替换的实施方式和优选的实施方式之间还可以交叉配合使用,从而组合出新的实施方式以适用于更加具体的应用场景。

实施例2

下面参照图1至图6,对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例中的柜式空调室内机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柜式空调室内机,该柜式空调室内机包括机体1,机体1上设置有进风口111和第一出风口123(参照图3a),第一出风口123处设置有加湿装置2,机体1内沿空气流动方向依次设置有杀菌净化模块7、接水盘5、换热器4和送风风机3,接水盘5设置在换热器4的下方,杀菌净化模块7设置在进风口111处。其中,换热器为实施例1中具有筒状结构的换热器,其结构可参考上述实施例1,在本实施例中将不作详述。如图1所示,该筒状结构的端部面对进风口设置,筒状结构的底端封闭且其顶端形成有开口。

上述设置的优点在于:通过在机体内部设置有上述换热器,使得在气流流过换热器时,气流必然会流经筒状结构的侧部,这样一来,气流能够与盘管进行充分且均匀的热交换,从而使得柜式空调室内机的换热效率和换热效果都能得到极大的提升,使得柜式空调室内机的出风温度更均匀,进而提高了用户体验。通过在第一出风口123处设置加湿装置2,还使得加湿装置2排出的水蒸气能够借助第一出风口123的送风作用,与空气流均匀混合并被送至室内各个角落。此外,通过在进风口除设置杀菌净化模块,使得室内机在运行时还能够有效对室内空气进行循环杀菌净化,提高室内空气的清洁度,减少空气中的浮游颗粒。

继续参照图1,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柜式空调室内机包括底座6和机体1,机体1与底座6旋转连接,如通过普通轴承自由转动的连接,或通过旋转阻尼轴承等带有阻尼的旋转连接件连接。连接好后机体1与底座6之间形成间隙,进风口111设置在机体1的底部,并且底座6靠近机体1的一侧还设置有导向斜面。机体1包括柱状外壳11和设置于柱状外壳11顶部的环形出风结构12,接水盘5、换热器4和送风风机3从下至上依次设置在柱状外壳11内,第一出风口123形成于环形出风结构12。其中,送风风机3采用数字涡轮电机(或称数码电机或数码马达),该电机是一种具有转速高、可产生强劲吸力等特点的电机,其最高转速接近11万转/分钟,是普通风机电机转速的4-5倍。

通过将机体1与底座6旋转连接,使得空调在安装时能够自由旋转,方便找到最佳的安装角度,减小安装难度,提高空调的适用性。通过在机体1与底座6之间形成间隙,并将进风口111设置在机体1的底部,使得进风口111的面积更大,进风量更大,从而有利于室内空气的大范围循环以及换热效果和换热效率的提高。底座6设置有导向斜面以便能够对进风进行初始导向,提高进风的平顺性。通过采用数字涡轮电机作为送风风机3,使得空调器的风力强劲,送风量大,满足用户快速制冷制热的需求。

下面参照图1、图3a和图3b,对环形出风结构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进行描述。图3a为本实用新型的环形出风结构在第一种出风方式下的剖视图;图3b为本实用新型的环形出风结构在第二种出风方式下的剖视图。

如图1、图3a和图3b所示,环形出风结构12包括内环面121和外环面122,外环面122套设在内环面121的外侧并且与内环面121围设形成出风腔,外环面122的前端(即图3a中外环面122的右端)与内环面121的前端(即图3a中内环面121的右端)形成有第一出风口123,外环面122的侧面开设有第二出风口124,外环面122的后端与内环面121的后端封闭连接。第一出风口123处配置有第一挡片机构125,第一挡片机构125能够选择性地将第一出风口123打开或封闭。类似地,第二出风口124处配置有第二挡片机构126,第二挡片机构126能够选择性地将第二出风口124打开或封闭。外环面122的底端还设置有通风孔(图中未示出),环形出风结构12固定连接至柱状外壳11后,出风腔与柱状外壳11通过通风孔连通。加湿装置2包括水箱21和设置于水箱21内的雾化器22,该雾化器22可以为超声波雾化器或空气压缩式雾化器等,水箱21固定连接在内环面121的底部,雾化器22能够将水箱21内的液体雾化为水雾。

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理解的是,虽然本实施方式的附图中并未具体示出,但是第一挡片机构125和第二挡片机构126的实现形式多种多样,只要该设置方式能够有效实现第一出风口123和第二出风口124的开闭控制即可。例如,第一挡片机构125和/或第二挡片机构126可以采用直线电机控制环形挡圈的形式实现,通过直线电机驱动环形挡圈在出风腔内前后移动,来实现第一出风口123和/或第二出风口124的开闭控制;或者直线电机也可以替换为转动电机与齿轮齿条、链条等组合的形式。再如,第一挡片机构125和/或第二挡片机构126可以通过电磁吸附的方式实现对第二出风口124的开闭控制,即将挡圈以金属材料制作,并在出风腔内设置电磁线圈,挡圈与内环面121或外环面122之间设置弹性件,在通电时电磁线圈产生磁力将挡圈吸合,弹性件储存弹性势能,从而打开第一出风口123或第二出风口124;当电磁线圈断电时,挡圈在弹性件的作用下回到初始位置,将第一出风口123或第二出风口124封闭。再如,也可以将第一挡片机构125和第二挡片机构126中的一个省略,仅通过控制上述一个挡片机构运动实现第一出风口123和第二出风口124中任意一个的选择性开启。

进一步地优选,在内环面121和/或外环面122上还设置有导风结构,该导风结构设置成能够使出风口处的出风宽度逐渐减小。如,导风结构采用如图3a或3b中所示的两弧形板,两弧形板的设置使得第一出风口123和第二出风口124的出口宽度逐渐收窄,从而在气流经过出风口处时,会产生文丘里效应而加快流速,实现喷射的效果。在喷射的同时,环形出风口附近产生负压,该负压能够吸引环形出风口附近的空气一同流动,实现室内空气的循环,有效提高送风量。当然,导风结构还可以为其他任何设置方式,只要该设置方式能够使得第一出风口123和/或第二出风口124的出风宽度逐渐收窄即可,在此不再赘述。

上述设置的优点在于:通过在柱状外壳11的顶部设置环形出风结构12,环形出风结构12上设置第一出风口123和第二出风口124,并且第一出风口123和第二出风口124各配置有挡片机构,使得空调器拥有全新的出风口结构以及两种出风形式,喷射模式和扩散模式,用户可基于需要灵活选择出风模式。喷射模式能够实现喷射出风效果,射程远,出风量更大;扩散模式由第二出风口124向两侧送风,送风区域广,可在室内形成环抱气流,加强室内空气的循环流通。此外,环形出风口的设置,使得空调器的结构新颖,颠覆了传统柜机产品迭代的封闭思想,推动空调的发展变革。通过将水箱21固定连接在内环面121的底部,使得雾化器22雾化后的水雾能够直接与出风口排出的空气流混合被送至室内各个角落,保证加湿效果。

下面参照图4a和图4b,对本申请的接水盘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进行描述。图4a为本实用新型的接水盘的第一种实施方式的结构图;图4b为本实用新型的接水盘的第二种实施方式的结构图。

如图4a和图4b所示,接水盘5包括圆形盘51和环形盘52,二者沿竖直方向上下排布且二者之间通过引流管53连通。具体地,在一种较为优选的实施方式中,圆形盘51可如图4a所示出的方式设置于环形盘52的上方,并且圆形盘51的外缘与环形盘52的内缘在竖直方向存在一定的重合度。当然,圆形盘51也可如图4b所示出的方式设置在环形盘52的下方,并且圆形盘51的外缘与环形盘52的内缘在竖直方向上存在一定的重合度。

接水盘5采用圆形盘51和环形盘52上下排列的分体式设计,巧妙地解决了本申请中换热器4水平布置时下方无法布置接水盘5的问题,在不影响进风的前提下实现冷凝水的收集。当然,上述接水盘5的具体形式并非是限制性的,在不偏离本申请的上下分体式设计的基础上,任何形式的改进都应落入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接下来参照图5a和图5b,对本申请的杀菌净化模块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进行描述。其中,图5a为本实用新型的杀菌净化模块的主视剖视图;图5b为本实用新型的杀菌净化模块的俯视图。

如图5a和图5b所示,杀菌净化模块7呈饼状,其包括hepa过滤层71、冷触媒过滤层72、负离子杀菌灯73和离子变换器74,冷触媒过滤层72位于饼状的顶部,hepa过滤层71位于饼状的底部,离子变换器74位于饼状的中心,负离子杀菌灯73设置有多个且环形围绕设置于离子变换器74的侧面。

其中,hepa过滤层71包括三层(初级过滤层、荷电层、静电集尘层),其对直径为0.3微米以下的微粒去除效率可达到99.97%以上。

冷触媒过滤层72能在常温条件下起催化反应,在常温常压下使多种有害有味气体分解成无害无味物质,由单纯的物理吸附转变为化学吸附,边吸附边分解,祛除甲醛、苯、二甲苯、甲苯、tvoc等有害气体,生成水和二氧化碳。在催化反应过程中,冷触媒本身并不直接参与反应,反应后冷触媒不变化不丢失,长期发挥作用。冷触媒本身无毒、无腐蚀性、不燃烧,反应生成物为水和二氧化碳,不产生二次污染,大大延长了吸附材料的使用寿命。

离子变换器74能够在通电的状态下产生大量负离子,有研究表明:空气中含有适量的负离子不仅能高效地除尘、灭菌、净化空气,同时还能够激活空气中的氧分子而形成携氧负离子,活跃空气分子,改善人体肺部功能,促进新陈代谢,增强抗病能力,调节中枢神经系统,使人精神焕发、充满活力等等。

负离子杀菌射灯环形围绕在离子变换器74的侧面,其能够对经过杀菌净化模块7的空气进行照射杀菌,并且由于其采用环绕离子变换器74的排布方式,因此其能起到照射范围广、杀菌无死角的效果。

需要说明的是,尽管上述实施方式是结合杀菌净化模块7包括hepa过滤层71、冷触媒过滤层72、负离子杀菌灯73和离子变换器74进行说明的,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针对具体的应用场景选择其中的一种或多种作为重新组合后的杀菌净化模块7安装在柜式空调室内机中,该组合并未偏离本申请的原理,因此理应落入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最后参照图6,对本实用新型的柜式空调室内机的工作原理进行简要描画。其中,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种实施方式中柜式空调室内机的工作原理图。

如图6所示,当柜式空调室内机工作时,数字涡轮电机旋转将室内空气从柱状外壳11底部的进风口111吸入柱状外壳11,空气经杀菌净化模块7被高效杀菌净化后顺利流过分体设置的接水盘5,并与双层螺旋设置的换热器4进行均匀热交换后,被数字涡轮电机送入送风腔。进入送风腔的空气从第一出风口123或第二出风口124加速喷射至室内,喷射的过程中,空气与雾化器22雾化后的水雾相混合。

需要说明的是,尽管上述实施方式中是结合机体1上设置有加湿装置2、机体1内设置有杀菌净化模块7、接水盘5、换热器4和送风风机3进行描述的,但上述特征中并非全部为必须,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理解的是,在能够保证柜式空调室内机能够正常运转的前提下,可对上述设置方式进行适当地删减,以组合出新的实施方式。例如,可以在上述实施方式的基础上删减掉加湿装置2和杀菌净化模块7中的一个或全部,从而组合出新的柜式空调室内机。

实施例3

下面参照图7至图9c,对本申请的柜式空调室内机第二种实施方式进行描述。

首先参照图7和图8,对柜式空调室内机的结构进行阐述。其中,图7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二种实施方式中柜式空调室内机的结构图;图8为本实用新型的新风模块的结构图。

如图7和图8所示,在实施例2中描述的任一设置形式的柜式空调室内机的基础上,柜式空调室内机还设置有新风模块8,新风模块8设置于机体1的下方并与机体1连接,新风模块8上设置有吸风口811和排风口812,吸风口811通过管路与室外连通,排风口812与机体1的进风口111连通。

通过在柜式空调室内机上设置新风模块8,使得柜式空调室内机在运行时还能够引入室外新风,保证室内空气的氧含量,解决室内空气混浊、质量差等诸多问题。并且在引入室外新风后还能够对新风进行换热处理,降低室内温度的波动性,提高用户体验。

参照图7,在一种较为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新风模块8设置于机体1与底座6之间,新风模块8分别与机体1和底座6旋转连接,如新风模块8分别与机体1和底座6之间通过普通轴承自由转动的连接,或通过旋转阻尼轴承等带有阻尼的旋转连接件连接。连接好后,机体1与新风模块8之间形成间隙,排风口812设置于新风模块8的顶部,进风口111设置于机体1的底部。

通过在机体1与新风模块8之间形成间隙,并将进风口111设置在机体1的底部,使得进风口111的面积更大,进风量更大,有利于提高换热效果和换热效率。通过将排风口812设置在新风模块8的顶部,使得排风口812排出的新风能够直接进入机体1内进行换热,降低室内温度的波动性,提高用户体验。通过将新风模块8分别与机体1和底座6旋转连接,使得空调在安装时机体1和新风模块8均能够自由旋转,方便找到最佳的安装角度,减小安装难度,提高空调的适用性。

参照图7和图8,在一种较为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新风模块8包括柱状壳体81和设置于柱状壳体81内的新风风扇82和变速驱动机构83,变速驱动机构83与新风风扇82连接,以便驱动新风风扇82变速转动。具体地,变速驱动机构83包括驱动电机831、电动拨叉833和多个齿比不同的齿轮组832,多个齿轮组832的主动轮固定连接于驱动电机831的输出轴,多个齿轮组832的从动轮固定连接于新风风扇82的转轴,电动拨叉833架设于其中一个主动轮处,从而通过调整拨叉的伸出长度来实现不同齿轮组832的啮合。

通过在新风模块8中设置变速驱动机构83对新风风扇82的转速进行调节,本申请还能够调节新风的进风量,再结合送风风机3的不通风速,能够实现多种送风模式,极大提升空调器的实用性。

当然,不同齿轮组832之间的切换方式除采用电动拨叉833外,本领域技术人员还可以采用其他任何方式进行替换,只要该方式能够顺利切换齿轮组832即可。例如,还可以采用两电动推杆分别从两个方向推动主动齿轮移动的方式实现不同齿轮组832的啮合。进一步地,新风风扇82的转速调节也可以通过其他方式实现,如通过采用可调转速的伺服电机通过齿轮组832带动新风风扇82转动的方式实现等。

下面参照图9a至图9c,对三种不同的新风模式进行介绍。其中,图9a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二种实施方式中柜式空调室内机的第一种新风模式的工作原理图;图9b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二种实施方式中柜式空调室内机的第二种新风模式的工作原理图;图9c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二种实施方式中柜式空调室内机的第三种新风模式的工作原理图。

如图9a所示,在第一种新风模式中,送风风机3正常运转,新风风机以低于送风风机3的转速运转,此时进入机体1的空气为两部分,一部分来自新风模块8,另一部分来自室内空气,此种送风方式能够兼顾室内空气的流通与新风的引入。

如图9b所示,在第二种新风模式中,送风风机3正常运转,新风风机以大致等于送风风机3的转速运转,此时进入机体1内的气流全部为室外新风,此种送风方式能够在引入新风的同时对新风进行热交换处理,降低室内温度的波动。

如图9c所示,在第三种新风模式中,送风风机3正常运转,新风风机以高于送风风机3的转速运转,此时室外新风一部分进入机体1内参与热交换,另一部分从机体1与新风模块8之间的间隙送入室内,此种送风方式能够最大程度的兼顾新风的引入和室内温度的稳定。

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能够理解,尽管在此所述的一些实施例包括其它实施例中所包括的某些特征而不是其它特征,但是不同实施例的特征的组合意味着处于本实用新型的范围之内并且形成不同的实施例。例如,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书中,所要求保护的实施例的任意之一都可以以任意的组合方式来使用。

至此,已经结合附图所示的优选实施方式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容易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显然不局限于这些具体实施方式。在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的前提下,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对相关技术特征作出等同的更改或替换,这些更改或替换之后的技术方案都将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