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暖风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236843发布日期:2020-09-15 19:46阅读:358来源:国知局
一种暖风机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取暖设备领域,具体的说是一种暖风机。



背景技术:

传统的取暖器主要为油汀取暖器,油汀取暖器的表面温度高,辐射范围小,能耗高,不适合在较大空间进行使用,在衣物较多的环境下使用易使织物温度过高发生火灾,危害生命及财产安全,现有的新型暖风机主要通过金属电阻发热,金属电阻热转化率低,耗能高,同时短时间内无法形成有效的暖风,在长时间使用后,无法有效的控制的出风的温度,使用者在接近出风口时易被烫伤,因此需要一种热转化率高,能耗低且能在短时间内形成有效暖风的暖风机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现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出了一种暖风机。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一种暖风机,包括底座,所述底座上安装有进风口,所述底座上连接有控制系统,所述进风口连接有形成暖风风道的支撑内胆,所述支撑内胆顶部连接有实现环形出风的导风组件;

所述支撑内胆包括互相拼接配合以形成上下敞口的暖风风道的一号内胆和二号内胆,所述一号内胆和二号内胆拼接形成存放区域,所述存放区域内安装有提供稳定热源的ptc发热装置,所述ptc发热装置与控制系统相连。

所述ptc发热装置两端分别与一号内胆和二号内胆相连,所述ptc发热装置与一号内胆和二号内胆连接处均设有防止一号内胆和二号内胆过热的隔热胶圈。

所述导风组件包括与支撑内胆相连以防止电线温度过高的导风圈隔热垫,所述导风圈隔热垫上安装有出风口,所述出风口上端连接有实现暖风分流的风道板,所述出风口下端连接有导风盘。

所述一号内胆和二号内胆结构相同,其中:

一号内胆和二号内胆在竖向侧面的两个拼接处上分别设有相对分布且向存放区域外侧隆起的固定条,所述二号内胆上的固定条与一号内胆上远离固定条的一侧拼接配合形成存放区域。

所述导风圈隔热垫上任意一侧边设有供电线穿过的进线口,所述进线口配合有分布在出风口上以提供支撑力防止电线与出风口接触过热的出线口。

所述ptc发热装置中设有若干个沿ptc发热装置长度方向平行分布的散热片,所述散热片上设有增大散热面积的加强筋。

所述进风口上滑动安装有过滤空气杂质的滤芯。

所述风道板上方分布有显示屏。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通过在支撑内胆上安装在ptc加热装置,取代传统的金属电阻加热,具有更高的热传导效率,可迅速产生热风,保证室内温度;

本发明中支撑内胆由一号内胆和二号内胆拼接形成,便于ptc加热装置的安装,同时节约内胆的造价成本;

本发明通过隔热胶圈,防止支撑内胆过热,无法控制出风口温度;本发明出风位置采用中心支撑方式,以形成360°无死角的吹风,在环形出风的四周均无遮挡物,在保证整体外观的美观度的同时,还进一步能保证出风不受其他部件阻力,吹风效果得以提升。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进一步说明。

图1为本发明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去除外壳后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支撑内胆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图3中i的放大视图;

图5为本发明出风口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导风圈隔热垫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导风组件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底座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发明进风口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发明图2中ii的放大视图;

图11为本发明ptc发热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12为本发明散热片第二种实施方式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3为本发明散热片第三种实施方式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4为本发明散热片第四种实施方式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5为本发明控制系统电路示意图一;

图16为本发明控制系统电路示意图二。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更好的理解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下面将结合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进行更清楚、更完整的阐述,当然所描述的实施例只是本发明的一部分而非全部,基于本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所获得的其他的实施例,均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

如图1至图11所示,一种暖风机,包括底座1,所述底座1上安装有进风口2,所述底座1上连接有控制系统,所述进风口2连接有形成暖风风道的支撑内胆5,所述支撑内胆5顶部连接有实现环形出风的导风组件3。

所述支撑内胆5包括互相拼接配合以形成上下敞口的暖风风道的一号内胆51和二号内胆52,所述一号内胆51和二号内胆52拼接形成存放区域53,所述存放区域53内安装有提供稳定热源的ptc发热装置4,所述ptc发热装置4与控制系统相连;所述进风口2上连接有电机支架15,所述电机支架15上安装有电机16,所述电机16上安装有扇叶17;所述电机支架15上还固定有电控盒20及倾倒开关21。

所述ptc发热装置4两端分别与一号内胆51和二号内胆52相连,所述ptc发热装置4与一号内胆51和二号内胆52连接处均设有防止一号内胆51和二号内胆52过热的隔热胶圈7;所述隔热胶圈7防止ptc发热装置4与一号内胆51和二号内胆52直接接触,导致内胆过热,使外壳19温度升高,烫伤使用者,同时采用隔热胶圈7,从而实现了将ptc发热装置4成功应用于暖风机中,保证出风口温度适宜人们的生活需求。

所述导风组件3包括与支撑内胆5相连以防止电线温度过高的导风圈隔热垫8,所述导风圈隔热垫8上安装有出风口9,所述出风口9上端连接有实现暖风分流的风道板10,所述出风口9下端连接有导风盘11;所述导风盘11通过四个支腿18与导风圈隔热垫8相连;所述导风圈隔热垫8与支撑内胆5通过螺钉相连;所述进风口2和出风口9之间分布有外壳19,所述外壳19与进风口2和出风口9之间通过螺钉固定。

风道板10四周具有弧形的导风曲面,空气从进风口2进入到暖风风道内,经过ptc发热装置4加热后变成热风,最后从出风口9处受风道板10的分流作用,以达到360°环形的水平吹出暖风的效果。

并且,本发明由导风圈隔热垫8所在的位置开始向上,支撑的方式已经由四周支撑方式改成了中心支撑的方式,正如本发明采用的是出风口9的中部与风道板10的下端中部连接,所连接部分靠近风道板10的中心,出风口9四周则可以向上出风,并配合风道板10的导风曲面,以形成360°无死角的吹风。本发明在环形出风的四周均无遮挡物,在保证整体外观的美观度的同时,还进一步能保证出风不受其他部件阻力,吹风效果得以提升,不像传统的暖风机会在出风口处设有支撑部件,不仅影响美观,而且使得出风受到阻力,吹风效果受到影响。

所述一号内胆51和二号内胆52结构相同,其中:一号内胆51和二号内胆52在竖向侧面的两个拼接处上分别设有相对分布且向存放区域53外侧隆起的固定条54,所述二号内胆52上的固定条54与一号内胆51上远离固定条54的一侧拼接配合形成存放区域53。所述固定条54上均设有螺钉孔54a,通过安装螺钉将一号内胆51和二号内胆52拼接形成存放区域53,所述ptc发热装置4上方分布于固定在一号内胆51上的熔断器19。这种结构的设计,一方面利用结构相同的一号内胆51和二号内胆52拼接的分体式结构来构成暖风风道,相比于传统的一体式结构,降低了暖风风道的成型难度和制作成本,另一方面方便组装与拆卸。

所述导风圈隔热垫8上任意一侧边设有供电线穿过的进线口8a,所述进线口8a配合有分布在出风口9上以提供支撑力防止电线与出风口9接触过热的出线口9a;所述进线口8a和出线口9a防止电线与支撑内胆5和出风口9直接接触,不会因高温使电线损坏,影响暖风机的正常使用。

所述ptc发热装置4中设有若干个沿ptc发热装置4长度方向平行分布的散热片41,所述散热片41上设有增大散热面积的加强筋42;其中图15中的散热片41并未设置加强筋42,为散热片41的第一种实施方式;图12-14分别为散热片41的第二至第四种实施方式,其中图12所示散热片41的加强筋42为三角筋的,图13所示散热片41的加强筋42为圆弧筋,图14所示散热片41的加强筋42为百叶窗结构,上述实施例中加强筋42可为横向、竖向或斜向分布,所述加强筋42增加散热面积及结构强度,同时提高散热效率;两个散热片41之间的间距为0.5mm至6mm可调幅度更大,风阻大幅降低,散热效率大幅提升。

所述进风口2上滑动安装有过滤空气杂质的滤芯14;所述滤芯14过滤空气中的杂质,防止空气中的灰尘和杂质进入取暖器内部,在取暖器内部堆积,影响取暖及卫生。

所述风道板10上方分布有显示屏12,所述显示屏12卡合连接有防止显示屏12遇水短路且与风道板10卡合相连的顶盖13;导风盘11和风道板10配合形成环形出风,增大散热面积,使周围均匀加热。

如图15-16所示,控制系统包括主板电路,其中主板电路包括处理器,所述处理器连接有wifi模块、热敏电阻、驱动模块、按键模块、红外接收模块、rf接收模块、数码管接口及蜂鸣器,其中数码管接口连接显示屏,能在显示屏上显示相关暖风机运转时的相关信息,驱动模块控制电机16及ptc发热装置4,rf接收模块与红外接收模块接收无线电及红外遥控信息,所述处理器还连接有触摸面板;控制系统还包括与处理器相连的副板电路,其中副板电路包括电源电路,电机及ptc发热控制电路及温控电路,以控制电机16运转,其中电源电路包括ac转dc电路和过零检测电路,所述ac转dc电路为220v转12v转5v电路,所述电机及ptc发热控制电路连接有与处理器相连的信号端口;所述电机及ptc发热控制电路通过可控硅控制电机转速及ptc的输入功率,所述过零检测电路保证所有的开关过程都是在电流的零点进行,减小开关对电网和可控硅的冲击,提高可靠性,同时可以在零点进行开关可以减少谐波,降低对电网的谐波污染;副板电路中ptc开关的占空比控制和温度联动,温度越低占空比越高。

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和本发明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发明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本发明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发明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发明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发明内。本发明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